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知的100个高科技知识
4625200000073

第73章 中国古代和近代航空

第七章第六节中国古代和近代航空

腾云驾雾,呼风唤雨,高居于碧霄之上,逍遥于九重天外:这是龙的形象。中华民族自称为

“龙的传人”,在我们的祖先心中,很早就产生了像神龙那样凌云御风、翱翔天宇的渴望。

因此,在中国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流传着飞天神女,嫦娥奔月的动人传说。

在这种幻想的激励下,我们的先辈不断地进行着制造飞行器械的探索。最早的有史可查的探

索可追溯到公元前。据《墨子·鲁问》中记载,春秋时期的著名工匠公输般已能“削竹木以

为鹊,成而飞之”。而《后汉书·张衡传》中说,东汉著名的科学家张衡也曾制造出了

能够飞翔的木鸟。两千多年以前,世界上最早的实用飞行器——风筝在中国诞生了。唐赵昕

著《息灯鹞文》中记载,楚汉争霸时,韩信在垓下之战中便曾使用过风筝,南北朝时风筝已

正式用于军事联络了。另外,在我国的文献中可找出许多类似近现代飞行器物体的记载。例

如,东晋的葛洪在《抱朴子·内篇·杂应》中,提出了鸟类翱翔是由于上升气流托举的见解

,这是对鸟类飞行原理的重要发现,包含了滑翔机的最初理论。五代时的松脂灯,又名“孔

明灯”。众所周知是利用热气升上天空,其实便是一种原始的热气球。西方学者称为“中国

陀螺”的竹蜻蜓,则被普遍视为现代旋翼机的雏形。

由此可见,在航空方面,我们的祖先已取得了为数不少的光辉成就。虽然由于中国漫长

的封建社会“重文轻理”思想的压制,它们没能得到进一步发展,但却给后世航空器的研究

以重大的影响。

中国的近代航空始见于清朝末年。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国门打开,西方的大量学说涌

入中国,现代航空知识也随之传入,国内出现了许多介绍氢气球、飞艇

和飞机的文章及图片。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摸索中国自己的航空道路。1887年,天津武备学堂

数学教习华蘅芳,自行设计制造出了中国第一个氢气球;1910年,留日归来的李宝、刘佐成

清政府委托,在北京南苑建立了飞机制造厂棚,并于次年四月造出了一架飞机,但在试飞时

因发动机故障而坠毁。辛亥革命之后,革命军政府组成了航空队,一些有志于航空的爱国志

士纷纷投身于此报效祖国,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爱国华侨冯如。冯如是当时中国最有成就的飞

机设计师和飞行家,1911年他偕助手带着自己在美国设厂制造成功的飞机回国,就任广东革

命军政府飞机队队长,不幸于1912年因飞机失事而英年早逝。民国政府立碑誉其为“中国始

创飞行大家”。其他著名的航空先驱者还有创造了水上飞机世界飞行高度记录,后回国筹建

广东航空学校的谭根,及造出了由宋庆龄随机试飞成功的“乐士文”号的杨仙逸等。

在众多先行者的不懈努力下,再加上军阀混战中飞机成了实力的象征,旧中国终于成立

了一些飞机修理厂、飞机制造厂,开始仿制国外飞机,但仅局限于机体制造和装配,许多重

要部分如发动机、金属螺旋桨等则完全依赖于进口国外成品,而且当时中国使用的绝大部分

飞机都还是从国外购买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开始了中国航空工程人才的培养,国内

成立了一些航空学校和飞行训练机机构,更有少数留学生负笈海外,钱学森、吴仲华便是其

中的佼佼者。

白手起家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响起了一个响彻寰宇的声音:“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从此,我国的航空工业进入了一个开天辟地的新时代。

由于旧中国航空基础的薄弱和不断遭受的破坏,留给新中国的仅仅是一些破损的飞机、机

场和工厂,而且人员、物资奇缺。在开国大典上,由于飞机数量太少,就连带弹巡逻的4架

战斗机也参加了阅兵式。新中国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开始了空军和航空工业的创建历程

然而和平的日子远没有到来,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背负着保家

卫国的神圣使命赴朝作战。由于空军飞机奇缺,全国人民一度掀起了捐款为志愿军空军买飞

机的热潮。战争的迫切需要,大大加快了中国航空工业创建的步伐。当时,周总理明确指出

:中国航空工业的建设道路是先修理后制造,再发展到自行设计。在这一正确方针的指导之

下,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很快,我们便争取到了前苏联的援助,两国政府于1951年

