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保护我们的身体(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
46308400000007

第7章 黑色杀手——主要传染病及预防(3)

本病治疗目前尚无特殊疗法,狂犬病患者的死亡率几乎达到100%,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仔细处理伤口以清除含有狂犬病毒的唾液是关键步骤。

狂犬病的预防主要是消灭传染源,以及对被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的人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发病。如捕捉并消灭无主的狗和猫,对有主的狗和猫要预防接种,流行区大捕杀。病犬打死后不能食用,不能剥皮,要深埋或火焚。非流行区平时要加强家犬的管理,儿童不要与犬玩耍,减少人犬接触。发现家犬不安、厌食、恶心呕吐、怕光、伸舌、尾巴下垂、唾液淋漓等表现时,要及时将犬处死深埋或火焚。人被狂兽(畜)咬伤后,局部伤口应立即(咬后5~10分钟内)用肥皂水反复冲洗,继而用70%酒精或10%新洁尔灭溶液冲洗,并用火罐“拔毒”,及时到卫生、医疗部门诊察,接受疫苗接种和伤口处理。对咬伤人的狗或其他动物,应捕获并监视约两周,如无异常,说明被咬者不会受感染。如情况不好,则可让咬人的狗或其他动物自然死去,然后予以解剖,做脑检查,以判断它是否得了狂犬病。

九、沙眼

沙眼是由一种介于立克次氏体和病毒之间的“沙眼衣原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沙眼分泌物是传播媒介,人们通过接触被沙眼衣原体污染的手、手帕、毛巾、脸盆、水和其他公用物品而传染。任何年龄的人都可感染,儿童时期感染较为多见。农村患病率一般高于城市。重症沙眼常发生眼睑内翻倒睫、上睑下垂、慢性泪囊炎、角膜血管翳、角膜炎和角膜混浊等并发症,严重者影响视力甚至失明。

沙眼病患者轻者多数无任何症状,直到体格检查时才被发现。少数患者感到眼痒,有异物感、摩擦感,分泌物增多。重者由于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常有畏光、流泪、疼痛、睑痉挛,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沙眼的初期诊断比较困难,有时只能初步诊断为“疑沙”而要进一步观察。

根据有无活动性疾病及病变范围,可将沙眼分为Ⅰ、Ⅱ、Ⅲ期及轻、中、重三度。

凡诊断为沙眼或疑沙者都应该进行治疗。局部用药是治疗沙眼的主要方法,常用的滴眼药有0.1%利福平眼药水、0.1%肽丁胺液(又称增光眼药水)、15%~30%磺胺醋酰钠液(即斑马眼药水)、0.25%的氯霉素眼药水,每天滴眼3~4次,3周至1个月为一疗程。常用眼膏有0.5%金霉素眼膏、四环素眼膏、红霉素眼膏,每晚睡前涂眼一次。

可用按摩方法治疗沙眼。先滴入0.5%的卡因麻醉结膜,然后用消毒棉签或玻棒按摩翻起来的睑结膜,每次按摩5分钟,隔日一次,10~20次为一疗程。

必要时可施行手术治疗。滤泡多者应结合药物治疗施行滤泡压榨术。睑内翻、倒睫或慢性泪囊炎等并发症应早作矫治手术。

沙眼的预防主要是要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勤剪指甲,不用手及衣袖擦眼睛,游戏时不要脸靠脸,提倡一人一巾,用清洁流动水洗脸、洗手。手帕毛巾要经常煮沸消毒,挂在通风处保持干燥。不用公用脸盆,不与他人共一盆水洗脸。做到一人一枕,保持枕套清洁。定期检查眼睛,以便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检查沙眼时,检查人员要注意手指消毒,检查一个消毒一次,防止发生交叉感染。

十、疥疮

疥疮是由一种很小的疥虫寄生在皮肤表层而发生的一种传染性皮肤病。疥疮易于在人群中传播,尤其容易在集体生活的人群中传播流行,如学校、家庭,有时全寝室、全家人都患这种病。集体宿舍或家庭中,人与人接触比较密切,疥虫通过握手、同睡等等,从一个人身上传染到另一个人身上,或者接触过病人的内衣、被褥等,也可使疥虫得以传播。

