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咨询
青少年在青春期以前,对父母是充分依赖、服从和尊敬的,青春期到来以后,随着生理的突变,知识的增长,对父母和教师还有其他成人的看法也随之发生变化,他们日益增强的独立意识促使他们愿意自己处理生活、学习中的各项事务。但由于能力的限制、社会经验不足,经常会遇到失败,其中的一些学生会因为对待失败的适应能力不强,心理防御机制尚不成熟和完善,而在失败面前产生心理上的挫折。这些由于遭遇各种失败产生的心理失调和行为异常被学者们称为“青春综合症”。一般来说,少年学生的心理咨询主要是对这种情况引发的心理问题进行理解和帮助。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林古伦(H.C.Lindgren)说得好:“每个学生在其受教育的生涯中迟早都需要特别的和个别的帮助,有的需要频繁一些,有的需要则少一些,但每个人随时都会需要。有时需要这种帮助来解决某个特别的问题。例如,一个学生因病几周不能上课,有时需要同人谈谈有关很烦恼的致使他学习能力一时不能发挥的个人问题,有时需要的仅是某种特别的关心……集体教育行之有效这一事实,不应该使我们看不到另外一个事实,即个别关心一下就可以使个别学生在普遍班级条件下所学的东西增加一些。这种特别的帮助和关心,教师可以在课堂里讲课时给一些,也可以在学生自由活动时间里给一些。但是被人们叫做学生事务管理员和指导员的学校心理学方面的专门人员可以更有效地提供更多的这种特别帮助和关心。”
学习问题咨询
在青少年学生中,咨询最多的问题是因为学习上遇到了种种问题带来的心理上的不安和困惑,希望得到帮助和解决。
曾经有这样的案例:一名初中学生以在187名学生中倒数第十一名的资格升入中学,在班上由于分数低、基础差,学习比较吃力。但他不愿意别人说他笨,同学说他笨,他就报复;教师说他笨,他就顶撞。一次班上搞成绩排名,他说老师是寒碜他们那些分低的学生,所以几下就把排名榜给撕了。再遇到考试,他干脆不上学,到社会闲逛。来咨询时他说,也希望老师和同学们理解他,但由于生活和精神两方面的压力,使他一蹶不振。
也有个学生功课一直不错,每次考试均能名列前茅,可在一次数学考试中,仅得了70分。这对于一直以数学为强项的他是个很大的打击,为此,他感到沮丧万分,总感到周围的同学在嘲笑他,老师也不像从前那样对待他了,他感到压力很大,振作不起精神,甚至不愿与大家接触。
以上两个案例都是因为学习上的失败造成心理障碍,从而感到备受挫折。在青少学生中有此类障碍的学生很多,越是好学生在学习上稍不顺利时就越感到压力难承。还有一些学生的学习动机较强,也知道去努力,但不知何故,成绩总是上不去,为此心烦意乱,产生不安情绪,甚至常常自我谴责。
对于这类学习问题的咨询,首先咨询员应了解学生在学习上出现困难的原因,并协助学生分析这些困难,积极有效地去处理这些困难。例如,第一个案例的学生自小就处在一个破碎的家庭,冷淡的人际关系使他幼小的心灵备受扭曲,心灰意冷,以致对同学、老师都产生了敌意和反感。家里缺少温暖,在学校里又因为成绩差,从老师和同学那得到的只是批评和排斥,这一切使他不能在学习上寻找有效的方法摆脱困境。这样,咨询的第一步要让他认识困难,培养其与困难抗争的意志和毅力。第二步要注意感情的沟通,寻找实施教育的契机,不要做生硬的批评,也不要提不切合实际的要求;第三步要注意改造学生的社会环境与咨询相配合,如改善家庭环境,调整其人际关系;在学校,要求老师肯定学生取得的每一分成绩,尊重他们的每一分热情,巩固他们的自信心。
其次,对于那些主要是因为处在多变时期心理耐受能力较差、对失败的应对机制不全、不会很好地调节和控制自己,而造成学习困难的学生,第一步应帮助他们为自己的学习目标做合理的定位,不给自己提过高的要求,因为越是重要而强烈的动机、欲望受到阻碍,无法实现其预定目标时,挫折感就越强,就越难以维持内心的平衡。第二步要增加个体承受挫折的能力,因为对于学习上的失败,只有振奋精神,正视自己的失败,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才会有战胜失败的力量。抗挫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有更强的心理能量去应付学习及生活上的困难和挫折。
此外,社会、学校、家庭也应抛弃只注重学习成绩的狭隘观念,避免从外界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教育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奴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考试焦虑咨询
