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费斯汀格法则(Festinger rule)
贵州山区留守儿童的丁满,是家里四兄妹里的大哥。有个外出打工的父亲,还有“跟别人跑了”的母亲,爷爷奶奶早已去世,外公外婆“即使从门口经过也不会进去看望孩子”。
孩子他爸在外面打工赚的也不多,孩子他妈别人‘跑了’,从来没管过孩子。
不过这也没啥见怪的,夫妻两在外面打工时好上了,生了孩子送回老家来,一看村子里这种条件就不愿意继续过了。一个村子,43个留守儿童的妈妈“跑了”,丁满家也不过是43分之一。
那年,丁满9岁,就背负上照顾3个弟妹的使命。放学走一个小时的山路、还要像杂技演员一样爬一小段跨桥的锁链。回到家,一听见小弟弟在哭,他就扔下书包把弟弟背在背上抱抱哄哄。比起复习功课和做作业,他更重要的任务是烧柴、做饭,给3岁的四弟换尿布、帮5岁的三妹擦鼻涕,还要有7岁的二弟可以搭把手,洗衣服、收拾房间,不然他可能会因为过度劳累而得了“幼儿早熟抑郁症”。
亏得村头的一亩三分地,让他们还有点收成,虽然平时伙食就是稀饭和盐巴。不过比起其他在街头流浪的小伙伴来说,已经好多了。
偶尔过来串门关心一下他们死活的邻居,和他说起爸妈,丁满总是瞪着大眼睛一脸的漠然。他不记得爸妈最近一次回来是什么时候。家里没有电视,也没有电话,平时跟父母也联系不上。
在这个几乎无人问津的偏远一隅,计划生育什么的,都是扯淡。不要说二胎了,生个足球队也没人管你,只要你养得活。可惜,事实往往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
孩子养不活,总要有人管吧。因此也苦了政府的一众干部们。他们的小镇总共有1620名留守儿童,108名镇干部和84名村干部,平均下来每人要负责11名留守儿童。镇长周东自己也承担了定向帮扶两户留守儿童家庭的任务,9月末的周日,忙完镇上的其他工作,去隔壁村里一户留守儿童家家访的途中,然后一家访,就变成了“治水的大禹”,隔三差五回不了家,只得苦笑自己儿子也成了留守儿童。
不过一般说来,家访也就是工作人员过来“聊一句、拍个照、交个差”,并不会有不实际的“送钱、管饱”的美事。
不过,这也不好怪他们。毕竟村支书每月工资是1200元。其他村干部大概是800元。政府对村里留守儿童工作的支持,基本上体现在项目和对户的救助上,比如建寄宿学校、发展养殖产业等,并没有给村干部相关工作经费。
所以,带乌纱帽的也没有余粮,丁满年纪虽小,还是懂的。他懂,没有任何人有义务对自己好,就算是父母也不欠自己什么,如果被施恩了,应该感恩,万一没有任何获得,也不应该抱怨,每一个人生下来都必须靠自己。
于是,丁满兄妹和其他同村的留守小伙伴一样,每天该放牛的放牛、该种庄稼的种庄稼、该做饭的做饭,一个人做起了弟妹和自己的监护人。
丁满以为他会一直这样放牛、种庄稼、做饭、照顾弟妹直到老死在村子里,直到12岁那年的春节。
那年庄稼歉收,紧巴巴的冬天已经没米下锅了。除夕,丁满想让弟妹吃顿饱的,于是兄妹四个到镇上街头觅食。
还记得,到卖土豆的流动小摊前,四弟看着土豆直流口水,向女摊主央求道,“孃孃,快点整碗土豆给我吃,我太饿了!”。等不及对方盛,小弟就用竹签急急地在滚烫的油锅里戳土豆往嘴里塞,一口气吃了四五个小土豆。那个烫嘴的模样,到现在他还记得清楚。
那晚,天黑路冷,他们决定在镇上留宿一宿,找来找去,也只找到一处拆迁工地旁边的垃圾箱可以窝一个晚上。
寒风凛冽,为了取暖,他们找来一些柴火,在垃圾箱里点起了火堆,四个人拍着好久没有胀起的饱肚皮,有说有笑地谈着土豆的美味与咸淡,然后晕乎乎地睡去。
