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幽处满茶烟(上下册)
46224900000015

第15章 老馆(1)

作家老舍在评价自己的代表作《茶馆》时,曾经这样说,茶馆,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小型社会。

茶叶的历史几乎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但是茶馆兴盛的开始,却远没有那么久远。那么茶馆在中国,又是在何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呢?

西晋有一位诗人,名字叫做张载,他曾经做过这样一首《登成都楼》。诗中说道:“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描写的就是两晋时期民间的茶店风情。

虽然茶馆在很早就走入了平常百姓的世界,但是谈到真正地在民间流行开来,逐渐融入进人们的生活,还是要从唐朝开始算起。自从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问世,茶的饮用就开始流传于市井之间。

而到了宋朝,随着饮茶文化的普及,茶馆的数量也逐渐开始增多。南宋时期有一本《梦粱录》,就记载了当时的杭州是“处处有茶坊、酒肆”……

直到明清之际,茶馆作为一个公共的饮茶场所,才逐渐开始兴盛起来。而清朝,则几乎可以称得上是茶馆最为兴盛的时代。

清朝茶馆只是当时少有的公共的休闲活动场所之一,于是市民们经常在饭后闲时来茶馆小坐。各种各样的茶馆、茶肆以及茶档,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

也是从此时起,茶馆开始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活动场所。在茶馆,人们既可以饮茶休闲,还可以会友小聚,经常能够看到诗人在这里吟诗作对,也有各行各业的商人在此讨价还价。

根据史料记载,一直到清朝末期,仅在北京城内有规模的茶馆就多达数十家。而在上海,多达六十多家。除此之外,即使是在一些小城市或者乡野林间,由于环境隐秘性的优势,茶馆的发展也是毫不逊色。再就是在风景比较秀丽的江南苏浙一带,即使是只有数千家住户的小城镇,也都隐藏着上百家的茶馆,这个数据毫不夸张,茶馆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可见一斑。

小地方的茶馆,一般都有固定的常客,或者是慕名而来感受清净的客人。而在一些大都市的难以计数的茶馆,即使是到深夜了也仍然是茶客云集,热闹非凡。

茶馆的几个别称

茶馆即专门饮茶的去处,是社会上饮茶相当发达时才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叫法也是五花八门:茶馆、茶楼、茶社、茶坊、茶室、茶肆、茶棚、茶园、茶寮、茗坊等等,很多茶馆还带有其他的功能,如打牌、听戏、零食等。只饮茶的是清茶馆,备有棋类的可叫做“手谈”馆,还有猜谜语的“笔谈”馆。在北京,兼卖茶与酒饭的又叫“二荤铺”。

很多茶馆有很好听的名字:陆羽茶馆、云来茶楼、香茗居、仙来茶楼等。

北京茶馆

北京是集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为一体的宝地。而在这样的繁华都市,人们的茶艺生活也十分丰富,各色的茶馆百花齐放,各类的茶品一应俱全。

茶馆不像紫禁城属于皇宫禁地,也并非只是达官贵人们的内院。在北京,茶馆更像是一处兼具有多种功能的饮茶场所。身处老北京茶馆,绝对能够让人感受到市民气息很浓的茶文化,眼神掠过之处,也无处不充满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情调。

文化气息浓郁的书茶馆

老北京从前一直都有很多书茶馆,在这种茶馆里,饮茶只是一种媒介,或者说是一种手段,听评书才是人们来此的最主要的内容。

在老北京书茶馆,开书以前是卖清茶的,也为过往行人提供歇息之处。但是一旦开场后,饮茶便与听书结合,一般都不会再单独接待单个的客人。一般的茶馆装饰比较简陋,而一些著名的书茶馆布置却十分讲究,有藤椅藤桌,有木椅木桌,还有些在墙上挂有字画,营造听书的气氛。评书最早流行于老北京天桥一带的书茶馆,主要是曲艺表演,如梅花大鼓、京韵大鼓、北板大鼓、唐山大鼓、梨花大鼓等。

从20世纪30年代起,在老北京,人们嘴里常说的对白是:“二哥,您上哪儿去啊?”“我到胡同里头茶馆儿听书去啊!”

