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必知的100种环境知识
4624700000077

第77章 我们离生态旅游还有多远?

第三篇第八章我们离生态旅游还有多远?

生态旅游的意义

一般意义上的旅游是把大自然作为消费品,而生态旅游从出发点上则对大自然充满了

尊重、敬畏与关爱。

现在的旅游,已很让人省心。近些年来在一些自然风景区内拔地而起的宾馆饭店、缆车

索道,为我们提供了太多的方便。旅客们只要腰包足够鼓,就可以吃得丰盛、住得舒服、行

得便利、游得得意、购得痛快、娱得欢乐。一般而言,只要达到了这些目的,这旅游算是尽

情尽兴了。如果有些人在旅游时还能注意爱惜红花绿草、保持清洁卫生,那更算是尽善尽美

了。

一般意义上的旅游是把大自然作为消费品,双方是一种商品关系,即花钱享受自然。而生态

旅游从出发点上则对大自然充满了尊重、敬畏与关爱,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关注着生

态环境问题。这是一种有利于自然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全新的旅游方式。生态意识、生

态理念与生态道德是生态旅游的核心。

因为要生态旅游,日本富士山不许建索道,韩国景区没有垃圾桶,新西兰景区不搞“豪

华游”,美国不许钓母螃蟹……它们的目的,无非“让自然就是自然”,鼓励游人参与自然

、体验自然、了解自然,而绝不是稀释自然、经营自然、破坏自然。

不幸的是,我们的很多自然风景区,却反其道而行之。宾馆饭店、缆车索道越建越多、越

建越高级,小商小贩穿越其中兜售各种纪念品,人的喧嚣盖过了天籁,机器的轰鸣压过了鸟

啼,弥漫的尘土遮住了蓝天。更不幸的是,我们还振振有词:这是在整饬景观,这是在改造

自然,这是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身临其境的一些

人也沾沾自喜,以为自然就是这个样子,自己已经接近自然了。

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是,自豪地跨入了工业化社会的人们便不得不品尝着过度工业化留

下的苦果。当那原本美丽的一缕斜阳坠落于丛立的烟囱身后,当那原本葱绿的一片树叶蒙上

了灰尘,当我们窒息于密集的城市森林,我们才悚然发觉,文明决不意味着仅仅是一堵堵水

泥墙的耸立,而更多地蕴含在我们的生活质量之中。

不是说工业化、商品化不好,也不是说它们与“生态自然”相悖。恰恰相反,因为这两

者,我们才拥有了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才能设法使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环境趋于完美。但发

展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生存的环境更好而不是更糟。而人类的灵魂,也要寄放在一块洁净

的精神家园。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一些发达国家才把国家公园等自然景观作为公益性、非盈

利性事业,不让它们沾染太多的商业气息,尽力保持它们的原始风貌。

真正做到尊重大自然、敬畏大自然、关爱大自然,就要去努力寻找实现人与自然真正和

谐的路径,而目前更迫切的是要寻找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和谐的路径。所以,对自然景

观,我们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了。求发展顺天理,还自然于生态,才是我们

应该有的信念和襟怀。

什么叫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源于20世纪80年代。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由全球环境问题所引起的。突出特点是改

了国际旅游客源的构成和流向,使得原有的以涌向工商业发达城市为主的客流,改变为由发

达城市流向大自然追求返璞归真。旅游者在生态旅游活动中,不再仅仅是被动地观赏和娱乐

,而是参与了更多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同时,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宣传主题和产品品牌,日

益深入人心。

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日前生态旅游收入占世界旅游业总收入的比例为15%至20%。到20世

纪末,美国的生态旅游者将达到4 800万人次。

1982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标志着生态旅游在

我国已有进展并且发展迅速。

1999年是国际生态旅游年,这说明人类已经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紧迫性了。人类需要

进行一场环境革命,来拯救地球、拯救自己。

生态旅游知识

生态旅游的产生

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HCeba

lloslascurain于1983年首先提出的。生态旅游最初不仅表征对自然景物的所有观光旅行,

而且强调观光对象不应受到损害。

生态旅游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及文化背景。

人类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在增强了人类认识和开发地球的能力的同时,也严重地扭曲了

人类与地球之间的正常关系。一方面,人类把地球当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资来源

以自私的心态近乎疯狂地索取地球的各种资源;另一方面,人类的行为遭到了地球的严厉报

复:空气、水质、食品、噪声以及垃圾等各种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各种

环境公害,人口急剧增加,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不仅使人类的居住环境日益恶化,而且越

来越严重地阻碍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情况表明,人类传统的社会发展模式已经走到

了尽头,并找到新的发展模式。经过反思和探索,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人类在本质上仅仅是

地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之一,人类的生活、生产及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地球的自然环境,

而地球的各种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承载力都是有限的;地球不仅仅是“人类的地球”,也是生

活在地球上其他动植物的地球,人类和其他动植物是平等的伙伴和朋友关系,而不是奴隶与

奴隶主之间的关系。环境和自然保护的绿色浪潮开始在世界各国兴起,人类逐步调整其与地

球之间的关系,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末“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诞生并不断的发展和深入人心

