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近年来“心理健康”一词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成为大家关心并渴望了解的问题。特别是对于那些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们,心理健康有着格外的重要意义,如何保证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当今教育者们一个重要任务。
心理健康的含义和标准
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的涵义也趋于全面化、完整化。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的成立宪章中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躯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安宁状态。”这就表明,真正的健康不仅意味着有健全的体魄,还必须具有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古罗马有位叫西塞罗的哲学家曾说:“心理的疾病比生理的疾病为数更多,为害更烈。”这个预言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日渐富足、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变得愈发真切,躯体上的疾病在一定程度上不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因素,而由精神上的原因导致的心理疾病在危害人类健康方面产生了更加巨大的杀伤力,这就使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心程度飞速提高。
那么,何谓心理健康呢?许多心理方面的学者们各自有不同的定义:英格历氏(H.B.English)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人在那种情况下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精神医学家麦格灵氏(KarlMenniger)则说:“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只是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能保持平静的心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社会工作者波孟氏(W.W.Boehm)说得较简单:“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8年)提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力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到最佳状态。”世界心理卫生联合指出心理健康的标志为: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够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高效率的生活。具体地来说,认为心理健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①能正确认识自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具有自我反省的自制力,能正确评价自己,有自知之明,不妄自尊大、自视清高,也不妄自菲薄、自轻自贱。②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乐于和别人交往,能用尊敬、信任、友爱、宽容和谅解等积极态度与别人相处,分享、给予和接受爱和友谊;在集体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自我接纳,并能接纳他人,与别人友好相处,达到人际关系和谐。③能保持开朗的心境。心理健康的人,能甩掉精神包袱,持续稳定地保持愉快、满意和自信的心境;热爱生活,充满生机和活力,对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潜在能力有足够的自信心,并尽最大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和能力,在取得成功时,获得喜悦,能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寻求乐趣,从成功中体验到自尊、自信;善于休息,从闲暇时间里享受陶冶情操的快乐。④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心理健康者,能正确认识环境以及正确处理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对周围环境能密切接触、良好适应。⑤能自控情绪。心理健康者,在一般情况下,内部心理结构平衡和谐调,既有适度的情绪表现,又不为消极的情绪驱使而导致行为失调,积极的情绪总是处于优势地位,个体会经常保持愉快、乐观、满足等积极的情绪体验,并对其活动效率及适应环境方面起积极的作用。
在心理健康的程度上,国外有些专家根据他们多年的临床观察经验,将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分为三个等级:①一般常态心理者。他们表现为心情经常愉快,适应能力较强,善于和别人相处,能够比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所应做的活动,或者说,他们能够做到圆满的适应。比如,这类人虽然也会因为困难产生忧愁和苦闷,在特定的场合下也会过度兴奋,或者表现为神经质倾向等等,但这些表现很快便会消失。②一般病态心理者。表现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和他人相处略感困难,在生活自理上有些吃力。例如,他们当中有些人由于过度自卑,形成不适应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不过,依靠他们个人的努力,能够正当处理、恢复常态,不至于酿成长期性心理病症。③较重病态心理者。表现为严重的适应失调,无力维持正常生活;从现在的表现可以推断出他们迟早要在适应性上发生问题,如果不及时治疗,就有可能向恶性方面发展,成为精神全面崩溃的精神病。
当然,所谓健康,并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状态,有心理疾病的患者,病好了可以恢复心理健康,而暂时没有心理疾病的人,通过学习和锻炼,可以预防心理疾病,更加健康。心理健康是没有止境的,人们需要在不断的追求中,取得人格的完善。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
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许多研究都表明,家庭的结构、家庭的人际关系、家长的素质及教育观念、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和方式等,都会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发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例如,近年来家长的期望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表现突出: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竞争意识的增强,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不断升高,望子成龙心切,他们常以个人的主观愿望去要求孩子,而对孩子的兴趣、爱好与实际能力全然不顾,使孩子和家长之间时常产生矛盾与冲突。结果是许多孩子由于达不到家长所期望的要求,而产生自卑心理、压抑心理,有的自暴自弃,甚至离家出走。这种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没有转化为孩子的内心需要,甚至与其需要相冲突,最容易引起精神压力,并导致种种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学校教育因素
