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公文包-休闲时光
46245400000018

第18章 菜肴烹调(1)

我国素有“烹饪王国”的美称。逢年过节的喜庆,亲朋好友的相聚,周末假日的欢度,以至于平日的三餐,如能拿出点烹调手艺,做出一些色、香、味、型、器、声皆佳的美味菜肴来,使人得到一种美的享受,那真是生活中的无限乐趣,也是一种值得体验的休闲方式。

烹调常识

怎样看菜谱学做菜

初学做菜者,或求教于内行,或求教于书刊之菜谱。对于后者,则往往由于不得其法,做出的菜不理想,甚至面目皆非。那么,怎样看菜谱做好菜呢?

如何选择学做的品种

目前菜谱书刊较多,初学者要量力而行,最好先选择作法简单、原料成本低者进行试做。待有了一定经验后再学做稍复杂些的菜肴。不要不顾主客观条件,哪个新鲜学哪个,哪个奇怪做哪个。那样往往会因失败而气馁。只有按着先易后难、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学习,才能获得成功。

缺少配料、作料怎么办

有些人反映,菜谱上所列的配料、调料,在家里很难准备齐全,甚至根本买不到。这是学做菜时常遇到的一个难题。对于这一点,只要了解了配料和作料的作用就可以解决了。

如“爆炒里脊丁”一菜,其标准是:主料里脊丁洁白如玉,配料豌豆粒绿如翡翠。主辅料相互映衬,令人爽心悦目。如果只是单一的白色里脊丁,这款菜就显得过于朴素,不但色泽不美,而且口味、营养价值也不及前者。由此可见,配料的作用一是丰富色彩,二是调剂口味,三是搭配营养成分。但是作为主料的猪里脊无季节性,而新鲜豌豆并不是什么时候都有的。因此,在没有豌豆的情况下就应该考虑用别的原料代替它。如黄瓜、青椒等,也是绿色的,也可以起到衬托色彩等作用,即可切丁配菜。

同样,如果弄清了各种调料的作用,在家庭不具备的条件下,亦可用它料代替。

由此可见,一般菜肴的配料和调料(在种类很多的情况下),并非一成不变,在家里学做菜,不能过于教条,不能受书本束缚,而要灵活地替代或取舍。只有这样,才能学好做莱,乐在其中。

记菜谱的规律

俗话说:“窍门满地跑,就看找不找。”烹饪技术与其他学科一样,也有捷径可求。我国的菜肴品种成千上万,如果一菜一谱地生背硬记,则必然事倍功半。那么,如何记菜谱才能事半功倍呢?

首先应从烹调方法人手。尽管菜肴种类很多,但从烹调技法上来分类,也不外乎三十几种,而家庭常用的只有十几种技法。如炒、熘、爆、炸、蒸、焖、烧、炖等。如果把成千上万种菜肴分成几十类,甚至十几类来记,就容易些了。这就要求初学者先从理论入手,找一本你认为合适的烹调技术书,先弄清各种烹调技法的概念和操作程序,有弄不清的地方,再向行家请教一下。只要你上过灶台,那么你一定运用过其中的烹调技法。这样还可通过你自己的烹调实践去体会、比较。笼统地讲,许多烹调技法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又都有各自的规律,只有掌握了规律方能运用自如。如滑炒、滑熘、滑烹三种烹调方法之间,其共同点是:用热锅温油将上浆的主料滑开,再另炝锅,投副料后下主料,烹汁,颠翻出勺。不同点在汁中加不加淀粉上:滑烹为清汁不加淀粉;滑炒少加淀粉;滑熘则多加淀粉。如果你熟练地掌握了滑炒肉丝,那么再学滑烹、滑熘肉丝则轻而易举。

理解了烹调技法,也就为记忆菜谱奠定了基础。

其次,应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制作菜肴是烹调技法具体运用,一旦掌握了某一技法,弄通了操作过程,那么做到举一反三并不困难。例如,你基本掌握了生炒烹调技法,烹制清炒肉、肉炒白菜、肉炒韭菜、肉炒蒜苔、木樨肉等菜肴,一定一学即会。“烧”是比较复杂的烹调技法,如果你会做烧海参、烧鱿鱼、烧菜花等菜肴,那么再学葱烧海参、肉片烧鱿鱼、虾子菜花等菜肴也是很容易的。因为菜名的变化只体现在副料或调料的变换上,可谓万变不离其宗,基本烹调技法不变。只要掌握了几种基本烹调技法,通过不断实践,必有提高。同时,再学其他烹调技法,也容易多了。

再次,运用归类法记忆某些菜谱。有些菜肴单凭菜名是区分不出属于用哪一种烹调法制作的。凡是这类菜肴,即可归类记忆。如,属于软炸类的菜肴:软炸里脊条、凤尾大虾、燕尾大虾等。红烧范围的菜肴:红烧海参、乌龙吐珠、鸽蛋海参等。这样,只要看到第一个菜名,便知道了后面的,便于查阅、记忆。

总之,任何事物都有规律,只要弄清基本规律,入门、提高均有捷径可走。

巧记菜名和烹调法

如何记忆菜谱也是常常碰到的问题,下面就这一问题谈谈。

无论是记菜谱,还是学做菜,首先接触到的是菜名。一般菜肴的命名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按烹调方法和主料命名;

②按调味方法和主料命名;

③按色彩、形态和所用主料命名;

④按主料和辅料命名;

⑤以烹调方法和原料的某特征命名;

⑥在主料前加上人名或地名;