疥疮好发于皮肤薄嫩部位,如指缝、腕部屈侧、肘窝、腋窝、乳房下皱臂、脐周、腰部、下腹部、大腿内侧、外生殖器等部位。

由于疥虫钻入皮肤角质层内产卵,白天静止不动,故几乎无自觉症状;夜间在温暖的被褥内开始活动,刺激皮肤,引起剧烈瘙痒,影响睡眠。皮肤可见淡红色、米粒大小的丘疹或水疱,水疱常见于指缝,半球形、有光泽。由于瘙痒,被手抓破皮肤,继发感染,发生脓疱。

皮疹、瘙痒、并发感染是疥疮的3大特征。在诊断中,如果有明显的接触史,身体的大部分部位(多发生在指间、下腹部、外阴部、阴臀部等部位)出现皮疹、瘙痒,夜间更甚,轻刮新生皮疹得到的液体与皮屑,加生理盐水在显微镜下找到疥虫体、虫卵及其粪便,或在皮下隧道末端找到病原虫,即可确诊为疥疮。

疥疮能治疗,主要使用硫磺制剂、林丹霜和优乐散。可以选用1%林丹霜(r-666)和10%~20%的硫磺软膏。使用时先用温水、肥皂洗净全身,然后用林丹霜或硫磺软膏外搽,每晚一次,林丹霜连续使用2次,硫磺软膏连续使用3次。用药3天后再洗澡,换衣服及被褥,并将衣服、被褥消毒处理或在强烈阳光下曝晒。治疗后观察两周,如无皮疹出现,瘙痒消失,则治愈。

疥疮的预防,首先要避免与病人直接接触,一旦发现病人,立即隔离治疗;其次,不要借用病人的内衣、被褥及其他生活用品,并且患者衣物、寝具应烫洗或曝晒;再次,家庭或同宿舍内的患者要同时治疗,防止重复感染。集体生活的学习尤其要注意预防疥疮。疥疮在人群间传播快、危害大。夜间剧烈瘙痒,学生休息不好,白天上课学习就无精打彩,影响学习成绩。

十一、疟疾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由蚊子传播。在患者的血球中如找到疟疾的原虫,则可诊断为疟疾。如近期去过疟疾发生地区,而且又有周期性的发烧和发冷,则可能是得了疟疾。疟疾可用药物进行治疗,用氯喹啉疗效较佳,剂量小,疗程短,能迅速控制临床发作。得了疟疾,应抓紧治疗,如没治愈,过一段时间后还会复发,但可给予抗复发治疗。预防疟疾,要消灭蚊孳生场所。在有蚊子的地区,应适当地加蚊帐,或用沙窗,或用药草熏,或适当喷洒能有效杀灭蚊子的药物。在疟疾患者的周围设置保护网,不让患者受咬。

十二、水痘

水痘是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多见于年幼儿童。以全身分批出现的斑疹、丘疹、水疱和痂疹为特征,水痘的疹子开始为针头大的小红疹,几小时后变为丘疹,再经几小时就变成水疱,一两天后,水疱呈透明的绿豆大小的水珠状,慢慢变得有些混浊,大约过3~4天,水疱就会干燥结痂,一个星期左右就好了。

水痘的病原菌是水痘病毒,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染,吸入水痘病毒可感染,直接接触患部也可感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被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以发疹的前一天到水疱出来期间(约一周左右)最易传染。患水痘需要从发病之日起大约隔离10天,水疱干燥结痂并脱落后才能上学。

患水痘会发烧,一般为38℃,病重时可到40℃。发烧时可每隔两三小时吃一片阿斯匹林,幼儿或高烧患者要并用红霉素等抗生素。

皮疹先见于躯干、头部,逐渐延及面部,最后达四肢。皮疹分布以躯干为多,面部及四肢较少。黏膜处如口腔、咽部或外阴部也常见疹。皮疹分批出现,有十几个的,也有几百个的,症状起重,疹子越多。患水痘时会感觉痒,但千万不要用手挠,因为挠破了容易感染发炎,会留下一个个小疤痕,要是在脸上留下疤痕,那可就难看了。可用加有镇静药物的洗涤剂,或加入了碳酸氢钠和水的软膏等涂在疹子上,必要时也可使用内服药上痒。水疱内的液体传染,但水痘的结痂一般不传染。

