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现代管理学
4635600000005

第5章 管理与管理学(4)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会产生一定的结果,其中对人类生存发展产生影响的结果称为效果;对人类生存发展带来好处的效果,人们习惯称之为效益。任何管理都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取得成效。社会组织的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追求各种效益,获得更多的利润。从这一目的出发,运用系统观点指导组织各项活动,使它们彼此协调,相互配合,充分发挥管理的职能,以较少的劳动和时间消耗获得较好的综合效益。这就是管理的效益原理。效益原理是指管理工作应以效益为中心,力争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大的有效产出。对效益的追求是管理活动永恒的主题。广义的效益概念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部分。所谓经济效益是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通过各种经济活动,取得的产出大于投入的那部分新创价值;社会效益是从全社会的角度来衡量某项经济活动对社会进步:国民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等方面的影响;生态效益指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的改善与破坏是衡量生态效益好坏的标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之间是密切相关的,这种相关可以是正相关,也可以是负相关,有时两种相关同时存在。管理的任务在于寻求三者的优化组合,尽量使其处于正相关状态,以获得三者的统一和取得最好的整体效益。这里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来说,经济效益比较直观,可以用若干经济指标来衡量;而社会效益难以完全量化。不同性质的组织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追求目标是不同的。

管理的效益原理要求管理者树立正确的效益观,坚持以效益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正确处理好效率、效果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管理的基本方法

管理方法可以从管理范围、管理的技术方法、管理的基本手段等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本书主要按管理的基本手段进行分类和论述。按管理的基本手段来分,可以分为法律方法、经济方法、行政方法、数量分析方法和教育方法。

1、法律方法

法律方法是指通过法律、法令、条例及司法、仲裁等工作来调整社会经济和组织在宏观及微观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关系的管理方法。运用法律方法进行管理,必须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强化法制观念,“依法治国”、“依法治企”、依法治理各种组织活动。

法律方法具有严肃性、规范性、强制性等特点。它的特点主要有:

(1)严肃性。法律和法规的制订必须严格地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规定进行。一旦制订和颁布出来后,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法律和法规不可因人而异,滥加修改,必须保持它的严肃性。司法工作更是严肃的行为,必须通过严格的执法活动来维持法律的尊严。

(2)强制性。法律规范同其他的社会规范不同,它是由国家强制实施的,因此它具有强制性。运用法律方法来进行管理,实际上就是运用这种强制性来进行管理,它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3)规范性。法律方法规定人们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或不应该做什么,因而具有较强的规范性。法律和法规是所有组织和个人行为的统一标准。

(4)平等性。所有组织和个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

法律方法的运用,对于建立和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运用法律方法可以保证必要的管理次序。组织的管理系统内外部都存在着各种社会经济关系,只有通过法律方法才能公正、合理、有效地加以调整,及时排除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保证社会经济次序和组织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2)运用法律方法可以有效地调节管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根据管理对象的不同特点和组织任务的不同性质,规定不同管理因素在整个管理活动中各自应尽的义务和应起的作用。这是管理的法律方法所具有的一定的自动调节功能。

(3)运用法律方法使管理活动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法律方法的运用,有助于使符合客观规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用法律的形式规范化、条文化、固定化,使人们有章可循。严格执行这些制度和方法,可使管理系统自动有效地运转,既能保证管理效率,又可节省管理者的精力。

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运用法律方法可以使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组织活动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从而确保社会经济秩序正常运行。当然,由于法律方法缺乏灵活性和弹性,因此也容易导致管理僵化,不利于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2、经济方法

经济方法是指以人们的物质利益的需要为基础,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各种物质利益手段来执行管理职能,实现管理目标的方法。经济方法是根据各种经济规律,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各种不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以获得较高的管理方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应用较为广泛的管理方法。经济方法具有客观性、利益性、关联性、灵活性等特点。经济方法的主要特点有:

(1)客观性。使用经济方法进行管理,符合商品经济社会客观规律的要求,在具体制定、选择和实施经济方法时,也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