梦中,丁满似乎看到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笑着教他用柴火来实现所有的愿望,比如让弟妹吃到饱的白米饭、比如一张舒适的软床、比如变得平坦无比的上学山路、又比如带着微笑和一大堆礼物回来的父亲母亲……
但梦就是梦,第二天,当丁满头痛欲裂的睁开眼睛时,发现自己已经躺在医院的病房中,他的愿望一个都没有实现,反而失去了三个最亲的弟弟妹妹。
没错,垃圾箱里取暖导致的一氧化碳中毒,只有年龄最长、身体最结实的他幸免于难。
太平间里,他盯着弟妹三人的尸体,想哭又哭不出来。
最后,他还是流泪了,因为生离死别的亲情,更因为对自己丑恶内心的恐惧——没有了需要照顾的弟妹,他居然有了一种解脱的感觉。
丁满当然不知道费斯汀格法则(Festinger rule),不过在面对这种只有发生在社会新闻头版的人间惨剧之后,他还是很好地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与行为,来迎接之后90%的人生发展。
本来,他可以歇斯底里地吞农药自杀,和弟弟妹妹一起一了百了;或者操起西瓜刀,辍学走上了抢劫杀人的犯罪道路;有或者继续放牛、种田,重复之前的人生循环……
但他走上了第四条道路,走出深山——就算要死,也要在死前看看外面那么大的世界,这才不浪费爹妈给的命,对不对?
于是,他用镇上补贴的几千块钱,买了北京的车票,开始了十年的北漂之旅。
他在北京找到了工地上的父亲,搬了四年的砖,混到16岁之后,开始到餐厅、酒吧打工,初中没毕业的他,识字不多,却天生艺术细胞,不错的运动神经被健身房的老板看上,舞蹈、器械一通千锤百炼变成了门店活招牌。
然后,在一次酒吧邂逅音乐学院的彭彭后,不知道脑袋的哪根神经搭错了,中了舞台上他们摇滚音乐的毒,于是沉迷其中,不幸被拉入伙凑成四人乐队,而他则以让人侧目的天分,占据了鼓手的重量级位置。
玩乐队,特别是不知名的乐队,是十分费钱的一件事情。为了有更好的乐器、更大的场地、更自由的创作资源,在彭彭的馊主意倡议下,他才加入了TYW CLUB,赚起了秀肉体的快钱,做“曲线救音乐”的努力。
“好了,我的故事就是这样。希望足够精彩到让你满意。”
丁满平静地讲完始末,长舒一口气,给了对面处于愣神状态的小白一个“请指教”的微笑。
“如果这些都是真的,那我不得不出自肺腑地为你点赞。”小白伸出一个大拇指。
“谢谢。”丁满表示受之无愧。
“之前在饺子店看你的发型,我就在想,泡面头是属于摇滚界的,还真被我蒙对了。”
小白如是说,丁满给了她的直觉一个赞的手势。
“人最大的悲剧不在外部世界,不是地震,不是海啸,而在内心。你才二十二岁,就经历了那么残酷的生离死别,还可以保持微笑地不去怨恨。我真的有些震惊。”小白。
“我读书不多,家里又穷,从小到大就记得爷爷告诉我的一条做人原则‘不浪费’——不浪费时间去过不开心的日子,不浪费金钱去买不需要的东西,不浪费感情去做无谓的抱怨。”
“我喜欢你的不浪费,因为我本人也是节俭主义者。”小白越来越欣赏眼前这个青春肉体但思想深沉的小伙子,“你的不浪费精神,大约所有人都会赞同,但很少人能做到,特别是最后一点,不浪费感情去抱怨。这就像所有人都清楚‘吸烟有害健康’一样,还是有些人宁愿让自己一时痛快发泄而不顾未来因果。”
“嗯,那你不好奇,我这么一个不浪费的人,为什么愿意花这么多时间和你聊天吗?”丁满笑着问道。
“为什么?”小白也着实好奇,作为刚认识的陌生人,他倾诉的故事确实有点多了。
“因为我发现我喜欢上你了,可以追你吗?”
“咦咦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