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雪地上的脚印
4645200000005

第5章 梦境心语(2)

受到汪老严厉的批评,这是我有生一来受到的规格最高的一次批评,我的心怦怦直跳。我赶紧将红包交给身边的雷波协理员,连忙解释道:“首长,请您别生气,我们只是想表达医院领导和全院同志的一片心意。”但汪老还是坚决不收慰问金。

就在汪老陡然批评我的一瞬间,我心里默默在想,多好的首长,多好的老人呀!这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的形象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哪一位不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呢?我突然为自己事先设计的送慰问金的一幕感到惭愧不已,有一种玷污神圣的罪恶感。回想我在医院当政委的时间不算太长,但我却经常听到有人给我反映医生收受患者红包的事情。“红包”现象已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堂而皇之地被时尚化、潜规则化,正在吞噬人的良知和道德,并且上行下效成为一些人登堂入室、上天入地的“通行证”。

与其说是一次拜访,还不如说是一次生动的思想教育课。汪老的一言一行触动着我的神经,洗涤着我的灵魂。

应该说,这是一次圆满的追寻之旅。我渐渐地相信,世间许多事就像是一个轮回,演绎人生的是非曲直。用毛泽东同志的话说:“人间正道是沧桑。”汪东兴作为总医院第一任政委,他追寻的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涵,并为此执著一生、坎坷一生、钟爱一生。作为医院第十八任政委,我感到一种象征着精神、象征着正义、象征着未来的火炬传递到我的手中,我该从汪老身上追寻到什么?我只想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一切。我第一个想法,就是回到医院要向全院医护人员讲一下这次探望汪老的动人故事。因为,善于从一种事物中找到推动另一种事物的力量,并把它有力地推动起来,这是一个政委应该具备的基本功。

我知道,94岁的汪老每天都要做治疗,要按时吸氧、吃药。尽管老人谈兴正浓,丝毫没发现他有累的迹象,但作为晚辈总有些于心不忍。于是,我把话锋一转问到:“首长,七十年了,您给我们提点希望和要求吧!”没想到汪老的声音反而提高了八度,激情迸发地说:“我字写得不好,但我愿意写。七十年了,不得了哇!这个医院是个好医院,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好医院,是一个救伤治病的好医院。这么久了,你们还记得我,所以呢,昨天晚上我就想了,我的字无论怎么写得不好,我也要给你们写几个字。”?

汪老谈到给医院题词勉励,这正是我所期待的。我感激地说:“我在有关资料上看到,首长的隶书写得好。”

汪老谦虚地说:“写得不好,不行。”

我们站起身来,又一一向汪东兴老人握手道别。汪老十分风趣地对两位摄像师说:“你们照相,光照别人,不照自己。”

一听这话,大家乐了。于景仁和陈平两位摄像师赶紧凑到汪老跟前,一人照了一张合影。

临别时,汪老又问我:“你是哪里人?”我说:“报告首长,我是陕西省兴平市人。”汪老说着把我拉到他的卧室,指着墙上和毛主席的合影说:“这是我和毛主席在你们陕西铜川照的。”

我们几乎是一步三回头地同汪老告别,当我们穿过天井来到院门口时,回头一望,汪老还伫立在客厅门口向我们招手致意。

第二天早上,汪晓平专程把汪老为我们总医院的题词送到宾馆。手捧汪老“对病人极端热枕,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教诲,此时此刻,我想起乔羽先生在《思念》那首歌中写到的:“且把相聚当做一次分手!”是啊!人生聚散两依依,聚时短暂别时长。別了!汪老,不知何时我再能见到您。我不禁想用苏轼的《水调歌头》来表达我对这位世纪老人的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有梦想就会有追寻。

追寻之路正在我们的脚下延伸……

2009年6月29日

壶口听涛

作为三秦之子,虽然少小离家,投笔从军,在外辗转30多年,但故乡的风物和情韵,一直是我心头挥之不去的眷念。那汉唐宫阙、帝都皇陵,那陌上春草、塬下炊烟,时时萦绕于怀,感念于胸。有时偶得闲暇,细数自己在家乡的屐痕所至,竟也一串一串,几乎遍及全陕了。但欣慰之余,总有一丝遗憾在心底徘徊——这么多年,我都没有亲眼目睹黄河壶口的雄浑与英姿。