那时候的书茶馆,并没有如今这般讲究,无非是在房檐上挂着几块半尺来长的小牌子,上面写的全是茶馆里可以供应的茶品名称,有“雨前”、“龙井”、“雪蕊”、“毛尖儿”等。

而里边的设施,比起如今的古色古香,更是简陋之极,都是些普普通通的长桌板凳,甚至连油漆都不曾刷上过。但是那时候的民风也很淳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远没有如今这般复杂。因此,几个陌生人坐在一起品茶听书,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

艺人醒木一拍,茶店的小伙计就会拿起小笸箩四处收钱。那时候人们业余生活很单调,茶馆里各路人马也比较杂乱,什么样的角色都有可能出现。

据说,写出《金粉世家》的大作家张恨水,就是时常去这样的书茶馆体验生活,为自己的本子寻找素材。这不禁也让人想起有过相似经历的另一位作家蒲松龄。为了写出更加鲜活的鬼狐故事,蒲松龄就曾经在路旁大树下免费为赶路的过客提供茶水,只为能够多听几个故事,充实自己的素材库,由此后人才看到引人入胜的《聊斋志异》。

虽然听书在现在是一种非主流的娱乐,但是,更多的人还是相信,不管时代如何发展,说书还是会像中国的国粹京剧一样,精神内涵永远不会消失。

香气扑鼻的大茶馆

在过去北京的饮食业中,除去寻常的饭馆,茶馆也是主要部分。茶馆一般分为“大茶馆”与“二荤铺”两种,具体来说,门内有铜搬壶的为大茶馆,无铜搬壶的为二荤铺。

过去北京的每个大茶馆的面积都非常大,在有的大茶馆经营不下去的时候,会被改装成为市场或者是电影院。

大茶馆之所以流行一时,是因为它既便宜又方便。如果你在茶馆喝茶到了饭点,想要回家吃饭,可是却不希望回来后再付一次茶钱,就可以将茶碗扣在桌子上,然后告诉店小二一声。等到你吃完饭,或者办完事情回来以后还可以继续品茶。

这是因为在当时大家都是拿盖碗喝茶,一包茶叶可以分为两次使用,这样,茶钱就可以一天付一次,一枚铜元就可以换得十天的茶资。而且在这样一个鱼龙混杂的地方,有机会大过耳瘾,实在是工作之余打发时间的好去处。

大茶馆以其附设服务项目划分,又有红炉馆、窝窝馆、搬壶馆等类。

“红炉馆”,因为铺子里有红炉而得名,专门制作满汉饽饽,只是馆里做的饽饽比起饽饽铺里所做的个头稍小,但是价格也会稍微便宜一点。在红炉馆里,店家更擅长的是满洲饽饽,即旁人口中所谓的鞑子饽饽。

不过,据一些过来人说,在大茶馆当红炉学徒,要比在饽饽铺更难。大茶馆红炉能做大八件,小八件,大饽饽,中饽饽,最奇特的是师傅们可以拿“杠子饽饽”用硬面做成长圆形,甜咸的口味都有,深受人们喜爱。

“窝窝馆”是专门做点心的,有名的有“江米艾窝窝”,品种繁多,让大人小孩爱不释手。比方说炸排叉、糖耳朵、蜜麻花、黄白蜂糕、盆糕、喇叭糕等,至于闷炉烧饼,是各种大茶馆所共有的,也算得上是大茶馆里的特色了。

而搬壶馆,则是介于红炉、窝窝两馆之间的一种大茶馆,也在卖茶的同时出售闷炉烧饼,炸排叉等两三种点心。

二荤铺呢,是一种既卖清茶,又卖酒饭的铺子。二荤铺有一种北京独有的食物,就是“烂肉面”,形如卤面,卤汁作料不十分齐全,可是却有一种特别的风味,妙在汁较卤淡,不用肉片。

与时俱进的北京茶馆

在快节奏生活的驱使之下,很多茶馆也开始推陈出新,希望能够吸引住更多的眼球,与时俱进的北京茶馆也不落人后。

退休在家的老人们,大多都喜欢下棋。无论是在公园里的亭子里,还是在小区街旁的大树下,三五成群的老人们经常相聚在一起琢磨下棋。但是,这种露天的棋牌室,实在是有些简陋,冬冷夏热。因此,在北京,就有了很多专门供茶客下棋打发时间的“棋茶馆”。

除了下棋,还有很多年轻人喜欢旅游,春天去踏青,夏天去观荷,秋天去赏红叶,冬天还可以去西山观雪景。于是,北京的郊区又应运而生了很多“野茶馆”,在交通十分方便的今天,那也是很多人喜欢开车前往的好去处。

在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很多喝茶的人还特别注重茶馆的环境。很多资金雄厚的茶馆,往往会特别地在意陈设。

有的茶店大气豪放,对客人的需求考虑得格外周到;而有的茶店拼的就是小巧精致,别看面积只有几十平方米,但是每一处细节都格外整洁别致,也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除此之外,营造独特的装修风格,也是很多茶馆越来越加大投资力度的地方,譬如可以装成江南水乡风格,剔透栏杆玲珑之气尽显;也可以摆上红木桌椅,彰显古典氛围;而有的茶馆,甚至还为前来喝茶的顾客准备了宽带,方便客人随时上网。

当然,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很多茶馆的经营项目也在一步步扩展,除了各种茶品,还有什么珍珠奶茶,柠檬茶,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满足。而茶馆准备的饮食更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有各种日式套餐、台式套餐、三明治,在有的地方,甚至能够吃到墨西哥薄饼。

有的茶馆,为了能够在经营的过程中带给更多人思想的熏陶,还会不定期举办茶艺培训班。俗话说“一把壶,一杯茶,壶中天地宽,茶里学问大”,在休闲的时候,为自己心爱的人,或者朋友们表演一番,不也挺好的吗?

