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学会培养你的智商(名师解惑丛书)
46326500000005

第5章 智力的测量(1)

智力测量概述

智力是既看不见也摸不到的,只能从一个人的言行表现去感知它。那么,能不能用一些方法来对其进行推知呢?回答是肯定的。古今中外,不少学者对这种推知作过大量的尝试,也取得了大的进展。在客观上,有的人智力水平高些,有的人智力水平低些,有的人智力的曙光出现较早,有的人则出现较晚,这说明了智力是客观存在的,既有质,也有量。桑代克曾经说过:“凡物之存在必有其数量。”麦柯尔也说过:“没有一种数量是不能测量的,也没有一种质是不能被测量的。”

关于智力测量,我国古代学者的著作中早就有所反映。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根据自己的观察评定学生的个别差异,并将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是智力差异)分成若干等级。他把人分成中人、中人以上、中人以下,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战国时期的孟子有句名言:“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和长短;物皆然,心为甚。”他以为心与物皆具有可测量的特性。战国末期著名的教育文献《学记》一文中曾论述了学生随学习时间的延续,智力应达到的程度:“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返,谓之大民。”三国时代的刘劭在《人物志》一书中指出“观其感变以审常度。”意思是根据一个人的行为变化来观察推测其心理特点,他还指出“众人之察不能尽备”,即在心理观察中不可能把所有行为变量都包含在内,所得到的只是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样例,他还指出,应通过回答问题的方法来观察智力。

我国古代就已经有了九连环、七巧板、猜谜语、打灯谜等测量智力的手段和工具。如七巧板,它的创用年代早于世界上智力测验中广泛使用的任何机巧板。它又称“益智图”,用开头大小不同的七块小板能组成近百种生物和实物的图样,可看作创造力测验的最早方案之一。

智力测量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很远,判断智愚的方法也有不少。但是用科学的方法把测量编制成量表来测量个人的智力,是从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开始的。美国心理学家宾特纳曾指出:“在心理学史上,我们不得不称比纳为智力测量的鼻祖。”

1904年,法国教育部为了鉴别儿童的智力,委托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医学家组成一个委员会,比纳是委员会成员之一。1905年,他与另一位心理学家西蒙一起,编制成了第一个智力测验方案,包括30个项目的量表,并测验了3~12岁儿童的智力,被称为“比纳一西蒙量表”。此量表按难度由浅而深排列,以通过题数的多少(被测者能回答出多少)为测查智力高低的标准。使用这一量表能查明一个孩子是否有足够的智力完成同年龄儿童能完成的课题。一个儿童不能完成这些题目到一定程度,被视为智力落后,而一个儿童超额完成题目到某种程度,被视为智力超常。该测验主要是判断、理解和推理能力,虽有感知觉方面的内容,但言事部分所占比重过大。在1908年,他们作了第一次修订,增加为58个项目。而且按年龄分组,几个项目编成一组作为测量某一年龄段的测验题目,适用范围为3~13岁。该量表还使用了“智力年龄”这一概念。1911年,他们又编制了第三个量表,与1908年的相比变化不大,在每个年龄组的测验项目上略有增删。另外增设了一个成人组。

“比纳—西蒙量表”在法国出现后,很快引起了各国的注意,并迅速传到世界各国。在美国,首先由戈达德将其译成英语,并于1908年应用于美国儿童。191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推蒙把此量表结合美国实际加以修订,在美国大量人口中抽样,测验儿童、成人2000余人,修订成适合美国儿童的智力测量表,被称为“斯坦福—比纳量表”。这个量表被广泛使用,直到今天仍是有影响的量表之一。该量表于1937年、1960年、1972年、1968年几次作了修订,最大特征是改变了原来的智力年龄概念,以智力商数(简称智商,用IQ表示)来表示智力。

自“斯坦福—比纳量表”运用比率智商之后,按智商来判定智力高低的观念,已广为人们所接受。然而这一办法有其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人的智力随年龄逐渐增长,其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基本上是呈现先快后慢的格局,因此,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间不可能一直保护固定的比值。智力到一定年龄,就有停止发展的趋势,一般认为,少年在16岁左右就出现智力年龄不随实际年龄增长的现象。如果继续用比率智商来测查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求得的智商就会下降。为了解决这一不合理问题,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从1934年开始自编智力量表,并首创“离差智商”,用它来代替比率智商。其原理为:以每个年龄阶段内全体人的智力分布为常态分配,将个人分数在其年龄组分布中离平均数的距离,用标准差来表示。在“离差智商”中,离差是以标准差为单位计算的,韦克斯勒智力量表中标准差定为15。离差智商的提出是智力测量中一个新的里程碑,在使用上优于比率智商,因此,从1960年起,“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也开始采用离差智商。

由于传统意义中的智力测量自身适用范围特别窄,一直局限在语文量表的形式上,因此,传统的文字智力测验的功用就引起了人们的怀疑,所以不少心理学家试图扩大智力测量的项目范围,以其扩大非语文量表,把社会适应能力、身体运作能力等也视为智力。在此前提下,出现了不少新的智力测验量表。较为重要的有:

1979年,心理学家麦塞尔编制了“不同文化水准智力评鉴表”。适用于5~11岁儿童。这一量表是1974年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形式编制的,在内容上增加了身体功能、社会适应等内容,从而扩大了原来的智商概念;在身体功能方面,包括测量视力、听力、肢体灵活度等;在社会适应方面,包括被测者对生活的安排、同学(同事)的关系、处事能力等。

