心理压力即精神压力,现代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所体验。心理压力可来自于各个方面,总的来说有社会、生活和竞争三个压力源。如家庭生活的负担,学习的繁重,人际关系的紧张等等。
总之,不论年长、年少,或多或少都有这种压力感。虽然这是一种自然形态,但是,久而久之日积月累,往往会造成某种障碍或生理机能失调,看上去也类似于病态。因此减轻自己的精神压力是必要的。
为了减轻精神压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正确认识压力
人生活在社会中,有点压力是正常的,比如一个习惯于紧张工作的人,一旦退休会感到非常不适,觉得无聊,甚至苦恼。长期的养尊处优,没有压力感的人实际上很难经受环境的考验,会加速肌体的衰退。因此对来自正常的压力并不需要全面排除,但是,应当有个尺度,太大的压力,太重的心理负担当然要想办法减轻了。
(二)主动疏散压力
当感到压力太大时,应当学会主动疏导发泄,把自己的体验讲给亲人、同学、朋友,让郁闷释放出来,这样就会觉得有所安慰。
(三)调整转移压力
参加文娱或体育活动,提高自己的兴趣,调整自己的情绪,以豁达的心情面对现实,乐而忘忧。
(四)重新评价压力
这是指对自己或客观事物而言,当需求与可能之间发生矛盾时,必然要有所取舍。若事与愿违就要进行重新评价,不能期望太高,更不能盲目追求,急躁从事。在受到困扰时可暂时避开,在心平气和时再思考,不要钻牛角尖。
(五)增强信心
为此,应当加强意志和魄力的训练,培养自己不畏强手,敢于拼搏的精神。
除此以外,还应当注意生活节奏的调节,注意休息,提高工作效率。这样,精神压力就会减轻了。
怎样矫治挫折心理
当人受到心理挫折后,每个人的情绪是不同的。适应能力强的人,能够用理智控制自己;而适应能力弱的人,却会出现一些烦燥情绪,例如过度抑郁、自暴自弃、自欺欺人甚至愤怒、攻击等。因此,当人受到挫折后,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自我心理矫治。
(一)升华法
人遭到挫折后,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有益的活动中去,从而将不良情绪导向比较高的层次,使之更符合社会和时代的要求。例如,当你恋爱失败后,可以把全部精力转移到工作或科研上。不再去想那些不愉快的事,这就是一种升华,是最为积极的自我矫治方法。
(二)宣泄法
当你受到挫折后,不要把由此产生的恶劣情绪压在自己心底,应采取合理的方式,将这种不良情绪发泄出来。心中有了烦恼,可以向至亲好友倾诉;与人闹了矛盾,要寻找适宜渠道解开疙瘩,消除误会;工作遇到了困难,应多向同事或领导请教;遭遇挫折后,也可以用积极参加业余体育文娱活动的方法,消除不良情绪。总之,有了挫折和心理不平衡,要及时加以宣泄,而不能憋在心里。
(三)补偿法
当你用某种方法做某一件事受挫时,可以通过别的途径来达到目标,或用不同的目标来代替原有的目标,以其他能获得的成功来代替挫折,即“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例如,高考一旦落榜,不必为此情绪抑郁,可以采取自学达到预定目标,也可以通过参加工作实践,做出成绩,加以补偿。
(四)期望法
培养坦率地正视现实、面对现实的态度,把挫折当作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学会集中注意力于今天和明天而不是昨天。面对挫折,要抬起头来,自我勉励和慰藉:“这一切都会过去,今后会好起来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希望是不幸者的第二灵魂”等。向往美好的未来,是受挫折者最好的自我心理矫治方法。
(五)知足法
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但是,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容易出现挫折的情绪状态。因此,要培养坦率地正视现实的态度,个人的需要和愿望应切合实际,合情合理。对物质的要求要恰如其分,对难以得到的东西不要奢望,对已得到的东西,要感到满足。选择正当的满足需要的方式,把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际可能,制订自己的欲望要求,这样才能少受挫折。古人说:“知足常乐”,这是面对挫折时不可忘记的格言。
(六)文饰法
