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学新知丛书-有机物世界漫游
46360700000023

第23章 化学定时炸弹(1)

“危言耸听”的术语

“化学定时炸弹”这一术语是荷兰人在1978年首先提出来的,他们用来描述荷兰施肥过度的沙质土中磷酸盐过度聚集给未来造成危害。

10年后,奥地利人重新使用这个有点“危言耸听”的术语,以促使公众社会警觉。有史以来,特别是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以来,人们不断地向自然界投放大量的化学物质,导致动植物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势必造成物种的濒危、人类的疾病、生态平衡的破坏等,最终导致大规模的天灾人祸。这就是我们要说的化学定时炸弹问题(简称CTB)。

自然界是大缓冲体系

在水、空气、土壤中,各自存在着自己的缓冲体系,而自然界又是一个大的缓冲体系。在这些缓冲体系中投放少量的化学物质,不会破坏这个缓冲体系,它有一定的缓冲容量。只有超过这个缓冲容量,体系才会遭受破坏;或者由于环境的变化,体系遭受破坏,会给人类造成突发性的灾难。缓冲阶段,对于有一定承受能力的土壤、空气和水,往往要经历数十年至数千年。爆炸阶段,往往在数年之内造成突发性的灾难,而且再难以挽回。

在化学物质进入土壤的初期,其中大部分将被吸附、吸收与固定化,只有一小部分被释放在土壤溶液中。而当土壤中化学物质接近饱和之际,只要再增加少量投入,也会导致大量有害化学物质的释放。

在空气中,大量有害化学物质(主要是气体,但也有一些化学颗粒),一部分散发在大气中,慢慢形成“温室效应”,如工业排放CO2、CH4等;另一部分吸附在大气颗粒物中。通过气相或液相氧化反应,形成局部“酸雨”,造成小部分危害。在水中,大量的工业废液的排放,使一部分有害化学物质溶解在水中,被水或水中的生物自然分解,当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要危及人类和动植物的饮用水。再者当外界温度升高,有些化学物质随着水汽的蒸发而散发到大气中,另一部分沉降在水底,造成对土壤的危害。因此,土壤、空气和水在化学物质累积与延缓效应过程中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局部和全球性的灾难

化学定时炸弹“爆炸”,按其规模可分为局部的和全球性的。淮河流域的中小型造纸、制革厂等15个小企业,大量地向淮河排放工业废液,导致这几年淮河中鱼类减少、河水不能饮用,就属化学定时炸弹的局部爆炸。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结果,人类疾病80%与水有关,我国也在处理污水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1999年9月15日高碑店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成投入运行,该厂日处理污水100万吨,占北京市日排污水量的40%。高碑店污水处理厂的出水除了排入通惠河外,还有一部分用作热电厂的冷却用水和北京东南部的农业灌溉,有助于缓解北京市水资源紧缺的局面。

国际自来水协会称,现在每年有2500万个5岁以下的儿童,因饮用受污染的水生病致死。在发展中国家,每年因缺乏清洁卫生的饮用水而造成的死亡人数约达1240万人。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有24%的人口在饮用水质不良的水。

中华环保世纪行(福建)采访组在长乐发现,在城区通往各乡镇的公路两侧堆满了生活和工业垃圾,大有包围城市之势。裸露在山腰间的垃圾已达数米之高,内含各种生活垃圾和腐臭的动物尸体。垃圾场多次出现火情,危及6个村,约2万多人,村民四处投诉。由于大溪村水源破坏严重,致使人与农作物均受不同程度的危害。有些村民皮肤上已出现莫名的斑块;有一村民误食承包池塘内的鱼,竟染上血液病毒症;一些农作物被乌黑的污水烧死;全村已有30多户农家被迫流离他乡。

据估计,全球每年新增垃圾100亿吨以上,人均2吨。全球危险化学废物以每年5亿吨的速度增加,湖泊、河流、水井直接受有害有毒化学物质污染造成的祸害有增无减。

再例如,1998年波及全球的厄尔尼诺现象,虽然是一种自然现象,但也是由于不断向大气、海洋倾倒化学物质而造成的温室效应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导致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水、暴风等频繁发生,属全球性的化学定时炸弹的爆炸。

