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自己的独特内心世界,有别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换句话说,即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实际上,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没有统一方式可以做到处处有效,对某个学生是有效的方式,对另外的人就未必如此。多元智力理论指出,每个人的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具体学习方式是不同的。这意味着倡导转变学习方式,就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独特性因此成为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独特性同时也意味着差异性,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以及学习能力倾向是有差别的,这就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内容和任务的学习速度和掌握它所需要的时间及所需要的帮助是不一样的。传统教学忽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要求所有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这种“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致使很多学生的学习不是从自己现有的基础出发,结果导致有些学生远超学习要求,有些学生达不到学习要求,有些学生根本不知如何下手。现代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把它视为一种潜在的教育教学资源,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
(四)体验性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只是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逐渐拓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但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就是具有体验性,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它表现为:第一,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只是用头脑思考,而且要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用嘴讨论,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器官去亲自经历,用心灵去亲身感悟。这不单单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因此,课程改革尤其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探究”“经历”。第二,重视直接经验。重视直接经验,从课程这个角度上来说,就是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同样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从教学这个方面来说,就是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与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变成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从学习角度讲,就是把直接经验的改造、发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的,把间接经验整合、转化成儿童的直接经验,使其成为儿童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否则,就会失去其教育意义和发展人的价值。
(五)问题性
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因此,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学生学习也是一样,必须要重视问题的作用。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来说,感知并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是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求知欲的,没有问题就会让人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就会呈现为表层和形式的。因而现代学习方式非常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里尤其要说明的是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高度集中其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归纳起来,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尤其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显然,上述五点特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虽然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来的,但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必须从整体的高度来全面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直接与教育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课程改革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关键的环节。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原因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育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还需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自主学习(意义学习)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合作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和竞争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相对于接受学习。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具体地说,它有这些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学习策略和思考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中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对应的调适。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品质的有效学习。所有的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是自主学习。大量的观察和研究表明,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算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看到了成功的机会;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包含这些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相互配合、支持,尤其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所有团队人员能进行有效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个人责任和合作动机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团队之间的竞争。如果学生长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之中,长此以往,学生就很可能变得冷漠、狭隘、自私和孤僻,而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能力;合作学习对于因材施教有积极帮助,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教学过程便不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如果学校强调合作学习,不按智力水平分班和不采取体罚的措施,那么在这种学校里发生以大欺小、打架斗殴以及违法犯罪等事件的几率就会大大减少,同时也不会因为强调竞争而降低学习成绩。事实证明,提高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最有效的办法是促进他的情感和社会意识方面的发育,而不是单纯地重点猛抓他的学习。
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共同工作来实践自己的社会技能。在合作式的小组学习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观。
三、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或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去开展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学习相对的是接受学习。接受学习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是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叔本华的这番话很好地道出了探究学习的重要价值。探究学习有助于发展学生优秀的智慧品质,如:热爱和珍惜学习的机会,尊重事实,客观、审慎地对待批判性思维,理解、谦虚地接受自己的不足,关注好的事物等。
四、新学习方式下的有效教学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其中之一的学习方式来开展和组织学习。以前,由于各类原因,尤其是由于教学大纲规定了过多的知识点,使得教师只能用简单的“授——受”的教学方式来开展进行。今天,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减少了知识点,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了更多的空间,因此教师就有更多的机会强调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而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而只有自主学习才能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