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对外石油战略研究
46321900000029

第29章 世界石油市场发展变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分析(3)

事实上,安哥拉人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早已不陌生。由于早期受到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他们几十年前就能轻易地说出“你好”、“毛泽东”等词汇。那时候,在中国驻安人员中流传着一个笑话:“当你来到安哥拉,幸运的话可以捡到钻石,不幸的话会踩到地雷。”如今在安哥拉,中国人似乎突然间多了起来,但他们不是来“捡钻石”,而是来帮助当地人建港口、酒店、铁路的,当然还有石油企业。

有人说,多斯桑托斯有两大武器——枪和石油。他的政权是靠枪杆子打出来的;而他在安哥拉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则得益于喷涌而出的石油。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从内战废墟中站立起来的国家,已经成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忽略的石油大国。

不过不少国际问题专家认为,随着安哥拉发现大量石油储藏,西方国家对它的渗透将日益加剧。

如今,随着欧洲势力范围的收缩,美国势力进入了非洲现在,美国与非盟的关系非常密切,试图利用非盟,牵制欧洲和亚洲国家在非洲地区的扩张。

但欧洲是不甘心让安哥拉落入美国人手中的,更不甘心让美国控制非洲丰富的石油与钻石资源!

实际上,盯上安哥拉不仅是美国和欧洲。2007年1-2月,安哥拉一跃成为向中国出口原油最多的国家,每日出口量达45.6万桶。欧佩克“老大”沙特立即对其提出了“严重警告”。当时,安哥拉正在申请加入欧佩克,被迫紧急缩减对中国的石油出口。不久,沙特又夺回了对中国出口的“头把交椅”2008年初,安哥拉顺利成为欧佩克成员后,又提出了希望能将产量提高到日产200万桶的规模,再次招来了沙特的警告。

2007年7月10日下午,俄罗斯工业与能源部长赫里斯坚科,匆匆“奔”进北京东单新闻大厦。他还没来得及喘气,记者们就已蜂拥而上,连珠炮地问:“您刚才和中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谈了些什么?”“通往中国的俄东线石油管道支线何时动工?”

扑朔迷离的“中国管道”。多年来,俄罗斯东线的“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一直受到中国人的关注。

“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西起俄伊尔库茨克州的泰舍特,绕贝加尔湖向东,第一期工程到达斯科沃罗季诺(此地距中国只有60公里);第二期工程沿中俄边界蜿蜒而行,直达俄太平洋港口纳霍德卡。因此,这条管线又被称为“泰纳线”。

2008年1月28日,经过艰苦的技术设计、环保论证,在普京总统“对西伯利亚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强烈不满”的压力下,第一期工程总算开工了。但直到此时,俄方曾承诺修建的通往中国的支线,仍悬在半空中。因此,赫里斯坚科7月10日刚刚出现在西单新闻大厦,中国的记者们就开始“过问”此事。

赫里斯坚科总算让大家看到了一线“曙光”:“中国支线将于2008年开始修建……”他停顿了片刻,继续说道:“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给了我一个计划,这条‘中国边境管道’,从斯科沃罗季诺市附近的大涅韦尔村出发,直抵中国境内黑龙江省的贾林达村。到时候,西伯利亚的石油将直接输入中国。”建成后,它最初可形成每年1500万吨石油的运输能力,最终可达到每年3000万吨。

许多人感叹,饱经风霜的中俄石油管道计划能“走”到这一步,太不容易了。

1994年,俄罗斯主动提出,要修建从俄罗斯安加尔斯克到中国大庆的陆上石油通道(即“安大线”),把西伯利亚的石油直接输往中国。经过10年的艰苦谈判,双方即将达成一致。可就在此时,日本突然插进一脚,提出由他们出资、俄罗斯出油,建造“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线”。日本的加入,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了局面,“安大线”就此胎死腹中。最终,俄罗斯自行提出了一条“折中线路”,即如今宣告开建的“泰纳线”。

此次风波发生后,当时即有媒体分析说,谈判之艰苦、日本的插手、俄罗斯的“变卦”,都堪称中国能源安全风险的一种集中体现。

用石油做筹码。2004年,俄原油产量达到4.587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1.86%,成为世界第二大原油生产国。

石油在为俄罗斯赚取巨额利润的同时,还成了它在外交上的一件利器。对中国的石油出口,也不例外。早在日本力推“安纳线”的时候,时任俄代总理的赫里斯坚科就明确表示:“在确定石油管道走向时,我们首先从本国利益出发。”