明智地管好地球

为了当代人的幸福,也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化学定时炸弹“各方面的问题,承担起保护环境、明智地管理好地球的重任。我们必须行动起来,共同肩负起保护家园的使命。1998年联合国评选出世界上十大空气污染城市,我国竟占了9个。第一位是兰州,这大家可能还能相信,第六位和第八位竟然是无锡和杭州,可能就让人惊讶了。其实,治理环境污染不仅是各级政府的事,也是每一位百姓的事。只要全社会形成合力,何愁水不清、山不绿、天不蓝。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以一本《寂静的春天》引起西方社会对化学药品造成环境污染危险的强烈关注。书中谈到“人类对环境最可怕的破坏是用危险甚至致命的物质对空气、土地、河流和海洋的污染”。这种警世言辞推动了美国的环境保护运动。与此同时,我国人民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青山绿水、莺歌燕舞。仅仅过了二三十年,当改革开放为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物质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草木荒芜,裸土遍野;黄河淤泥断流,长江浊浪滔天;青山绿水正在被污染,一些野生动植物濒临灭亡。

在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21世纪,我们的生产就应该是先保护环境后生产,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从事化学工作的人,应该设法从源头上防止污染,大力倡导和推广绿色化学。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即是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消灭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和试验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和产生。绿色化学的理想在于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不再产生废物,不再处理废物。

新世纪呼唤绿色化学

迄今为止,化学工业的绝大多数工艺都是许多年前开发的,当时的加工费用主要包括原材料、能耗和劳动力的费用。近年来,由于化学工业向大气、水和土壤等排放了大量有毒、有害的物质,因此成本中又增加了废物控制、处理和埋放、环保监测达标、事故责任赔偿等费用。1992年,美国化学工业用于环保的费用为1150亿美元,清理已污染地区花去7000亿美元。1996年美国一家公司的化学品销售总额为180亿美元,其中环保费用为10亿美元。所以,从环保、经济和社会的要求看,化学工业不能再承担使用和产生有毒、有害物的费用,需要大力研究与开发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污染的绿色化学。

1990年美国颁布了污染防止法案,将污染防止确立为美国的国策。所谓污染防止就是使得废物不再产生,不再有废物处理的问题,绿色化学正是实现污染防止的基础和重要工具。1995年4月美国制订了国家环境技术战略,其目标为:至2020年地球日时,将废弃物减少40%~50%,每套装置消耗原材料减少20%~25%。1996年美国设立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这些政府行为都极大地促进了绿色化学的蓬勃发展。另外,日本也制定了新阳光计划,在环境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领域,确定了环境无害制造技术、减少环境污染技术和二氧化碳固定与利用技术等绿色化学的内容。总之,为迎接新世纪的到来,绿色化学的研究已成为国外企业、政府和学术界的重要研究与开发方向。这对我国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我国在绿色化学方面的活动也逐渐活跃。自1995年以来,有过“绿色化学与技术”的专家咨询,召开了“工业生产中绿色化学与技术”研讨会,出版了《绿色化学与技术研讨会学术报告汇编》,有关环境友好的课题列入了“九五”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四川大学也成立了绿色化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上述活动推动了我国绿色化学的发展。

绿色化学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绿色化学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化学反应、原料、催化剂、溶剂和产品的绿色化开展的,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积极研究“原子经济”反应

1991年人们提出了“原子经济性”的概念,即原料分子中究竟有百分之几的原子转化成了产物。理想的原子经济反应是原料分子中的原子100%地转变成产物,不产生副产物或废物,实现废物的“零排放”。对于大宗基本有机原料的生产来说,选择原子经济反应十分重要。目前,在基本有机原料的生产中,有的已采用原子经济反应,如甲醇羰化制醋酸、乙烯或丙烯的聚合、丁二烯和氢氰酸合成己二晴等。另外,有的基本有机原料的生产所采用的反应,已由二步反应改成采用一步的原子经济反应。如环氧乙烷的生产,原来是通过氯醇法二步制备的,发现银催化剂后,改为乙烯直接氧化成环氧乙烷的原子经济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