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激活学生思维,优化问题情境。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说产生学习兴趣的根本原因不是感知而是问题。没有问题是很难诱发和激起学生求知欲的;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肯定不会去深入思考,这样学习也就变成了流于形式或停留在表层。现代学习方式非常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因此优化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也就显得非常重要,优化问题情境首先要为学生营造敢想敢问、自由放松的环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鼓励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努力创设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尤其要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大胆发言、积极思维。特别需要倡导对教师观点的合理“反叛”,引发师生之间的争鸣,培养学生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2)设疑引思。创设问题情境还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按照某种教学原则和方式,创设一系列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去探究与发现。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大作用。“疑”是激发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和动力。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有提出但它又是教学中很重要的问题。这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同时也要具有思考的价值,才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应当要注意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另外,对所授的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认识结构上的矛盾,能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思维的气氛,从而激发学习激情和创新精神。
3.激发热情,优化小结。课堂小结是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最后阶段,是教师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转化升华的行为方式。完善、精要的小结可以使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让学生饱含学习热情。(1)优化教师结束语。好的结束语可以让学生带着美感下课,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走出课堂,它要求精粹但又要便于记忆,既要概括教学内容的要领,又要让学生形成新的学习动机。(2)让学生作总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上完一课内容之后,让学生对课堂的知识要点和所学内容思考几分钟,然后指定部分学生走上讲台作简要的复述。这种做法能促使学生积极动脑,由老师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课堂教学改革的结构过程就是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学习方法,改造和完善自身学习方式的过程。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求学生在更好地掌握教材知识的同时,学会求知,使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个体是千差万别的,并且一直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之中,如果想找到一种固定模式化的学习方式,那是不现实的。因此,以一定的学习方式为基础和重点,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优化和完善,使之逐渐符合自身特点,从而有效地转变为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策略
新课程将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作为一个重要重要的部分,作为教学建议的提出,更将其列入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之中。显而易见,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是现代教育的使命。教师是实现这一使命的关键所在。
一、培养教师的新教学能力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教师都是按照传统的教育理念开展教学实践,以知识传授为目的教学活动已成为习惯。这种教学的弊端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和结论,不但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使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能力、合作教学能力和教学监控的能力缺失。从教与学的关系而言,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个有机整体,教师的教学能力最终要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得以落实。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改进传统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发展新的教学能力。
1.促进学生发展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要求。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方法习得的价值远远大于知识的获得,通过教育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而掌握方法获取知识是无限的。教师促进学生发展的能力应该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得到发展和提升,即在课时设计与实践中做到:与学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及最佳实现途径;指导学生形成预习——学习——反馈的良好学习习惯,掌握学科的学习策略;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发展学生的优势和个性;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作反思性评价;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和创新。
2.参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师生交互是教学的本质特征,交互过程是个体活动与小组活动的综合体。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不只是教学的管理者,更是学生的伙伴。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共同解决问题、共同成长。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做到:参与学习、观察、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状态;了解学生的需要、特点以及个性特长;与学生交流,引导、启发、开拓学习的思维,倾听学生意见和建议,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理解和尊重学生,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营造民主、平等、宽容的教学气氛;善于与教师、家长及社区的通力合作,互相尊重、互学习、交流和互通信息,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三维一体的教育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探究教学的能力。探究教学能力是指以探究为重点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认知和探究问题从而获得知识的教育。它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方应该做到:以理论指导学习、研究和创造,将实践升华为理论;以学生为探究伙伴,师生共同探讨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励学生思考、为学生提供咨询、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帮助学生从探究过程获得研究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崇尚科学,追求真知。
4.反思教学的能力。反思教学是指教师对教学行为、教学设计与实践、教学监控、教学目标等的重新思考。通过反思使教师重新认识自己和定位自己的角色,充分发挥教师作为促进者、研究者的作用,使自己工作获得尊重和具有生命力;对自己教学实践活动和行为表现进行反思、监控和调适,从而改进不足的地方、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能力和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做到: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中,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类问题;对问题进行探究、积累和总结,使教学实践上升为理论,指导和改进教学。
二、构建开放式的学习模式
新课程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应是仅仅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认知程序,而应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活泼的认知活动过程。因此,课堂教学应当依据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和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建构具有开放性学习方式的模式。利用模式设计符合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满足不同地区、学生和教材的教学实施。教师始终将自己定位为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合作者、研究者和开发者的角色,实现课程理念、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
1.自主学习方式实施策略。自主学习方式具有预期性、参与性、自控性和创新性等主要特征,因此可以构建生疑——质疑——归纳释疑——巩固拓展基本程式模式。所谓“生疑”就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学,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自己能力范围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所谓“质疑”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对问题提出怀疑,在交互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简单的问题立即解决,不能解决的重难点问题经大家认真筛选和讨论;所谓“归纳释疑”就是对知识本身作深入探讨,悟出它们之间深层的联系,并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和改进学习方法;所谓“巩固拓展”就是巩固是对学习知识的尝试记忆,尝试不仅是单一形式的练习,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运用,在反思中调整,并结合实现问题深化发展,达到目标。
2.问题学习方式策略。问题学习方式具有心理倾向性、问题构成的目的性和开放性为主要特征,可以将该模式的基本程式归纳为酝酿问题——发现问题——明确问题——解决问题。(1)酝酿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就某些内容产生疑问,经过一定时间的思考后提出问题。(2)发现问题,要有最近的认知冲突,体现学生的知识素养、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3)明确问题,明确问题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界定问题的存在,自主分析问题情境和自主构建解题思路与策略,有意识地进行自我监控。(4)解决问题,问题解决是寻求和接受信息、反馈知识和方法、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定向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围绕问题进行思考,最终构建和完善解题方案,直到问题得以解决。
3.合作学习方式策略。合作学习以团队合作作为基本动力,采用的基本教学方式以小组活动为主,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标的学习方式。因此这个程式模式可以归纳为目标情境——实践活动——师生互动——自主评价。(1)目标情境,教师创设目标情境,学生通过阅读明确学习目标,在目标的驱动下积极思考知识的纵横向的联系。(2)实践活动,在小组内交流与探讨,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筛选最佳的意见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参与全班交流。(3)师生互动,各小组针对学习目标发表小组意见,同时倾听他人的意见,比较分析各组意见。(4)自主评价,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形成性评价训练题,自我分析评价错误的原因并及时地进行反思纠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应积极地参与评价,共同解决存在问题。
4.探究学习方式策略。探究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模仿科学探究获得真知的发生过程,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能力。这种模式的基本程式可归纳为发现问题——收集信息——提出假设——得出结论。(1)发现问题,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并营造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2)收集信息。教师引导学生集中对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进行研究,根据选定的问题,通过各种手段收集整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资料。(3)提出假设。在分析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形成假设并提出验证假设的实验设计方案。(4)得出结论。由个人或小组共同实施方案,最后对问题得出一个完善的解决。或提出新问题,重新设计实验方案,再一次进入探究过程。
三、模式实施的原则
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开放的过程,因而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和学生的特点,优化学习方式,综合运用学习方式。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的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要从观念转变到行为当中,不能急功近利,要一步一步地走。
2.互补性原则。现代学习方式要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密切配合,优势互补。
3.可塑性原则。有模式,但不能有固定的模式化,要根据学生和教材内容的实际,设计符合现代学生方式特征和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策略,并且在实践中随时调整和完善,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