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情绪、意志与心理健康
青少年时期被称为“第二次诞生”的时期,也被称为“心理断乳”时期,是从对父母的依赖状态中摆脱出来并逐步走向成熟和自立的时期,到儿童期为止,父母和孩子共同拥有一个世界,在心理上是近乎一体的。
到了青年期后,就开始从与父母在心理上的一体状态中解脱出来,以确立与父母不同的、自身固有的世界。
在这个自我意识、情绪和情感及意志飞速发展的时期,积极促使青少年的个性品质向着健全的方面发展,努力防止或克服各种不良的个性倾向,对于维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于自身以及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它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个体对自身生理状态的认识和体验,即每个人对自己身高、体重、容貌、身材、性别等的认识及生理病痛、温饱饥饿和劳累疲乏的感受等。②个体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和体验,即每个人对自己知识、能力、兴趣、情绪、爱好、性格、气质等的认识和体验。③个体对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和体验,即每个人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自己和他人相互关系的认识、评价和体验。
自我意识表现为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理想的统一。也就是说,人要首先有“自我概念”——“我是个什么样的人?”从而才能进行“自我评价”——“我这个人怎么样”?进而才能够去实现“自我理想”——“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一般来说,持有比较适宜的,即准确认识自己的人,在采取行动时也往往恰当、适宜,反之将与现实不相适应甚至发生冲突。自我概念的安定性也将直接导致行动的妥当性,因此可以说,形成良好适宜的自我意识的个性品质,是一生中至关重要的大事。
二、自我意识与健康人格
自我意识是在人们社会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是健康人格的重要表现。健康的自我意识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具体地说,自我意识对人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以下三方面的影响:
第一,自我意识水平制约着对自己人格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自我意识水平越高,对个性发展的调节、指导作用就越大。一个人的人格发展,首先取决于他对自己人格的认知水平。如果对自己的人格特点有比较清楚的认知,知道自己发扬什么有利的特点,抑制什么不利的特点,那么人格的发展就在自我意识的调节和控制之中,就能自觉地指导自己人格的发展。
第二,自我评价的性质制约着人格的发展方向。人格朝什么方向发展,首先决定于个人如何评价自己。比如一个学生认为自己是个有能力的人,就会尽力克服学习上生活上的种种困难;如果认为自己的能力很差,事事不如别人,就会在问题面前缩手缩脚。客观真实的自我评价可以使人在行动上不轻信权威,不盲从,能用自己的头脑理智地分析判断,追求独立的人格、鲜明的个性。常常也有自我评价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相矛盾的情况,比如自认为是谦虚谨慎的人,而别人却认为是个骄傲自大的人;自认为是慷慨大度的人,而别人却认为是个小气的人。在这种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矛盾时,是改变自己原有的看法而接受别人看法,还是固执己见,不管他人,都会影响人格的发展。
第三,自我调控的能力制约人格的发展。一个人人格的发展,还决定于自我调控的能力,以及对自己人格发展采取什么态度和方式。自我调控能力强的人不是消极地接受环境影响,而是主动地塑造和发展自己,并能经常对自己人格的发展进行自我监督、自我反省、自我强化、自我批评。
所以说,自我意识可以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的形式调节自我的认知、情绪和意志,调节自己的行为活动,调节、控制自己对自己的态度和对他人的态度,达到人格的成熟和完善。对青少年人格的形成、心理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青年初期的心理过程是自我意识和稳固的自我形象的形成”,俄国心理学家科恩认为,“青年初期最有价值的心理成果就是发现了自己的内部世界,对于青年人来说这种发现与哥白尼当时的革命同等重要。”
三、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特征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青少年心理发展中最具特色的方面,是青少年个性发展的最集中的表现。到了青少年期,人们越来越多地把自己的意识作为自己认识的对象,并越来越多地考虑自己的价值。
从初中时期开始,少年表现得越来越能够自觉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自己的内心或内部世界,从而更能够独立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活动和行为。少年期自我意识的第一特点是对人的内部世界、内心品质发生兴趣,开始要求了解别人和自己的个性特点,了解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自己。
很多研究指出,从少年期,特别是从12~13岁起,开始表现出对人的精神世界和个性品质发生兴趣。正是从这个时候起,他们要求了解自己,开始“想到自己”,真正“发现”了自我。如果说儿童期自我意识的发展就是发现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自我”和外部世界的话,从少年期开始,一个精神的“自我”产生了,并在青年期发展成熟。