是的,黄河壶口于我,只是散文里的描摹与惊叹,是邮票上的壮美与澎湃,是电影中的激情与浪漫,而她的神秘、她的庄严、她的浑厚……只能令我想象,令我神往。好在2007年9月,我到陕西休假期间,在妻儿的强烈要求下,由朋友一家陪同,去了一趟宜川境内的晋陕大峡谷,终于如愿以偿地目睹了黄河壶口的壮美与豪情。这真是一次美妙的圆梦之旅,一次难忘的寻根之旅!

9月的陕北高原,正是孕育收获与希望的季节,漫山的果香,夹杂着稼禾的金黄,好一派让人陶醉的田园胜景。那天,我们一行8人从延安出发,穿过30里铺,停经南泥湾,下午时分才赶到宜川县城。

黄河壶口虽说在宜川境内,但那里已是陕西的边缘,与三晋大地仅有一河之隔。据同行的司机介绍,宜川距黄河壶口还有40多公里的路程,基本是从山中穿过。我暗自盘算,不就是90多华里的山路嘛,至多一个小时便可以呼吸壶口的气息了!

面包车一驶出宜川狭长的街区,我的心便不由得躁动起来。但不凑巧的是,由于修路的缘故,车子只能慢慢行进,本来很短的行程一下子变得漫长起来。望着仿佛没有尽头的山路,我只得让心绪平复,耐心地看着道旁的风景。待我往窗外仔细看去,不禁吸了一口凉气。原来,我们脚下的路,是沿着一条山沟修建的,两边都是峭拔险峻的大山,磐石如层云压顶,威严如兵临城下,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记得小时候村里的老人曾讲:山有三势——卧山、坐山、站山。“卧山”平,如人酣睡床榻;“坐山”缓,如人端坐蒲团;“站山”挺,如人矗立庭前。这里的山恐怕就是“站山”了。或许只有这样的山,才有资格与黄河壶口毗邻,与之相伴,并相得益彰吧。

面包车颠簸着,爬行着,时间仿佛凝固了,把壶口化作了天边的一抹云,山巅的一缕风,让人可望而不可即,可知而不可得。但即便如此,车子每爬上一个高坡,我都会止不住放眼张望。我知道,壶口越来越近了,一种从来没有的激动,正汹涌在我的胸膛。

车子拐了一个大弯儿,视野顿然开阔起来。啊,我们终于走出了崎岖的山道!黄河像一个久未谋面的故交,一下子掀开了我的眼帘,盈盈地冲着我微笑。驶过大禹治水的塑像和横跨两岸的铁索桥,壶口终于展现在我眼前了。车子在一块宽阔平整的空地上还没有停稳,我便迫不及待地跳了下去,仰头张臂尽情呼吸着蕴涵泥土味道的天地浩气。极目远望,两排“坐山”夹着一马平川的宽阔河道,护佑着黄河悠悠而流,顺势东下。虽然水流湍急,泥沙俱下,却也恬淡自若,怡然自得,丝毫没有即将石破天惊、乾坤挪移的征兆。或许,就在黄河刚刚从沉浸的甜美梦乡中醒来,准备睁开懵懂睡眼,伸个懒腰,打个哈欠的时候,陡然间两脚踏空,一下子坠入了那个巨型“石壶”。黄河惊醒了!黄河愤怒了!