赫里斯坚科曾反复表示,希望中国购买俄罗斯的石油制成品和加工油,而不是直接购买原油;即使进口原油,也要求中国按照和西方国家同样的价钱购买,而不再执行以前的低价。

实际上,直到现在,俄罗斯都“不太乐意”修建通往中国的石油管道。但与此同时,耐人寻味的是,对于通往欧洲波罗的海、巴伦支海的石油管道,俄罗斯却表现出了十足的热情和主动。

无怪乎分析家们说,俄罗斯对中国的石油战略,是既要赚钱,又要“留一手”。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军积极行动,以图掌握全球16条海上要道:即加勒比海和北美的航道、佛罗里达海峡、好望角航线、巴拿马运河、格陵兰-冰岛-联合王国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其中,马六甲海峡是美国多年来志在必得的一个战略要地。第一,美国在马六甲海峡立足,迫使俄罗斯海军打消重返越南北部湾基地的想法;第二,马六甲海峡毗邻中国,是中国的“南大门”和重要的能源供应航线,看守住这片水域,就能随时阻挠中国;第三,美军进驻马六甲海峡,将使印度海军难以向太平洋一侧发展。

一位美国专家曾用“马六甲之痛”来形容中国在海运问题上的困境。认为对中国而言,马六甲海峡就是中国的“油喉”。

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之一。中国进口的石油大部分来自中东、非洲和东南亚地区,进口原油的4/5左右是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的。据统计,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船只,有近六成服务于中国。

控制石油是美国外交的一把利器。历史记录表明,在运用胁迫性外交时,美国倾向于采用石油制裁与封锁。在冷战早期,为了对抗苏联对中东诸多石油生产国的渗透,美国曾计划炸掉该地区的油井与设施。美国甚至曾考虑用放射性原料(“脏弹”)污染这些油田,以免苏联获得中东的石油资源。而在1999年台海危机中,为了给台湾当局打气,美国曾多次不动声色地威胁要封锁中国的石油进口。

美国《中国安全》季刊曾发表一篇题为《石油武器:解析中国能源脆弱性之谜》的文章,对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和中央司令部携手扼制中国“油喉”的设想,进行了透彻的分析。美军坚信,它有资本强制进行铁腕封锁而几乎可以不受惩罚。美国海军只要在马六甲海峡以及其他战略性的咽喉要点,如霍尔木兹海峡采取军事行动,就可以控制从中东到亚洲的整条运油路线,从而迅速关闭供应中国的阀门。在一些负责太平洋地区的美国海军高级指挥官看来,针对中国的封锁不一定会导致美国在东北亚的盟友如日本遭受重大连带损失。他们相信,美国可以针对开往中国的油轮实行封锁,而不限制石油运往美国在太平洋圈内的盟友。它们可以实行海上拦截行动。为了对伊拉克的石油出口实施禁运,自1990年以来,美国经常在波斯湾这么做。在这种行动中,一架由美国海军战舰派出的军用直升机降落在油轮上,在领航室检查货物单据,然后命令船长继续航行或是折返。由于全副武装的美军军舰在一旁虎视眈眈,几乎没有人不服从。

尽管从2004年起,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就公开反对美军染指马六甲海峡,但基廷还是“合理介入”了。他代表美国力推以经济和安全论坛形式组织的“马六甲理事会”。这个理事会宣称,所有国家都可以贡献资金与设备,来保护马六甲海峡与海上交通线,或者通过派遣巡逻人员来参与防卫。其核心任务包括就反海盗行动进行磋商和信息交换,参与紧急情况下的海上人道主义救援,以及出台减少海洋污染的防范措施,等等。据有关分析人士透露,实质上,该组织将是一个崭新的实体,它的职责范围可以超出严格的能源和海洋问题,可以包含其他密切相关的非传统安全领域。

有关专家认为,基廷主推的“马六甲理事会”,与以往美国的《防扩散安全倡议》及《区域海事安全倡议》和《集装箱安全倡议》,都是一个模式,其目的都是让美国在地区安全上发挥核心作用,进而起到制约中国和其他“对美国有威胁的国家”的作用。

