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学会了还是会学了(名师解惑丛书)
46401200000010

第10章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2)

专家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大的心理潜能,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帮助我们开发自己的潜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作好心理准备正是对自己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前苏联心理学家西索洛维契克在其《学习与兴趣》一书中充分论证了心理准备在形成兴趣中的作用。他说,如果从心理上预先喜欢某一内容,相信自己一定会对目前正要做的工作发生兴趣,并精神昂扬地着手工作,兴趣就会调动起来。比如,当数学这门平时你不感兴趣的学科时,你可高兴搓着双手微笑地对自己说:“数学,我从现在起真的喜欢你了!我将兴高采烈地去学习书中的一切,我将愉快地完成学习计划!”让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回想一下当时的情景,立刻觉得浑身又充满了力量。

(二)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兴趣来自内在的动机。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心理动力。人们的各项活动都是在动机的驱使下进行的。内部的动机越强烈,则人的外部行动越坚决,克服困难、排除干扰的决心也越大。这种心理动力如果建立在强烈的求知欲上,就会富有创新意识,并会刻苦努力地学习。指导学生形成远大的社会动机,引导学生以天下为任,树立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全人类之幸福而学习的远大理想,对于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逐步培养起对学习的兴趣是极为必要的。

(三)教师应注重情感的投入,加强情感教育。

情感是在人的认知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反过来又给认知活动过程巨大的影响。教育不仅是一个理智的教学生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培养学生情感意志的过程。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寄予希望,学生在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能较快地把教育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需要,并为满足需要去努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其名著《帕夫雷什中学》中所指出的,一个好教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够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因此教师多与孩子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是非常有效的。

(四)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会学习,要学会学习,就得拥有一定的学习策略。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策略越好,学习动机水平越高。良好的认知策略能帮助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信息加工,使学生理解深刻,记忆牢固,事半功倍,提高效率,从学习中体会到乐趣,得到一种享受,从而学得更好、更快、更高兴。因此,乐学必然要依赖于会学。不会学、学不好,最后自然是不愿学、厌学。所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策略,让学生用良好的学习策略来控制他们的过程,成为一个真正能独立学习的人,对于提高学生认知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也是非常重要的。

(五)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水平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到新奇而又无知时,最能诱发他们的好奇内驱力,激发他们求知、探索、操作等学习意愿。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过深,学生望而却步,会减低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过浅,学生唾手可得,也会丧失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就应当贯彻维果次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注意深浅得当,同时,还应当善于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去讲授某些新知识,并把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在这方面,前苏联许多著名的教育家都给我们作出了榜样,如苏霍姆林斯采用子编的数学故事习题集帮助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逐步对学习产生了兴趣,而马卡连柯成功的诀窍就是“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不断向学生提出适切的期望目标”。

(六)改进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总有一些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在传授这些知识时,有赖于教师用方法的新颖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地把枯燥无味的东西变为津津有味的东西。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把这些困难的问题通过自己富有艺术的讲授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乐学好学。另外,在教学中不断地鼓励学生,给学生以表扬和激励,也会使学生在成功中找到乐趣,逐步变得自信爱学起来。

(七)创设丰富多彩的问题形式。

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疑就是有问题,而问题和兴趣从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兴趣引导发现问题,问题可以激发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抓住教学重点,提出新颖具有吸引力的问题,创设诱人的学习情境,学生定会产生急于求解的心情,从而激发其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学记》中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在学生解决问题有了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不能言的时候再去启发学生,这样的效果好。很多老师在上课时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一道题,学生百思而不得其解时,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就会恍然大悟,疑惑顿消,印象深刻。反之如果没有形成问题,则会印象平平,很容易忘记。

(八)科学合理的利用课外活动,使课外活动丰富有意义。

教育实践证明,让学生多参加多种多样课外兴趣小组,不仅能使他们学到既动脑又动手的本领,而且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起新的学习需要,发展广阔的学习兴趣和中心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不仅要组织优秀的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还要刻意组织差生参加课外活动,因为一些成绩差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对学习不感兴趣,但他们当中不乏热衷于文娱、体育等活动的人才。如果能组织他们参加这类活动,就可逐步把他们在这方面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中来。

(九)教师要不断的给自己“充电”,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和教学手段的新旧,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能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有一定的演讲技巧和课堂组织能力。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面,不断接受新知识。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及时学习就要落后,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多才多艺,学生喜欢博学的教师,对自己崇拜的教师学习积极性就高,对自己鄙视的教师学习兴趣差。

总之,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以便学生养成对学习的兴趣。

掌握激发学习兴趣的艺术

前面的内容已经介绍了,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积极认识,或趋近的意识倾向。它是一种学习动机,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科发生兴趣时,他总是心情愉快地去学习,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否则,学生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