黄河在天问,那滚滚洪流急速收敛,一泻汪洋,瞬间惊涛拍岸,浊浪排空,掀起千层烟,倒卷半天云,叩问苍穹,泪雨倾盆。黄河在冲锋,宛如一群剽桿的黄鬃战马,嘶叫着,狂奔着,以排山倒海之势,左冲右突,上腾下跃,水波急溅,激起层层烟雾。黄河在咆哮,涛声如雷响彻云霄,如鼙鼓震撼莽原,宛如一曲苍劲悲凉的《黄河船夫曲》,述说着自己的波澜壮阔,高歌着自己的不屈不挠。那一刻,我呆了,我痴了,我醉了。我的身边仿佛散尽了游人,我的眼前仿佛褪尽了色彩。恍惚间,我在牧歌声、悲咽声、战鼓声、怒吼声的交响中,时而闲庭信步,在黄河边挈妻携子,躬耕田园;时而仰天长嘯,在群山里慷慨悲歌,感时溅泪;时而策马挥戈,在古战场纵横驰骋,浴血沙场;时而披肝沥胆,在硝烟中舍生忘死,奋勇向前……恍惚间,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近旁挤满熙熙攘攘的人群,他们都是陕北汉子的装扮,头扎白羊肚手巾,身穿白羊皮背心,系着鲜红的绸带,绑着精美的腰鼓,在唢呐声中酣畅起舞1在锣鼓声里纵情跳跃……恍惚间,在我的耳畔回响起《保卫黄河》的歌声——“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那歌声与涛声融为一体,逐渐汇成了一曲天人合一的礼赞,以九曲黄河的最强音,以华夏儿女的民族魂,讴歌着中华巨龙苦难之后的觉醒、奋争与腾飞……恍惚间,这一切都消散如过眼烟云。只见一只黄色的鸿雁,伴着黄河的昂扬旋律,凌霄展翅飞翔,带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和谐和平的胸怀,穿越神州大地,翱翔四洋五洲,同正义的朋友握手拥抱……时间又凝固了。不知过了多久,我感觉有人在拍我左肩。缓过神侧头一看,旁边竟站着一位老人,白羊肚的手巾,白羊皮的背心,红绸子腰带,冲我笑着说:“到了壶口,和我这个陕北老汉照个相嘛。”我呆呆地凝视着他,一时竟摸不准,这是幻境还是现实。

同老人合了影,我才慢慢从恍惚中醒来。哎呀,要不是这位老人提起照相,我倒把这档子事给忘了。我抓起随身携带的相机,对准瀑布狂拍起来。有时,为了寻一处好的角度,已到“知天命”之年的我,不顾妻子和儿子的劝阻,竟像个小伙子一样跑来跑去,上下奔走。我只是想,即使带不走壶口的一丝风、一缕云、一滴水、一声涛,但在快门“咔嚓”的瞬间,也要把黄河的粗旷、深厚与庄严、豪放一一定格,终生收藏。

不知不觉间,夕阳沉入了西面的群山,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河边只剩下星星点点的游人。我感觉意犹未尽,便提议大家在壶口住上一晚。

同行的朋友李明夫妇建议我们人住“观瀑舫”酒店,我们就来到酒店看条件如何,看到回廊悬挂的照片,得知这家酒店接待过很多中外名人,连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都在这里下榻过。在客房安顿下来之后,大家彼此相互一看,都不禁哈哈大笑——因长时间沐着瀑布的水雾,一个个都变成复活的“兵马俑”了。我们洗了洗脸上的黄泥,掸了掸满身的风尘,在餐厅简单用过晚饭,便三三两两四处随意走走。

壶口瀑布虽然名满天下,但这里却只是延安红色旅游的支线,游人主要是在半晌和午后,在这里稍事停留,便匆匆“赶景”而去,晚上留宿的并不是很多。从“观瀑舫”出来,壶口周遭已经华灯初上,依山而建的旅馆和商铺,看起来数量不多、面积不大,但或许是相对集中的缘故,在灯火阑珊中倒也有些规模。那些简易房内昏黄的小店,出售着陕北的民俗物件和难辨真伪的玉器、古董之类,由于晚上游人较少,已经没有了白日里的忙碌与喧闹。有的店家正端着“老碗”吃面,随时都准备打烊歇息了。

