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教育
智力是可以训练提高的。
教育中把对智力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和提高的方法叫智力教育,智力教育的目的就是创造或安排优化的学习条件,使有不同智力水平的儿童按各自适当的速度发展。
那么,发展智力的途径有那些呢?一般来说,智力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创造力组成,因而发展智力就是指导和帮助学生训练和培养这种能力。这里就简单说明一下对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注意和注意力
什么是注意呢?在心理学上有两种看法。有人把注意定义为“头至局部刺激的意识水平提高的知觉集中,这种理论认为注意仅与知识有关,故认为是狭义上的定义。有人认为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有选择的集中”,它认为注意除了跟知觉有关,还和其它心理活动(记忆办、思维等)有关,这个看法在内涵上比较广泛,称为广义上的定义。
具体来说,注意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注意具有选择功能,注意的这一功能是指注意保证了选择对主体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与当前活动任务一致的刺激物,避开了其它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物。从而保证了心理活动正确地指向和反映客观事物。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当我们在看电视时,特别是精彩的、我们非常感兴趣的节目时,常常忽略周围发生的小事,比如有人在跟你说话,你却没有理睬他,或者你听不见周围的吵杂声,那是因为你把精力放到了节目上,选择了电视节目加以注意而忽略了周围其他刺激物。
注意的信息的整合加工功能。有关注意对输入信息的整合功能,心理学家们正在研究。注意是灵活的加工系统,可以依据输入的物理属性或它的意义进行选择,仅留下较少的信息,这是主体的思考及其他内心活动对知觉的信息进行多重选择,使有意义刺激内容比不重要的刺激内容更容易进入意识,这种对有意义的刺激的整合作用只有在注意的状态下发生。
注意的保持作用。注意的保持作用是人脑的一种比较紧张和持续的意识状态。注意不仅能使心理过程指向一定的对象,而且能使心理活动过程集中在一定的对象上,从而在大脑中保持对该对象最清晰、完善、准确的反映,直至完成心理活动的全过程,实现目的为止。
注意的调节和监督作用。注意能让人自发的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监督自己的行为活动,使其沿着一定的方向或目标进行。假如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偏离了预定的方向和目标,主体就会立刻发现,并及时予以调整,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这是一个人是否具备清醒的意识状态的重要标志。在现实生活中,凡是缺乏注意的监督和调节功能的人,其学习和交往的效果就会削弱。正是注意有以上的特性,所以培养注意力才有助于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和给观察、回忆和思维等认识过程奠定基础。它在认识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生活在美丽的自然界里能够专心思考、排除干扰,真正做到对与研究课题无关的其他事物视而不见的境界,都是由于当时人们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一定的对象上,这就是注意。究其生理基础乃是在大脑皮层的有关区域引起十分强烈的兴奋中心(亦即优势兴奋中兴)。这样就能使那些落在这个优的相互诱导作用,就使在其它领域内所受的刺激,在一定程度上被抑制了。
形成优势兴奋中心而引起注意的原因,除事物本身的特点外,表现为强烈新异、对比鲜明、不断变化等客观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人的主观因素,如从事事业的态度、动机、兴趣、需要、知识、经验等有关系。
那么注意是否有类型呢?我们根据注意时有无预定的目的,是否需要意志的努力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无意注意往往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发生,它是初级水平的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比如上课时间有一个人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出教室,大家都转头去看他,或不由自主地去看这种行为来自哪个人。无意注意是由直接兴趣引起的。由于兴趣是由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组成的,因此应努力使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由间接兴趣转变为直接兴趣。
