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进行科学教育
46321800000019

第19章 附: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3)

目标1:通过阅读、讲座、参观、访问等科技活动,了解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地球的起源是当代自然科学中的基本问题。

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了解“大爆炸宇宙”模型的基本论据。

知道现在估计的宇宙年龄约150亿年。

地球的起源

地球的年龄约为46亿年。

知道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距今年龄值。

知道人类出现的大致时期。

目标2:通过演示、操作、参观、考察等活动,了解电子计算机的特点和组成,并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

能说明人每天与各种各样的信息打交道,人的生活离不开信息。

知道现代通信是社会交往的纽带,各种通信手段通过网络的形式把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对电子邮件、因特网等现代通信方式有所了解。

电子计算机的特点和组成

知道电子计算机的内部主要组成。

通过考察,对电子计算机高速的计算功能、大容量的存储功能与实时控制功能等有初步的了解。

通过调查,能说出电子计算机发明以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目标3:通过阅读、参观、访问等活动,进一步扩大对生物技术相关知识的了解。

生物技术知识

了解青霉素、啤酒、味精等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医药、食品的生产与生物技术的关系。

知道酒、醋、酱等与发酵的关系。

知道加酶洗衣粉中酶的作用。

目标4:通过参观、访问、阅读、考察等活动,加深对身边高新技术应用现象的认识。

身边的高新技术现象

空间技术方面:人造地球卫星在通信、导航中的应用;卫星的种类有通信卫星、天文卫星、遥感卫星、气象卫星、军事卫星等多种。

新材料技术方面:先进的金属材料及先进陶瓷材料等。

激光技术方面:激光加工、激光医疗、激光武器等。

新能源技术方面:核能的利用、海洋能的开发利用等。

环境保护技术方面:污染水处理技术、绿色食品和绿色产业等。

(6)实用技术

目标1:通过动手制作,知道实际生活中常用工具的种类、特点和基本使用方法。

常用工具

测量工具,如卷尺、电子秤等。

手工工具,如美工刀等。

木工工具,如刨子、锯子、划线工具等。

家用电器

会开关家用电器,有初步的安全用电常识。

会正确使用日常家用电器,如电饭煲、微波炉、电视机、录像机等。

目标2:通过参加各种科技活动,了解科技制作的基本步骤与方法,掌握一些简单科技作品的制作。

科技制作

了解有关科技活动的基本知识。

主要围绕“三模”的制作,知道科技制作的全过程,并掌握一些基本技能。

会利用生活中现有的物品进行小制作。

具有一定的科技制作兴趣。

(7)科学技术史

目标1:通过讲座、阅读、参观、访问和实际模拟体验等形式,围绕一些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的具体事例,知道科学和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文明。

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

进一步了解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事例,如电子计算机的发明等。

了解科学的进步丰富了人类的头脑,技术的进步突破了人类躯体的局限,给人类带来了文明。

科学家和发明家

进一步知道古今中外有影响的科学家、发明家与他们的事迹。

了解、体验科学家与发明家的好奇心、事业心、不畏艰难、求真求实等精神。

目标2:通过阅读、讲座、参观等形式,知道几种目前常用的科学研究工具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科学研究工具的作用

天文望远镜的发明帮助人类把目光伸向遥远的太空。

光学和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使得了解物质的细微结构变成可能。

3.科学方法、能力

目标1:通过有目的、有意义的认识活动,提高观察与分析能力,注重观察的广度、注意力的分配、集中性和稳定性。

科学观察

认识科学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行为。

会使用给定的工具进行观察。

在观察中注意主要对象,合理分配注意力,培养注意的稳定性。

观察和分析的结合

知道观察的重点在考察事物的特性、品质上,会进行定性观察。

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作简单的比较分析。

通过与其他事物的比较、分析,增强感性认识。

观察结果的处理方法和能力

能如实记录观察结果。

能运用语言、文字完整表达观察结果。

综合观察结果,与预想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目标2:通过参与小实验,小制作等科技活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学会区分各种类别的实验,初步具备实验技能。

实际操作能力

了解常用仪器的性能,能安全正确地使用仪器。

能按要求在给定器材中选出有关材料,组装成简单的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

能在指导下制作简单的科技小模型。

实验技能

知道各种类别的实验,初步培养分析、推理的实验能力。

能进行对比实验,分析哪些因素与实验结果有关。

能进行模拟实验,对模型进行实验研究,通过类比推出结论。

能利用日常生活器材或废旧物品设计简单实验,演示某些现象,说明科学道理。

实验结果的处理方法和能力

坚持实事求是,实验结果的处理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对实验结果作合理分析,并作出初步的判断。

