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现代管理学
4635600000002

第2章 管理与管理学(1)

(第一节)管理的概念

人类是一种群居性的社会动物。凡是有人类的地方必然有人类的社会活动;人类社会活动的开展必然伴随着管理。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社会,管理就以某种形式开始了萌芽,而管理作为一项活动而独立出来也有了几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分工更细,协作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管理逐渐渗透到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管理无处不在,管理无时不有”。就范围来说,有社会的管理、国家的管理、企业的管理、学校的管理、医院的管理,甚至家庭,都需要管理。就时间来说,管理贯穿于人类活动的各个环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管理的进步,就不可能有人类的进步。

正如瑞士经济学家肯德断言“19世纪是工业的世纪,20世纪则作为管理世纪载入史册”。

一、管理的产生

管理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同人类社会(指具有一定的文明程度,人类与动物界已经有明显区别的社会)一起产生,并随之发展而发展的。早在以血缘关系构成的家庭氏族的原始社会时期,虽然当时的人们还根本没有管理的意识,但是在部落狩猎这样有组织的活动中,就已经开始了对参与者进行自觉的劳动分工;对猎取的食物按照一定的比例在部落成员间进行分配;为支配和管理部落的财产和其他资源选举了掌握一定权力的首领……诚然,人类早期社会的管理处于一种自发状态,还十分原始。但是,就其本质而言与今天的管理无二,其差别仅仅在管理的内容、管理的思想、管理的方式、管理的手段等非本质的方面。

为什么人类社会一进入文明状态就随之产生了管理呢?潘承烈教授认为是人们追求有序的社会生活所致。①(注①见《振兴中国管理科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版。)但是我们认为这并非是最根本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人的基本特性和管理的本质所决定的,特别是人类社会进行有组织的劳动分工所决定的。人与动物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是人的社会性,即相互之间要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无论这种社会关系是简单或是复杂,都意味着人与人之间要进行一定形式的合作。这种合作能否产生,就看合作者是否能够接受合作的目标;合作能否持续下去,则取决于合作者是否遵守合作的规则。为了保证这种对部落成员有利的合作顺利地进行下去,就必须协调合作者的行为,对合作进行一定的控制,以保证合作的目的的实现。换句话说,也就是需要一定的管理。缺乏管理,失去控制,人类社会是无法存在的,更不用说发展了。所以,人类社会一进入文明的状态,结合成有机的整体,管理也就随之产生,并且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同步地发展。

二、管理的概念

管理(Management)起源于人类的共同劳动,自古就有。当人们开始组成集体去达到共同目标时就必须进行管理,以协调集体中每个成员的活动。管理活动自古有之,但什么是“管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与解释。从词义本身来看,管理有“管辖”、“处理”、“管人”、“理事”的意思,即主其事叫管、治其事叫理,两者结合,统称管理。英文Management,系指管理、处理、办理、经营等等,但是这种文字的解释是不能严格表达出管理本身所具有的完整含义的。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管理的定义有许多不同的见解,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十几种。

(l)着名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奠基人费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WinslowTaylor)于1911年提出,管理就是确切地了解你希望工人干些什么,然后设法使他们用最好、最节约的方法去完成它。

(2)法国古典管理学派亨利·法约尔(HenriFayol)于1916年提出,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职能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他首次提出了管理的五项职能。

(3)唐纳利(Donnelly)在《管理学基础》一书中提出,管理就是由一个或多个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他认为,管理的中心是协调和指导他人的活动,管理工作的目的是通过他人的活动来进行的;管理人员必须同时考虑他人和他人的活动两方面。

(4)哈罗德·孔茨(HaroldKoontz)指出:“各级管理者都担负着创造和保持一种使人们在群体中相互配合工作的环境,从而达成精心选择的任务和目标。”

(5)马丁·J.坎农则认为:管理是一种为取得、分配并使用人力和自然资源以实现某种目标而行使某些职能的活动。

(6)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P.Robbins)对管理的定义是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

(7)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决策理论学派代表赫伯特·西蒙(HerbertA.Simon)在其《管理决策的新科学》中对管理作的定义为: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

(8)托尼布洛克特在《管理理论与原则》一书中提出,管理是筹划、组织和控制一个组织或一组人的工作。

(9)理查·M.霍德盖茨(RichardM.Hodgetts)在《美国企业经营管理概论》一书中提出,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

(10)美国经验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哈佛大学教授彼得·德鲁克(PeterDrucker)认为,管理是一种以绩效责任为基础的专业职能。他认为,管理与所有权、地位或权利完全无关,管理是一种专业工作,它有自己专有的技巧、工具和方法;管理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文化;管理人员是一个专业的管理层;管理的基础是执行任务,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11)美国着名管理学者丹尼尔·A.雷恩在其《管理思想的演变》中提出,可以把管理看成这样的一种活动,即它发挥某种职能以便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和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个目标。

(12)詹姆斯·D.穆尼(JamesD.Mooney)对管理作的定义为“管理就是领导”。他认为,任一组织中的一切有目的的活动都是在不同层次的领导者的领导下进行的,组织活动的有效性取决于领导者工作的有效性,所以管理即领导。

(13)哈比森、迈尔斯在《工业企业管理》一书中强调,管理要从更广阔的范围着眼,并提出了管理的三重概念:①从经济角度看,管理是一种生产要素;②从行政组织角度看,管理是一种职权系统;③从社会学角度看,管理是一个阶级或一批智力和教育方面的优秀人物。

(14)前苏联管理学家波波夫认为,管理是一定的组织、经济、技术及工具的职能的总和,它要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15)周三多教授将管理表述为:“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