心理卫生专家认为,在人的生命历程里,儿童时期与青少年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周围环境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其中,学校在心理健康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研究者们对学校教育的反思:当前许多学校的教育思想仍未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学校的主要工作仍是围绕着升学率的指挥棒转,使学生无法实现身心全面发展;有些学校的校风、学校人际关系以及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方法与管理方式,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这些都会给中学生心理健康带来不良的影响。
三、学生自身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中学生正处于情绪波动较大的青春期,生理上的骤然变化,带来了许多心理上的矛盾。而且,就目前来说,整个社会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时期,新旧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的更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强烈撞击,人们竞争意识的加强,新闻媒介对现实问题的曝光等等,都使处于敏感期的青少年出现种种心理上的不适应,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
由此可见,改善和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协同作战,才能收到实效。
一、改善家庭教育
对于家庭教育的改善上,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家长应注意儿童早期人格的培养,许多研究表明,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大多是儿童早期形成的偏态人格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家长要加强儿童早期的独立性和自制力的训练,教给他们与人和睦相处的本领,注意其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养。第二,家长要经常调整对子女的期望值,设法使自己的主观愿望与孩子的客观实际相一致,根据期望过程中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对原有的期望进行调整,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过高和过低的期望值都不利于其身心的健康成长。第三,家长要重视家庭环境的优化,它不仅体现在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文化氛围上,还体现在家长自身形象的完善上,使子女在家长乐观向上的情绪和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的实践中受到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积极影响。
二、改善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工作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转变教育观念。全体教职工应充分认识到学校的职能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培育思想,还应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第二,要注意有效地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根据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分层次有侧重地进行心理教育,同时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的普查工作,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矫治。第三,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培养专职或兼职心理辅导人员,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咨询中可以聘请有经验的心理咨询专家做顾问,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和障碍。第四,定期地组织教职员工学习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介绍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学生的经验,提高教职员工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育人水平。第五,举办各种形式的家长学校,利用学校专业教育的优势向家长们传授科学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使家长按心理发展的科学规律指导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三、改善社会教育环境
社会教育环境也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改善社会教育环境也势在必行:第一,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应充分认识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此项任务的艰巨性。第二,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促进学校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防止因为片面的升学教育而引起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第三,有关的行政部门也要加强对市场的管理,注意大众宣传媒介的导向,净化各种社会环境,使青少年在良好的社会氛围中完成自己的社会化过程。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开展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无论对青少年个人的成长,还是对社会发展来说,都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
一些心理卫生工作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十分令人担忧:据2007年对南京市4698名中学生的调查,发现中学生在性格方面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占15.7%;2007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会同世界卫生组织(WHO)与夏威夷大学,对上海市4~16.5岁的学前儿童和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显示,其中27%的人有心理偏异;据杭州市“大中学生心理问题和对策研究”科研组2007年对2961名大中学生的调查,有1679%的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随学生年龄的增长,检出率亦呈大幅度上升趋势,其中初中生为13.76%,高中生为18.79%,而大学生达2539%。类似的许多研究数据都表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可等闲视之。各种形形色色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可以抑制学习,而且对争取优良学习成绩的动机也可产生不利的影响……因为有许多各类的行为可能是足以构成学习缺陷的严重情绪问题的征状,比如说舔大拇指或咬手指甲就是这种行为。这些行为本身对学习并没有抑制作用,但是,这些行为有可能是对学习有抑制作用的内心紧张、压力、忧虑或烦躁的症状,打架斗殴、出言不逊……更有可能是如此”。心理健康问题的繁多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都表明了它的重要性和解决的迫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