这一切都在证明,基廷领导的太平洋司令部,正在想方设法地将其真正意图——“能源扼制战略”化为现实,且是悄悄进行的。

除了来自美国军方的阻力,西方石油巨头也在加紧能源控制。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英国石油公司、荷兰壳牌石油公司、美国谢夫隆德士古石油公司等国际石油巨头,如今仍然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呼风唤雨。其业务涉及从开采、加工到销售的整个资源产业链。它们利用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通过兼并、收购乃至兴办独资企业等形式,把势力范围渗透到世界各主要产油国,基本上控制了这些国家的主要油气田。

国际油价从2008年1月2日突破每桶100美元,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又击穿了140美元大关,又创造了新纪录。我们对油价每一次自以为大胆的极限猜想,都被证明是错误的,很快被甩到了背后,这一段时间真是体会到了什么叫“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2008年世界石油大会在西班牙召开,产油国和石油消费国会上吵作一团,他们都竭力否认自己就是推高油价的始作俑者,那到底是谁制造了高油价呢?

2008年6月6号,在远隔万里的纽约商品交易所,正在掀起一场巨大的波澜,一场激烈的多空对决正在打响。许多交易员手里攥着大量买进的单据,原油期货成交价格不断被推高,短短几个小时,纽约原油期货价格暴涨了10美元,一举登上了每桶139美元的历史高位。

美国福四通期货经纪公司的一名资深交易员这样描绘当时的情形。

纽约商品交易所交易员约瑟夫·马绍尔:“我是纽约商品交易所的交易员,我为福四通期货公司和高盛工作很多年了,我按照客户的命令下单,比如买入100手7月份的原油,我在现场要使劲喊价,谁喊得声音大,谁就有可能抢先下单,这个市场看起来很疯狂,其实是很有秩序的,6月6号是个星期五,是非常特殊的一个交易日,因为大涨了近11美元,前一个交易日也就是星期四,下跌到了122、123美元,6月6号一开盘就大涨4美元,5美元,出现了大量的技术性买盘,油价一下涨到了129美元,然后突破130美元,这对我们来说太意外了,没人见过那么大的涨幅。”

油价为什么会如此疯涨呢?全球的原油价格维持很高的水平有几个因素在里面,第一个在需求方面,近几年以来特别是从2004年以来这个需求成长力很高,那么因为这个供给不足所以就造成供不应求的情况;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因为过去90年代价格比较低,那个时候厂家他们对这个炼油的新产能的投资不够,就造成一种瓶颈的问题,所以说现在虽然这个需求成长的很快,但是这个供应不足,就造成了一种需求和供给的缺口。”

把供给不足当做油价上涨首要因素,根据国际能源机构公布的数字显示,每天全球需要原油86.7万桶,而供应是86.6万桶,比需求少了1千桶,每天1000桶石油的缺口,真的可以导致油价半年大涨40%吗?供应,需求,炒作,还有美元,这四大因素,我们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美元,一段时间以来,美元在持续走低,事实上从2000年至今,美元贬值了50%了,美元贬值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油价,不仅是石油,全世界其他用美元计价的商品都在涨价。

自从2002年以来,美元兑全球主要货币贬值超过了30%,这意味着以美元计价的石油产品理应上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自从2003年9月以来,国际油价已经上涨了400%,美元贬值和油价的上涨速度不可同日而语。

我们看到了,油价向前猛冲,刺激了全世界的经济神经,所有的国家都在担心一个可怕的字眼,通货膨胀,所有的股市也都跟着瑟瑟发抖,把石油涨价归结于供需失衡和美元贬值,但这些似乎并不是油价上涨的全部谜底,那么,谁才是油价暴涨半年的最大幕后推手呢?《石油战争》一书的作者,因为大胆剖析了战争、石油和国家利益之间的种种关系,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明确指出原油期货市场的种种金融炒作是油价疯涨最大的推手。

德国经济学家《石油战争》作者威廉·恩道尔:“油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期货市场无法控制的炒作,主要就是纽约和伦敦的原油期货市场,几年前美国曾经通过一项规定,允许原油期货交易市场不受美国的监管,从那以后,油价就从60美元直线上涨到了135,将近140美元,油价上涨70%的因素都是金融炒作。”

恩道尔指出的金融炒作是怎样推高油价的呢?詹姆斯·波尔,美国福四通期货经纪公司的资深能源分析师,20多年来一直研究原油期货交易,有大量的资金集结在纽约商品期货市场,背后有几只看不见的手正在以极大的能量推高油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