(16)徐国华教授认为:“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17)周健临教授等人认为:“管理是对组织的人力、财力、物质及信息资源,通过计划和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等一系列过程,来有效地达成组织的目标。”

(18)杨文士教授等人认为:“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19)《世界大百科全书》的定义为:“管理就是对工商企业、政府机关、人民团体以及其他各种组织的一切活动的指导。它的目的是要使每一个行为或决策有助于实现既定目标。”

还有学者认为,“管理就是效率”,“管理就是生产力”,等等。其实上述的各种观点,实际上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管理的,有些只强调和反映了管理的某个侧面,有些则只是采用了不同的表述方法,其实质是一样的。

综合上述观点,我们认为:管理是指社会组织中,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下,通过对组织的各类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使组织成员高效率地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社会活动。这个定义包含着以下几层含义:

(l)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这里的管理者是一个广义的含义,包括各级、各类的管理者。

(2)管理的客体,即管理的对象是以人为中心的各种资源。管理的对象是组织所拥有的各类资源,包括人、财、物、知识、信息、时间、空间等有形和无形资源,其中人是管理的最主要对象,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的核心,时间(速度)管理是最特殊的管理。

管理的有效性集中体现在组织资源的投入、产出的比较上。所以,管理者都必须把提高效益作为管理目标。营利性的组织固然要讲究效益,追求盈利;非营利性的组织,如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也必须力争完成预期目标,投入的资源(人、财、物)越少越好,或者以现有的资源完成更多的工作。而要提高效益,就必须提高工作效率。任何一个组织要想诱导该组织的成员高效率地工作,应使组织成员明确实现组织目标与实现个人目标是一致的,同时要满足组织成员各种合理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通过提高组织成员的满意感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管理者通过激发他人的积极性来实现组织目标,积极性包括人的责任心、主动性、创造性及忘我精神。以人为中心组织资源与职能活动。一方面,指出管理的对象是各种组织资源与各种实现组织目标的职能活动;另一方面,强调了人是管理的核心因素,所有的资源与活动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最重要的是对人的管理。

(3)管理工作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的。这些活动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它们作为实现目标的手段,成为管理的基本职能。

(4)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组织目标,它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过程。

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是一个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过程。所以,管理的基本原理适用于一切组织。不论是营利性的工商企业,或是非营利性的群体组织,如学校、医院、科研单位、政府机关、军队或慈善救济会等,虽然不同组织可能需要不同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但是管理的基本原理却是相同的。

(5)管理的本质是协调。管理要解决的基本矛盾是有限的资源与相互竞争的多目标之间的矛盾。要实现目标,就必须使资源与职能活动协调,而管理职能执行的直接目标与结果就是使资源与活动协调。因此,所有的管理行为在本质上都是协调问题。协调就是使个人的努力与集体的预期目标相一致。每一项管理职能、每一次管理决策都要进行协调,也都是为了协调。

(6)管理活动是要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不同的内外部环境应有不同的管理策略、方式和方法,管理者应善于发现环境为组织提供的机会和构成的威胁。管理者绝不是在一个孤立、封闭的组织内开展管理活动的,而是在一个开放的、与外界有千丝万缕联系的组织中进行管理活动的。管理者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并能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提供的各种机遇。一方面,要求组织为创造优良的社会物质和文化环境尽其“社会责任”;另一方面,管理的方法和形式要因环境条件的不同而随机应变。

(第二节)管理的性质与特征

一、管理的性质

管理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活动,起源于社会成员劳动的集体性,以及社会成员在劳动和社会生活过程中相互交往的必要性。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管理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

1、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具有二重性是马克思管理学说的重要原理之一。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明确地指出:“凡是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具有社会结合过程的形态,而不是表现为独立生产者的孤立劳动的地方,都必然会产生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不过它具有二重性。”这里所说的监督劳动与指挥劳动,就是管理活动的代名词。任何社会生产都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对生产过程进行的管理也具有二重性。一是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二是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也称管理的生产力属性或一般性。它的意思是:管理活动的产生具有客观必然性,是由人们的共同劳动引起的。任何社会,只要进行有组织的实践活动,人与人之间要实行分工协作,“指挥”这种管理活动就不可缺少。管理是在许多人进行协作劳动的过程中产生,作用是为了组织共同劳动。这点与社会制度没有直接的关系,不管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还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都要进行生产劳动。管理是通过管理人员来执行的一种职能,是由生产力引起的,反映了人同自然的关系,故称为管理的自然属性。同时它是指管理中对物的资源、物的要素的管理,如成本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技术管理等。这些管理的规律是客观的、不因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的不同而变化,由此产生的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手段、管理方法是通用的、共性的。管理活动只有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方法与手段,才能有效,才能保证组织活动的顺利进行。现代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生产规模大,耗用资源多,这不仅使管理变得更加重要,也给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理解管理的生产力属性,仅仅知道管理的产生具有客观必然性,是由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特征所决定的还不够。人们的共同劳动与社会化大生产不仅产生了对管理的需要,推动了管理的发展,今天管理业已成为现代生产力构成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现代管理,就没有现代的生产力;没有管理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社会经济的现代化。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中只包括劳动力和劳动资料这类硬要素。的确,在社会化大生产不发达的自然经济时代,生产以单个劳动者为单位进行。单个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就构成生产力的基本单位,整个社会的生产力也只是这些生产力基本单位的简单叠加,管理在社会生产力中不起多大的作用,也就不可能成为那种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工业社会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社会,协作劳动是普遍采用的生产组织形式。经济学家早就发现,集体劳动因分工协作会产生一种协作力,集体劳动的效率要大大高于集体成员单独劳动效率的代数和。这种协作力来源于何处?答案就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