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环境的狂澜(科学新知丛书)
46321000000003

第3章 可怕的烟雾(3)

经过调查和研究,导致哮喘病的原因才真相大白。原来由于石油化工、火力发电等工厂排放出大量含硫、含氮的氧化物,又由于厂区和居民区彼此相邻,互相混杂,致使人们呼吸的空气受到严重污染而发生的。这一石油化学工业区,自1955年建成后,1958年正式大规模生产。该化工区的主体部分是盐滨地区和午起地区的联合企业,还有邻近盐滨联合企业的矶津、盐滨、三滨、曙町等地区。在矶津地区,冬季以西北风为主,夏季以东南风为主,因而盐滨、三滨、曙町地区,直接受工厂排出物的危害。1956年,石油工业的含酚废水排入伊势湾,使附近水产发生一种难闻的恶臭,这就是日本最早因为工业污染而出现的“臭鱼”,进而严重的大气污染使得数千人患病。由于四日市石化工业用的是含硫量很高的中东石油,工厂每年排出的二氧化硫和粉尘总量高达13万吨,致使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超过人体所能允许浓度的5~6倍。而且,大气中还有锰、铅、钛、钒等重金属微粒,以及硫化物、硫化氢、碳氢化合物、亚硝酸和硝酸等物质,致使四日市终年烟雾弥漫,弥漫于大气中的这些有毒物质被人们长年累月吸入肺内,对呼吸器官伤害很大。有毒物质进入血液,一方面导致癌症;另一方面严重减弱肺部排除污染物的能力,形成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以及肺气肿、肺癌等许多呼吸道疾病,这些病统称为“四日市哮喘病”。

1961年,四日市哮喘病开始大发作,1964年由于连续3天烟雾不散,气喘病患者开始死亡,到1970年患者达500多人,实际超过2000人。随后,公害病在日本横滨、大阪、千叶、川崎等许多大城市迅速蔓延,到1972年气喘病患者多达6300人,其中一部分患者不堪忍受痛苦而自杀。事件发生后,在群众的强大压力下,日本政府不得不开始采取措施治理四日市大气污染。首先是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空气中污染物的最高允许含量,要求四日市市内所有地点的地表浓度年平均值不得超过0017×10-6。其次,根据日平均值为005×10-6,小时平均值为001×10-6以下,算出市内所有工厂总共允许排放的污染物数量,然后把允许排放总量分摊给每个工厂,给每个工厂规定一个最多允许排放的污染物数量,超过者就要受到法律制裁。在这样严格的监督下,各工厂不得不采取措施,减少自己工厂污染物的排放量。措施实施5年后,就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经过治理后,四日市空气质量有了明显的好转。从1975年开始,哮喘病患者的死亡率迅速减少,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病的患者也明显地下降。

四日市大气污染治理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科学和法律的力量取得的。它同样告诉我们,即使是污染很严重的地方,只要认真努力治理,积以时日,污染的阴影是可以消除的。

本溪上空“彩龙”飞腾

无影灯下,沈阳一家医院的医生在打开病人的胸腔后断定:“他是本溪人”——病人的肺是黑色的。

群山怀抱的本溪是“煤铁之都”。数百根大小烟囱林立,黑龙、黄龙、灰龙在本溪上空终年翻腾。这里全年有近一半时间,30米开外见不到人影。本溪上空二氧化硫浓度,曾经突破过20世纪50年代伦敦烟雾事件的记录。这个被污染问题严重困扰的城市、曾经被称为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引起过人们的许多关注。然而,它作为中国向环境问题宣战的先头部队,正在走着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

本溪向来以钢铁、煤炭、水泥而享誉海内外,是中国重要的原材料基地,为中国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伴随工业发展而至的不利影响——大气污染,使这个约432平方千米的城区,常年烟雾缭绕,城区内的400多家工厂,排污户就占了一半之多。从发电厂、炼钢厂、炼铁厂、焦化厂和水泥厂等林立的烟囱中喷吐着各色烟龙,翻卷升腾,遮天蔽日,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气盖,严实地笼罩在本溪上空。气盖之下,人们呼吸不适,市区白天能见度仅有30米。气盖之上,从卫星上看不到本溪。本溪市每年要承受91万吨烟尘和122万吨工业粉尘,全市每年排放有毒气体857亿立方米,其中二氧化硫日平均浓度高达每立方米019毫克,大大超过了美国城市大气警报线的标准,从而导致呼吸道疾病和癌症的发病率居高不下。恶劣的生活环境使得居民每天出门必须戴口罩,临街的门窗只得常年紧闭,他们不能在室外晾晒衣物、乘凉等,人们为呼吸不到新鲜、清洁的空气而焦虑不安。恶劣的环境不仅危害了本溪人的身体健康,而且严重地制约着本溪市的经济发展。深受污染之害的辽宁本溪市民发出了强烈的呼声,“谁能治理好污染,我们就选谁当市长。”这呼声表明了本溪市民向环境污染宣战的心情尤为迫切。

