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缄默症
儿童选择性缄默指儿童在一定场合时讲话,离开这一场合则沉默不语,拒绝讲话,用点头、摇头、手势来表示自己的意愿或仅用“是”、“不是”、“好”、“不好”等非常有限的单词或用书面语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愿望。这也是儿童期的一种心理障碍。
儿童选择性缄默主要是由某些刺激因素如受惊、恐惧、忧郁、压抑、孤独而造成精神紧张所引起的,因此,在儿童精神分裂症中较常见。此时除缄默不语外,还伴有其他精神行为异常。在癔病中也偶尔可见。
选择性缄默患儿所占比例不大,约0.2~1%。此行为一般在3-5岁时发生,有时也可能持续多年,在小学儿童中偶尔会发现,且女孩比男孩多。这类患儿主要有以下表现:在某些场合和人多的地方不爱讲话,特别是在不熟悉的环境中和陌生人面前几乎是不开口说话,仅用手势动作来交流,如摇手、点头等简单的反应。但他们并非生理性损伤或智力低下所致,因为他在家里和熟悉的人面前仍然说说笑笑,言语自如。再则是性格方面大多比较孤僻、敏感、害羞、胆怯、感情脆弱、爱器闹、易动怒;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即使参加也是被动的;由于在家中被溺爱、娇养,故平时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常用消极的攻击性行为来控制他人。
选择性缄默症严重地影响着儿童的人际关系、合作关系和社交能力的锻炼和发展。因此,一旦发现,应及早及时地进行治疗。
1、消除引起精神紧张的因素。
病案
某女,13岁,小学毕业。据其母亲反映:患儿自幼胆小,言语不多,上一年级时遇到一位男青年班主任,脾气较大,时常体罚学生,她很害怕。一次老师走到她座位前让她读一单词,她读不出来,当即被老师重重地拧了耳朵以致耳根处流血,患儿回家后不敢告诉家长,母亲在为其洗脸时发现血迹追问原因后仍不敢直说,再三追问后才点头承认是被老师拧了耳朵。患儿家长找到校方委婉提出意见,但仍被该老师知道并怀恨在心,多次提出要该学生转学等事。自此事件后,患儿在学校一言不发,一直到小学六年级毕业都没有和老师、同学讲过一句话。
到公共场所、到商店购物、乘车等活动时讲话很少而且声细音低,在家讲话则十分自如、流畅、活跃,其学习自觉,成绩一直很好。
根据该患儿的情况,家长首先在孩子升学前向学校、老师反映情况,以求得校方的谅解。学校和家庭应紧密配合,共同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生活学习环境,帮助患儿建立起平等亲切的师生关系和友爱和谐的同学关系。并建议老师在一定时间内对患儿暂停当众提问、当众演算,以消除其心理紧张、恐惧的压力和负担,并鼓励其多参加集体活动。
患儿,女,9岁。小学2年级。父母离异,现与父亲、继母一起生活,亲生父母均为工人。患儿于1988年3月因与继母儿子发生争吵而遭继母训斥谩骂,孩子哭后入睡,醒来后自觉头晕、害怕,头部不适有压抑感,对周围一切都不感兴趣,不愿讲话,不愿见人。在家里能回答父亲简单的问话,从此不与家人同桌吃饭,在学校不讲话,不与同学玩耍,课堂上不回答老师的任何问题,下课后坐在教室里发呆,父亲脾气暴躁有时打她,骂她没出息,是累赘,老师找她谈话及家访仍不讲话。回避外人自觉害怕、恐惧,有时暗自流泪,生活和学习受到极大影响。后来病情逐渐加重,发病后一个月,父亲将她送至生母处。母亲关心、照顾她,领她玩、同她谈心,病状稍有好转,能与母亲简单对话。讲话时出现口吃,但对外人仍不讲话,尤其是害怕见到继父,不敢与继父同桌吃饭,问话一律不答。一日,母亲与继父发生争吵,吵得很凶,她当时吓得直哭,此后病情又加重了,旦食欲剧减。一言不发,学也不能上了,害怕见到老师和同学,家里一来外人马上躲起来。而且很怕光亮,愿意在阴暗角落里坐着。有时母亲烦了,也失去耐心而训斥她。一天,她离家出走,两天后被派出所的人找到送回家。于1989年2月送医院就诊。
诊治的第一步:医生取得患儿的信任。医主热情、亲切、态度和蔼地与她讲话,正面引导启发,调动其自尊心、自信心。第二步,组成由患儿家长、学校和医生参加的治疗小组。孩子暂住生母家,改变孩子的生活环境,继父主动与孩子交往,老师家访,同学找她玩和学习。同时还给孩子少量的安定片、维生素B1、脑复康口服。一个月后病情就开始好转,能和老师讲话,和同学玩了。二个月后病情明显好转,愿到学校学习,主动和同学玩,上课能回答问题,口吃现象消失了,在家能与父母讲学校的事情,心情愉快,恢复了正常孩子的天真、活泼、自尊心和自信心,那种孤独、恐惧、不安全感消失了,半年后回访,一切恢复正常。
3.药物治疗。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小剂量的安定类或抗抑郁类药物,配合治疗。
抑郁症
儿童抑郁症即抑郁性神经症。是由心理因素引发的一种心理疾病。其症状表现为孤独、不愉快、忧虑、悲伤、失望和精神痛苦,心境处于病理性的低下或恶劣。
据有关报导,在对一次一般人群的抽样调查中显示,学龄前儿童抑郁症患病率为0.3%,青春期前儿童抑郁症患病率为1.8%,而14~16岁的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则为4.7%。少年期患病率的增高主要原因与青春期生理反应有关,而且女性的发病率在升高,在精神病院就诊住院的比例更大。据报道,精神科门诊儿童诊断为抑郁症的占28%,在精神科住院病人中儿童抑郁症比例为59%。
