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名山之谜:探秘中国十八座名山
46294000000017

第17章 苍山之谜(2)

传说苍山上有一名英俊的猎人雯郎,洱海边有一个美丽的姑娘霞姑。一天,雯郎追捕一只小鹿来到云弄峰下的泉水边,遇到霞姑在泉边梳头。善良的霞姑为小鹿求情,雯郎答应了。小鹿成为一对年轻人的爱情使者,从此两人常在泉边相会,唱调子,叙衷情。不料,大理城里的榆王闻知霞姑美若仙女,便派兵抢走霞姑,拆散了这对恋人。小鹿跑遍苍山终于找到雯郎报告消息。雯郎潜进王宫救出霞姑,逃往苍山,终因寡不敌众,二人最终一起投进泉水塘。在水花四溅的一瞬间,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榆王兵丁一个个头破血流,落荒而逃。不一会儿,天朗气清,七色彩虹从泉水塘直挂到洱海边上,两只艳丽的大蝴蝶从泉底飞起,联翩起舞,情意缠绵。此时成千上万只彩蝶,从四面八方,汇集在树荫下、花丛中,翩翩起舞,使这里变得花团锦簇。此后每年的这个时候,蝴蝶都会来这里聚会。蝴蝶泉边,原本有一蓬枝叶茂密、开白花、发清香的茨蓬,花枝缠在横斜于泉面的树干上,无数蝴蝶沿着这些下垂的花枝连成串,一只咬着一只的尾部,形成千百个蝶串,人来不惊,投石不散,构成令人惊叹的奇观。

蝴蝶欢聚,人间盛会。久而久之,到这里来观赏蝴蝶就成了约定俗成的习惯,民间甚至将农历四月十五日蝴蝶最盛期定为蝴蝶会。每当蝴蝶会期间,当地群众,特别是青年男女,成群结队到此观赏。于是,蝴蝶会之名渐传渐远,名声也愈来愈大。

为什么蝴蝶会聚会在这里呢?

有证据表明,每当春末夏初,农历四月中旬,雨季未到之前,蝴蝶泉周围田野庄稼收割将至,而田野较为干枯炎热,相比之下,蝴蝶泉就显得清凉湿润许多。此时恰好是蝴蝶交尾产卵的季节,于是这里便成了远近数十里蝴蝶交欢的极乐世界。蝴蝶为何聚会在这里,还有一个秘密,那就是树。这里绿树成荫,蝴蝶泉边更有合欢树、酸香树、黄连木等本地特有的芳香树种。蝴蝶交尾之后把卵产在树叶上,保证了后代的食物充足,也就保证了年年蝴蝶聚会的奇观。

那么多的蝴蝶聚会在一起,形成如此奇观,这就不得不让我们叹服大自然的神奇了。

◎铜鼓为什么会成为国之重器

《明史·刘显传》记载了一个故事:当时四川宜宾的一位少数民族部落首领刘显在缴获另一部落首领阿大的战利品中,铜鼓就占了93个。当阿大眼睁睁地看着铜鼓不再属于自己时,不由得痛哭失声:“这声音宏大的铜鼓多么珍贵啊,它能换一千头牛!稍差一些的也值七八百头牛。拥有两三个铜鼓就能号令部族,称王天下!这下什么都没有了。”

那么,这铜鼓究竟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这么珍贵?

铜鼓是一件神秘的器物,曾被许多少数民族首领作为国之重器、财富的象征和通神法器,在中国古代南方和东南亚地区流传了2700多年,被史学界称为一部无字的民族历史文化百科全书。古代汉文献把铜鼓归为滇僰的“蛮夷乐器”。白族先民在汉代是把铜鼓作为乐器来使用的,他们认为只有铜鼓的声音可以传到天庭,所以对铜鼓非常珍爱。但是在西南地区,铜鼓不只是一件乐器,它的地位相当于中原地区的鼎,是一种神秘并且有权力象征的国之重器。那么如此神秘的铜鼓有什么神奇的来源呢?

布依族、苗族人认为,铜鼓是海龙王送给他们的宝物;广西南丹白裤瑶族人认为铜鼓是猴王送来的;壮族人则认为铜鼓是天上的雷公造的,雷公就是靠铜鼓来耍威风的,连天上的太阳都是雷王的铜鼓变成的;而水族人则认为,铜鼓是水族工匠仿秦始皇宫门外的一个铜鼓造的。

还有人说铜鼓是孔明造的,据说孔明攻打西南的时候,西南多雨,牛皮鼓受潮不能用,所以就用铜来造鼓。依据是一些铜鼓刻有“孔明制造”的铭文。可是铜鼓最早出现在史籍中的年代比孔明生活的年代早200年左右。最早记载铜鼓的史书是《后汉书·马援传》,书中称伏波将军马援南征,在南方交趾骆越地区缴获铜鼓后,把铜鼓熔化了铸马,所以铜鼓不可能是孔明的发明。有人研究后认为,铜鼓是由古代的炊器——铜釜演变而来的,巧合的是,中原的鼎最初也是一件炊器。看来铜鼓不可能是一件个人创造的物件,它有漫长的发展历史。