也称合理化,即当个人动机冲突或遭受失败挫折时,为维护个人自尊,应为自己进行辩解与开脱,以维持心理平衡。狐狸吃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不值得去吃,就是文饰的典型例子。
(七)幻想法
当无力实现自己的理想时,用幻想与憧憬来满足自己的愿望,解除心理危机,减轻心理负担,调整不良情绪。
(八)“自戕法”
即当遭遇挫折、情绪不佳时,为换取心理平衡,可以在发怒时咬咬自己的手指头,或者在不愉快时喝点酒麻醉一下自己,都可以暂时缓解自己的情绪。不过,这是一种消极的应付措施,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尽量少用或不用。
(九)“迷信法”
即当自己的目标难以达到或遭遇不幸时,可以把原因统统归结为“上帝”或“神灵”的意志,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和轻松。
(十)克己利他法
即当自己遭遇挫折后,可以暂时放弃自己的目标,克制自己的欲求,转而去热心帮助他人。在帮助他人中,体现自己的价值,从而获得心理的满足,调整自己的情绪。
怎样克服惰性心理
惰性,是一种动机欠缺状态,是一个人安于现状、不想改变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消极心理倾向。在当代青少年中,积极进取、蓬勃向上是主流,但也不乏为惰性所困者。
(一)在归因问题上要有正确认识
归因,这一心理学术语,特指一个人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论的过程。
在人的归因过程中,常会出现“归因偏见”,例如,把主观努力不够造成的挫折、失败,归之于“运气不好”、“环境不适合”,就是一种“归因偏见”。人的惰性心理的产生,往往与归因偏见有关。当人的归因偏见占据因果知觉的主导地位时,其认知判断就会失去客观真实性,从而对人的行为造成误导。因此,要告别惰性心理,在归因过程中努力排除归因偏见。特别是在成功时,不要把原因归于自己,在失败时不要把原因归于他人或处境,这样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不给惰性心理以可乘之机。
(二)掌握确立目标的“逼近”策略
人的行为目标有大有小、有远有近,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动机、引导行动。在确立目标时,“步步逼近”的操作性最能调动人的现实积极性。如果一个人的行为目标定得太空、太大、太远,超出一个人的能力,又为实际情况所不允许。那么,这种目标的确立就会走向反面,为惰性心理的扩张提供条件。
(三)加强意志力的锻炼
克服惰性心理最困难、也是最应注意的问题就是要加强意志力的培养和锻炼。惰性心理这一“动机意志圈缺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生活条件的优越性,家长的溺爱,教育及其他社会领域对青年心理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导致了惰性心理的蔓延。坚持体育锻炼,投身公益活动,勇敢地参与竞争,不懈地迎接挑战,这些既是锻炼意志力的途径,也是战胜惰性心理的良药。
怎样克服羞怯心理
人们总以为害羞是青年人的生理或心理特点,其实,成年人中也存在着害羞的心理。心理学家对1万名青年人的抽样调查表明。约有40%的人不同程度存在着害羞表现。而对1.6万名成年人的调查得出,羞怯人数占48%,并且男性与女性的害羞人数基本持平。
现代社会,人们的交往越来越多,羞怯心理的存在,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一个人与社会、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因此,羞怯,实际上是一种心理障碍,它会对一个人的事业和发展起到一定的消极、阻碍作用,是应该加以克服的。
那么,怎样克服羞怯心理呢?心理学家建议如下:
(一)树立自信
在社会交往中,不要总是否定自己,拿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短处比,让自卑心理左右自己。要相信自己,遇事多采取主动态度。当你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时,你可能感到羞怯。这时,应想到羞怯并不等于失败,胜利者比失败者所多的往往是一份勇气。当自己大胆尝试着与人交往时,会感到现实要比想像的简单、容易得多。
