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必知的100种环境知识
4624700000066

第66章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第二篇第十五章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我国投巨资减少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新华网(王永霞)记者8日从国家水利部在山西太原召开的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启动会

上获悉,今年起中国将启动投资830.6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在黄土高原的千万条沟道中

修筑淤地坝。减少黄河上中游的水土流失,提高黄河七省区沿岸土地的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

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

陕西、山西、河南等7个省(区)。过去,淤地坝工程建设多以群众出资出劳建设为主,没

有经过系统规划,存在坝系不配套、建设标准低、重建轻管、部分工程老化失修等问题。

据国家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介绍,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

条件的有效措施,具有拦泥、蓄水、缓洪、淤地等综合功能。可以减少上中游地区的入黄泥

沙,缓解并控制下游河床的抬高趋势;增加基本农田,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种

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有效改善广大黄土高原严重缺水地区的人畜饮水条

件和农村交通状况,促进山区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加速农村社会进步。

据国家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长刘震介绍,国家将从2003年起,全面启动黄土高原淤

地坝工程建设。根据规划,从2003到2010年期间,建设淤地坝6万座,建设完整的

小流域坝系1 000条;2015年建设淤地坝10.7万座;2020年建设淤地坝1

.3万座。总投资830.6亿元,其中中央投资481.2亿元,地方投资349.4亿

元。

据与会有关专家预测,工程建成后,可以在生态、社会、经济三方面产生效益。可形成

拦截泥沙能力400亿吨,年均减少入黄泥沙量4亿吨;可在黄河中上游形成较为完善的沟

道坝系,削峰滞洪拦沙,有效减少黄泥沙,为黄河下游防洪安全提供保障,对实现黄河“不

抬高”目标发挥重要作用;按30年计算,坝地生产效益可达到760多亿元,保护下游沟

、川、台地的保收效益超过170亿元。同时,还可减少下游河道清淤所需的大量人力、物

力和财力。

由于暴雨集中,植被稀疏,土壤抗蚀性差,使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成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

地区。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黄河成为驰名世界的多泥沙河流。

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总面积64万km2,水土流失面积434万km2,其中严重水土流失

区212万km2,局部水土流失区20万km2,轻微水土流失区22万km2。该区幅员辽阔

,其中2/3地面遍覆黄土,土质松软;地形破碎,坡陡沟深;气候干旱,年雨量少而蒸发量

大;地势高,气温低;植被稀少,暴雨集中。不利的自然条件,加以土地利用不合理,水土

流失严重,水土流失总量每年为16亿吨,是黄河下游洪水泥沙灾害的主要根源。

水土流失的成因

水土流失是自然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今天我们要解决的

主要是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

⑴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四个方面。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

,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黄土丘陵区、地面坡度大部在15o以上,有的达3

0o;坡长一般100-200m甚至更长。每年每亩流失5-10吨,甚至15吨以上。

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

会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③土壤质地松软,遇水易蚀,抗蚀力很低的土壤,如黄土、粉沙壤土等是产生水土流失的对

象。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

土的能力越强。

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稀少,土壤疏松,暴雨较多,地形破碎,产生了强烈的土

壤侵蚀。

⑵人为因素。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

土流失,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废土

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流失速度比形成速度快100多倍至400倍

我国的黄土高原目前每年流失表土层1厘米,流失速度比形成速度快100多倍至400倍。

黄土高原在240万年前形成时,每100年沉积1厘米,黄土最厚处达400米。水土保持专家

说,土壤基本上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据科学研究推算,在自然状态下要形成1米厚的土壤

,需要12万年至4万年,即形成1厘米厚的土层需要120年至400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

重地区,现在每年要流失表土层1厘米以上,土壤流失速度比土壤形成速度快120倍至400倍

据水土保持部门观测,在黄土高原常年平均流失的16亿吨泥沙中,含有氮、磷、钾总量

约4 000万吨。这就使黄土地生产能力大大降低,甚至失去生产能力,从而导致和加剧贫困

水土流失使坡耕地成为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致使土地日益瘠薄,而且使土壤理

化性状恶化,土地的透水性、持水力都下降,加剧了干旱的发展。

水土流失问题涉及到大面积的自然破坏,其成因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方面。其中人

为因素是引起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如陡坡开荒会破坏植

被,形成“越广种,越薄收,流失越重。流失越重,越薄收,越广种”“种一年地,扒一层

皮”的恶性循环。

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需要50年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在64万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中,

水土流失面积45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最严重时年输入黄河泥沙16亿吨。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长期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水土流失已经成为区域内

恶劣生态环境的主要表现形式,改善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必须首先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最近5年来,国家在黄河流域上马了一系列水土保持建设重点工程项目,特别是启动实

施的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标志着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据测算,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措施,平均每年增加粮食生产能力约50亿吨,每年减少入黄

泥沙3亿吨,综合经济效益2 000多亿元。

预计到2010年,黄土高原地区基本控制人为水土流失,平均每年减少入黄泥沙5亿吨,

到2030年每年减少8亿吨。到21世纪中叶,黄土高原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治理

,平均每年稳定减少入黄泥沙8亿吨,实现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新华网北京5月30日电(记者邬焕庆张景勇)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今天在院士大会

上说,我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虽然是几百万年来的地质现象,但1万年以来剧烈的沟谷切

割情况表明,人类活动是引起这个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被誉为中国黄土研究先驱的刘东生院士,通过对黄土高原几十年的研究,认识到西北地

区2000多万年以前已形成了干旱的环境;从黄土高原的地质研究中获得的孢子花粉、古

土壤等各方面证据也表明,广袤的黄土高原上,200多万年来从没有过大面积茂密的森林

植被,最多可能有少量的稀树草原景观,而更多的为大片的草原地带。

“对水土流失、沙尘暴等现象我们没有必要惊慌,虽然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加剧了地质全

球变化,但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其速度而得到合理的可持续发展。”刘东生告诉我们,“对地

科学来说,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今后要努力赶上去。如沙尘暴的来源,发生的强度,对局

部地方的影响如何可以减轻等,现在尚不十分肯定,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