(2)利益性。经济方法是通过利益机制引导被管理者去追求某种利益,间接影响被管理者行为的一种管理方法。这是经济方法最根本的特征,它体现了不同利益共存、相互协调发展的要求。

(3)灵活性。一方面,经济方法针对不同的管理对象,如企业、机关、职工个人,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段;另一方面,对于同一管理对象,在不同情况下,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管理,以适应形式的发展。

(4)关联性。经济手段的使用范围很广,不但各种经济手段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影响面宽,而且每一种经济手段的变化都会影响到社会多方面经济关系的连锁反应。有时它不仅会影响到当前,也影响到长远。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经济方法进行管理,直接涉及到管理者和每一位员工的切身利益,因此,处理得当,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处理不当,也会产生一些消极作用,如导致人们过度追求个人利益和物质利益。所以,在运用经济方法的同时,要注意将经济方法与教育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趋利避害,综合运用。

主要手段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奖金、罚金等。不同的手段在不同领域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1)价格。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的社会里,价格是计量和评价劳动的社会标准。价格的高低涨落,会直接影响到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经济利益,从而影响他们的生产和消费行动。价格是否合理,是社会经济得以良性循环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国家运用价格这一杠杆来调节生产与供求,调整一部分国民收入的分配,促进企业加强经济核算,从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对于企业与外部的关系,企业也可以在价格政策规定的范围内,根据市场供需情况正确地制订产品价格及灵活地利用价格这一杠杆进行适时地调整,以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来调节各部门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调动各部门及每个员工的积极性。

(2)税收。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管理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家根据宏观控制之需要,合理制定不同的税种和税率,来调节生产和流通,调节组织或个人的经济活动,从而使宏观经济得到平衡有序的发展。

(3)信贷。信贷是银行存款、贷款等信用活动的总称。信贷是最为灵活、有效的经济杠杆。银行信用活动以吸引存款储蓄形式,集中社会闲散资金;同时,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贷款形式发放给生产经营单位,满足其生产周转和扩大流通的需要,达到管理协调社会经济活动的目的。

(4)利润。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利润是反映经济组织的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标。利用利润杠杆来进行管理,从宏观上来说,国家通过一定的经济责任制形式,使企业的经济责任、经济权利和经济利益紧密结合,在企业内部,通过利润指标将部门与企业、个人和部门之间的工作成果与报酬挂起钩来,以此调动各部门及全体职工的积极性。

(5)工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工资是实现按劳分配原则的一种劳动报酬形式。这一经济手段直接影响到组织和个人的物质利益,正确使用好这一经济杠杆,对于调动组织以及全体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6)奖金和罚款。奖金是根据职工对组织所作额外贡献的大小,以货币形式付给职工的奖赏。奖金的项目和条件应能表示领导者对员工行为的期望,应能对员工的行动方向和努力目标具有引导和鼓励作用。罚款是对员工违反有关规章制度,给组织群体造成危害的行为所进行的经济惩罚。它可以制约或收敛某些人的不正确行为,迫使人们努力工作。不论是奖还是罚都必须合理运用,要做到奖罚分明,该奖就奖,当罚就罚。只有这样,才能使奖金与罚款真正成为有效的管理手段。

经济方法是现代管理中最主要的管理方法之一。因为即使在经济发展到一个较高水平的国家里,物质利益仍然是人们的基本利益,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决定人们行为取向的最重要的动力。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在我国这样一个生产力不够发达、人民的收入水平还不高,物质利益还是人们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国家,运用好经济方法更是有着重要的意义。

要注意的是,经济方法虽然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人们的需求不可能仅仅只有物质利益的,决定人们行为积极性的也并非只有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在一些具体的环境中就更是要注意这一点。