目标3:通过接触简单的科学探究项目,对科学研究全过程有认识,培养参与简单科学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能力。

发现问题的能力

能从学习、生活情境中提出可进行科学研究的问题。

能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提出各种想法和预言,并设计成简单的科学研究成果。

科学的思维能力

具有初步概括能力,能将常见的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抽象、概括,形成科学概念。

具有初步推理能力,能从个别推出一般,或从一般识别个别。

具有初步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能对事物、现象的各个方面或各个部分加以分析、综合,认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目标4:通过与同学、家长、亲友、社会的不断接触及社会实践活动,学会收集、整理和初步运用多种信息的方法。

信息收集的方法和能力

学会有目的地开展调查研究,收集信息。

能通过查询、搜集等方式获得所需的信息,能学会在网上收集信息的能力。

信息交流能力

能够就调查结果进行相互交流,讨论。

能够收集、整理数据,并作出正确解释。

能运用口头、文字、绘画、图表等不同方式进行信息交流。

信息处理能力

学会将收集到的资料、信息积累起来,树立信息累积的观念。

初步学会将各种信息分类保存。

4.科学行为、习惯

目标1:通过各种学习活动,培养独立、自觉的学习行为习惯,激发求知欲。

自觉的学习行为习惯

学会安排自己的学习,使之有序。

养成不依赖家长,按时独立完成作业,自己检查的习惯。

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养成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

激发求知欲

在科技活动中多提问,多问“为什么”,养成问题意识,喜欢探索未知世界。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试探性答案,通过实践活动予以证明。

目标2:通过日常生活的指导与教育,基本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行为和习惯。

良好的个人生活行为和习惯

了解人体的生理知识,合理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每天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睡眠达到较好的效果。

自觉注意饮食、饮水、居住和娱乐卫生。

重视心理卫生,养成健康的心理、高尚的情操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认识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变化的特点,以健康的态度迎接青春期的到来。

目标3:通过家庭、学校和社区生活的各个环节,培养遵守社会公德和法规.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等品质,并付诸行动。

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初步认识公害问题。

节约水、电、煤和天然气,不滥用自然资源。

保护森林、草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爱护鸟类。

参与保护社区、街道、河道等清洁卫生的活动,为环境的整洁、优美出力。

D段(13岁~15岁)

13岁~15岁相当于初中阶段。这一阶段的青少年身心发展进入了青春初期,思维的主要方式开始从形象思维为主发展到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并重;自我意识发展迅速,自我控制与评价能力日趋成熟:已经能够认识自己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与作用,形成初步的社会责任感。因此,相应的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内容上在重视事实知识教育的同时,应逐步增强科学理论与观念的教育,要注重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方法、能力的训练,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在活动方式上应积极引导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特别要加强科技活动的综合性与系统性,从项目的提出、设计、操作到成果检验等方面应有较全面的要求。注重对青少年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让他们获得参与科学研究过程的体验,培养他们具备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最基本的科学探索方法,为终身学习与不断创新打下基础。

1.科学观念、精神、态度

目标1:通过大量的科学知识学习以及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了解,初步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建立科学必胜的信念.培养创新意识。

科学技术的本质

知道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认识,技术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手段。

知道人类对科学真理的认识是相对的,人类创造的技术是不断改进和发展的。

知道科学和技术两者结合才能产生社会效益。

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通过调查、考察,初步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义。

知道科学技术与国家强盛、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关系。

认识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和自身价值之间的关系。

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知道什么是科学,什么是伪科学,什么是迷信;知道科学提倡什么、反对什么。

知道科学本质,认同科学价值观.初步确立对科学技术的坚定信念。

知道科学有事实性、真理性和规律性,科学实验是探索科学规律的必要手段。

能依据典型事例说出科学技术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坚定的科学信念

具有认识科学、了解科学、掌握科学、尊重科学的信心,相信科学能战胜愚昧,技术会带来光明,科技创新将不断改变人类的生活面貌。

初步建立走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道路的志向。

创新意识

初步认识创新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逐步培养科学创新的思想。

知道创新应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

目标2:通过大量的科学知识学习和开展科技活动,在探索科学奥秘的过程中,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信科学,逐步树立客观、求真、探索、合作、竞争等科学精神。