10月正式签订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组织修理飞机、发动机

及组织飞机厂方面以技术援助的协定》,这对于正在筹建的中国航空工业来说是一个极大的

鼓舞。同年的4月18日,中央决定在重工业部设立航空工业局,统一负责飞机的一切维修工

作,到1951年底,航空工业局一共接受了18个工厂,职工近一万人,新中国的航空工业终于

在全国人民的关注中诞生了。

航空工业建立以后的首要任务,就是适应抗美援朝的需要,全力保证志愿军空军飞机的修理

,同时为逐步从修理过渡到制造积累经验。没过多久,我们便在前苏联专家的援助之下建立

起了包括沈阳飞机厂在内的第一批骨干企业,设备基本上都是从苏联成套购买的。在建设航

空企业的同时,我国也十分注重人才的利用和培养,一大批学成归国的有航空技术专长的知

识分子相继被委以重任。如曾经留学英美的徐舜寿、黄志千、吴大观、虞光裕,分别受命组

建我国的第一个飞机设计室和发动机设计室;曾留学英国的陆孝彭,被任命为飞机设计师,

后来主持设计了中国的第一代强击机;从美国回来的昝凌,被委任建立中国的第一个航空仪

表设计室,等等。

经过五年多的发展,中国的航空工业成就惊人,已经在一无所有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初具规模

的新兴产业。

自力更生

就在新中国的航空工业欣欣向荣之际,1960年7月,前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了合同,撤

回了专家。再加上“大跃进”所造成的恶果和三年自然灾害的降临,新兴的航空工业面临着

前所未有的困难,其中最为困难的是航空材料和器材的缺乏,这对我国薄弱的基础工业来说

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然而,这一切都难不倒刚刚挺直腰板的中国人,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之下,人们以极大的热

情投入到航空工业的建设上,同时成立了中国自己的航空研究院,开始培养科研队伍。从此

,我国的航空工业走上了一条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道路。

早在1958年,我国就曾在大量积累仿制前苏联飞机的经验基础之上,自行设计了一架喷气

式飞机——歼教1,并试飞成功。虽然由于空军飞行训练体制的变动,这种飞机最后没能继

续研制和投入生产,然而却开了新中国自行设计飞机的先河。另外还有一架由中国自行设计

成功并投入大量生产的飞机,它就是最初由沈阳飞机厂设计,后转入南昌飞机厂继续设计的

初教6。该飞机于1960年12月完成鉴定飞行,1961年投入成批生产,一共生产了近1800架。

这两种飞机的成功,说明我国已经开始了由仿制向自行设计的转变。

而自行设计飞机最成功的例子,则是超音速强击机强5和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承担强5研

制工作的是南昌飞机厂,于1958年8月开始设计,总设计师是陆孝彭。强5是根据空军对强击

机的实战要求,立足于当时国内的工业水平进行方案论证的,对于一些一时研制不出来的高

性能专用机载设备和原材料,就采用暂时替换的方法绕过障碍。强5是中国自行设计成功的

、生命力很强的优良机种,并且后来向国外出口。承担歼8飞机设计任务的是沈阳飞机设计

研究所,设计工作开始于1961年,总设计师先后由黄志千、顾诵芬担任。在摸透了歼7飞机

的基础之上,设计人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各种试验,经过充分的方案论证,终于在1966年

设计出了歼8高空高速歼击机。

然而60年代末至70年代,正当世界各国竞相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航空工业,

研制新的高性能军用和民用飞机时,刚刚走上自力更生道路的中国航空工业再一次遭受严重

破坏,“文革”中各种新型号的飞机研制长期延误,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时间上的

损失更是无法弥补,中国与发达国家航空工业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了。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后,中国的航空工业才从困境中走了出来,但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航空教

育濒临解体的地步,人才培养中断,造成航空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极大地影响了后来

的发展。

在努力发展军用航空的同时,我国航空工业也顺应世界潮流,开始转向民用。航空

工业本身就是一个军民结合的产业,在战时以发展军用飞机为主,在平时就应该以发展民品

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的航空工业迅速完成了从战时到平时的转变,而中国

从改革开放以后,也加快了军转民的步伐,而且民品的生产也大大增加。但我国在民用航空

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比在军用航空方面大得多,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赶上。改革

开放不但使中国吸收了国外的一些先进技术,而且也使中国的航空工业走向世界:如今我们

生产的各种军用飞机和民品,已经可以为国家出口创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