心理学家考夫曼等在1983年编制的“考夫曼儿童智力综合测验”。适用于2~12岁儿童,在内容上以非文字量表为主,以文字量表为副,主要测量被试者对环境刺激的反应能力。

目前为止,新的智力测验量表仍在不断出现,同时,对智力测量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几乎全世界所有国家,都有人在努力从事这项有意义和价值的研究工作。

正是在心理学家对智力问题的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开展了研究和团体田径水平差异的智力测量,也就是进入了实际的应用。而智力测量的实施又促进了有关智力的本质和性质及智力发展理论的探讨和研究,可谓相得益彰。

实际的情况是,任何负责的家长都十分关心孩子的智力是否正常,任何负责的教师都十分关心学生的智力发展状况,而每一个人也都愿意了解自己的智力发展水平;因此,智力测量自然而然成为人们喜欢使用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它的使用范围很广,实用价值很高,生命力很强,市场很广阔,前景也很远大。

事实也证明,各种类型的智力测量在测定学生的学习能力、评定教学质量、诊断病人、选拔各种专门人才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

智力测量学校中的作用

要想有成功的教育,就必须重视智力测量,智力测量在用于学校教育上解决学生的个别差异问题时,一直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工具。就我国而言,教育中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就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智力,因此测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业成绩有很大关系,低智者的学习能力与适应能力都很差,难以理解正常儿童能理解的教材和问题。超常儿童学习又快又好,往往吃不饱,因此须加以特殊照顾。智力测量可以用于鉴别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便于教师因材施教。

智力测量能了解学生们一般能力的分布情况,便于采取适合于他们大多数人的水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同时,测量的结果可用来分析某一学生的欠缺在什么地方,困难出在哪里,是智力不足还是自身努力不够,这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更好地使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我国心理学家张春兴先生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谈到,智力测量从学校教育的观点看,最大的功用有二:其一是用于鉴别学生智力上的差异,以供实施分组教学的参考;其二是用于预测学生未来的教育发展,以供学校对学生实施个别辅导的依据。作为选拔特殊人才的依据,此评价中肯、可信。

智力测量在医学中的作用

智力测量可以帮助医生鉴别精神病、脑发育不全等疾病。有些轻度的精神病与正常人不易区分,可借助智力测量加以区分,并评定其精神障碍程度。智能缺陷者主要是智力低下和社会顺应能力不佳,主要出现在发育阶段。我国目前少数地区智能缺陷比较严重的患者约占人口的3%,个别地区甚至达到10%以上。通过智力测量,可作出准确的判断,对尽早防患于未然或采取特殊教育有很大的作用。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制定了各种测量方法,诊断智力落后及缺陷病症,并鉴定其治疗效果。中国科学院心理所为鉴定脑发育不全儿童的疗效,也制定了一些指标,从五个方面(即大运动、精细动作、生活自理程度、语言及计数能力)来测查病人,借此考查脑发育不全的程度及其治疗中的变化。

智力测量在人才应用上的作用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同时,对各类工作人员操作的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完成各项专门工作,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正常智力,还需要不同工种所要求的特殊能力。比如:飞行员的选才问题,采用飞行能力测验可极大地提高训练效率从而降低淘汰率。这种测验一般包括注意广度、视觉聪度、反应速度、动作准确度、情绪稳定性、图形识记及运算能力等单项测验。一般应用测验进行选拔的结果,淘汰率大约从三分之二下降到三分之一。智力测验还可运用于军事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以智力测验手段来编制部队,按测验结果分配军人从事合适的军事工作。同时还鉴定新兵们适合担任何种军职、接受何种训练效果最明显。现代化生产需要具有各种特殊才能的人,目前欧美及日本一些大企业,在招工和职业训练中,也广泛使用测验的方法,按测验的结果再加以训练,随后让其从事合适的工作,发挥一技之长。

智力测验的意义及其应用是很明显的,但是智力测验同其他测验一样,也有其局限性,它绝非是万能工具。有时候它无法全面正确地反映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因此,企图通过一次智力测验决定被试者的命运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由于量表的题目有限,环境、教育、训练等因素对智力测验结果影响很大,因此,过分强调测验的结果,将其作为评价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和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是不可取的。它只能在一定条件下作为相对衡量的指标之一。它有赖于其他方法,如观察法和实验法相配合。当然,把智力测量一概斥之为“资产阶级的一套”,或“伪科学”,这种态度更不可取。它还有待于发展,有待于完善。我们相信它一定会成为一种帮助人们鉴别人的智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怎样进行智力测量

智力测量有什么途径呢?人的智力是通过活动和行为表现出来的,因此可以通过人的活动和行为表现来测量人的智力。要测量人的智力,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比如谈话法、观察法、实验法、个案法、活动产品分析法、测验法等,下面简单地分别作一介绍:

运用谈话法测量

为了了解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可以运用谈话法来达到目的,当然,这种方法不太准确。孔子对其弟子的智力分类主要就是采用这一方法。专家们一致认为,采用谈话法时,要有明确的计划和步骤,提出的问题应难易适度,适合被试者的水平和年龄及理解程度。内容要确切恰当,简单具体。在面对面的交谈中,尽量创造一种自由的气氛,不要搞得过于紧张,影响被试者水平的正常发挥。要及时作好记录,用录像或录音记录更方便、可靠。

运用观察法测量

观察法是通过观察被试人的行为举止、语言方式来了解其智力水平。

例如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谈话中的语言水平,来了解其语言表达能力及掌握词汇的水平;通过观察一个人动作的灵活、机敏程度,来了解其动作能力的发展水平。观察可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尽量使被观察者处于自然状态。长期而系统的观察能大体确定一个人的智力水平。

运用实验法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