水痘的治疗无有效药,抗生素对治疗水痘无效,只在出现继发感染时有效。可服用一些抗病毒的药,如板蓝根等,也可在水疱上涂些紫药水以加速缩水。

水疱结痂以后会留下小小的疤痕,一般在7~12个月内消失。但如出现继发感染,则将留下永久性疤痕。

几乎所有的儿童都会患水痘,如果儿时没有患此病,成年人后也有可能患此病,成年人患水痘大都很严重,但凡患过第一次水痘的人,一般不会再患。

十三、风疹

风疹是一种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常与麻疹、猩红热、蔷薇疹相混。风疹传染性不如麻疹和水痘强,通常在症状表现出来的第一天到发病后的三四天有传染性。风疹主要通过接触传染。儿童和青少年易患风疹。风疹以3~7年为周期流行一次,但也有零散发生的,可以说患风疹的可能性随时都有,但冬末春初较为易发。

风疹像轻微感冒,疹子首先出现在脸上,继而向整个身体扩展(一天内)。疹子多为一些稀疏的小红点。第一天的症状像麻疹,第二天像猩红热,第三天完全消失。通常颈部、耳后的淋巴结肿大。患风疹发烧不高,一般37℃~38℃左右,儿童症状较轻,青少年和成年人症状要重些。患风疹后淋巴结通常要肿一周。风疹的治疗以静养,吃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为宜,同时注意卫生。抗生素只在并发中耳炎、肺炎时有效。风疹通常不会留下后遗症,也不会患两次。

预防风疹可进行预防接种。孩子最好都做预防接种,怀孕或尚未怀孕但又未患过风疹的妇女应做预防接种,但注意接种后两个月内不要怀孕。据研究报告,预防接种可长期免疫,因此无需再做加强接种。

风疹对胎儿造成影响通常在妊娠3个月内,可能导致胎儿白内障、耳聋以及智力低下、心脏畸形,有时是单一发生,有时是合并发生。母亲患了风疹致使胎儿畸形的比例约15%~50%。

妊娠后期患风疹不对胎儿产生影响。

十四、头癣

俗称“瘌痢头”、“秃疮”,是较常见的传染病,在卫生条件差、卫生习惯不良的人群中更易流行。由不同真菌引起,可分为黄癣、白癣、黑癣和脓癣四种。此病虽不威胁生命,但有碍健美,也影响人际交往,心理负担重。患癣症的人或动物都可传染头癣,属接触传染,如在家庭、学校常接触患者,或与患者共用理发工具、床单、枕头、帽子,或常与长癣的狗、猫等家养动物玩耍,都可感染。应及时治疗,分开用具,保持床单、枕巾卫生,用具消毒,病发烧毁,理发后用温肥皂水洗头,不耍猫、狗等。治疗一般卫生处理,每周剃光头发1次,连续8周,每日用热肥皂水洗头1次,1个月后隔日洗1次,勤洗勤晒帽子。

采用拔发疗法:面积小数目少的头癣,用镊子逐根拨去病发,范围应超过病区,拔发后每日用2.5%碘酒涂患处。药物疗法:病区面积大时,剃光头发后可涂克霉唑或益康唑软膏,或涂复方苯甲酸软膏,10%硫黄软膏等,每日2次,连涂2月左右。治疗期间及停药后定期复查,直到确认痊愈为止。

性病与艾滋病的防治

一、性传播疾病

性病一词指通过性接触传播的疾病。在20世纪30年代,性病一词指的是梅毒、淋病、软下疳、腹股沟淋巴肉芽肿四种疾病。后来人们陆续发现许多其他疾病也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于是“性病”这一名称的内涵便不断扩大。梅毒、淋病、软下疳和腹股沟淋巴肉芽肿这四种疾病便被称为“经典性病”。197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决定用性传播疾病(STD)这一名称代替性病一词。现在,医学书刊和官方文件中这些疾病的正式名称就是“性传播疾病”。它的英文名称的缩略语是STD,人们为了方便就常使用STD这个缩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