战国时期,大理地区就普遍使用铜鼓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中原的商人将“国之重宝”的铜钱偷运到云南、两广一带,卖给当地“夷人”(即少数民族),夷人将铜钱熔化,用来铸造铜鼓。在这些夷人看来,就是按斤两计算,铜鼓也比当时流通的钱币要贵重得多。铜鼓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当发生战争的时候,只要铜鼓一响,所有能动的人必须全部上阵,浴血奋战。

大理铜鼓的神奇在于它独特的装饰,铜鼓上出现最多的是青蛙雕饰。那么,这种青蛙雕饰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吗?青蛙冬眠春出,与明媚的春光和滋润万物的春雨一起来到人间,给人们带来丰收的预兆,而且青蛙是益虫,以害虫为食,可以保护庄稼不受侵害。在神话中,青蛙是天公的少爷、雨的使者,蛙鸣就是下雨的前兆。缅甸克耶族把铜鼓称为蛙鼓,至今每逢求神祈雨时还是敲奏铜鼓。也有人认为,以青蛙饰鼓,反映了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古老民族地区的一种共同信仰——崇拜青蛙。唐朝时把青蛙视为“铜鼓精”。滇缅边境崇山峻岭中居住的伍族人认为青蛙精是他们的祖先,于是为了纪念祖先,他们用青铜铸成鼓,并在鼓面上铸出青蛙塑像。

然而遗憾的是,在2000多年的流传过程中,铜鼓已经在众多民族和广大地区消失,只有少数地区至今还保留使用铜鼓的习俗。铜鼓淹没在历史的深处,给学术界留下了很多难解之谜,千年后的人们也只能用猜测来解读它了。

◎三月街是怎么来的

大理流传着一句话:“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这一街指的就是“三月街”,是什么样的“街”千年来一直不变,并且赶了上千年也不厌倦呢?

三月街是一个聚会的名称,通俗一点说就是:在阳春三月,我们大家都逛街去吧。三月街也是当地人赶集的场所,是整个大理地区最宽阔的街道。

对三月街的盛况记述最真切的,可能要数徐霞客。1636年,徐霞客从丽江来到大理时,正值三月街期间,他兴致勃勃地汇入赶街的人流当中,游逛了两天,记下了看到的情景:“俱结棚为市,环错纷纭……千骑交集……男女杂沓,交臂不辨……十三省物无不至,滇中诸蛮物亦无不至。”

那么,盛况空前的三月街是怎么来的呢?

关于三月街的来历有多种不同的说法:

三月街又被称为“月街”。关于月街有一个传说:从前,洱海边有一个打鱼的小伙子,妻子是龙王的三公主。一年农历三月十五的夜晚,月光皎洁,正在编织鱼网的龙三公主抬头望月,看见桂花树下熙熙攘攘,人来人往。想起那是嫦娥在月宫举办一年一度的月街,于是她就叫来了一条龙,夫妻双双骑着去赶月街。月亮上的街市货物繁多,看得人心花怒放。可这月街的规矩也怪,所有的货物尽可以参观就是不准买。空手而归的夫妇俩在回家的路上商量定了一个主意:决定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时也像天上的月街那样,吸引四面八方的人来苍山下赶街,而且敲锣打鼓、唱歌跳舞、骑马射箭等,要让人间的月街比天上的月街更热闹,而且要让大家想买什么就能买到什么。于是他们就来到大理古城西郊苍山中和峰东麓的一片缓坡上,种了一棵大青树,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起在树下做买卖七天。从此,就有了一年一度、越赶越大的三月街。在这个故事里,逛街的主意是一个远古的美女的创造,估计女子爱逛街是一种天生的爱好,只是它被一个龙王的公主创意成了一个千年延续的聚会。

三月街又叫“观音市”,据说起源于观音讲经庙会。故事是:很久很久以前,大理苍洱大地被一个名叫罗刹的恶魔盘踞,他专以吃人眼为生。观音大士来到大理,巧妙施展法术,制伏了罗刹。为防止罗刹东山再起,每年三月十五日聚集万人于苍山神祠前讲经说法。观音大士为了不耽误百姓生计,让百姓可以同时做些买卖,因而也就形成了一年一度的盛大集市。

还有一种说法是关于南诏第六代王异牟寻的。异牟寻在唐德宗十年,也就是公元794年,与唐朝使臣崔佐时会盟于苍山神祠,立帙卷一式四份,发誓与唐朝永远和睦相亲。异牟寻晓谕万民,每逢三月十五在神祠前的广场聚会,纪念这重如苍山的盟誓,从此有了三月街。

