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三天读懂心理学
46282200000007

第7章 说话心理学:话是开心锁,看你怎么说(3)

心理学认为,发展和实现人的潜力,是人贯穿一生的活动,生活的中心任务,就是找出尽可能充实的生活方法。不幸的是,就人们的经验或经历而言,由于人们生活在社会中,却常常感到和人相处不好,给自己带来许多不必要的烦恼。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群体或其他机构之中。在某种意义上,社会的每一个部分往往都有其鲜明的人格特征,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其特定的方式来行事处世,但是,当你说话时,别人对你的话题感兴趣而且很乐意参与到这个话题当中时,就意味着你们接下来的谈话可能会很愉快。

用眼睛注意对方的手势、姿势、表情以及当时的整个反应,用头脑分析其情况的真实程度,体会对方话语的意义。对方说话时的感受,是高兴、是愤怒,或是焦虑,这些情绪状态有时比话语本身更重要。体会对方谈话时的心情是与他人谈话和沟通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而恰如其分地关心对方,缩短与对方之间的心理距离。

世上有种人总认为滔滔不绝的言谈就是沟通,他们自以为能够说服麻雀从树上下来。他们以为沟通就是说话,而忘了沟通的真义是疏通、拉近彼此的关系。沟通的是人,不是语言,言谈只是一种途径。

沟通就是为了彼此建立关系。沟通时,应以关系为重,对方情绪低落时,就不要再滔滔不绝地说对方不感兴趣的话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沟通的语言就是不断地翻译。你倾听他人说的,翻译成他人所想的;同样,他倾听你的话,把它译成你想的。

因此,在谈话中,如果对方明显地反映出对你的话题参与不多,言语不多的时候,他可能对你的话题漠不关心,也可能是因为害羞或者是不感兴趣。此时,你要尽量让他的热情高涨,这样才能让你们之间的气氛尽快变得融洽起来,要想做到这一点,如果没有故事中的小林那样反应灵敏,就需要我们在与人说话时,先要多掌握别人的信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到一个人的基本性格习惯和心理特点,我们在谈话的时候就不会触礁,反而会谈笑风生,让人如坐春风!

巧拍马屁:奉承别人也要懂技巧

凤凰卫视节目中,有位心理学家说她做过这样的实验,把同样的米饭分别放在两个保鲜盒里。跟着的几天里,对着其中一个盒里的饭说一些“赞美、欣赏、呵护”的话,对着另一个盒里的饭则说“仇恨、辱骂、难听”的话,甚至把它当作自己最憎恨的人去骂。如此这样连续几天,不可思议的奇迹就出现了,被欣赏、赞美的那盒饭保鲜得好好的,而被仇恨、辱骂的饭就变味了。心理学家说这是她亲自做的实验。

着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着名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这应该是拍马屁的最坚实的人性和心理学理论基础。马斯洛认为,人类具有五种需求,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从层级上看,“尊重的需要”属于人类第四级的高级精神需要,也就是人类在吃饱穿暖之后开始追求外界对自我的尊重和自己对自己的尊重。自己对自己的尊重即自尊,自尊需要的满足是指由于造成就、优势、用途等自身内在因素形成的个人面对世界时的自信和独立。外界对自我尊重需要的满足又叫“他尊”,表现为地位、声望、荣誉、威信、赞美等外界较高评价的获得。

由此看来,巧妙地运用奉承手法,让你的上级欣赏你,让你的同事帮助你,让你的工作得以顺利完成,为每个人营造一种和谐的办公室气氛,同时不失去自己做人的尊严和修养,事业的成功也就离你不远了。

尤其是在办公室里,“功力”有高有低,如果你以为拍马屁就是说点甜言蜜语那么简单,那就低估了拍马屁的学问了。拍马屁大致上可以分为“阿谀奉承型”和“恰到好处型”。

前者的表现是嘴上涂蜜,脚底抹油;后者则深谙心理学,他们往往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并给予由衷赞美。无论对象是你的上级、同事,还是你的下级或客户,没有人会因为你的赞美而动气发怒。

