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伯夫人克拉克曾经在科学事业上一心一意支持丈夫,但面对血腥的现实,她也竭力反对哈伯的行为。她一再劝告哈伯放弃研制新的毒气芥子气,但毫无效果,她终于绝望了。1915年克拉克夫人自杀身亡,希望能以此最后唤醒哈伯的良知,但他却执迷不悟,继续为德皇卖命。历史是公正的,它无情地嘲弄了哈伯的“爱国主义”,德国最终还是成了战败国。1918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因哈伯在合成氨发明上的杰出贡献,决定授予他诺贝尔化学奖,但因哈伯在研制化学武器上给人类带来灾难的行为,使世界许多科学家提出异议,对此哈伯也为自己辩解。最后,终因其对人类的特殊贡献而获此殊荣。1933年希特勒上台,“犹太人哈伯”竟被列入被驱逐之列,包括爱因斯坦(1879—1955年)在内的许多著名犹太科学家相继离开德国。
1934年1月29日,哈伯在去意大利的途中,因心脏病发作在瑞士的巴塞尔逝世,安葬在巴塞尔公墓,终年66岁。化学史上每一个重大成就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合成氨的成功和实现工业化生产也不例外,它是当时在德国军事上的需要而刺激和推动的结果。一项重大的科技发明往往就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福音和实惠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幸和灾难,合成氨的发明同样如此。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哈伯,作为一位科学家是无法左右德国政治的,相反却要被统治者所利用和驱使。因此,他在研制化学武器上的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何况是在所谓“爱国主义”的感召之下,为此哈伯本人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政治家尚且如此,何况是科学家?晚年哈伯面对德国法西斯的种种暴行,在身受其害的现实中也终于有所醒悟,最终成了反法西斯战线中的一员。
杀伤性军用毒剂
像氯气、光气那样,在战争中用来杀伤人畜、植物的有毒物质称为军用毒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德国贮备了大量军用毒剂,但未敢大胆使用。日本法西斯在侵华战争中曾大量使用毒剂,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13个省使用6000余次,造成5万多人死伤。日本投降以后,还在我国发现了数百万发尚未使用的毒气弹和毒气钢瓶。美军在侵略朝鲜、侵略越南的战争中都曾多次使用毒剂,仅在侵越战争中就曾造成150多万人伤亡。近年来,原苏军入侵阿富汗、越南入侵柬埔寨以及两伊战争中(伊拉克对伊朗)都使用了毒剂。
美国和前苏联都把化学武器作为现代条件下作战的一种重要手段,大量装备、储存,并不断发展化学武器。化学武器之所以受到重视,主要是因为它原料易得,造价低,容易制造,又具有大规模杀伤性,所以有人称它为“穷国的原子弹”。
按照毒害作用,毒剂可以分为窒息性、糜烂性、全身中毒性、神经性等许多种。窒息性毒剂伤害肺部,导致机体缺氧,造成头痛、肺水肿、窒息。光气是窒息性毒剂的代表,在浓度2毫克/升的情况下5分钟即可因吸入致死。光气以氯气和一氧化碳两种简单原料制造,最初因为需要光照作为反应条件而得名,常温下是有烂水果气味的气体。其实光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制造许多有益于人类的制品。例如聚碳酸酯塑料、常见的树脂眼镜片,就是用途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的糜烂性毒剂,可以破坏组织细胞,使之坏死、溃烂。芥子气是糜烂性毒剂,它是一种有大蒜气味的液体,是一种含硫的有机物,皮肤上沾有0.15~0.2毫克/平方厘米的液滴就会起小泡。如果在0.35毫克/升的条件下吸入5分钟可以致死。路易氏气是含砷有机物,为有天竺葵气味的液体。皮肤起小泡的条件是0.15~0.2毫克/平方厘米的液滴,吸入致死量大约为芥子气的1倍。全身中毒性毒剂是破坏组织细胞的氧化功能,导致机体缺氧中毒,表现为口舌麻木、头痛、呼吸困难、抽风、瞳孔放大直至死亡。有苦杏仁气味的氢氰酸就是非常厉害的全身中毒性毒剂,当浓度为2.0~2.5毫克/升时,只要吸入半分钟即能置人于死地。