3、行政方法

行政方法是指在一定的组织内部,以组织的行政权力为依据,运用命令、规定、指示、条例等行政手段,按一定的行政系统和层次,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直接指挥下属工作的一种方法。行政方法的实质是通过组织中的职位、职务来进行管理,它特别强调职位权力、管理者的权威和下级的服从。行政方法是指在一定的组织内部,以组织的行政权力为依据,运用行政手段(如行政命令、指示、规定),按照行政隶属关系来执行管理职能,实施管理的一种方法。行政方法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行政方法是管理的基本方法。因为任何一个组织都是一个人造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相关性和矛盾性。所谓目的性是指组织是为某一特定的目的而存在的,相关性是指组织内部各结构之间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其中任何一个部分发生变化,其他部分也要进行调整。矛盾性是指作为整体和组织成员作为个体之间总是相互矛盾的,组织要求个人群体化,而个人则要求组织个性化。为了在这种组织中保证行为的协调统一,目标一致,行政方法就必不可少。毛泽东同志在论述社会管理时就指出:“人民为了有效地进行生产,进行学习和有秩序地过生活,要求自己的政府,生产的领导者,文化教育相关的领导者发布各种适当地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没有这种行政命令,社会秩序就无法维持,这是人们的常识所了解的。”①(①《毛泽东选集》甲种本下册,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55~456页。)行政方法的实质是通过行政组织中的职务和职位来进行管理。它具有如下的特点:

(1)权威性。行政方法所依托的基础是管理机关和管理者的权威。管理者的权威越高,他们发出的指令接受率就越高。提高各级管理者的权威,是运用行政方法进行管理的前提,也是提高行政方法有效性的基础。管理者的权威大小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他的行政职位,另一方面是个人的品质和才能等内在因数。因此,发挥行政方法管理的有效性,管理者必须努力以自己优良的品质、卓越的才能去增强管理权威,而不能仅仅依靠职位带来的权利来强化权威。

(2)强制性。行政机构和管理者所发出的命令、指示、规定等,对管理对象具有程度不同的强制性。行政方法就是通过这种强制性来达到指挥与控制管理活动过程的目的。

(3)垂直性。行政方法是通过行政系统、行政层次来实施管理的。因此基本上属于“条条”的纵向垂直管理。行政指令一般都是自上而下:通过纵向直线下达的。下级组织和管理者只接受一个上级的领导和指挥。因此,行政方法的运用,必须坚持纵向的自上而下,切忌通过横向传达命令。

(4)稳定性。行政方法总是对特定组织行政系统范围内适用的管理方法。由于行政系统一般都具有严密的组织机构,统一的目标,统一的行动,以及强有力的调节和控制,对于外部因素的干扰具有较强的抵抗作用,所以运用行政方法进行管理可以使组织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5)时效性。运用行政方法进行管理可因对象、目标、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可以针对具体问题及时地发出命令、指示、规定等,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较强的时效性。

一般来说,组织运用行政方法进行管理,可以达到如下的目的和作用:

(1)行政方法的运用有利于组织内部管理系统保持集中统一,做到统一目标、统一意志、统一行动。能够迅速有效地贯彻上级的方针政策、对全局活动实行有效的控制。

(2)行政方法是实施其他各种管理方法的必要手段。在管理活动中,经济方法、法律方法、教育方法等要发挥作用,必须经由行政方法才能具体地组织实施。

(3)行政方法可以强化管理作用,便于发挥管理职能。没有行政命令,没有权威,没有服从,管理就不复存在,更谈不上管理职能的发挥。行政管理对任何一种管理都是必需的。

(4)行政方法便于处理特殊问题。由于行政方法具有时效性强的特点,它能及时地针对具体问题发出命令和指示,从而较好地处理特殊问题和管理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这也是行政方法的优势之一。因此,它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的特点。由于行政方法是通过一定的行政系统和层次来实施管理的,基本上属于垂直管理;行政指令的内容和对象又比较具体;上级对有隶属关系的下级的资源调配和使用也不讲等价交换原则,因此行政方法又具有垂直性、具体性和无偿性的特点。

运用行政方法,也必须注意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切忌长官意志;运用行政方法也要注意从实际出发,要注意与其他的方法相结合。正确地使用行政方法,需要有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需要管理者具有正确地使用行政权力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