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心理咨询站
46325000000001

第1章 心理问题浅析(1)

心理健康的标准

社会昌达,文明演进,人们在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家园。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归根结底反映于物质的繁荣和心灵的昌明。“身外之物”的创造与享用,“自体之心”的建设和发展,是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美好人生的两个重要标志。然而,物质的繁荣与心灵的昌明并不总成正比,这也许正是人性可悲的一面。精心呵护的心灵家园时常遭受各种冲击与践踏,每个人独有的那一片天空也并不总是晴空旭日。尽管如此,人们对于幸福人生和崇高境界的追求却从未停息,这也正是人性积极的一面。像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一样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这已成为现代人的一个生活信条。那么,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它的标志和标准有哪些?

应该说,心理健康的标准如同身体健康的标准一样,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同时,它又和一定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密切相关。我们首先来介绍一种大众认可的心理健康的10条标志:

1.对自己有信心,对人生、前途抱有希望。

2.关心家庭,喜欢亲近的人。

3.热爱自己的工作,满意自己的成就。

4.保持广泛的兴趣与活动。

5.能发挥自己的潜在优点,也能利用机会。

6.知道自己的短处,也愿意接受他人的帮助。

7.能经受失败、挫折的考验,愿意面对现实、正视困难。

8.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9.能不断充实自己,促进自我成长与成熟。

10.懂得珍惜人生,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更有意义。

美国学者坎布斯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4种特质:

1.积极的自我观念:能悦纳自己,接受自己,也能为他人所悦纳,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能面对和处理好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尽管有时也可能会觉得不顺心,也并非总为他人所喜爱。但是肯定的积极的自我观念总是占优势的。

2.恰当地认同他人:能认可别人的存在和重要性,即能认同别人而不依赖或强求别人,能体验自己在许多方面和大家都是相同的、相通的,能和别人分享爱与恨、乐与忧,以及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并且不会因此而失去自我,仍保持着自我的独立性。

3.面对和接受现实:能面对和接受现实,而不论其是好是坏或对自己有利或不利,即使现实不符合自己的希望与信念,也能设身处地、实事求是地去面对和接受现实的考验。能够多方面寻求信息,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正确地把握事实的真相,相信自己的力量,随时接受挑战。

4.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利用:能对自己、周围的事物、人物及环境有较清楚的知觉,不会迷惑和彷徨,在自己的主观经验世界里,储存着各种可资利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并能随时提取使用。善于发现和利用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同时也能借鉴和学习别人的长处、优点,以此来解决自身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增进自己行为的有效性,并且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知识库。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尔曼也曾提出过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10条标准:

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

2.是否对自己有较充分的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行为。

3.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标是否切合实际。

4.能否与周围环境事物保持良好的接触。

5.能否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是否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否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否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9.能否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10.能否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应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国内的学者王登峰等根据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归纳总结,较为详细地提出了有关心理健康的几条指标: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都能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的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会面临的心理危机。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他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生活的集体中能融为一体,乐群性强,既能在与挚友团聚之时共享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之时而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妒、畏惧、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自别于集体,与周围的环境和人们格格不入。

3.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把工作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他能把工作的过程中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存贮起来,便于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能够克服各种困难,使自己的行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4.面对现实,接受现实,适应现实,改变现实。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他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而怨天尤人,因而无法适应现实环境。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据优势的,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他能适当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虚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畏缩恐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规范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要求,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总是开朗的、乐观的。

6.人格和谐完整。

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人格即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与集体融为一体。

7.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智力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和操作能力的综合。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段大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以上列举了一些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的评判标准和尺度,一般说来,心理健康的人都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适应环境,情绪正常,人格和谐。心理健康的人并非没有痛苦和烦恼,而是他们能适时地从痛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积极地寻求改变不利现状的新途径。他们能够深切领悟人生冲突的严峻性和不可回避性,也能深刻体察人性的阴阳善恶。他们是那些能够自由、适度地表达、展现自己个性的人,并且和环境和谐地相处。

他们善于不断地学习,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地充实自己。他们也会享受美好人生,同时也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他们不会去钻牛角尖,而是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心理冲突再析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心理的矛盾和冲突在所难免,关键在于如何应付和处理。然而生活中常常有一部分人,陷入严重的心理冲突而不能自拔,不仅自身感到精神上极为痛苦,而且妨害人际关系,降低工作、学习效率,降低生活质量,影响人的社会功能,而且相当长的时间无法摆脱,有时还会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变形表现。这些已经不同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心理冲突,仅仅依靠患者自身的努力或者亲戚朋友的帮助往往不能奏效。求助于心理咨询者,寻求专业的指导、帮助和治疗,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策。

心理冲突的表现形式很多,在临床上最常见的,是神经症性的心理冲突。神经症像感冒、发烧一样,在人群中有一定的发病率。它的分型有焦虑症、抑郁性神经症、恐怖症、强迫症、疑病症、神经衰弱、不典型神经症,有的把癔病也当作神经症的一种。神经症是心理咨询的最适宜症状,在实践当中,心理咨询的来访者中占最大比例的也是各种神经症的患者。这里不分型探讨各种神经症的表现,只谈一下神经症性心理冲突一些共同的表现形式。