考试的问题在青少年学生中非常常见。调查表明,不少中学生考前睡不好觉,一听到考试就紧张,就是一些平时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一到考试也慌了手脚,不能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情况严重的发展为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偏高的人,在重大考试前,通常有一系列的外部表征:运动性紧张,如肌肉紧张、周身感到疼痛、放松困难、烦躁不安等;自主性活动过度,如皮肤出汗、面色苍白、嘴发干、头晕、尿频、腹泻、脸红等;精神恍惚,如表情呆滞、注意力不集中、不现实感、缺乏耐心等;恐慌性逃避或攻击行为,如悲哀、拒绝合作、行为难以自控、言语表达能力异常等。
过度的考试焦虑特别是持续时间较长,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危害。它可能导致大脑神经活动与抑制功能的失调,形成多种类型的神经症;由于它使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时间过长可能导致心血管功能紊乱,出现心律不齐、高血压、冠心病等;过度焦虑不安的情绪降低了人体内的免疫机制等等。过度的考试焦虑对心理健康威胁也很大,它使人的意识范围变得狭窄、心智操作效率降低;它使人情绪不稳,终日焦躁不安,遇事好冲动,自制力减弱;它使个体的心理反应过于敏感,经常猜疑或挑剔,不能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它使个人的社会适应力大大减弱等等。
同时,过度考试焦虑对人的认知过程产生消极作用,影响水平的发挥。首先,容易分散和阻断注意过程,在考试的有限时间内把注意力分散在各种各样的多余担心和动作上,如想到考不好怎么办,这门考不好会影响总分等,同时伴有身体紧张,使注意无法集中,扰乱应试过程;其次,它会干扰回忆过程,过度焦虑者头脑昏沉,记忆库中储存的信息出现混乱,造成错答、混答,影响考试成绩;再次,它对思维过程有瓦解作用,思维过程包括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独立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和批判性,过度焦虑者的思维活动陷入混乱和凝固状态,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过程。
过度考试焦虑存在如此之大的危害,那么在应试心理上如何加以调整,掌握考试的主动权呢?
首先,考生平常应注意客观评价自己,最为重要的是建立自信心。不要过分地注意于横向比较,无论自己学习处于好、中、差哪一个档次,所要求自己的都应是:我的现在比以前是否有进步、我的学习潜力有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我是否能将自己的水平充分发挥。无论别人对自己是怎样的评价,自己要相信自己在经过平常的努力和充分的复习准备后是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的,即使不能完全达到,只要尽力而为,也就没什么可遗憾的。
其次,考生们要制定适合自己的考前复习计划,在老师的带领下抓住自己的薄弱点,合理地安排适合自己的学习进程。有了计划,按步实施,可以做到心中不慌,手中不乱。在制定计划时,考生要注意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辅之以一些必要的课外书和课外习题。
再次,要注意调整自己的考试动机。考试动机对考试的成败影响,可谓至关重要,因为自己应试的一切行为都是在此动力支配下产生的。一些迫于外在压力的考生在考前和考试过程中常表现出信心不足、动机不强,甚至考试焦虑。此时,应学会开发自己的内在动机,把考试作为战胜自我、锻炼意志的一种挑战,强大的内部动机可使自己不容易受各种挫折的影响,持久性强。在制定目标时,也要切合实际,符合自己实际能达到的水平。
另外,考前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如备好各种文具、各种考试必需品等;考试中注意做题技巧,如先做易的后做难的,稳扎稳打,科学安排考试的时间等。
对于已有高度考试焦虑的同学,可在心理咨询员的指导下,做一些必要的训练和治疗,以尽快摆脱习惯性焦虑,如自信训练、系统脱敏和放松训练等。
社交障碍咨询
人际交往作为交流与沟通信息的媒介之一,是人们相互联系的重要方式,也是获得愉快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有的人从小就形成了比较害羞、沉默寡言、孤独、不善交际、容易害怕等性格特点,到了青春期以后,生理上的巨变、视野的开阔、自尊心的增强,使他们对他人和社会的评价变得敏感,加上生活环境的变化,学习方面遇到些挫折,很容易造成心理创伤,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在人际交往中感到不适、惶恐。