,并最终成为全球发展的共同指导思想。

旅游业一度被认为是“无烟工业”、“朝阳产业”而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是,

由于传统旅游业的发展是遵循产业革命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对旅游对象采用的是“掠夺式”

开发利用,使得旅游活动的范围和程度超过了自然环境的承载力,破坏了旅游地的生态环境

,造成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降低,阻碍了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全球绿色浪潮的兴起和“可持

续发展”的思想为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道路,生态旅游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它实际上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形式之一。

我们认为,生态旅游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保护性。与传统旅游业一样,生态旅游也会对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但是,生态旅游是针对传统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负面影响而提出的,保护性是它区

别于传统旅游的最大特点。生态旅游保护性的实质是要求旅游者和旅游业约束自己的行为,

以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

2专业性。生态旅游具有比较高的科学文化内涵,这就要求旅游设施、旅游项目、旅

游路线、旅游服务的设计和管理均要体现出很强的专业性,以使游客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回

归大自然的精神享受和满足,启发和提高游客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进而自觉地保护旅

游资源和环境。

3普及性。在我国,生态旅游的普及性不仅体现在生态旅游者的普及,也体现在旅游

资源的普及。生态旅游是建立在传统旅游基础上的,因此,中国的生态旅游不应是高消费和

高素质者的特权,只要以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为旅游目的,并能够自觉地保

护和珍视旅游资源和环境,普通的工人、农民、职员、学生等都可成为生态旅游者。从旅游

资源上说,西方国家将生态旅游仅仅定位于自然景观,而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

古国,中国的自然已经与文化融合为一体,所以,中国生态旅游的对象不仅仅是自然景观,

而且包括与自然和谐的文化景观。

过去,西方旅游者喜欢到热带海滨去休闲度假,热带海滨特有的温暖的阳光(Sun)、

碧蓝的大海(sea)和舒适的沙滩(Sand),使居住于污染严重、竞争激烈的西方发达国家

游客的身心得到平静,“三S”作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成为西方人所向往的地方。随

着生态旅游的开展,游客环境意识的增加,西方游客的旅游热点从“三S”转向“三N”,

即到大“自然(Nature)”中,去缅怀人类曾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怀旧(Nostolgia)”

情结,使自己在溶入自然中进入“天堂(Nirvana)”的最高精神境界。从“三S”到“三

N”标志着人类从身体享乐为主的旅游追求转变为以精神追求为主的生态旅游追求。

中国的旅游业在尝试,并将1999年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

生态旅游指南

旅游者应该:

尊重地方文化,不要把城市生活习惯带到你所参观的地方;

不要太靠近野生动物,同时不要去喂养它们;

不要收集受保护和濒危的动植物和它们的样品;

不要购买受保护和濒危的动植物或它们的制品;

将所有废物丢入垃圾桶,不要污染水和土壤;

在参观一个地方之前,要了解当地的自然和文化特点;

通过访问,对你的日常生活与环境的关系取得更清楚的认识;

通过你的旅游经历,要生活得和大自然更接近,并且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更利于自然保

护。

旅行社和导游应该:

带着自然旅游和有益于环境的目的来制定计划;

选择可以开展生态旅游的旅游景点;

在计划阶段,听取专家、保护组织和当地社区的意见;

每个旅行团最好不要超过20人;

培训导游,使他们理解和执行生态旅游的概念;

尽量安排熟悉当地自然和文化的地方导游;

尽量选择由当地人经营的旅馆,并向旅游者建议购买对环境有益的纪念品;

尽量鼓励旅游者与当地人进行交流;

向当地社区和旅游者征求意见以改进下一次旅行的组织安排。

饭店、旅店应该:

选择对环境产生最小影响的地方为旅游者提供食宿;

建筑物的设计应尽量减少对当地自然和文化的影响;

时刻注意如能源利用和排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不要给旅游者提供不必要的舒适和服务;

尽量向旅游者介绍当地的自然和文化;

尽量和当地的自然爱好者、环境保护团体和旅游者中心及教育机构交流信息;

尽量利用当地产品提供食品和纪念品;

与当地社区保持沟通;

尽量参加与保护自然以及保留当地文化有关的教育活动。

保护区管理者应该:

研究保护区的适宜游客量,以便控制和阻止过度利用旅游资源;

限制对自然有负面影响的活动并推荐对自然影响最小的活动;

建立一种机制,以便使旅游获得的利润用于保护区的保护;

建立环境教育设施,例如游客中心、知识讲解标牌;

提供有关自然和地方文化的信息和教育工作者教育材料;

收集科学数据作为生态系统管理和环境教育的依据;

对生态旅游组织者或导游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

配合非政府组织和志愿团体开展环境教育活动;

把生态旅游作为保护区管理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监测旅游的影响,并通报给经营者、自然保护团体及地方社区,并监督协调在保护区内

及周边地区的旅游经营活动;

建立生态旅游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