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一所凝集北京、浙江、江苏、辽宁、香港等20余个省市地区小朋友们环保爱心的手拉手环保小学在江西安义县万埠镇桃花村落成。这所学校是全国小朋友响应“捡废品集资为江西老区建学校”的倡议,用捡废品卖的筹款修建的。
我国有一位被人们称为“为环境而战的战士”唐家正。他是一位25岁的苗族画家,面对污染环境的垃圾,他痛心疾首,为此,他经常打扫清理龙盘江上的垃圾,并立志:从1996年的元旦起到2000年1月1日,他将不停地干下去。他的行动,体现了一个中国人对治理环境污染的决心和态度。
的确,环境保护这项伟大、光荣的事业,为我们地球上的每一位公民提供了展示其才华和智慧的机会和空间。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必须拿出“待从头,收拾旧河山”的豪迈气魄,切实肩负起恢复自然、保护自然的神圣使命。
追索大自然的奥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一支南非的探险队,来到距非洲南端2400千米、靠近南极的马里恩岛,准备在这里建立一个气象观测站。
马里恩岛原是一个荒无人烟的“海鸟世界”,栖息着无数的海鸟。不幸的是,当探险队登上这个海岛的时候,有几只本来隐匿在船上的老鼠也乘机溜上了岸。这些可恶的老鼠,在这个生活环境合适,没有天敌的海岛上,就像燎原的野火一样飞快地繁殖起来。他们偷吃海鸟的雏禽,啃咬探险队的设备、仪器、食物储备,无恶不作。
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探险队拍了一封紧急电报,要求立刻送几只猫来。1948年初,5只家猫被迅速送到马里恩岛,分派给他们的“使命”便是捕杀岛上可恶的老鼠。谁知事情完全出乎意料,猫的到来竟给岛上带来新的灾难。
马里恩岛上难以胜数的那些不懂恐惧的海鸟,成了猫轻易可以捕捉的美味。于是,猫不久就“改行”了,它们不去狩猎那些狡猾的老鼠,而是大吃起海鸟来了,并且开始迅速繁衍后代。这样,马里恩岛鼠害未消,猫患又急剧地扩展。
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个岛已至少有2500只猫,平均每年要吃掉60万只海鸟。这一情况使生态学家忧心忡忡,他们正全力以赴与孽猫展开一场特殊的较量。
我国古代大哲学家庄子曾经讲过这样一段寓言:“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相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为七窃,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窃,七日而混沌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没有七窃是混沌的天性,倏和忽不明白这一点,又不虚心向混沌学习,结果是好心办坏事。它说明这样一个道理,无论是好心还是恶意,只要破坏了事物的天性,其后果都是不堪设想的。混沌的悲剧证明天性是最可贵的。这个故事中,混沌暗指大自然,而倏和忽则指那些对大自然发展妄加干预的人们。庄子告诫人们,不尊重自然规律就将毁灭整个自然界。可悲的是,这个人类活动将影响大自然的早期警告,并没有引起现代人的注意。时至今日,人们还不肯虚心向大自然学习,还自以为是地干着各种始料不及的蠢事。对人类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在人们的观念中,青蛙是益虫,是人类的朋友。然而,在澳大利亚,青蛙却成为了祸害。澳大利亚种有大面积的甘蔗,是世界上重要的糖出口国之一。20世纪初,大片的甘蔗遭到了甲虫的危害,使产量减少。为了把那些危害甘蔗的甲虫消灭,澳大利亚从非洲引进了一种大型青蛙。它们长达30厘米,体重达15~2千克,叫起来特别响。
这种新“移民”到澳大利亚后,立即大显身手,一时间确实成为杀虫能手。它们很快将甘蔗田里的甲虫消灭干净,大大提高了甘蔗的产量和质量。庶民们无不拍手称快。可是,好景不长,由于这种青蛙的胃口极大,一下子变成了益虫的天敌。而且,这种青蛙很贪吃,除了吃益虫外,还吃纸团、硬纸板、烟头等。它们还从肛门中喷射一种毒汁,这种毒汁不仅伤害人,甚至会使猫、狗、小牛、小羊等毙命。这种青蛙繁殖很快,如何消灭它们,成为澳大利亚科学家面临的一个新的难题。
这里,需要提醒人们的是,青蛙永远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始终要好好地保护和爱护它们,我们讲这个故事,并不是说青蛙是害虫,更不希望人们以此为借口去捕蛙、贩蛙、食蛙。我们只是想告诉人们: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特定的条件下,益虫也可能危害人类。
再举一个螃蟹成灾的例子。位于西班牙南部的瓜达尔基维尔三角洲,是欧洲著名的粮仓。1976年,那里的人从美国引进5万只蟹苗。由于自然环境有利,5万只蟹苗很快繁殖成1000多万只螃蟹。这些螃蟹吃掉稻种,危害稻秧,在田埂上打洞破坏稻田,使茁壮的禾苗很快干枯。它们还吃掉稻田中大量的浮游生物,而这些浮游生物本来是欧洲最稀有的鸟类以及在这里停留的南来北往的候鸟的食物。
更令人担忧的是,当地人民想尽了一切办法,每年也只能捕获400万只左右,余下的数百万只螃蟹,若照现有的速度繁殖下去,后果不堪设想。螃蟹成灾使西班牙官员和科学家苦恼不堪。
另外,还有一个鹿群的例子。从前,在非洲大草原上,有一家比较大的牧场。好心的牧场主偏爱鹿,为了保护鹿群,他花钱雇人捕杀牧场上及周围的狼、豹和山狗。然而,事与愿违,随着这些野兽被赶尽杀绝,牧场也出现了一场悲剧。日益壮大的鹿群把牧场上的草扫荡一光后,便开始袭击幼树和其他植物。他们啃嫩叶、幼枝、树皮,终于使草场植被完全破坏。草场上水土逐渐流失,土壤逐渐板结,最后,整个牧场沦为沙漠。
类似上述事情还有很多,如美国“杀人蜂”成灾、日本伊豆的癞蛤蟆成灾、非洲的猫成祸患、澳大利亚的兔子和仙人掌变成“恶魔”等等。面对这种种灾难,许多生态学家无不痛心地说:“这些事情都是人类自己造成的。”
的确,大自然的奥秘是无穷的。她有自己的运行机制,有自己的内在规律。她是一部永远读不完、读不厌的“百科全书”。我们人类若想与之和谐相处,就必须不断地向大自然学习,追寻大自然的奥秘,做大自然的学生。学会有关大自然的知识,懂得大自然的个性、脾气,理解大自然的喜怒哀乐,掌握有关保护大自然的本领。在所有需要我们学习和探寻的大自然知识中,以“生态平衡”的知识最为重要。
“生态平衡”这个概念是由英国生物学家坦斯利于1939年首先提出来的。通俗地说,生态平衡指的是生态系统的要素匹配、协调,有机物和能量的生产与转化流畅,系统的物质输入与输出平衡,而且整个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归结起来,要素的匹配、协调,就是指系统的结构平衡;有机物和能量的生产、转化流畅就是功能的平衡,物质输出与输入平衡就是物质的平衡,一个生态系统有了这几个方面的平衡,就处在生态平衡状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