(二)学会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
要训练自己与不同性格、不同气质、不同年龄的人打交道的胆量与能力。遇到聚会、联谊时,要善于寻找时机与周围的人攀谈,关键时刻要勇于表现自己。主持会议、晚会、演讲会等,让那些不了解你甚至小看你的人刮目相看。
(三)做有心人
当你记下你的害怕与担心时,你会觉得这些害怕和担心不可思议,而且完全没有必要。但这却是极有效的自我心理治疗方法。
怎样克服多疑心理
疑心,是人人都有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克服多疑心理的方法主要是:
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加强心理锻炼,学点心理卫生知识,克服主观固执的弱点,多听取别人的意见。
当碰到或听到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和风言风语时,态度一定要冷静,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认真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去对待和了解事情的缘由,避免偏听偏信和先人为主。
生活要安排得丰富多彩,与同志搞好团结,不去计较别人的一言一行,遇到生活和工作中的小事,尽量采取息事宁人的谅解态度。
若是疑心到了无中生有、捕风捉影、疑神疑鬼的地步,那就是一种病态了。例如:毫无根据、捕风捉影地怀疑爱人有外遇,并暗中对其跟踪盯梢;或怀疑别人企图谋害自己,但又拿不出确凿的证据,等等。这就属于病理现象了,医学上称为“偏执状态”,这是由于大脑功能暂时紊乱所引起的一种思维逻辑障碍。对于这种人,必须尽早动员他去精神病门诊检查、治疗。
怎样培养竞争心理
(一)要认真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
现代社会是充满竞争的社会,各种各样的机会像飘在空中的蒲公英种子,要想抓得住它就要靠竞争。只有具备了竞争心理,才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最佳机会。从一般意义上说,机会是均等的。但机会只偏爱具有竞争心理的人,有了竞争心理,就可以说具备了迎接机会的条件。竞争是商品社会的必然现象。当我们渴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美好,渴望着拥有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渴望着享受最先进、最科学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幸福时,我们就必须有竞争的心理准备。
(二)要克服嫉妒心理
克服嫉妒心理,就是要树立起“拼搏”的观念。通过“拼搏”把自己变得比别人更强、更高、更好。要把机会看作是一个开放的环境,而不是封闭的泥潭。如果不能克服嫉妒心理,嫉妒就会扼杀别人尤其是自己的创造力,型成恶性循环。因此,必须克服嫉妒心理。
(三)要有“努力达到最佳”的精神
不少人的毛病就在于一方面嫉妒比自己强的人,另一方面又崇拜胜利者、强者、伟人。对成功的羡慕,不应该转化成“高山仰止”,使自己“认命”而裹足不前。应该相信自己能够在可能的范围内达到最佳,从而努力拼搏到最佳。如果一个人无所求了,一切都满足了,那当然就不需要为使自己达到“最佳”而奋斗了。
怎样做到适度紧张
(一)提高效率
从事某种紧张活动时,大脑皮层相应的神经中枢部位及各部分器官,都处于兴奋状态,这种兴奋不是长时间不变的,过一段就要抑制。因此,必须紧紧抓住这个时机,在大脑兴奋的状态下,把工作做好。这样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充分利用了大脑。
(二)劳逸结合
很多人只知道工作,不知道休息,其实懂得休息的人才真正会工作。休息好,脑的持续工作时间长,无形中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裣查动机
因为任何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动机支配下发生的,所以当自己的动机与现实发生矛盾时,就会产生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往往是负性的。为了保持心境的坦然和情绪的安定,就要设法排除私心杂念,把主要精力用在工作上。
