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步,从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中挑选问题解决的方案。
在系统研究方法中,这一步骤是关于“怎样去做”的阶段。此时,要选择完成目标的途径与手段,并且这种选择必须以整个系统的分析作为前提,而不是去注意系统的各种要求及其相互作用。
第四步,实施问题求解的方案。
即对产生出的计划和选择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要具体的加以实施,上面系统分析中提到的途径和方法也将被吸收采纳、修正应用。
第五步,确定实施的效率。
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收集的信息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过程信息;第二部分是系统的产出信息。与在需求分析评定和在系统分析中所得到的各种详尽的需求信息相比较,现实的系统同所要求的理想化的系统之间的区别便一目了然。
第六步,及时修正系统,以保证问题解决的有效性。
从实践实施得出的具体的执行信息和问题的执行情况可以很快地反映到研究者那里。如果有必要的话,许多步骤可以加以修订,构造的问题解决体系可能需要再创新和再设计。这种系统方法的自我修正的特点,保障了处理问题的有效性。
三、系统分析
在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过程中,系统分析的工具由任务分析、功能分析、作业分析(工作分析)和方法——手段分析构成。
(一)任务分析
具体包含以下三层涵义:
第一,在问题的需求评定和问题确认的基础上,任务分析列出了完成课程系统产出的所有的目标和可测量的行为要求。即把研究和具体的研究活动的产出具体化,并将其同前面所作的需求分析所得的结果进行合理地分析和比较。
第二,具体来看,研究者关注的是现在怎样和将来如何,以及怎样进行这种过渡。从这种意义上讲,任务分析就是对具体研究过程管理的计划的描述。
第三层意义是揭示将要达到什么目标,用什么标准来判定和应当用什么样的方法、途径,以此来促进现状向所期望的状态转变。
(二)功能分析
又称功能职责分析,在任务分析中,任务的三方面的信息提供了研究过程中必须执行的基本职责和课程体系功能,而为了工作的进一步展开,有必要确认一下为完成每一个功能和职责所要求做哪些具体的工作。
(三)作业分析
作业分析是分析要做什么的最后一步。与功能职责分析在研究计划中相比,它们既有区别又相联系。一方面,作业分析是功能职责分析的进一步的深化,二者都是系统分析方法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另一方面,作业分析同功能职责分析存在分析层次上的差异。
在系统分析过程中,功能职责分析把任务分析产生的子任务、任务轮廓和完成标准进行具体化、详细化,直到分解到最小的最易操作的单元。而作业分析主要是用于分析每个单元内具体活动的操作顺序和步骤。
(四)方法——手段分析
前边三种分析都是针对通过什么样的思路、途径去解决问题和能够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以及如何根据条件选择最有效最可能的方案。与此不同的是,方法——手段分析主要是要解决如何按照具体的条件以及问题解决的策略和目标选择具体的方法、手段,是在前三种分析后进行的一种平行于任务、功能和作业分析的附加分析。
在研究过程中,方法——手段分析确认了对完成每一个任务可能存在的方法、手段和工具以及选择他们的策略。
四、系统分析与系统方法
系统方法是一个整体性的处理具体问题的思想方法,它由许多子方法或技术构成的,换言之,系统分析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案优化选择技术、问题解决的策略优化技术以及评价调控技术等子技术组成了系统方法的体系和结构。
系统方法中涵盖了确定问题、确定处理问题的方案、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实施、鉴定实施的有效性和评价修订六个环节。这六个过程的工作如何展开,用什么样的思想方法来指导这六个过程的问题的解决等,这都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系统方法中十分关键的问题,而系统分析正是这样一种分析解决问题的工具、技术。
系统方法和系统分析之间的关系正是这样一种关系。系统分析是系统方法思想的体现,也是在系统方法基础上的更深入的发展,这种发展直接指向解决的可操作性因素,并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展示了可供直接操作的模式,而在具体的使用系统分析的过程中,模式的使用也丰富和发展了系统方法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二者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了关于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体系。
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前者的目的是建立理论;后者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但建立理论也是它的目的之一。研究者可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研究课题,再从课题特性出发,采用合适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测验法、经验总结分析法等。但实际工作中,常常需要综合运用几种方法,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其中,教育实验研究方法是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它具有主动性和严密性的特点,可以在保留实际教育情景的前提下获得希望得到的比较准确的材料。下面我们重点讨论教育实验研究方法。
一、教育实验研究法的性质和基本特点
(一)什么是教育实验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研究方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教育实验法的基本特点
教育研究是一个方法论研究的大系统,每种研究方法都是为解决一定的矛盾问题而产生的。对教育实验研究方法的本质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教育实验研究是一种科学实验活动,它是按照一定研究目的,在合理控制的条件下,主动采取某种措施,诱发一定的教育教学现象,在同样的条件下重复发生,这样就能用反复观察到的事实对以往的实验结果加以核对,以探索二者间的因果联系,从而验证、修正、丰富、发展某种教育理论和主张,证明其客观必然性。
2.教育实验研究是一种特殊的实验活动。因为教育现象和对象的独特性,教育实验具有与自然科学实验相区别的特征,总体看来,教育实验基本上属于社会科学实验范畴。
