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公文包-动物世界
46252400000005

第5章 前言(5)

蟑螂白天隐藏,一到夜间才出来四处寻找食物。但是人们是不大容易看到它偷吃食物的情况的。人们发现它,往往是在它奔走如飞的时候。它的食量很大,吃的东西又很杂。只要它在肮脏的东西上爬过,再来偷吃食物,食物和食器就会被污染,并且会给人们传染许多疾病。所以我们对于消灭蟑螂,不能等闲视之。

为什么说蟑螂偷食的时候,我们一般不容易看到呢?因为蟑螂是在黑夜、人们都睡熟的时候才出来找食的。如果寻找不到食物,它就爬到厕所、马桶、便盆里去寻找,不管是粪便、尿液,凡是含有有机物质的,又不管是香的、臭的、它都要吃。吐在地上的痰液、动物的粪便、腐烂小动物的尸体,它都吃。在这些脏东西里,有各种各样的细菌。蟑螂带着这些细菌再爬到食物上来,就把细菌带到食物和器皿上了。它是痢疾杆菌、大肠杆菌、霍乱菌、鼠疫菌等病菌传播的媒介。蟑螂不但能传染肝炎等许多种消化道疾病,还能传染结核病。科学试验证明,这些病菌在蟑螂的粪便中有很大的活力。蟑螂也是寄生在老鼠和人身体里的棘头虫、线虫类的中间宿主。如果蟑螂实在找不到食物,它就到书柜、书箱里去吃书脊上的浆糊,把书籍咬坏,还会钻进收音机、电视机里面,把线路的包皮咬破。据国外文献报道,蟑螂甚至还会咬伤婴儿的娇嫩皮肤和手指。

蟑螂偷吃食物和苍蝇不同,苍蝇是在明处死死缠在我们周围飞来飞去,随时落在食物上,而蟑螂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出来,如果你在夜里突然打开电灯,偶尔会看到蟑螂那种惊惶失措的样子。一眨眼之间,它就逃到黑暗角落里去了。

蟑螂的嗅觉非常灵敏,在人们还没有发现它以前,它头部的那两根象“雷达天线”一样的触须,就能感觉到危险的来临,早就做好了逃跑的准备。所以,在它行走的时候要想捕捉它是比较困难的。

蟑螂又很会利用死角来隐藏自己。例如不常使用的抽屉,食品柜的背面,煤气炉台的底下和下水槽贴墙的裂缝,都是它隐藏的好地方。一般说来。它总是在接近水源和食物的阴暗角落“安营扎寨”。由于蟑螂的身体扁平而柔软,只要有二到三毫米宽的缝隙,它就能贴着身体钻进去,藏起来,使人们对它束手无策。

雌蟑螂在产卵期间,尾巴尖上拖着一个外面有鞘很象蛏子模样的细长卵袋,卵袋里大约有20-40粒卵。开始的时候,卵是在雌蟑螂的腹部里,到了一定时期,它就把卵排到腹部外面,在尾巴尖上拖着。它的幼虫在卵鞘里发育成长,并不经过蛹的阶段,这在昆虫学上称为不完全变态。卵逐渐成熟以后,雌蟑螂就把幼虫一只一只地产在房屋里隐蔽的地方,幼虫逐渐成长为小蟑螂。

蟑螂的幼虫阶段比较长,要脱皮七到九次,经过八到九个月的时间,才能成虫。在我国分布较广的一种小形蟑螂,叫做德国小蠊,身长只有1.2-1.4厘米之间。前胸背板上生有两条纵横黑色花纹,翅膀比腹部长。卵袋很小而外膜又薄,里面包着20-40粒卵。我国南北各地都有它的踪迹,而北方出没的蟑螂,多属这种。每年产卵两次,繁殖两代。

有一种身体深褐色,身长2.5厘米的蟑螂,叫做东方蠊。雄蟑螂翅膀很短,仅达腹部的三分之二,雌蟑螂翅膀退化成两小片,卵袋里有16粒卵。这种蟑螂看上去,会误认为是尚未长翅膀的幼虫,实际上它已是成虫。在我国仅上海等个别大城市有它的踪迹。