怎样戒除酗酒行为
过量饮酒不仅使自己智力减退、工作和学习效率下降,而且使肝脏、心脏等受损,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下面介绍如何戒除酗酒行为的几种常用方法:
(一)认知疗法
通过影视、广播、图片、实物、讨论等多种传媒方式,让嗜酒者端正饮酒的态度,正确认识酗酒的危害,从思想上坚决纠正饮酒成瘾行为。社会上的舆论干预和强制的行政手段,对戒酒有绝对的效果,但应提倡主动戒酒。
(二)厌恶疗法
这是一种行为矫正方法。其目的是在饮酒时不要去寻找享受感觉,反而去细细品味令人痛苦的体验,从而达到戒酒的目的。
(三)家庭治疗
酗酒往往给家庭带来不幸,但对其进行制约的最好环境也是家庭。因此,家庭成员应帮助酗酒者,让其了解酒精中毒的危害,及树立起戒酒的决心和信心,并与酗酒者签好协约,定时限量给予酒喝,循序渐进地戒除酒瘾。同时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用亲情温情去解除酗酒者的心理症结,使之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四)集体疗法
患者可成立各种戒酒者协会,进行自我教育及互相约束与帮助,达到戒酒目的。
为了彻底戒掉饮酒习惯,最重要的是主观认识,只有认识明确才有坚定信念,方可纠正习惯性酗酒行为。
怎样戒掉吸烟习惯
吸烟是一种不良嗜好,它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对他人(被动吸烟者)和环境都有有害影响。烟草中含有有毒物质20多种,烟雾中有害化合物多达300种以上。吸烟所造成的死亡率大大超过酗酒和车祸,它对冠心病、睡眠、性功能、心理等有直接影响,难怪有人把吸烟比作成慢性自杀。
吸烟的“上瘾”只是一种顽固的习惯,它不同于吸毒成瘾。在戒烟过程中也没有很大的痛苦和病理反应,因此较易戒除。但嗜烟者的戒烟亦有较大难度,戒除过程中有消极反应。
下面介绍怎样戒掉吸烟的习惯:
(一)正确认识吸烟的危害
很多人明知吸烟不好,但是在行动上就是不肯戒掉,或者戒了几天又吸起来了。对此,需要思想上认清吸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通过实例吸取教训,唤起戒烟的自觉性。对吸烟产生反感情绪,并以坚强的意志,纠正吸烟的习惯行为。
(二)转移注意力
刚开始戒烟时是很痛苦的,不吸烟就总觉得心烦焦虑,什么都做不下去。这时不妨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解脱,如到外面走走,看看花草,也可以洗洗脸,做做体育运动等等。目的是把吸烟的想法打消,因此采用转移注意力的办法,抑制顽固的吸烟意识能收到戒烟效果。
(三)厌恶疗法
首先是对吸烟产生厌恶情绪。同时结合针灸、药物、口香糖等,使吸烟时出现恶心、头晕等反应,从而自觉地不再吸烟。
(四)制订戒烟计划
一般开始戒烟时可由少吸到全部戒掉,比如,每天吸20支,第一周每天吸15支,第二周每天吸10支,第三周每天吸5支,第四周不吸。同时每周完成计划可以给予其他奖励,以鼓励继续积极坚持戒烟效果,经过一段时间肯定能达到戒烟的目的。
(五)家庭疗法
妻子和孩子可做戒烟者的监督人,帮助吸烟者彻底戒烟。如妻子可把丈夫原来每天吸烟的钱积攒下来,买件有意义的物品送给他作为奖励;如果违约,则给予一定的惩罚。
怎样调节恶劣心情
(一)适当运动
这是最有效的一种自助方法。研究人员分析过生物化学变化之后证实,运动在振奋心情上,比服药更好。如跑步、疾走、游泳、骑车或其他反复持续的活动。耗氧运动能加速心搏,促进血液循环。
(二)利用颜色
一位颜色心理学家说:“颜色能滋养心灵,犹如维生素能滋养身体。”他们还提出要消除烦躁和愤怒,应避免红色;要化解沮丧,应避免黑色和深蓝色;要减轻焦虑与紧张,应选择一些具有缓和及镇静作用的清淡颜色,例如医院就常采用浅蓝色来安定病人的情绪。
(三)利用音乐
“心同原理”是一种借助音乐来改变心情的方法。先选择能适合你当时心情的音乐,然后逐步将音乐更换到能反映你所希望获得的心情。举例来说,在心情忧郁时,先听你认为哀伤的音乐,然后逐步进入自己期待的心境。
(四)饮食得宜
医学科学家认为,碳水化合物是一种具有镇静作用的“安抚食物”,这是因为碳水化合物可刺激大脑产生血清素,这是一种能使人感到宁静和松弛的神经传导介质。食用蛋白质具有维持警觉性的功效,饮此食物,可以帮助人克服恶劣心情。
(五)改变思考方式。