一般来说,有社交障碍的学生在人前面红耳赤,目光紧张,唯恐与他人目光相遇,心跳加快,讲话吞吞吐吐,显得思路混乱,难以自我控制,出现一些多余动作等。由于他们的这些异常的人际交往表现,在与人交往中难以取得好效果及他人的积极反应,这更增加了障碍者的紧张意识,于是在恶性循环中变得神经质,从而处处小心拘谨,时时躲避,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或事物特别敏感,恐惧感也加强了。可见,并不是与之交往的对象构成令人恐惧的威胁,他们不敢正视的恰恰是“自己的恐怖”,在想象中将一切事物蒙上恐惧的色彩。实际上这只不过是恐惧心理的一种自我加强过程,恶性循环一旦形成,恐惧便会愈演愈烈,泛化的对象便会越来越广,最后便严重地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造成极大的精神痛苦。
就曾有这样的案例:一名平常沉默寡言、学习优良的女学生在一次考试中失败,就感到无法见人,不愿与人接触,久而久之,发展到不敢进教室,总觉得大家都在注意她,令她抬不起头,再往后连上街也不敢了,特别不敢与人对视,总想逃到无人的地方。
对于类似案例的咨询,最重要的一点是消除自卑和羞怯心理,培养信心和坚强的意志。就培养自信的心理来说,第一,对于自己的弱点能加以改善的就努力去改善,并且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黑格尔有句名言:“人应尊重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比如社交能力差,开始开口要难一些,但应想到“万事开头难”,只要坚持,我一定能做好。第二,对于有些先天的生理缺陷或面对别人超常的、自己无法达到的能力,如经常将自己的这些不足与别人的优点比,只能导致更加自卑。如一位名人说的:“愈注意自己的缺点,就愈无法改善。”应在看到别人长处的同时,也找出自己的长处,从而使内心平衡,减轻社交障碍。常言道:“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常想自己的长处,就会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同时,在增强自信的同时,应注意多参加集体活动,尝试着开始在众人面前讲话、表演、唱歌,开始时可以在家里多准备几遍以增强自信。面对众人时,先不要正视目光,把精力专注于讲话和表演上,然后再训练用眼神、表情与大家交流。多锻炼几次,直到消除与人交往的紧张和恐怖。
对于在与领导、长辈、异性的交往中易产生恐怖的特定场合社交障碍,可以运用认知疗法。即在开始与他们交往时,不要将他们看得太高,过多地考虑他们的身份、地位、年龄和性别,而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考虑,他们也是人,也是别人的父母、兄弟姐妹……这样在情感上可产生亲近感,会减少拘谨和难堪的感觉。
对于社交障碍,还有一种心理咨询法,即进行团体咨询,让一些有同样障碍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由小组指导者(一般为有经验的心理医生)组织这些人自由交谈,相互交流自己的社交感觉、人际交往中失败的感受,并共同商讨出克服障碍的办法在组内加以实施,就效果进行评价,这是社交障碍有较好的疗效。因为,第一,小组提供了安全的实验环境,在这里,成员们可不必忧虑地去观察、分析、体会自己平常在与人相处中易出现的问题,并且现场改变行为后,能及时得到反馈,不会付出很大代价。第二,成员间相互交流经验,谈出自己的收效和心得,有利于相互促进和共同提高。第三,小组本身就是一个社交场合,共同的心理问题引起心理共鸣,有助于成员抛弃主观害怕的心态,放下戒备,与人交流。
自我觉醒的烦恼咨询
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意识觉醒使他们的视线开始转向自己的内心深处,他们自以为成熟了,长大了,可以独立自主了,然而在很多事上实际能力又达不到,加之社会上的成人、老师、父母仍把他们当孩子,使他们备感委屈并由此产生不被人理解的孤独和烦恼。
由此可见,青春期的孤独、烦恼的出现是普遍的,也是自然的、正常的,它标志着青少年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但经常陷入孤独和烦恼中难以控制和不能自拔则是不良的心理状态,由此还可能产生苦闷、抑郁,甚至出现逃学、出走、暴力行为、自杀轻生等,这就更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