儿童抑郁症的病因主要是因心理遭受刺激后而诱发的:
1.感情上受到重大打击。如亲人去世、父母关系紧张或离异、考试不及格(特别是升学考试考得不好,未上理想中的学校)等,往往会出现情绪上的剧烈反应并导致情感加重。
2.自尊心自信心受挫,如由于学业成绩不是很好,长相又不出众,总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不受老师重视,不引人注目等,而产生一种失落感。
3.不良性格的影响,这类儿重大多表现出孤独离群,性格过于内向,这就使得他们适应集体生活困难,交朋友也困难。
4.家长的影响。如果儿童的父亲或母亲有抑郁症也会引起儿童的抑郁症。如有抑郁症的父母在家少言寡语,不参加社会活动,不大与人结交来往,或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过分关心,稍有不适,就十分紧张焦虑,忧心忡忡,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情绪。
5.攻击性。这似乎与儿童缺乏自信、自尊相矛盾,但患儿一旦失去了自尊或受到了重大挫折便会表现出攻击性,而这种攻击性又不直接表现出来,而是把攻击冲动转化为抑郁倾向,越是想攻击,抑郁也就越深。
儿童抑郁症的反应与成年人下一样。成年人忧郁时,可能会目光呆滞,或长久失神地注视着某一个地方。而儿童则不,其主要表现有:
(1)不愿与人交往、孤独、离群是其典型特征。对待同伴和周围发生的事情很冷漠,对任何事物都无兴趣。
(2)自我责备、自我贬低。患儿总认为自己很笨、很差。同时又很敏感。如做团体操,老师到最后才挑选他,他就会认为这是因为自己不行,老师瞧不起他,于是感到悲观;如果考试失败,他也会感到绝望、沮丧,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
(3)有的患儿会变得固执,烦躁不安,易发脾气,具有周期性的喜怒无常,而且发作没有前兆;爱挑衅,有破坏行为和攻击性行为。
(4)这类儿童还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身体症状。如头痛、腹痛、失眠、食欲不好、消瘦、全身游走性疼痛或痊痒等。
(5)对学习活动不感兴趣,缺乏热情,读书成绩下降。思维迟钝,难于完成任务。
儿童抑郁症主要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因此治疗也主要运用心理治疗。
1.支持疗法。当发现儿童有抑郁症症状后,家长应多与孩子交谈,多给以关心、安慰,倾听孩子的讲述,给孩子以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陪孩子做一些他平时最感兴趣的事。同时要分析孩子发病的原因,如与环境刺激有关,则要改造,消除这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2.行为疗法。当儿童患抑郁症后,家长要分析病因,除用支持疗法外,还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行为治疗。
有位12岁的独生女孩小丽。其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对她爱护备至,视若掌上明珠,抱有极高的期望。因此,小丽从小受到的教育要比别人多些,智力开发要比别人早些,真可称得上活泼可爱,聪明伶俐。她上学后,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每次考试都是优秀,全家人欢天喜地,乐不可支,为有这样的孩子而骄傲。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父母高兴的时候,出了一件扫兴的事。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时,小丽患了重感冒。为了不耽误考试,她仍来应试。由于身体不适,精神不振,再加上心情紧张,物理没考好,只得了61分。这给一贯成绩优秀的小丽当头一棒,结果其它科的考试成绩也不好。沉重的打击,从此使小丽变得沉默寡言,悲观失望,精神萎靡,食量减少,逐渐怕见老师和同学,后来整天在家睡大觉,干脆不去上学了。
家长开始不知底细,问她怎么了?她说不清楚,只是流眼泪。看到这种情况,以为孩子患了大病,急忙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检查,量体温、化验、胸透视等等,心肝肺肾等脏器,均未发现异常。这时,学校班主任也来家里看望,与家长商量解救办法。一致认为,既然小丽的感冒已经好了,躯体没有其它疾病,那么,会不会是患了心理疾病呢?于是,其母就带小丽到西域区某医院心理诊室咨询治疗。
心理医生全面询问了小丽考试失败的情况、家庭养育情况、性格特点等后,与家长交换意见说:“根据小丽的表现,可能是患了意志行动障碍,也就是因失去面子、心理压力过大,精神受到严重创伤的‘抑郁病’。其原因是孩子在一帆风顺、赞扬声中长大;再加上家长的过度期望和不适当的教育方式,使她意志薄弱,经不起一点挫折。”说到这里,心理医生问家长:“你们看,这样分析有没有道理?”其母说:“有道理,符合孩子的实际,在我们的教育方法上,确实存在着不够客观的问题,主要是‘宠纵娇惯’四个字,使孩子养成了脆弱的性格。请医生帮助治疗吧!”