最要紧的是辨别哪些是令人泄气的思想方式,从而加以纠正。一位心理学家说:“消极的心情都是由苛刻和不切实际的思想方式引起的。”科学家们的研究证实,那些苦中作乐的人,最终比那些经常哭泣的人心情要好得多。
怎样做到自我息怒
在工作和生活中,人们难免有冲突。在许多情况下,如不自控,冲突会愈演愈烈,产生愤怒,从而影响工作和感情,并进而影响身体健康。因此,掌握一些自我息怒的心理技巧,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自我息怒的方法主要有:
(一)平心静气
首先要降低声音,继而放慢语速,最后胸部向前挺直。降低声音对自身的感情将产生催化作用,从而使已经冲动起来的表情得到缓解,避免情绪更强烈而造成不应有后果;放慢语速,是因为一个人的感情一旦投入,语速就会变快,说话声音高,容易引起冲动;情绪激动、语调激烈的人,通常都是胸部前倾,一旦胸部挺直,就会淡化冲动紧张。
(二)闭口倾听
科学家告诫人们:如果发生了争吵,切记免开尊口先听听别人的,让别人把话说完。要尽量做到虚心诚恳,通情达理。靠争吵绝对赢不得人心,立竿见影的办法是彼此交心,这在吵架中绝对得不到。情绪失控往往是暂时的,“气头”过后,矛盾就较为容易解决。当别人的想法与你不能苟同、而一时又觉得自己很难说服对方时,闭口倾听,会使对方意识到听话的人对他的观点感兴趣。这样,不仅压住了自己的“气头”,同时有利于削弱和避过对方的“气头。”待风平浪静后,再来论理,可以避免双方大伤感情,往往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三)转移注意力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在愤怒时,往往在大脑皮层中出现强烈的兴奋点,以致造成一时间的“意识狭窄”现象,而且这种有害的兴奋会进一步扩散升级,甚至造成激烈冲突的后果。转移注意力的作用是理智地转移兴奋点,主动降温,防止冲突的恶化。
(四)交换角色
在人与人之间的意见沟通过程中,心理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都希望只有自己是对的,对方必须接受自己的意见才行。然而,由于人们在组织内和生活中所处的角色不同,在处理问题时。往往由于考虑的角度和立场不同而意见各异。如果双方都坚持己见而不能理智地考虑对方的意见时,很容易引起冲突。如果双方在意见交流时,能够交换角色而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就会在比较中了解彼此的动机和目的,从而避免双方大动肝火。
(五)理性升华
当冲突发生时,在内心估计一下后果,想一下自己的责任,将自己升华到一个有理智、有豁达气度的人,就一定能控制自己的心境,缓解紧张的气氛。俗话说,忍得一时气,免得百日忧。合理的让步,不仅对解决问题大有益处,而且也会赢得别人的爱戴。
怎样提防“电脑心身失调症”
“电脑心身失调症”是一种现代新生病,在电脑普及程度比较高的国家,发病率非常高。长期从事电脑操作、程序编制的人员,可能因中枢神经和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而致头痛、失眠、心悸、多汗、厌食、恶心以及情绪低落、思维迟钝、容易激怒、常感疲乏等,妇女还可能出现月经紊乱等现象。
产生电脑心身失调症的原因:
(一)电脑微波对人体的影晌
如果操作人员较长时间地处于这一环境中,而又忽视必要的保健措施,便会引起中枢神经功能的失调。
(二)恩维定势错位所致的心理失衡
对于长期从事电脑工作的人而言,他们中的一些人很容易养成要么执意坚持、要么全都放弃这一“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这种“定势错位”使他们难以处理好人际关系,从而加重内心的紧张、烦躁和焦虑,最终导致心身疲惫不堪。
为防止电脑身心失调症,首先要做好自我心理调整,纠正思维定势的错位,在此基础上积极处理好人际关系,努力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其次,要加强自我保健意识,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如工作间隙注意适当休息,平时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等。
怎样进行失恋后的心理调适
失恋,是恋爱中发生的一种挫败现象,它会使人产生苦闷、焦虑、忧愁、怨恨、失望等复杂的情绪,构成精神上的打击和创伤,使心理平衡失调。
这时,人体往往会产生自我防卫来摆脱其心灵的痛苦。但是,这种自我防卫常有一些是消极的,例如,冷漠、自我攻击、直接攻击对方或者向他人发泄。