生长在我国南方各地的几种蟑螂,如凹缘大蠊,棕褐色,体长约有3厘米,翅膀覆盖腹部,卵袋内含卵26粒。一种叫美洲大蠊的大形蟑螂,分布范围很广。身体红褐色,身长3.5厘米,翅膀覆盖腹部,触须很长。卵袋里有卵16粒。还有一种与美洲大蠊犹如“弟兄”的大形蟑螂,叫做澳洲大蠊,卵袋里有卵24粒,也颁在我国南方各地。体形较大的蟑螂,多数每年产卵一次,繁殖一代。蟑螂的幼虫,除了没有翅膀以外,吃的、住的、相貌、习性,都和成虫一样,也象老蟑螂一样神出鬼没。

尽管蟑螂“眼明脚快”,善于逃跑,可是它也有难言的苦处。它是“全家老少”在一起过集体生活的。他们身上发散出一种难闻的特殊气味,而且都有一种“习惯”,凡是它们的伙伴走过的路线,都会遗留下那种难闻的气味。这样,它们“大家庭”里的成员,就可以放心大胆地顺着带有气味的熟路跑来跑去。当我们掌握了它的这种生活习性以后,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打开电灯,来个突然袭击,就可以看到正在偷食的大大小小的蟑螂惊惶失措、狼狈不堪地顺着熟路逃回老巢。只要仔细看准了它们的逃跑路线,我们就可以顺藤摸瓜,找到它们的老巢。随后向它们群聚隐蔽的地方大量喷洒杀虫剂,就可以一举全部歼灭它们。

为了彻底防治蟑螂,使它不能繁殖,达到除害务尽不留后患,就要经常清扫有可能隐蔽蟑螂的死角、缝隙,然后喷洒杀虫剂。死角、缝隙最好用喷雾器喷射。在蟑螂经常活动的路线和垃圾箱、厕所的周围和边角,可以涂上可湿性六六六杀虫剂,或喷洒百分之八十的敌敌畏乳剂加水二百倍。在食物旁边、食品柜里面、装有食物的抽屉这些地方,可以放几片杀蟑螂药片。还有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用半汤匙硼砂粉加少许白糖,溶解在二、三汤匙的清水里,然后用干馒头、干面包的碎块放在里面浸湿,连容器一起放在食品柜里,招引蟑螂来吃。连放几个夜晚,就可以杀死大批蟑螂。

地下害虫——蝼蛄

到了夏秋之交,在夜晚常常可以听到从地下面发出的一种阴沉的颤抖叫声,它跟金钟儿和蟋蟀的鸣叫声很不相同,既没有韵律,也没有节奏,只有一个调门,毫无变化,直声直气、断断续续地鸣叫着。在众多的秋虫鸣叫声中,这种叫声很难听;而多少年来,人们常常误以为是蚯蚓在地下哀鸣。可能因为蚯蚓一直在地下生活,所以就把它“张冠李戴”了。蝼蛄的鸣叫方法和蟋蟀的鸣叫方法是一样的,都是摩擦翅膀而发声。只因为蝼蛄是在地下的隧道里鸣叫,所以发出来的声音,就使人有沉闷而又不爽快的感觉。如果我们顺着这种叫声向前探索,即使来到发声地方的近旁,也很难找到蝼蛄。因为蝼蛄经常隐藏在它掘成的地下隧道里,根据物理的共振现象,使它非常容易察觉人们脚步的振动,稍一接近,它就可以收到“情报”