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做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也叫随意注意。例如,我们写作文的时候,就是有意识地把注意集中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这就是有意注意。它是人类的高级水平的注意,有意注意一般是间接兴趣引起的。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一种虽然事先有一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比如听一场报告,由于内容新颖、重要,开始听报告的目的虽然明确,但也可能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注意。但当报告越来越精彩时,就会引起听众的直接兴趣,于是产生了有意后注意,这时不需要意志努力,也能集中精力地听下去了。
观察和观察力
什么是观察呢?可以说,它包括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舌头尝、用鼻子闻、用手脚接触……。而在心理学范畴上,观察是是这么定义的,即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客观事物进行主动的知觉。观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而观察力则是人们在这种知觉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不只是单纯的知觉问题,而是包含着理解、思考,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
我国古人认为“书上来的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深入实际,亲自到现场观察,取得第一手资料,才能科学地解决问题。一般来说一切真知皆来源于观察。从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到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中的科学研究等,都是以观察为基础来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观察的目的是为了发现,或者是知觉对象中所发生的变化。但是在科学研究或者发明创造中更为重要的观察是指那些在观察时不受原定思想的约束,以免在探索预期的特征时,忽视些其它重要情况的创造性观察。而这种观察是有意识地据自己所受的教育、知识水平和分析判断能力去发现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具体事物。格雷格说:“研究人员必须运用绝大部分的知识和相当部分的才华,才能正确地选出值得观察的对象。这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选择,往往决定几个月工作的成败,并往往能把一个卓绝的发明家同一个只是老实肯干的人区别开来。”达尔文的儿子描写达尔文:“他渴望从实验中得到尽量多的知识,所以不让自己的观察仅局限于实验所针对的那一点,而且他观察到大量事物的能力是惊人的,他的头脑里有一种技能,对他所做出的新发现似乎是特殊可贵的有利条件。这就是不放过任何有利条件。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学生们的智力发展和智力培养中一定要注意创造性观察力的培养。在科学研究中,如果仅仅注意到那些预期的事物,就很可能错过预料之外的现象。而这些现象却最可能导致意想不到的重要事实的发现。事实上,正是许多例外的现象可以解释正常见到的现象。所以每当发现不正常现象的时候,就应该搜寻那些与之有联系的情况。最好的发挥那些创造性的观察力,即不仅只注意到主要之点而排除其它,而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
培养这种创造性的积极探求事物的态度既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与此同时,又可以排除在观察过程中产生的谬论,使科学发现,发明、创造层出不穷。
观察的方法可分为两种,那就是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系统性观察,进行记录,以待分析。实验室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加入适当的刺激,借以观察被试对象发生了什么反应,并予以记录,进行处理。既然观察力是发展智力素质的关键一步,而要培养良好的观察力必须做到那几方面呢?
观察力的好坏实际上就是一种水平心智能力的表现,它涉及到观察者良好的感知觉、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等。但是更需要观察者的策略和计划。而具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有助于坚定观察者的主观能动性。例如,组织一次秋游,回来要求写作文,这样有助于激发同学在秋游过程中的注意力,进行有目的的观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回来要进行总结,交流、写总结报告等,事先就把活动目的确定,并且明确任务,同时还要确定一下观察的重点。另外,由于观察力是由人们的知识,经验所决定的。反之观察力的发展又丰富了人们的知识和经验。如此反复,就会使这个个体成为智慧超群的一个主观因素。
任何一种能力都是靠发挥自身的积极性、能动性来提高的。所以培养观察力必须刻苦勤奋;在观察中不断地比较和对照不同的对象以及它们的不同方面;考察对象或现象的尽可能多的特点;发现它们之间的微小变化,学会从所感知的东西中分出最主要的东西。这样,随着实践的增多,行动逐渐地变得自动化和无意识,以致形成习惯。