事实证明,这些消极防卫,不利于恢复心理平衡,相反会引起过激反应,陷入感情危机而不能自拔,以致诱发精神病、癌症、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等身心疾病。
心理学研究认为,失恋并不可悲,而失恋的同时又失去了健康,才是人生真正的悲剧。所以,失恋者应尽快摆脱感情危机,恢复心理平衡,维护身心健康,进行积极的心理防卫。失恋后积极进行心理调适的对策主要有:
(一)理性控制
即端正对恋爱的认识,认识到恋爱是一个相互了解、培养感情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束,不一定是步入婚姻的殿堂,可以是恋爱的中断,这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这种理智的思考、冷静地对待。可以提高精神境界,减轻失恋的痛苦,排除悲伤的情感。
(二)自我激励
鼓励自己将情感和精力放到事业上去。因为爱情不是人生的惟一寄托,因此,事业上的成功是摆脱失恋痛苦的一种最为积极的防卫方式。
(三)精神转移
不要躲在室中一隅,自我封闭,要积极地走到集体生活中去,参加一些有趣的社会活动、文娱活动;或者换换环境,休假旅游,浏览旖旎的湖光山色。这样,失恋的情感体验随着时过境迁,便会趋于淡化。
(四)情绪疏导
主动向自己的朋友、亲人或心理咨询医生交谈,倾吐胸中的积郁,把痛苦全部倒出来,心情就会平静些。也可以大哭一场,把痛苦全部释放出来,心中也会豁然开朗。
怎样调适职称评定中的心理障碍
在职称评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处理不好,往往会使有些人长期闷永不乐,甚至会造成神经精神障,影响人体健康。在职称评定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有“赶班车心理”、“论资排辈心理”、“攀比心理”、“爱面子心理”、“不闹白不闹的心理”、“争名夺利心理”等。
那么,如何才能克服上述种种心理呢?
(一)要在自己“报不报”、“参加不参加”上仔细权衡
如果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发现自己“实力”又不够,那最好是不报。即使报了,也不要持过高的期望,免得遭遇挫败。
(二)保持清醒头脑
在职称评定过程中,单位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传闻和流言蜚语,有的可能是针对你自己的。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跟着感觉走,不要跟着情绪走,不要被传闻牵着鼻子走。
(三)注意方式
在受到“委屈”时,要注意用适当的方式去处理。例如,心平气和地找领导或有关方面的人去谈心,弄清楚事情的真相;想一想,自己的弱点究竟在哪里,是不是自己对自己估计高了,对他人估计低了;还可以这样想一想,假如我是领导,应该怎么评。这样想之后,就可能为自己没有评上而保持心理平衡了。
(四)以工作为重
不要因为职称评定对自己的所谓“不公”,而影响自己的工作,更不可因此引起自己的心理障碍。要坚信社会不仅仅是同情弱者的,而且是坚持公平的,这一次评不上,下一次的胜利一定是属于你的。
怎样自我调节失眠
失眠,也可称为睡眠障碍,一般有入睡困难、浅眠多梦和早醒三种形式。入睡困难是想睡觉却又睡不着,入睡所需时间有半小时或更长,而一旦入睡,则会有较好睡眠。有的人入睡晚醒得也晚,睡眠时间基本上可以保证。浅眠多梦是在睡眠过程中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虽睡眠时间不短但睡眠质量不高。早醒则是入睡后过早地觉醒。这三种形式有的人会只出现一种,也有人会同时出现两种或三种。
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可有四种情况:一是生理性原因。如出差、倒班,睡眠环境不佳,改变睡眠习惯,以及睡前饮用浓茶、咖啡等兴奋性饮料都可引起失眠。这类原因所致失眠一般是暂时性的,无需治疗。二是躯体原因,由于疾病或躯体不适引起。如疼痛、瘙痒、咳嗽、吐泻、心悸等症状都可引起失眠。三是心理因素所致的失眠,情绪激动、兴奋、恐惧、焦虑等不良心态均可导致失眠。四是药物引起失眠,如服用苯丙彼、咖啡因、麻黄碱、氨茶碱等中枢兴奋性药物会引起失眠。