培养学习兴趣,就是要善于培养学把间接学习兴趣转化为直接学习兴趣。比如,开始对解数学难题并不感兴趣,但懂得了学好数学的意义和它对培养计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开发智力的重要性后,在实践中会逐渐产生对解数学题的直接学习兴趣,以致题目越难越有味,解题方法越多、越快乐,兴趣就越浓。特级教师魏书生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时,总是把直接学习兴趣和间接学习兴趣结合起来,使之互相促进,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变成满足心理需要的一种极大乐趣。

培养学习兴趣,既要注重广泛的兴趣的培养,又要注重中心兴趣的培养。中小学生更应注意广泛兴趣的培养,让他们从作业、考试的重压下解放出来,更多地接触社会和大自然,对人世间的万事万物、对大自然的千变万化都发生兴趣。这对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使他们开阔眼界、增强求知欲是十分必要的。这个时期他们表现出兴趣多变、爱转移的特点,这是正常现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就应注意中心兴趣的培养。

学习兴趣与教师教学的方法和途径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样是课堂,有的教师视为畏途,有的教师则视为乐园。魏书生上课,学生兴趣盎然,忽而眉飞色舞,忽而屏息凝神,觉得是一种享受。

(一)教学方法生动、形象的艺术

特级教师魏书生经常说,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传授知识的程序,要研究教学方法,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改进教学。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从魏书生的现场课中可以看出:课堂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热烈愉快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造精神的饱满和乐观愉快的语调,在培养牢固持久的学习愿望和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方面,对兴趣培养都具有极大的意义。并对一堂课还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一堂课应当激发出真正的激动心情,亦即对学生的满足感。在分析和评价教师的每一堂课时,教师一向把注意力放在课堂内领悟知识过程的活跃程度上,放在教师使全班感兴趣的程度上。

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身就是一种令人惊讶、诧异和感到神奇的过程,能激起高昂而持久的兴趣。事物的本质,事物的种种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变化,人的思想、人所创造的一切,都含有无穷无尽的兴趣源泉。但在某些情况下,这个源泉像潺潺的小溪流入你的眼帘,你走近一瞧,大自然的奥秘的美妙图景便展示在你面前。在另一些情况下,兴趣的源泉隐藏在深处,需要花费精力才能找到它、掘出它。而且情况往往是“接近”和“挖到”事物本性及其因果联系的实质这一过程的本身就是主要兴趣的源泉。

魏书生在教学活动中,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教法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他认为,教师讲课,寡淡无味、平铺直叙是教学的大忌。他总是力图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在课堂上,趣事、乐事层出不穷,学生思维可以驰骋,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久而久之,学生对他教的语文学科产生浓厚兴趣,爱上了它并迷上了它。

1.以“奇”激趣

课堂中的“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浓厚的兴趣,“奇”是学习内部动机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中小学生对什么都好奇,心理上称这种心理特征为“潜兴趣”,教学时,充分利用“潜兴趣”,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魏书生任教20多年来,常常有老师听他讲课。次数多了,即使到俱乐部上课,同学们也不紧张。但刚接班时,学生就不习惯。特别是到外省、市上课时,不少学生都是第一次在舞台上面上课,看见下面有成百上千位教师在听课,学生精力不集中,精神紧张。于是魏书生请同学们集体唱一支歌成集体朗诵一首诗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气氛。请同学们集体唱一支歌,唱同学们平时最爱唱的,或是在合唱比赛时得过奖的那支歌,请文娱委员起音并打拍子。有时是魏书生起个头。一般情况下,这种方法能使同学们轻松起来,他们交头接耳地议论选哪一首歌好,纷纷向文娱委员建议,有的还推荐同学独唱,更有甚者,有时把矛头指向了魏书生老师,让他给大家独唱。有一次在全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首届年会上,当着全国同行的面,兴城市三中的学生就将了魏书生一军,让魏书生给同学们来个独唱。盛情难却,魏书生只好高歌一曲《过去的事情不再想》。课堂气氛立刻就轻松了,同学们忘记了是在舞台上面上公开课。集体朗诵一首诗也是魏书生常用的办法,魏书生老师问学生:“大家愿朗诵吗?最喜欢朗诵哪篇文章?朗诵诗也行!“朗诵陈毅的《梅岭三》。”“可以。”“朗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吧!”“也行。”于是魏书生老师说:“请全班同学起立,朗诵。”整齐的声音,让学生感到新奇,激发出了学生上课的兴趣。

每个学生都是有很强的好奇心的,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容易引发他们浓厚的探究兴趣。魏书生利用学生猎奇心理,善于从《国外科技动态》杂志上选择一些文章向学生介绍,比如飞船对接、天外飞行体、人造心脏、逝者冷藏、人工合成食物等惊人的新发现等。这些新奇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自学兴趣。

2.以“新”激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