有毒物质的研制最初并不是为了用于军事,人们通常是为了寻求杀灭农牧业害虫的药剂。德国法本化学公司的施拉德博士一直从事寻找新的杀虫剂的工作。1935年他合成了一系列的含磷化合物。他偶然发现,在一定条件下这类化合物对温血动物有极剧烈的毒性,这一信息很快受到军方重视。1937年一种叫塔崩的样品送交陆军部化学战局,1939年就建立了生产厂,月产可达1000吨,这就是有机磷神经毒剂的诞生。这是一类全新的毒剂,它的作用是抑制神经传导介质的活性,破坏神经冲动的正常传导,最后因呼吸中枢麻痹和心跳停止而死亡。1939年,施拉德博士发现了比塔崩毒性更大(高3~4倍)的沙林。1944年,又有人合成了比沙林毒性更大(高2倍)的梭曼。这3种毒剂被称为G类毒剂,美军代号分别为GA、GB和GD。它们都是气体,沙林有水果香味,梭曼有樟脑味,沙林在0.1~0.12毫克/升的浓度下,吸入1分钟即死,而梭曼只要0.05毫克/升吸入1分钟即死。可见沙林和梭曼的毒性之强、作用之快,所以有人称G类毒剂为现代毒剂之王。
20世纪50年代初,欧美的工业部门又发现了一系列新的化合物具有很高的杀虫活性,其中一种叫阿米通。这也是神经毒剂,是含有氮、磷的有机物,有两种致毒结构。美国人称之为V类毒剂。与G类毒剂相比,V类毒剂毒性比梭曼高5~10倍。特别是通过皮肤中毒,浓度为1毫克/升的V类毒剂,1分钟即可致人死地,可以说是“后来者居上”。
但朋友们不要害怕,军用毒剂的杀伤作用虽然很大,但是现有的防护器材都可以防护。消毒方法也很简单,神经性毒剂只要用碱性物质洗消即可,如氨水、碱水、漂白液等,再加上侦检、报警系统,良好的医疗急救措施,会使伤害减少或者不受伤害。
非杀伤性化学武器
何为非杀伤性化学武器
所谓非杀伤性化学武器,是指利用化学方法使敌人丧失战斗能力的一种武器,它既不杀死敌方人员,又能使其失去战斗力,既不摧毁其武器又能使敌方的武器装备处于瘫痪的状态,即只破坏敌方的武器装备、军事设施,而不会伤害人。
广泛发展的非杀伤性化学武器
1.使人坐等待擒的化学失能剂
利用化学药剂,如镇静剂、发笑剂、致幻剂等,可干扰或破坏敌方人员的神经系统,使之丧失自控能力而无法进行战斗。这类药剂有的使人昏迷,坐等待擒;有的使人极度兴奋,想入非非,陷入幻觉之中,思维全被破坏,失去记忆,不分敌我,宛如精神病人;有的破坏人的大脑神经,中毒后头脑仍然清楚,能说话,能看清事物,可就是全身乏力,四肢瘫痪,像是在梦境中想动而动弹不得一般。在战斗中化学失能剂可以装填到炮弹、炸弹或导弹中洒,也可以通过坦克、舰艇和工事等建筑物的通气口,施入内部使敌人失能。
2.摩擦系数几乎为零的超强润滑剂
这类物质类似聚四氟乙烯(特氟隆)和它的衍生物。它可用飞机、火炮施放,也可手工涂刷在机场、航母甲板、铁轨乃至公路上,使之成为“滑冰场”。由于这种超强润滑剂使摩擦系数几乎为零,又极难清洗,一旦使用,就使车辆无法运行,火车无法开动,飞机难以起降,无法实施战斗行为。此外,还可以把这种超滑物雾化喷入空气中,当坦克、飞机等发动机吸入后,功率就会骤然下降,甚至熄火。
3.“太妃糖弹”——能粘人的超强黏合剂
这是一种聚合物,有超黏性,作战时可用飞机播撒、炮弹、炸弹投射等方式,将黏性很强的胶粘剂直接置于道路、飞机跑道、武器、装备、车辆或设施上。这类化学制剂的作用与上述超强润滑剂正好相反,具有超级粘合力,粘住车辆、技术装备及人员等,使之无法使用,寸步难行。据悉,在索马里的摩加迪沙,美国军队就使用了一种叫“太妃糖弹”的新武器,只要用挎在肩上的喷射器喷洒,就能够立即把人粘住,使之不能行动。
4.透明的喷涂战剂——金属脆化剂
这种战剂一般是透明的,几乎没有什么明显的杂质,可作为喷洒剂。若喷涂到金属制品上,使晶体结构发生改变、脆化,桥梁等建筑失去支撑而坍塌;舰艇破裂、机翼折断,武器装备像老化的塑料,不堪一击。
5.可以“吃掉”金属橡胶的腐蚀剂
这种战剂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比氢氟酸强几百倍的腐蚀剂,它可破坏敌方铁路、铁桥、飞机、坦克等重武器装备,还可破坏沥青路面等。另一类是专门腐蚀、溶化轮胎的战剂,它可使汽车、飞机的轮胎即刻溶化报废,可以“吃掉”任何一种金属、橡胶和塑料。
6.易爆剂及阻燃剂
如乙炔炮弹,发射到坦克群或低空飞行的机群中爆炸,放出乙炔气体,发动机吸入后,就会发生爆炸。据报道,装填能放出0.5千克乙炔气体的炮弹,就可摧毁一辆坦克。与易爆剂相反的则是阻燃剂,将这种化学药剂雾化喷放到空气中,当发动机吸入时,燃料就会变质,从而使发动机熄火。如果将这种阻燃剂布洒到海港,就可使舰艇无法起航。正在飞行的飞机遭遇到这种袭击,无疑便会坠落。
7.微生物战剂
将其投入到油料中可使油料凝结成毫无用途的胶状物。它主要用来破坏敌方的油库。
建设好自己的家园,才能造福人类
目前,世界各国在这方面都已投入了巨资研制这类化学物质,但是使用这类武器仍有许多争议,有人认为使用这些化合物违反了国际条约。因为它们与化学和生物战剂的性质相同,所以有人认为这类武器符合未来战争的方向。其实,人类只有彻底消灭战争,建设好自己的家园,才是我们生存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