1.感到自己的思想、情绪或行为失控,同时又想极力控制住。

这是许多神经症者共有的体验,也是成为他们苦恼的主要原因。例如,学生在考试前的紧张复习阶段,突然感到自己老走神,脑子里总是胡思乱想,联想一些与复习内容无关的事情,或者在某个问题上反复追究、纠缠不清。自己的思维仿佛变得不由自主,想极力控制住,却往往适得其反。有的,被持续出现的要做出某种行为(如杀人毁物或其他冲动性行为,或自认为不良的行为)的冲动所困扰,越想控制,念头反而越发强烈。

事实上,即使是心理完全健康的人也不能完全控制住自己的思想情绪,问题不在于病人出现不愉快的情绪或自认不好的念头,而在于非控制住它们不可的自我强求。这等于自己给自己出难题,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与此相反,心理健康者承认人性的弱点,能够接受自己、宽容自己,不搞“鸵鸟政策”,也不见得非把某种思想情绪马上消灭不可,偶尔做做“白日梦”也无大妨碍。这些道理并不难懂,有心理冲突者心理也明白,可就是办不到,大多数人都能做到的事情,心理冲突者却做不到,这里面蕴含着平凡而深刻的道理,也许就是心理冲突的症结和本质所在。

2.感到持续的精神紧张,无法使自己松弛。紧张和松弛是两种相反相成的心理状态,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心理健康者都具有自我调节能力,需要时可以动员自己,使自己紧张起来,一旦紧急情况过去或事情暂时告一段落,又可以使自己松弛下来。而心理冲突者总是过度紧张,总感到有许多事情完不成,即使在应该松弛的时候,如吃饭、睡觉、也不能放松。对于日常生活的美好体验也就大打折扣。过度紧张不是患病的原因,而是结果或症状,是由于冲突者的自我调节发生了障碍。以神经衰弱为例,许多人认为工作学习过度紧张是患病的原因,这其实是一种误解,错把结果当作原因,一个对于考试成绩毫不在乎的学生,决不会感到学习紧张。所以,过度紧张的根源在于自我要求太高,甚至于自我强求,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能力。生活中存在这样一种典型人物,他们“死要面子活受罪”,试图取悦于所有周围的人,总是在想“我应该这样”,“我应该那样”,脑子里总在受着“应该的暴虐”的侵袭,难怪他们过度紧张,总是神经兮兮。

这里,我们引用一位心理咨询者对于过度紧张体验的描述:

(1)紧迫感。感到任务迫在眉睫或者事情太多而时间老是不够用。这种人整日忙碌,好像一年四季都在赶任务,总有做不完的事,没有完成感,也从来没有事情告一段落可以松一口气的轻快感觉。有些人甚至游公园逛商店也是匆匆忙忙的,下棋打牌也总着急,催促别人,这种人也常常自叹这种“疲于奔命”的命运。

(2)负担感。总担心事情做不好或失败,怕犯错误,怕丢面子,争强好胜,总感到责任重大和义务太多,力不从心,难孚重望。这样一来,生活工作学习都成了负担,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信心、满意感也都消失,甚至有肩负十字架或充当替罪羊的感受,深感委屈。

(3)效率下降感。感到工作学习进展缓慢,质量不佳,尽管比过去更加紧张却感到成绩下降了。其实,这主要是过度紧张者对于成绩的一种主观估计。紧张程度的增长和自我期望的提高是平行的,相形之下,便感到效率和成绩下降了。在别人看来,成绩和效率并未下降,至少不如病人估计的那么严重。

(4)精神过敏。感到疲乏和脑力下降,如感到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不能持久,感到记忆变坏了,思想没有条理甚至乱七八糟等,同时感到自己不冷静了,容易着急生气,容易由于并不强烈的偶然刺激而产生惊跳反应,如关门声,闪过一个人影,有人走过来拍他一下肩膀等等,都可以使他吓得惊跳起来。

(5)自控感。感到自控能力削弱,或正在受到威胁,因而必须加强自我控制,似乎稍有松懈,放松控制,便会使工作学习、待人接物出现失误,出大问题,害怕自己会言行出轨,甚至做出不应该的荒唐事来。

在躯体方面,持续的心情紧张往往伴有头痛、全身酸痛、疲劳感、失眠等症状。因此,这些人也是医院内科的常客,却检查不出什么器质性的病变,打针吃药、服用各种保健品、休息等都无济于事。据统计,内科病人的十分之一,都是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冲突者。“心病还须心药医”,心理咨询才是有效的解决办法。

3.对人对事,非黑即白,倾向于用绝对化的好坏观点看待别人和自己,对人对已,往往期望值过高,一但达不到预定目标,态度便来一个180°大转弯。自主性很差,缺乏独立的价值观,对他人有高度的依赖,同时又很容易对他人心怀不满和怨恨,甚至公开的敌意和攻击。过分在意别人的评论和态度,心眼小,过分敏感,而实际上又很难听进别人的话,总是坚持自己原先的那一套,十分顽固,自己的内心世界是倾向于自我封闭、自我保护的,难怪常常感到受到冲击和侵扰,却很难被什么东西所打动。经常后悔,却悔而不改,老是重复同一水平或同类性质的错误。总是陷自己于狼狈境地。想得太多,有效行动却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