本溪的环境污染状况引起了中央决策层的高度重视,一个“抢救”本溪的计划由中央决策层酝酿产生。1988年10月19日和21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国务委员和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宋健相继批示,决定拨给本溪市7400万元治理资金和一部分政策资金,并将本溪作为全国唯一的污染治理试点城市。

1988年12月29日,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一致通过了《关于治理本溪市环境污染的决定》。1989年,宋健在本溪主持召开了治理本溪污染现场办公会,督促检查本溪市污染治理方案的实施。至此,本溪市的7年治理规划得到了国务院环委会的批准,治理基金也基本落实。

群众的呼声,领导的重视,资金的保证,措施的得力,轰轰烈烈的治理本溪之战拉开了序幕。

曾有人说过,环境治理是“靠一张一张人民币擦去灰尘”。庆幸的是,在本溪环境治理靠的是群众集体的力量,他们从市长到市民,从厂长到工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各个献策献力,82万本溪人同唱“环保进行曲”。

为了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本溪市多次组织机关干部、企业领导进行环保法规的考试,以强化人们的法制观念。全市开展“评选10个环境污染严重单位”的活动来进行曝光,并限期进行治理。在治理过程中,本溪人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本溪的玻璃纤维厂要搞锅炉治理,可是资金紧张,当工人们知道后,50元、100元慷慨解囊,集资完成了锅炉治理。在抓治理大气污染的同时,大搞植树造林,净化空气,栽植苗木l400万株,建成了2259平方千米的森林公园。

本溪向污染宣战3年,环境严重恶化的趋势渐被抑制,总体状况出现转机,城市上空的33条“孽龙”已有14条被制服。本溪市民欢呼跳跃:空气清新多了,屋外可以晾晒衣服,出门不必戴口罩了。治理初见成效的同时,本溪人清醒地认识到,今天的污染状况是由于历史上忽视科学规划造成的,他们绝不允许历史的悲剧重演。本溪人每办一件事,每建一个厂,都严格遵循7年治理规划,千方百计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确保不欠新账。几年来,本溪市共控制了10余个经济效益较好但污染严重的项目。为了加强环境管理,市政府与各局签订责任状,各局又与它的下属企业签订责任状,企业内部又一层一层签下去,责任状制度就像一层网,将本溪市的环境保护工作连接在一起。本溪的现象告诉我们,再多的投资,再详尽的规划,如果管理上不去,也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本溪首开中国重工业城市限期治污、全面大规模综合治理的先河,本溪向世界宣告:中国有能力让蓝天碧水重现。难怪美国密执安大学派留学生到中国来攻读环境管理博士学位。因为在外国人的眼中,这实在是一项奇迹。

在中国,不仅仅是本溪,其他城市的环境状况也不容乐观。据1988年12月17日《中国环境报》报道,乌鲁木齐市连续16天有烟雾笼罩在城市上空,致使汽车不能快速行驶,民航班机一次又一次延期飞行。又如古城西安市1988年冬天一直被烟雾笼罩着。据1988年12月1日以后的40天监测,大气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就有30天,大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别超过国家一级标准的几倍,西安机场整天被烟雾包围,50%的航班不能起飞。更为甚者,在20世纪80年代,曾有联合国的一个环保监测组织来北京检测,下了飞机将仪器打开一看,指针到了污染最高值,已超过了最大测量能力,使测量者大吃一惊。据全球大气监测网的监测,北京、沈阳、西安、上海、广州这5座城市的大气总悬浮颗粒物,日均浓度都在200~500微克/米3,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标准3~9倍,均被划入“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中。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北京就有可能重蹈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的覆辙,形势非常严峻。北京市政府已下决心,彻底治理北京市的大气污染。让我们借助科学的手段,为头顶上的一片天空增添几缕湛蓝。

垃圾烟雾中的“瘟神”