相比之下,前者比较直接,让人一看就明白,这类马屁“功力”都较浅,容易被人识破,若碰上不吃这套的人往往会适得其反;后者的“道行”则比较高,往往不露声色,但效果却奇佳。这就像武侠小说里所描写的两种练武境界,前者用的是你一拳我一脚的蛮力,后者则靠内力修炼,“杀”人于无形。

与之相反还有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把接近领导看作拍马屁的另一种可能,就是过分强调个性。个性过强的人,往往唯我独尊,不能容忍别人的错误,更不能容忍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哪怕这个人是领导。这样的人会把领导看成阿斗,自己则有诸葛亮的能耐,把接近领导等同于拍马屁,而拍马屁就是没能力。有能力的人当然也就用不着拍马屁,领导反而要“三顾茅庐”来洗耳恭听他的“隆中对”。很明显,这种人更加需要学习一点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80%来自情商,只有20%来自于智商。这时请记住犹太人的这句谚语:“唯有赞美别人的人,才是真正值得赞美的人。”

赞美的语言对人际沟通、维系良好关系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调整心灵的润滑剂,而且,让别人听了舒服之余,还不会让你降低身份。所以如何适当地赞美他人,也是与人沟通的重要课题。

历史上,韩信在年轻时受过“胯下之辱”,后来,他追随刘邦,屡建奇功。于是有人断言,如果汉高祖刘邦没有韩信,根本无法统一天下。因此,汉高祖对韩信日益强大的力量有所畏惧,并开始有意无意地罗织韩信谋反的罪名,企图以此将其捕而杀之。

此时,韩信并不为自己辩护,只是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我韩信只有被烹、被杀了!”刘邦听后,也觉得韩信是开国第一功臣,不能要杀便杀,于是将他贬王为侯,以观后效。韩信受此打击,终日忧心忡忡,日子过得很不愉快。

久未谋面的君臣二人终于有了一次见面谈话的机会,于是韩信抓住这个机会,适时地把刘邦赞美了一番,暂时保全了自己。

当时两人的话题是从评论将士开始的。刘邦问韩信:“你看我有率领几万大军的能力呢?”韩信答:“陛下最多只能率领10万左右的大军吧!”刘邦又问:“那么你呢?”韩信笑答:“臣当然是多多益善!”刘邦此时也笑着问:“那你又为什么被我所用呢?”这时韩信开始巧妙地赞美道:“陛下虽然没有将兵的才能,却具有将将的才能,而臣之所以被陛下所用,道理也在于此。而且陛下的此种才能是天生的,绝对不是普通人所能具有的。”

韩信的这番赞美令刘邦心情大好。至于刘邦之后又是如何作答,史书虽未作记载,但从日后韩信的复出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你想在生活或工作中赞美别人,怎样才能做到恰如其分呢?

赞美他人时,必须对对方的年龄多加留意。面对前途无量的年轻人时,如果你能列举几点来说明他将来会大有成就,他一定会十分高兴。如果你称赞他的父母如何了不起,他未必感到高兴。你说他是将门之后,并把他与他的父母一起称赞,才能赢得他的欢心。反观老年人,也许他历经几十年的沧桑,人生仍未达到他预期的理想。对于自己,他已不再有过多的自信和希望,只能将他希冀的一切寄托于子孙身上。因此,你如果说他的子孙无论学识或能力都是难得的优秀,他一定会相当欢喜,甚至认为你慧眼识英雄!

此外,你应先了解对方的职业之后,再做出适当的赞美。如此一来,将为你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打下最为坚实的基础。

对于商人,你如果称赞他学问好、品德好、或是清廉自守等,他可能会无动于衷。当你称赞他才能出众、手腕灵活、生财有道等,他一定会非常高兴。对于文人,你应称赞他学有根底、笔下生花,或者是思想恢弘等。

需要注意的是,赞美他人也要掌握好尺度。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会刻意堆砌一些不适当的敬语,过度地赞美,反而会造成他人的反感。

常言道:“语言是衡量沟通双方心理距离的尺度。”因此令人感到不舒服的赞美和奉承的话,不仅会在无意中拉开彼此的距离,更有防范他人侵犯的意味。如果反复滥用或过度赞美,就会显得肉麻而令人不舒服,至于言不由衷的奉承话,自然更是毫无良好的沟通效果了。