,感到危险来临,马上停止鸣叫,并且顺着地下隧道逃之夭夭。因而,凭鸣叫声想捉到蝼蛄,是非常困难的。

蝼蛄是在地下生活的昆虫,又叫土狗子,一般多叫它拉拉蛄、地拉蛄。在我国,有北方蝼蛄、南方蝼蛄和台湾蝼蛄三种。北方蝼蛄又叫华北蝼蛄,我国北方各省的蝼蛄都属于这一类。

华北蝼蛄成虫身体最大,体长约40-55毫米;腹部呈圆筒形,身体的颜色是淡黄褐色,或者是黑褐色的。它极喜欢栖息在厩肥较多的土壤中。初孵化的幼虫全身是乳白色,以后逐渐变成淡黄褐色或者黑褐色,它的复眼却是淡红色,头部则呈淡黑色。南方蝼蛄又叫非洲蝼蛄,成虫的身体较小,大约只有30-32毫米长,腹部近似纺锤形,身体的颜色是灰黑色的。它分布的面积极广,遍及我国各地,尤其是黄河以南、华中、华南一带,地势低洼的地区,栖息的特别多。孵化之后的幼虫呈乳色白,随着发育成长,身体和头胸部的颜色就逐渐变成暗褐色,腹部却是淡黄色。分布在我国台湾、广东、广西等省的一种身体较小的蝼蛄,叫台湾蝼蛄。体长只有25-30毫米,是分布在我国各地的三种蝼蛄中最小的一种。头胸部和触角的颜色都是浅灰带有褐色,腹背的颜色是浅灰色,腹部表面上是黄色。

蝼蛄是农业的害虫。它的挖土掘洞的生活习性造成了对农业的极大危害。我们要防治它,就要了解它的生态和生活习性。

蝼蛄的前足扁平,好像泥水工人使用的抹子一样,前端生有锐利的尖爪,能用它在地下挖土掘隧道。到了冬天,它就钻到地下深处越冬。在我国北方,特别是东北、西北地区,蝼蛄越冬的时间都比较早。在南方江浙一带,蝼蛄的越冬时间,大约在十一月前后。到了来年春天,蝼蛄就从地下爬出来,马上开始建设它的“家园”。它顺地面斜着向地下掘洞,能掘到三、四十厘米到一百多厘米的深处。它把这个洞作为它的“老巢”,白天藏在“老巢”里,夜里就出来毁坏庄稼。

蝼蛄除了修建它的“老巢”以外,还在地下挖掘从四面八方通到“老巢”的通道。因为它专门挑选松软的土地进行挖掘,遇到坚硬的地方就让开,所以它所挖掘的通道弯弯曲曲,好像是战场上的“交通壕”一样。如果它在土质松软的农田里挖掘通道,一分钟就能够挖掘20厘米长。

蝼蛄对农业的危害是很大的,它在地下挖掘的时候,如果碰到作物的根部阻碍进路,它不分青红皂白,一律用“牙齿”咬碎、切断,大吃大嚼饱餐一顿。如果碰到的是马铃薯在前面挡路,它就边挖边吃,把马铃薯拦腰打通一个圆洞,继续前进。

蝼蛄的食性很杂,几乎所有的作物,它都吃,所以都受其害。

作物幼小的时候,它不但咬断嫩茎还吃掉种子;作物长大以后,它把根部咬成丝状,凡是大量栖息蝼蛄的被害田里,因蝼蛄在地下挖掘隧道,使作物的幼根和土壤分离,幼苗干枯,以致农田缺苗断垄。所以说蝼蛄是地地道道、名副其实的地下害虫,是一点儿不冤枉它的。

蝼蛄这个害虫,对自己产卵的安排,显得很有些“深谋远虑”。在五、六月间,蝼蛄经过长期越冬,需要大量取食,以备交尾繁殖,这正是春播季节,形成一年中第一个为害高潮。雌蝼蛄把隧道里面的一部分通路,开凿成一个象大肚子酒瓶那样形状的空间,最宽敞的地方,约有三厘米宽,七厘米长,这个大肚子酒瓶形状的地方,就是雌蝼蛄在临产前为它自己准备的“产房”。大肚子酒瓶的瓶口,紧贴在地面的表层。蝼蛄把“产房”整修竣工以后,还要搬运一些腐烂了的杂草到里面去,均匀地铺在四周。大肚子酒瓶瓶口也用烂草塞住。这一切准备完以后,它就到了“预产期”,准备“临产”了。它在“产房”里只产卵40—50粒,然后雌蝼蛄就用泥土把隧道里的通路都堵死,目的是保护它产的卵和孵出的幼虫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