不管三月街究竟有着怎样的来历,它确实是一个已经延续了千年的传统,它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佳期,每年夏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到宋代大理国时期,三月街成了中国南方最大的马匹、药材交易市场。大理国第十七代国王段正兴(也就是段正淳的孙子、段誉的儿子)于1147年即位,他在位的31年间,大理国因出产良种马而闻名中原,南宋王朝在广西邕州专门设立买马司,进口大理马。于是段正兴便把三月街变成马匹交易市场,每年成交良马1500匹以上。史籍记载,马市万商云集,来自湖广四川的商贩以丝绸、纸笔、胭脂花粉、人参等百货交换大理的马匹、刀剑、药材以及来自土蕃、西域各国的象牙、犀角、鹿茸等名贵特产,会期长达20多天。大理国的相国高量成还在马市设了马擂,也就是赛马,从此三月街有了赛马的传统。入夜,五华楼前踏歌宴舞,户户张灯结彩,王室后妃也出游闹市,这时期的三月街已发展成中国南方最大的边贸集市。

◎崇圣寺三塔之谜

崇圣寺三塔建于唐代的南诏大理国时期,一大二小,挺拔峭立。大塔为千寻塔,全称“法界通灵明道乘塔”,两个小塔是南北二塔。三塔背衬莽莽的苍山,前映碧绿如玉的洱海,成为大理的标志。

崇圣寺三塔在苍山地区这样地震多发的地带,历经千年而不倒,成为苍山的奇迹。在一次大地震中,大理城的房屋基本上都倒塌了,而千寻塔也从中间裂开,但是过了几天它自己又合在一起了,而且一点裂开的痕迹都没有,当地人都认为这是神的力量。1925年大理地区地震,城乡民房几乎全部倒塌,可是千寻塔只震落了顶上的宝刹。三塔有如此强的抗震能力,到底有什么秘密?

1978年~1981年在对崇圣寺三塔进行维修与加固的过程中发现:崇圣寺三塔没有石基,是在土基上直接修建的。其他地方的塔大多有砖石的基座,为什么大理的塔没有石基?民间流传的大理有三宝,其中之一是“石头砌墙墙不倒”。南诏时代的太和城“巷陌皆垒石为之”,而且现在也可见到大理民间常用石头砌墙。下关有“风城”之称,一年四季都有大风,风起之时,顺风而行会被吹得小跑连连,逆风而行会被吹得踌躇难前,夜里,室外狂风呼啸,犹如鬼哭狼号。在地震多、风大的大理地区用石头砌墙自然是为了坚固不倒,但是崇圣寺三塔为什么不砌石基呢?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一般佛塔的层数为奇数,但是南诏、大理国所建古塔一般是偶数层。千寻塔是16层,南、北两塔都是10层,别具一格中更让人难解。有人据此认定,这三个塔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塔,塔的下面一定埋藏着一个惊天的大秘密。

崇圣寺三塔的精美,昭示着佛法在大理这块土地上曾经达到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地位。根据佛理,建高塔必有舍利,可是崇圣寺三塔至今没有发现有舍利,有人提出了三塔下面一定有地宫,南诏、大理国整体失踪的王陵就在三塔下面。崇圣寺三塔建在土基之上,却能屹立千年而不倒,这本身就是一个谜。或许三塔下面真的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地宫,或许这地宫内藏着所有失踪的王陵,或许地宫只是一个空城,但隐藏着所有通往陵墓的机关暗道,这些暗道或通往洱海之底,或通往苍山深腑,因为苍山的体内蕴藏着无数的大理石与汉白玉宝藏,而这些宝藏会使亡者的遗体得到很好的养护,俗话说 “以玉守身,千年不坏”。

千寻塔内有一根铁柱,上面记载:大唐贞观尉迟敬德造。据记载,南诏建此塔时,唐王朝曾遣派恭韬、徽义二位工匠亲临帮助设计和指导施工。但是没有任何史料有关于尉迟敬德到过云南的记录,更没有他为南诏建塔的记录。有人说,史料没有记载,那是特意隐去的,目的就是为了隐藏那个塔基下深埋的秘密。

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在没有解开这些谜之前,所有的设想都只能是一种猜测。我们只能期待着拨云见日的那一天。

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说:“渡过那条河,进入哈剌章境内后,再沿河西行,到达雅岐,这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大城市······这里有一个湖,方圆近一百六十公里,在湖中可以大量捕捞各种鱼类。”他还见到城中人口众多,有不少商人和工匠,有佛教徒、聂斯托利派教徒、撒拉逊人或伊斯兰教徒,但以佛教徒人数最多。

马可·波罗到的哈剌章就是大理,那个可以捕捞各种鱼类的湖就是洱海,那时的大理是一座繁华的城市。

苍山是被鲜花和传说包围着的天堂,600多年前,南诏和大理相继在这里号令周边,不可一世,可是为什么它们消失得那么彻底,连王陵都不见一点蛛丝马迹?与中原的鼎同等重要的铜鼓是远古的神秘器物,它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