解决失眠问题应针对不同原因采取不同措施,生理性原因一般不需治疗,诱发因素消除后自然缓解,若是疾病或药物引起的失眠,应先治疗疾病,疾病康复,停止用药后失眠症状也会减轻。对于心理因素引起的失眠,可参考下述方法进行自我调节:
(一)自我心理调节
俗话说,睡身先睡心,入睡前应调节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做到无思无虑,情绪稳定。当人在思考问题或情绪波动时,大脑处于持续兴奋状态,便难以入睡。有的入睡困难的人越是睡不着,就越担心失眠对人的危害,因而烦躁不安,更难入睡,形成恶性循环,加重了失眠症状。因此,应当正视失眠是一种常见现象,短期的睡眠缺乏不会马上产生严重危害,只是注意不要形成失眠习惯就可以了。
(二)生活习惯调节
定时睡眠定时起床,养成良好作息习惯。注意合理用脑,白天集中精力学习和工作,使人疲劳后便易入睡。睡前一两小时内不过分用脑,不思索问题,回避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可从事一些轻松的娱乐活动或轻微的体力活动。睡前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可食用蛋白质含量高的饮品,如牛奶,可帮助入睡。还有前面所提及的一些良好生活习惯都有助于克服失眠。
(三)单调刺激法或其他心理疗法
单调刺激法是采用数数字,听钟表声,重复念词等较单调、轻微的声音来促进入睡,这些方法可转移人对其他事物的注意力,降低大脑兴奋性,使人很快入睡。如果这些方法不奏效,还可向专业人士寻求其他心理治疗。
为什么要学会与考试共处
社会的就业观念早已发生了变化,“铁饭碗”已难以寻找,为了立身社会必须适应社会,终身学习已是现代人生活的必然趋势。既然学习是我们一生的课题,那么考试将伴随我们一生也就在情在理了。这个时代,从我们懂事起,考试就如影随形地伴着我们,考重点、考高中、考大学、考研、应聘、评职称……考试是激烈的社会竞争带来的产物,社会要发展,就一定要竞争,而竞争的本质是优胜劣汰的选择,于是各种各样的考试便应运而生。从社会的发展看,考试永远也不会被取消。
因此,盼望着考试被取消或逃避考试不是明智之举,我们必须在心理上有这样一种准备,考试无处不在,考试无时不在,我们应当以积极的方式去直面考试。我们应该学一些调整自己心理的技巧,无论是对考前、考中还是考后,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这就好比楼房是一层一层盖起来的,我们不能只要最高的那一层。
考前需要哪些心理准备
经过大大小小无数次考试,我们多多少少都可能在考前有这样的体验:担心考砸后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担心成绩不佳影响前途,担心应试准备不足,或者茶不思饭不想,头脑发木,睡不好觉,烦躁、沮丧、无奈……所有这些都是考前焦虑的表现。
在考试即将到来之际,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自我焦虑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仅仅为此担心是无用的,关键在于如何消除它。
(一)分析内心的焦虑,用语言表达出来
要通过理性的分析知道是什么想法困扰着自己,让朦胧的意识表达出来,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二)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坚信自己能考好,为自己打气,相信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也只是暂时的。
(三)学习一些放松的技巧
方法很多,如转移注意力,练习气功,参加体育活动等。你还可以参照前面章节所讲的放松法去练习。
我们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消除焦虑,恢复平常心态。但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却不能逃避,我们需要在挑战中进步。
(四)倒出鞋里的沙子
要知道远行途中“使人疲倦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往往是鞋里的那粒沙子”,要学会找出这粒“沙子”,是学习的资料丢失,还是学习用具不足,抑或是头皮发痒却无暇洗理?那么,尽快解决它,要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工呀!