我们乘着凉爽的晚风,离开略显冷清与落寞的街市,又漫步到瀑布之畔。虽然天色已经完全黑了下来,但依稀可见还有零星的游人,或是情侣,或是夫妻,或是向导,在河边闲散地走着,偶尔发出一两声爽朗的笑声s再次走近壶口,再次面对瀑布,再次领略那汹涌澎湃、恢弘浩渺的壮美,再次聆听那雄浑博大、震天撼地的怒吼,我依然为之陶醉,为之自豪,为之热血沸腾,为之思绪万千……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土高坡上的劲风,吹走了不知多少风尘,但却吹不走黄河那自强不息的涛声。没有黄河的奔流,没有壶口的涛声,古老神州将是多么的冷寂啊!而有了黄河,华夏儿女才有了色彩斑斓、美轮美奂的精神家园。啊!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四方,你用滔滔河水孕育生机,你用奔腾不息负载着这个古老民族对未来的无限希冀与憧憬。千年万载,万载千年,黄河的涛声契合着人与自然的激情,那呼啸民族的雄风,奔进激荡的涌流,多彩多姿的波澜,嶙峋倔强的礁岸,宽阔明朗的胸怀,还有那胸廓间的白帆、紫霭、红日、银月……给贫瘠的黄土地植耕丰满的春息,让悲壮荒凉因之燃烧,让亘古俱寂因之沸腾,滔天巨浪流不尽黄河儿女炽热的情怀,遍地黄沙唱不完黄土歌瑶奋进的音符,九曲河滩盛不下中华民族灿烂的生命光华。我真想振臂高呼:怒吼吧,黄河!怒吼吧,中华民族!在吼声中,三座大山灰飞湮灭;在吼声中,新中国宣布庄严诞生;在吼声中,四个现代化在逐步实现;在吼声中,我们定将振兴中华,共建和谐,问奔小康!

一阵凉风袭来,我发散的神经和紧绷的身子不禁激动地打了个冷战。这时才发现,夜已经悄然地深了,黄河边,壶口旁,只剩下了我们几个一身戎装的人。我冲大家笑着说:“壶口的时间咋比别的地方快呢?回,我们休息吧。”从瀑布到“观瀑舫”,也就两三百米的样子,大家默默地往回走,好像都若有所思,若有所感。

回酒店才发现,大家照顾我年长,竟给我和妻子单独留了一个单间。简单洗漱之后,我关掉中央空调,打开床头台灯,准备像平日一样,看几页闲书就入睡。但等身体平展地躺下,我感觉小腿和腰部一阵阵酸疼,连翻身都很不自在。妻子不无怜惜地说:“唉!年龄不饶人呢,毕竟50多岁了,还是不能和年轻人比了。”

枕边的书,是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公丕才同志的《英雄先遣连》,写的是1950年和平解放西藏时,解放军进藏先遣连进军阿里地区的英勇事迹。这本书以前不叫这个名字的时候,我就拜读过,感动过。这次丕才同志修订之后重新出版,给我签名送了一本,便又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致。先遣连官兵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经过丕才同志妙笔生花的描写,真有壶口涛声般的雄壮,确实引人入胜,催人奋进,让人爱不释手。

但那一晚好像不同以往,我一边看着书,一边听着窗外壶口的涛声,心绪一直难以平静。我在床上辗转反侧,像烙饼子一样翻来覆去,就是不能入睡。我索性坐起来,关掉台灯,靠在床头,从不吸烟的我,竟然也点起一支香烟,看着那星星火光一闪一闪。此时此刻,万物酣睡,万籁倶寂,但壶口瀑布的涛声,并没有因为缺乏喧嚣与躁动,少了惊叹与赞赏而销声匿迹、偃旗息鼓,反倒比白日更加雄浑有力,更加响彻云天。那涛声似战鼓,和着我跳动的脉搏,“咚、咚、咚”擂个不停,让我的心房为之激荡,为之震颤……那涛声如呐喊,在旷野里,在群山间,一遍遍回响着,“向前,向前,向前……”让我在这一声声召唤的牵引下,披荆斩棘,执著地跋涉在雄关漫道……那涛声若晨钟,让我的灵魂随着起伏的声波,不断地抖落依附的尘埃,我感觉自己在不断变小,似乎变成了一个刚刚呱呱坠地的婴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