二、教育实验研究法的基本类型
(一)按教育实验研究的内容分类
1.教育体制改革的实验
这类实验大致有两个层次:
一是宏观的决策性实验。如属“六五”期间国家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的“五·四·三”学制改革实验。
二是学校或学校群体综合整体改革实验。这类实验的基本特点是以解决当前教育重大问题为中心,目的主要是为国家决策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带有综合性、全面性和经验性,以相类似群体或以自身原有水平作为对实验结果评价的参照系。
2.课程内容与结构的改革实验
比如,从1985年后进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大纲与教材的研究,特别是各具特色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实验等。这类实验,既有宏观的较大范围规模的应用性研究,也有微观的较小范围的理论性研究,目标集中单一,可操作性强,实验研究结果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和推广性。
3.教育教学模式与教法实验
在教学模式研究方面,比较具代表性的如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法实验,中学“主体参与教学模式体系”实验等等。在教法方面,除了有一般教法实验,如讨论式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实验,还有分科教法实验等。这类实验研究以单项小型为主,具有丰富的实践基础,所以也有相当的探索性。
4.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实验
这类实验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在智力、体力、道德及审美情感方面充分自由的发展,具体包括综合整体性的研究、分科单项性的研究、对超常儿童发展的实验研究等。
(二)按教育实验的目的功能分类
1.确认性实验。这类实验主要在于根据实验收集事实材料,确认所研究的对象是否具有研究假说内容的基本特征,并推动教育实践的发展。
2.探索性实验,包括有预测作用的超前实验。这类实验是以探索某种教育现象以及受教育者个性发展的规律为目标,通过探索研究对象的因果关系及问题解决,尝试建构某种理论体系,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3.推广、验证性实验。这类实验是以验证已取得的实验成果为目标,对已取得的认识成果用再实践的经验来检验、修定和完善。
上述三类实验是教育实验中实际存在的三个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是确认——探索——验证,进而形成理论的过程。它表现了人类认识发展从具体描述,到形成抽象认识,再到本质的深入这一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
(三)按教育实验的基本方法分类
根据教育实验的方法分类,一种是仿效自然科学方法,突出定量的研究,严格的条件控制以说明结论的客观性;另一种是人文科学的方法,重点关注对象的整体性和定性研究。
三、教育实验研究法的一般程序
(一)实验的准备阶段
1.选定实验研究的课题,形成研究假说。在概述假设的陈述句中,要清楚地表明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一般来说,一个实验至少被一种假设指导,陈述两列变量间所期望的因果关系。
2.明确实验目的,确定指导实验的理论框架。这种指导性理论,启发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对实验研究的方向、范围以及如何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资料作出明确的具体规定。
3.确定实验的自变量。选择被试和形成被试组,决定每组进行什么样的实验处理,并确定操作定义。
4.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采用适当的统计方法,从而明确评价因变量的指标。
5.选择实验设计类型,确定控制无关因素的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二)实验的实施阶段
根据实验设计进行教育实验,采取一定的变革措施,观测由此而产生的效应,并记录实验所获得的资料、数据等。
(三)实验结果的总结评价阶段
对实验中取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确定误差的范围,从而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最后得出科学结论。在实验研究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写出实验报告。
四、教育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
教育实验设计是一个非常具有可操作性的步骤:
(一)陈述研究的问题,提出研究假设
陈述研究的问题,提出研究假设是指要以简明扼要的文字来分析说明研究的问题,同时简述出研究的假设。
(二)确定实验处理
确定实验处理,即教育实验中所要操纵的自变量的变化。
一个实验起码有两种以上的不同处理,比如,某实验不仅要研究新编教材的特点,而且要研究什么教学方法更适合于新教材,这就涉及到教材与教法两个变量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各种组合,这就需要更复杂的实验设计。
(三)列举群体、样本、实验单位、抽样方法及样本大小
群体指样本的总体。
实验单位可以是个人、班级,也可以是一个学校、团体,必须独立接受实验处理并作出反应。
(四)选择因变量及适当的测量手段
对因变量的测定,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确定所选择的反应变量是能够提供有关研究问题的信息的。
第二,要决定怎样进行测定,如何选用适当的测量方法、度量单位及必要的技术手段。
第三,要考虑到测量数值的可能准确度。
(五)判定实验需要控制的无关因素,选择控制方法,设计控制过程和预测控制的程度
无关因素是指那些在实验研究中除所规定的自变量外的一切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具体有外部的、介入的,或主试者变量等。由于不可能做到控制所有干扰,因此要集中考虑会影响实验因变量的主要因素,而忽略影响不大的次要因素。
(六)选择合适的实验设计,提出伴随这个设计的统计假设
事实表明,教育实验方案的形成是一个从明确研究目的,形成研究假设,确定变量,到决定取样方法,选择实验设计的一系列活动过程。实验方案的质量高低与该过程的每个环节、多个因素直接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