对科学和技术的追求

有振兴国家科技事业的理想,有学科学、用科学的愿望,有掌握科学技术的责任感.培养质疑和渴望了解新知识的精神.科学品质的养成

尊重客观事实,大胆实践,不迷信,不盲从,有批判和创新意识。

乐意合作,奋发进取,胜不骄,败不馁,敢于竞争,敢为人先。

从内心对科学发现和科学家的成就充满敬意,萌发科技创新活动的愿望。

目标3:通过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学习和运用科学的客观标准和准则,评价科学现象和事物,学会一些科学研究方法,不唯书、不唯上,积极探索,服从真理,敢于创新,持之以恒。

对已知科学现象的探究

刻苦钻研,举一反三,拓宽自身的科学知识。

大胆质疑,主动思考,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

以科学知识和原理为载体,努力提高科学学习与研究方法的水平。

科学学习和探究中的竞争和创新

在科学学习和探究过程中学会既合作又竞争。

在学习前人创造的知识的同时,学会反思。

在科学学习中不畏艰难,不循旧规,敢于创新。

2.科学知识、技能

(1)生命科学

科学知识与技能的普及活动,应努力使青少年加深对学校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拓展其知识面,尤其要注意跨学科的综合性知识的学习与探究;在技能普及活动方面应对青少年的有关学科技能加以巩固与拓展,形成综合运用能力。

目标1:通过对人体自身生命活动的进一步认识,理解青春期健康的基本知识,懂得人类传染病的防治。

人体与保健

知道青春期健康的基本知识。

能正确对待自身的青春期发育,知道如何自我保健,健康度过青春期。

传染病的防治

知道传染病传播的一般途径,以及周围常见的传染病。

知道人类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方法,并能进行社会宣传。

知道几类常见传染病的防治方法,参与防治当地传染病的社会实践(在安全条件下)。

目标2:通过对动植物的光学显微观察,理解生命体的结构与功能,懂得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基本规律,树立局部与整体相互关系的科学认识。

生命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通过对周围常见的动(植)物的显微观察,进一步认识动植物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通过实践,知道典型动(植)物的解剖结构及其功能。

通过实例,理解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目标3:通过阅读、考察等活动,认识生命的类群和多样性,知道利用这些知识科学地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

生命的类群和生物多样性

通过考察,知道周围植物的主要类群及其资源可持续利用。

通过考察,知道周围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资源可持续利用。

通过考察,知道周围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及其资源可持续利用。

目标4:通过实验活动,认识生命新陈代谢的基本道理,并利用这些道理进行种养试验,学习种养技术。

生命体的新陈代谢

通过种植常见植物实验,认识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道理(如光合作用),并能应用这些原理进行种植试验。

通过养殖常见动物实验,认识动物生命活动的基本道理(如呼吸过程),并能应用这些原理进行养殖试验。

通过培养常见微生物实验,认识微生物生命活动的特点,知道怎样利用和控制微生物的生长。

知道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目标5:通过观察、阅读、考察等活动,认识生命的延续与进化的科学事实与道理。

生命的延续与进化

从常见动(植)物的繁殖现象观察中理解动植物有性生殖的基本过程。

通过实验理解植物无性繁殖的基本道理,并能进行花卉、果树等的无性繁殖。

从实验和对自然现象观察中理解遗传与变异的科学事实,并能进行有关小实验。

从资料的分析比较中理解生物进化的理论,并能应用进化理论来解释一些生命现象。

目标6:通过对周围生态现象的观察与探究,认识生命体的行为,生命体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生物圈等生命现象及其规律。

生命的行为及与环境的关系

观察并认识周围环境对生命体的影响。

观察并认识周围生命体对环境的适应及影响。

能举例说明观察并理解生命体某些行为的意义(如求偶)。

从周围生态现象的事实中理解生物圈的范围。

能从生命体与环境的关系角度理解人类应当保护环境。

了解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以及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的途径。

目标7:通过参观、考察、实验、种养实践、小课题研究等形式,培养关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

生命科学研究技能

了解电子扫描显微镜、隧道显微镜等等先进仪器的作用。

学会光学显微镜操作,解剖、标本制作等实验技能。

学会生物绘图、生物摄影等观察记录技能。

参观自然保护区,学习野外生态考察的综合技能。

(2)基本物质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