心理医生沉思了一会,决定采用“行为疗法”。遂对小丽的母亲说:“对于小丽这样的儿童,治好病的唯一方法,就是培养坚强的意志力,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其途径是在生恬、学习实践中进行锻炼。例如,每天坚持20分钟体育锻炼,规定在1小时内完成几道数学速算题和其它一些作业;并让她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如买粮、买菜、洗衣服、打扫房间等,因为过去她不知道这方面的劳累,现在做这些事就是很好的锻炼。通过这些活动,使孩子在实践中明确‘坚强意志’和克服困难的真正含义,充分认识到:人生活在社会上,不论生活、工作和学习,挫折和困难是必然的、经常的;一帆风顺是偶然的、少见的。这样,孩子的承受能力就会大大提高,怕困难、爱面子的心理疾病就会很快治好。”说完,他又具体提出了行为治疗时的注意事项,要求家长一定要按计划行事,严肃对待,不能迁就孩子的好恶,否则不会取得好效果。
小丽的母亲完全赞同心理医生的看法和意见,觉得孩子身上的过错责任在大人。于是,为了孩子的前途,母亲和父亲统一认识,决定采取较为严格的措施,让小丽进行意志力的锻炼。具体方法是:
在认识上提高。父母每星期要给小丽讲一个英雄模范人物的故事,以事实说明“艰苦炼意志,困难造英雄”的真理,使她自觉树立吃苦精神。
在生活上锻炼。凡是小丽自己的事情,如洗衣、叠被、打扫卫生等,尽量让她自己去做,家长不代劳。
合理分担家务劳动。搞好家庭生活是很辛苦的,不能有忙有闲。
小丽负责每天刷锅洗碗和倒垃圾的任务。
要积极锻炼身体。每天早起跑步至少三站路,晚饭后要跟父母散步30分钟。
认真做好作业。对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要限定时间完成,不准一面做作业一面玩。
除此,家长还和学校老师建立了每月一次的联系制度,对小丽的表现及时交流情况,发现问题,迅速教育和解决。
学校为了帮助小丽治好心病,老师和同学们充分肯定她的长处,并在班上表扬她带病坚持考试的可贵精神。与此同时,班主任还安排她要好的同学,每天陪她上学,以鼓励她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这样做,在刚开始时,小丽很不习惯,总是叫苦连天,不想继续坚持。父母和老师反复做解释开导工作,说明多年养成的坏习惯,一下子改过来确实不易。若是现在不下决心改,将来就会更难,到那时不仅要受更大的罪,还会被人瞧不起,心里更难受。这些道理促使她醒悟,咬紧牙,忍着坚持了下来。
经过一个学期调整锻炼和细致教育,小丽摆脱了抑郁心病,逐步培养起了坚强的意志和开朗读的性格。学习刻苦,不怕困难,成绩不断进步,成为本班考取名牌大学的唯一学生。
3、增强自信心。有的儿童是由于自尊心受到损伤而引起的,因此,要想方设法帮助儿童树立起自尊心、自信心,这样可以抵制抑郁状态的产生。
首先要改变认识。儿童抑郁是由于自己对自己不满而引起的,而这个不满意的标准是一个理想化的标准,当这个标准达不到时,就会引起抑郁。
要提高自信,战胜抑郁,就得改变这个标准,使之切实可行。理想化观念通常包含有“必须”等绝对化词语,如“我这次期末考试必须进入前四名”、“我必须考入省重点中学”等等,而这些标准并非想达到就能达到的,一旦没达到,就会失望沮丧。
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尝试改变这些标准,使之能付诸实现。其次,运用正强化法。教师和家长要善于发现儿童的长处,并让他充分发挥出来,使他获得别人的称赞;当儿童通过降低标准而达到目的后,要给予鼓励,正面强化,帮助儿童树立自信心。
4、药物治疗。一旦发现儿童有抑郁症状的种种迹象,家长应随即带孩子到医院诊治。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抑郁药,切勿随便给孩子乱用药。
儿童厌学症咨询案例
实例介绍
【案例1】任××,男,小学三年级学生,独子。父亲是一家商店的副经理,中专毕业,工作繁忙,经常出差在外,家里的事顾不上,母亲在某物资回收公司工作,高中文化程度,因有老人需要照顾,中午不能回自己的家吃饭,很少有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习。另据母亲介绍,她是“文革”中毕业的高中生,没正经八百学什么么东西,数理化基础较差,看孩子三年级的数学课本都相当吃力,辅导工作无法胜任。
一、二年级时,任××的学习成绩还算可以,中等偏上。从三年级开始,学习成绩迅速下滑,语文成绩从原来的90多分降至80分左右,数学成绩从原来的90分上下降到及格线的边缘。
看到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父母非常着急。父亲脾气暴躁,气极了就揍,有时打得孩子胳膊、腿到处是伤,伤口好久不能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