(五)坚持就是胜利
如果我们一直坚持学习计划,完成复习任务,每一天每一夜,我们都会体会到成就感,有了这种成就感,自信心就会增强。终于有一天你会发现:原来是那样可怕的大考并不可怕,今天,扎扎实实的复习已经变成了水到渠成的自然结果,轻松搞定!
如何进行考场上的心理调适
经过了考前漫长的准备与等待,终于到了进入考场的日子。此时你是否带着“我昨天晚上没睡好怎么办?”“我还有没有复习到”等一些想法呢?考试中你是否因为一道不熟悉的试题而出现情绪紧张、手脚发抖的现象呢?出现这些问题时,我们该怎么办?任其发展下去,必将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影响考试时的临场发挥,严重的甚至不能完成考试。此时我们必须采取一些积极的行动来调整自己,稳定情绪,以最佳的心态完成考试。
(一)要丢掉不良的想法
如果你“昨晚没睡好”,也不要紧,其实只要不是长期失眠,这对考试没有什么大影响。大可不必因此影响考试情绪。退一步说,没睡好对答题有点影响,想是没有用的,懊恼的情绪带来的损失会比缺乏睡眠的直接损失还大。如果你觉得没复习好,还有很多东西没看到,并因此而紧张,这种想法毫无价值,想再多也是没有用的,反而会越想越慌,干扰自己的心情。因此必须丢掉这些想法。
(二)要意识到紧张是一种正常现象,别人比你还紧张
但凡考试特别是那些决定命运的重大考试,不可能不紧张,可以说人人都紧张,意识到紧张是正常现象,想一想反正人人都紧张,这样反而会放松下来。
(三)进行深呼吸来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
当自己紧张得心跳加速、呼吸紧迫、头冒冷汗、手脚发抖时,你可以通过有意识地进行深呼吸,稳定情绪,减慢心率,使血液循环趋于正常,使刺激引起的肾上腺分泌恢复正常水平。当然也可以暂时放过难题,通过做简单的题目来稳定自己的情绪。
(四)采用积极的自我暗示
考试的全过程都要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即完成一道题目后不自满,继续努力;遇到一道难题“卡壳”了也不气馁。不断地自己鼓励自己一下,如“好样的,又完成了一道题目,干得不错,再接再厉。”或“别紧张,这道题以前见过,一定可以做出来”等等。心理学研究证明,积极的自我暗示能增强个人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心,就会越战越勇。
调整好考试时的心理状态,此时如再能恰当地运用一些考试技巧,一定会取得锦上添花的效果。这里提供一些考试技巧,可供参考:
(1)考试卷拿到手后,不要争分夺秒急于作答,迅速浏览试卷,确定题量及题目的难易,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依次作答。
(2)对于一些难题要沉着冷静。难题一般都是逐层深入地进行设问,因此不要一看题目长就有放弃的念头,实际上经认真思考总能答出,哪怕是一小部分。
(3)合理安排考试时间,避免犯前松后紧的毛病。不该因一道难题花去很多时间,结果影响了其他自己有把握的题目。
(4)考场上一分钟也不要放弃。事实证明,有很多同学就是在最后几分钟里,还能解出一道题来,即使有时结果不对,有的过程对了,也能得一些分数,所以不要轻易放弃。
(5)交卷子时,选择题不要空下,实在做不出时,可以凭直觉选择一个差不多的答案,因为每个答案都有25%的得分概率。
考试时。以稳定、积极的心态去答题,再运用一些考试技巧,一定可以正常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有时甚至可以超水平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