少年期自我意识的第二个特点是开始能够自觉地评价别人和自己的个性品质。在少年学会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品质过程中,别人对少年所作的评价,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包括父母、教师、同学对他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可以说他对自己的评价,实际上是在重复着别人对他的评价。随着少年生活经验和智力水平的提高,少年对自己的评价越来越客观和正确。
进入青年期,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并趋向稳定,表现为以下特点:第一,对认识和评价自我充满浓厚的兴趣和急迫感,自我认识和评价水平大为提高。青年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和期待想知道“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一个人”等等,自我认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了,而且自我评价的途径进一步多样和完善起来,他们不仅根据周围更多的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而且更多地动用自己的理智与能力对自己进行独立的分析、思考、判断,从而评价认识自己。青年自我评价的主观报告与客观上实际的自我之间的差距随年龄增长逐步缩小。
第二,青年自我控制的愿望十分强烈,自我控制水平明显提高。青年对自我监督、批评与教育的认识水平提高了,不仅在感知水平上驾驭自我,也不仅在表象水平上驾驭自我,而是逐步过渡到信念水平上驾驭自我,随着青年独立性的发展,他们对自己的控制方式逐渐从外部的控制方式转变为内部控制的方式,逐步主动地掌握自己的心理变化。
四、正确培养青少年的自我意识
少年期的自我意识还不够完善,在评价他人和自己的品质时,表现得还很片面,而且极不稳定。有时过分夸大自己的长处,显得得意洋洋,有时又过分低估自己,从而陷入消沉。所以,要引导他们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承认自己,把自己摆在正确的位置上;还要知道、了解别人,包含对所处环境和周围现实的认识、了解和承认。此外,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还不高,要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青年期的自我意识发展已趋向成熟,但在深刻性、稳定性、全面性方面还存在着某些缺点和问题,所以教师、父母应该积极关心和帮助青年更好地了解自己,提高思想水平,发挥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
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可以指导青少年战胜心理疾病,保持心理健康。
青少年的情绪与心理健康
一、什么是情绪
情绪就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一般来说,凡是符合、满足人的需要的客观事物,往往使人产生满意、愉快、喜爱等情绪体验;反之,凡不符合、不能满足人的需要的客观事物,则会使人产生不满意、不愉快、憎恨、忧愁等情绪体验。
情绪作为人的主观体验,首先,它是复杂多样的。因为情绪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主观的精神反应。客观事物是十分复杂多样的,古语所谓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正好表明了人们对周围现实世界的形形色色的不同态度和体验。其次,情绪是变化发展的。每个人的情绪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地点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例如,烈日当空,口干舌燥,一杯白开水会给人带来莫大的愉快;但是,当你“一口气”喝足汽水,又吃够西瓜后,再强迫你喝杯白开水,就会引起不愉快,甚至感到痛苦。这种“渴思饮、饥思餐”的低级本能情绪尚且不断地发展变化,那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更不是绝对地一成不变的了。
情绪发生时,还会引起一系列生理变化。如满意或愉快时,心跳正常,通常会使胃液、唾液的分泌增加;胃肠蠕动加强;暴怒时,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糖增加,在激烈紧张的情绪状态中,肾上腺分泌增加,导致血糖、血压、消化以及腺体活动的变化,使有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在情绪状态变化时,不仅发生外围变化、脑电活动,中枢神经介质等也随着发生变化。
二、情绪与身心健康
首先,情绪对青少年的认知发展产生影响。第一,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没有一定的情绪状态,客体的某些属性便不能成为对象;即使被感知,由于学生自身情绪不同,感知的深度和结果也会不同。第二,情绪状态支配着学生客体的记忆效果。当学生情绪良好时,注意力容易集中,对事物的感知清晰,记忆就牢固;当学生情绪消极时,如在烦恼、厌恶、紧张状态下,注意力难以集中,对事物感知不深,记忆就不牢。第三,情绪状态制导着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选择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倾向于对那些极易引起注意、使其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维,即思维的选择方向是受情绪状态支配的。当学生的情绪良好时,思维变得敏捷,思路变得宽广,解决问题效率高;反之,思维变得僵化。第四,情绪状态激发着学生的想象活动,中学生的想象充满了丰富的情感,而且情感越丰富,想象就越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