心理共鸣:运用“情感共鸣”来说服对方

所谓心理共鸣,是指运用心理学中“情感共鸣”的原则,归纳出来的一种说服方法。它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导入阶段,即心理接触的初级阶段;转接阶段,即心理接触的中级阶段;正题阶段,即心理接触的高级阶段;最后是结束阶段。和不熟悉的人,或有对立情绪的人进行谈话时经常使用此方法。

有一位老师,担任差班的班主任。开学第一天,他亲切地对同学们说:“有人说我们是放牛班、垃圾班,这是没有道理的!拿体育成绩来说,我们班不但不是垃圾班,而且可以成为优等班!”

短短一席话,使同学们迅速从低落的情绪中振奋起来,从自卑感中树立了信心。为什么他的话会产生如此大的效果?因为他的话充满信任和鼓励,更重要的是,这位老师在见面的第一天,就把自己置于这个被人瞧不起的集体之中。他左一句“我们”,右一句“我们”,让这些内心充满自卑感的学生,感受到温暖和亲情。总之,由于心理上的接触和情感上的共鸣,老师的话对学生产生非常大的鼓舞作用。

由于人与人之间,很难一开始就产生共鸣,所以必须先诱发对方与你交谈的兴趣,再经过一番深刻的对谈,才能让彼此更加了解。当你尝试说服他人,或对他人有所请求时,也同样适用。你不妨先避开对方的忌讳,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谈起,并且不要太早暴露自己的意图,等对方一步步赞同你的想法后,他们便不自觉地认同了你的观点。

伽利略年轻时立志在科学研究方面有所成就,因此,他希望得到父亲的支持和帮助。

一天,他对父亲说:“父亲,我想问你一件事,是什么促成了您同母亲的婚事?”

父亲说:“因为你的母亲十分吸引我。”

伽利略又问:“那您有没有娶过别的女人?”

父亲说:“没有,孩子。家人曾经要我娶一位富有的女士,可是我只对你母亲钟情,况且她当时可是一位风姿绰约、令人倾慕不已的姑娘。”

伽利略说:“您说得一点也没错,她现在依然风韵犹存。而您不曾娶过别的女人,因为您爱的是她,可是您知道吗?我现在也面临同样的处境!除了科学以外,我不可能选择别的职业,因为我喜爱的正是科学!其他事物对我而言,都毫无用途与吸引力!难道我要去追求财富或是荣誉?科学是我唯一的需要,我对它的爱,就如同对一位美貌女子的倾慕。”

父亲说:“像倾慕女子那样?你怎么会这样说呢?”

伽利略说:“一点也没错!亲爱的父亲,我已经18岁了!别的学生,哪怕是最穷的学生都会想到自己的婚事。可是,我却从没想过。因为别人都想寻求一位标致的姑娘当终身伴侣,我却只愿与科学为伴。”

父亲不说话了,只是静静地听。

伽利略继续说:“亲爱的父亲,您有才干但没有力量,可是我却能兼而有之。为什么您不能帮助我达成自己的愿望呢?我一定会成为一位杰出的学者,并能获得教授身份。如此,我便能以此为生,而且比别人生活得更好。”

父亲为难地说:“可是我没有钱供你上学。”

伽利略激动地说:“父亲,您听我说,很多穷学生都能领取奖学金,这些钱是公爵宫廷给的,所以我为什么不能去领一份奖学金呢?您在佛罗伦萨有许多朋友,交情也都不错,他们一定会尽力帮助您的。也许您能到宫廷去处理这件事,我们只需要请他们去问问公爵的老师奥斯蒂罗利希就行了,他了解我,知道我的能力!”

父亲被说动了:“嗯,你说得有理,这是个好主意。”

伽利略抓住父亲的手,开心地说:“父亲,求您尽力而为。我向您表示感激之情的唯一方式,就是保证自己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伽利略最终说服了父亲,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世界着名的科学家。

伽利略之所以能够说服自己的父亲,是因为他巧妙地运用了“心理共鸣”的说话法,慢慢地让父亲不但理解了他的想法,而且支持了他的想法。由此可见,“心理共鸣”法在现实的沟通中是非常管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