1999年6月比利时污染鸡事件一经披露,立即在世界上掀起了有关二垩英的轩然大波。但是,被称为“世纪之毒”的二垩英岂止仅在比利时的鸡中。

黄色书刊、录音、音像制品,烧!进口旧衣服、冒牌烟,烧!掺假木耳、变质茶叶、糕点,烧!电视、广播、报刊上的这类报道接连不断。在坐满群众的体育场内焚烧大量收缴来的海洛因和鸦片,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彻底销毁,才能大造声势。

但是,环境保护专家们已经再三指出,这种露天焚烧的方法严重污染了环境。物品经过露天焚烧会产生大量有毒的气体,造成大气污染。比如进口旧衣服之中的腈纶织物,燃烧以后变为丙烯腈等气体,可以经消化道、皮肤及呼吸道侵入人体,数分钟至半小时即可发生中毒,使人呼吸困难、抽搐、昏迷。由于露天焚烧温度较低,使物品燃烧不完全,含有碳和氢的有机物在不完全燃烧时,会形成多环芳烃,其中苯并芘等多种物质已经被证实是很强的致癌物。它弥漫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再加上露天焚烧产生的气体就在地面排放,烧剩下的灰烬随风飞扬,对环境的危害就更加严重。

我们先来谈谈苯并芘,顾名思义,它是苯“并”在芘上,由于“并”的位置不同,又有苯并芘与苯并芘之分。虽然它们的分子组成相同(C20H12),分子量也相同(252),但结构却不同,这就导致物理、化学性质上的差异,苯并芘的致癌作用为“-”,即目前尚未发现有明显的致癌性,而苯并芘的致癌作用则为“+++”,即为最强的致癌物质。污染环境的苯并芘,主要是指致癌的苯并芘。

苯并芘是大量地来自工业、电力、交通等部门的燃煤与燃油,但是日常生活也会产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外焦里嫩、香辣诱人的烤羊肉串已成为受人喜爱的小吃,在吃进烤羊肉串的同时也摄入苯并芘。不单纯是烤羊肉串,烤鸭、烤乳猪、烤馒头,凡是使用含碳氢有机物燃料作为热源的熏烤食品都含有一定量的苯并芘,使用煤火尤为严重,真是美味不可多贪,须防病从口入。当前“烟民”不少,而整个吸烟过程,是卷烟的不完全燃烧过程,一包卷烟吸完时,约产生苯并芘024~028微克。有人认为1微克便可使动物致癌,所以吸烟者的肺癌总死亡率比不吸烟者高30%~80%,而且岁数越小、烟瘾越大、年限越长,死亡率越高。这也是一种病从口入。

我们再来看看二垩英,据有关调查表明,环境中的二垩英主要来源于城市垃圾焚烧、含氯化学品的杂质、纸浆漂白和汽车尾气。这类物质不是人为有意生产的,而是在加工生产中或环保过程中伴生,没有任何用途,且难以降解。通过食物链会蓄积,已成为污染人类环境和生命健康的新污染物质。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把它从二级致癌物提升为一级致癌物(对人肯定致癌),即使在微量的情况下,长期摄取也会引起癌、皮肤病、肝肾疾病、生殖障碍、畸形等顽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显示,焚烧垃圾是二垩英产生的最大来源。垃圾不完全燃烧时极易产生。日本对焚烧垃圾物无任何管制,二垩英排放量居世界之首。在欧美等15个主要发达国家中,日本每年二垩英排放量高达3981克,名列榜首;美国排第二,年排放量为2744克。瑞典是发达国家中二垩英排放控制最好的国家,每年排放量仅22克。出于防范二垩英的要求,专家建议人们食用低脂食品,均衡饮食,多吃瘦肉,少吃肥肉和皮。目前我国的垃圾主要采用填埋法,焚烧只是一部分。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对环保问题的重视,垃圾处理已从填埋改为分类处理。专家警告,二垩英大规模污染问题离我们已经不远了。

露天焚烧物品的办法不仅污染环境,而且造成很大浪费。因为烧掉的物品之中,有相当多可以回收利用的物质。比如,黄色书刊、进口旧衣服可以运到造纸厂化成纸浆;黄色录音带、录像带可以洗去内容,当空白带用。对于一些确需烧毁的物品,也不要露天焚烧,可以投入专用的垃圾焚化炉或大型锅炉充作燃料。这样一方面由于燃烧温度高,产生有毒有害气体少;另一方面有高大烟囱排放废气,对地面的污染大为减轻,还可以节约能源。把摄像机的镜头对准造纸厂的化浆池或焚化炉的加料口,场面依然壮观,声势仍可浩大。

不要让垃圾烟雾中的“瘟神”再来困扰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