当然,观察某一件事物并不是说任何人、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的,观者者想要进行有效的观察还必须有良好的知识经验和智力水平。因为只有熟悉正常情况,才能注意到不寻常和未加说明的现象,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在观察时候,一定要尽量避免主观,必须尽量排除错觉影响。往往有许多错觉造成了虚假的现象,其次要防止从过去的知识经验中引出的错误的结论。正如哥德所说的:“我们见到的只是我们知道的”。只要有创新的精神,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下,不仅注视所要观察的对象,而且必须搜寻每一细节,才可能作出科学的判断,从而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说明、有所创造。
由于人们知识经验或水平等原因,观察常常会出现错误。戈廷根心理学会上的实验,证明了许多科学工作者都有观察失真的现象。在戈廷根一次心理学会议上,突然从门外冲进一个人,他的后面紧追着一个手拿手枪的人。两人正在屋子中央混战时突然响了一枪,随后两人又一起冲了出去。这里,事件的发生总共是20秒钟。大会主席立即请所有目击者写下他们所看到的情况(这个实验是预先安排的,参加会者并不知道)。在交上的40篇报告中,有一篇在主要事实上错误少于20%。14篇有20%-40%的错误,有25篇有40%以上的错误。在半数以上的报告中有70%或更多的细节纯属虚构。有些心理学家又作过其它类似的实验,但结论大致相同。
当我们观看魔术表演时,经常会为魔术师们变幻莫测的手法感叹不已,然而魔术师所利用的正是人们在观察力上薄弱的一方面。曼彻斯特的一个医生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曾经用手蘸糖尿病人的尿样来品尝其味,然后要求所有的同学来重复这个实验,学生们在无可奈何之下、勉勉强强、愁眉苦脸的照样做了,并且在品尝后一致认为尿样是甜的。这时医生笑着说:“我这样做是为了教育你们观察事情细节的重要性。如果你们观察的仔细,就会注意到我伸进尿里的是中指,可舔的却是食指。”
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会发生这种问题,被观察事物的情况和观察者的兴趣在观察过程中还是起很大作用的,并且对其观察对象带上情绪色彩。比如在农村,植物学家注意到的是不同的植物,动物学家只注意到动物,地质学家却注意到不同的地质结构,农民更多地注意到地里的庄稼和牲畜等等。许多男性同一女性在一起,过后如果有人问到那一位女性衣着打扮的细节时,则他们只能回忆起模模糊糊的印象;而要是众多的女性见到一个衣着新鲜、打扮时髦的女性,过后有人问他们时,只要几分钟的时间就能详细地描述那位女性的衣着打扮。
所以要想培养观察力不禁与智力水平和经验有关,还与对观察物的兴趣及情绪有关系。比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只有牛顿对苹果自动落地感兴趣和潜心观察。
记忆和记忆力
记忆力是智力结构中的一个基本成分,也是智力的基础。同时良好的记忆力也是成才的先决条件。自古以来,博闻强记,过目成诵是被视为智力超群的象征,那些天才、伟人的超人记忆力常使人惊叹、羡慕不已。
“博闻强记焉”是前人对古代科学家张衡的评价、还有象棋名宿胡荣华,能同时与几十个人进行象棋比赛。唐朝诗人骆宾王七岁赋诗,真可谓记忆超群。而英国首相丘吉尔对于他喜欢的英语能记忆到十几万至二十万单词(连同派生词在内),可谓说是英美人士中记忆单词最多的一位。
许多在某一方面有着杰出贡献的人物都有很强的记忆力,正是靠着这种非凡的记忆力才能为他们的伟大贡献作基础,是他们获得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那么记忆是否先天的、还是与后天的培养有关系。记忆是否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加以提高呢?
什么是记忆呢?按照心理学上来说,记忆是过去曾经发生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到的事物、体验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练习过的动作,往往会在我们头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其中有一部分作为经验在人脑中坚持相当的时间,以后在一定条件下还会恢复,这就是记忆。在信息论的观点中,记忆是指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加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由四个基本环节构成,它们主要包括识记、保持、再认与回忆几个基本环节。记忆是先记后忆的过程。识记是在大脑中留下暂时神经联系恢复的过程;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们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记忆过去所发生的事物,那么知觉、思维、想象、意志、情感等等将成为不可能的事。事实证明,记得愈深刻,掌握的知识也就愈丰富;掌握的知识愈丰富,智力就发展愈快,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也就愈加迅速。正如东汉王充所说:“涉浅水者只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尤甚者是观蛟龙。”
令人无法想象的是,一个人的大脑在一生中能储存信息大概有一千万亿单位。这么多信息都是以什么方式储存呢?实际上记忆的生理基础是与大脑边缘系统的双页叶、海马有着十分密切关系。当这些部位的暂时神经联系形成的痕迹遇到有关刺激时便会引起重新活动,从而产生记忆这种心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