⑦把所用主辅料及烹调方法等全部反映在菜名上;⑧单纯用形象或寓意命名;等。

在熟知菜肴命名方法的前提下,还要熟悉各种原料的性质,掌握常用的烹调技法,这样记菜谱就比较容易了。

在一般情况下,动物性原料如用炒、炸、爆、熘等烹调技法时,烹调前要用葱、姜、料酒腌渍一下,用炖、焖、煮、烧等技法时,则葱、姜、酒等与原料同下锅,以除异味;含土腥味的原料(如鳝鱼等),还需加蒜泥;用海产品则一般要加点儿胡椒粉。一些鲜嫩的原料用于炸、熘、爆、炒,要挂糊上浆,一般用淀粉、食盐、蛋液等调浆。最后再根据具体菜的口味,另行加调料(有的从菜名中可以看出)。这是一般规律,掌握了这个规律,记住了菜名,即可应付一般菜肴了。

另外,从菜肴的命名来看(第八种除外),多以主料同其他原料、调料或烹调法命名的。因此,从菜名中多可看出主料是什么。这样即可根据主料的性质和成菜要求,进行加工准备。

菜谱中所写的制作过程,有的也可从菜名中略知一二。

如炒菜,一般加工成片、丝、丁、条等。滑炒还要上浆、滑油;熘则要拍粉、挂糊;炸的要加工成片、丝、丁、条、块,一般也要拍粉、挂糊。如炒虾仁,主料为虾仁,烹调法为炒,成菜要求鲜嫩。所以要挂蛋清浆、滑油,加食盐、味精等调料,最后要明油装盘。

配料,有的菜名中点到了,有的未点到,但一般可根据季节等条件来灵活掌握。如清炖狮子头,初春有河蚌,可加河蚌;清明加春笋;夏季则做面筋狮子头;秋天蟹肥则做蟹粉狮子头;冬天又可用冬笋、凤鸡等。

对于用形象和寓意命名的菜肴,首先要搞清菜的主料和烹调方法,然后再根据上述方法记忆。记忆花色菜,菜名中多能看出主料,主要应记烹调法。

实用做菜经验与技巧

中国菜肴的烹调技法有三十余种,家庭常用的烹调技法也有十几种。这些烹调技法的概念和要点在许多书上都不难查到。但是,明白概念和掌握技法是两回事。而掌握烹调技法、做好菜的捷径则是掌握他人经过无数实践而得来的经验、技巧。这当中自然也有失败的教训。

怎样调味

人们日常做菜有时可以不用火,却不能不用调味料。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倒有四件与调味有关。可是家里做的菜往往不如饭店的好吃,主要原因是调味料少,味道变化当然就少。要想使家常菜肴丰富多采,首先要配备多种调味料,其次还需合理的调配。

番茄酱、辣酱油、咖喱粉、五香粉、桂皮、茴香、葱、姜、蒜、辣椒是断不可少的;条件好一点的还可备芝麻酱、蚝油、糟油、沙茶酱、芥末等。有了这些作料,加上平日常用的糖、盐、酱油、醋、味精、香油,味道翻新的条件就具备了。

合理的调配有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因材施调,一个是因味施调。一些颜色洁白、具有鲜美滋味的原料,调味时调料一定要轻,最好用无色调料,使菜肴具有“天然去雕饰”

的自然美。比如清蒸鱼、炒虾仁等,调料只需放一些盐和极少量的味精,除非为了换口味,一种原料用作几种吃法。一般新鲜的鱼虾都不应该用糖醋加辣椒味道浓烈的调味。反之,有些原料腥、膻味较重,烹调时就应该重用香浓、味重的调料,用浓烈的味道掩盖原料本味。牛肉、鸭子、鹅、羊肉及不新鲜的鱼,很少白烧、清蒸就是这个道理。

因味施调就是指用各种调料组合成所需要的味。现在时兴炒蟹味蛋,但,糖、醋、酱油、生姜末,其中某一种放得太多或太少,炒出的蛋就不会有“蟹”味。调料之间的合理搭配是有一定规律的,每一种基本的调料都有它本质的特征。盐是百味之本,在咸味基础上,甜、酸、鲜等其他味道才能为人接受。糖除提供甜味,还能提鲜,中和掉一些辛烈味。家常做清蒸鱼一般都不加糖,而饭店是加糖的,你可以试一下,只要加糖不超出盐的用量,味道一定更醇和鲜美。

做菜太咸,加些糖有时能略减咸味,有人加味精,那就错上加错了,味精约有15%的成分是盐。用辣椒、咖喱粉调味的,一般都应加些糖,这样它们的强刺激便会减弱。酒、醋都能去腥起香,关键是让它们挥发,所以酒总是先于其它作料入锅,并且要听到“磁——”的一声才好。烹制水产品时,如果能在出锅前淋几滴醋,也能去腥起香,当然醋的最大作用还是提供酸味,解油腻。酱油味咸,并有一股生酱味,因此除非把酱油煮熟或蒸熟,一般做菜加酱油时总要加些糖。酱油的优点是比盐多了颜色并有少许鲜味,好酱油也有一定的营养成分。

作为基本调味,油常被人忽视,其实菜炒得好吃,其中一个因素就是油多。油可使菜肴肥腴润滑,家里炒青菜,多加点油,一定好吃。当然不能毫无节制地用油。

在了解各种作料的味和性之后,正式烹调前还应了解所烹之菜的标准味道,依照菜谱上的烹调程序、调味内容及各种调料之间的大致比例进行加热调味。没有把握的,还可辅之以口试目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