还有的茶馆,将茶艺与陶艺集于一身,在这样的店铺内,顾客们不仅可以放松心情,还能够跟老师一起动手学做简单的陶器。

杭州茶馆

对杭州来说,令游客无法忘怀的不仅是它美丽的风景,还有它那沁人心脾的茶香。

相比于“摆龙门阵”的四川茶馆,品茶之余不忘听曲赏戏的北京茶馆,以及讲究“饭前茶”的粤式茶馆等,杭州茶馆则讲究名茶名水之配,注重品茗赏景之趣,让人在享受茶香扑鼻之时,还享受一种风雅、诗意的情致。

术业有专攻

杭州的茶馆文化,兴起于南宋。在金人灭掉北宋之后,南宋就迁都杭州,似乎这里的好山好水能让君王暂时忘掉国土损失的惨痛。

当然,他们也把儒学和宫廷文化带到了这里,使这座美丽的城市一时之间茶肆大兴。虽然当代的杭州茶馆可能不如成都茶馆的数量多,但是就茶馆的文化气氛而言,杭州却远胜其他。

曾经编写过《茶人三部曲》的王旭烽,是这么解释她对杭州茶的理解:“杭州的茶已经从一种日常的习惯转变成一种永恒的文化张力,杭州茶文化的坚实基础甚至可以用花岗岩来形容。”

虽说“无利不起早”,但是在如今,杭州的很多茶馆都充满了这种文化意韵。

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余秋雨也曾在龙井村留下墨宝:万杯清茗是吾生。

杭州茶馆在经营发展中,也渐渐地形成了几种主要的流派。

在以茶艺表演为主的杭州茶馆,顾客们不仅能够品尝到正宗的茶饮,还能够全身心地观看茶艺表演;而另一些茶馆则因店家的茶点著称,那些花式品种繁多的小点心,让每一位来客都能重新发现工作之余的乐趣;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文化气息特别浓烈的茶馆,装饰效果让人一进去会误以为来到了茶品博物馆,顾客们可以在喝茶的同时,饱览茶的发展史,以及一些有趣的收藏品。

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曾经在《师说》一文中提到“术业有专攻”,其实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杭州的茶馆众多,如果每家茶馆不注重提取自己的特色,那么只会使得整个茶馆市场过于同质化。

蒸蒸日上的杭州茶馆

每年在杭州召开的全国茶博览交易会和西湖国际茶会上,汇聚而来的茶人对杭州茶馆都有很高的评价,而能够与之相比较的城市只有北京、上海和成都。

北京的茶馆,最大的特点在于品位高,在这个一平方米房价可以超过两万的城市,有人均最低消费为1000元人民币的茶馆也不足为奇,而这样的情况杭州茶馆没有。

上海的茶馆,绝对数量最多,但是每十万人占有茶馆的数量却不及杭州。

在喝茶更为普及的成都茶馆,存在的问题就是两极分化。社会上茶馆为数居多,但是在整体档次上面却不及杭州茶馆。

不过杭州茶馆相比于成都、北京、闽粤一带的茶馆,整体的味道还是有些偏柔。

根据工商管理部门提供的一项数据表明,杭州茶馆的老板中,几乎有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女性,而且这些女性的年龄大都在25~45岁之间,你说杭州的茶馆能不温柔和灵气吗?

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在杭州,很多茶馆都不叫“茶馆”,而是习惯上称作“茶室”,各种茶室都可以用古朴,或者典雅来形容。虽然仅仅是一字之差,可是玩味起来,还是“室”字比较值得推敲,因为更多了几分文雅的意境,让人联想起文人的“书室”,或者是佛家常说的“净室”。无论哪样,也离不开雅洁清幽的感觉,以及清新自然的文化氛围。

在杭州茶馆,不但有名茶相伴,更有明水相配,品茗佳境更是让人的舒适之感上了一层楼。

杭州人偏爱茶馆,看重的就是那份精致和谐。在杭州人眼里,那些灯红酒绿总归还是抵不过这让人感受闲适的茶馆。

无论是赫赫有名的西湖龙井,还是那曾经被乾隆皇帝御笔书写的虎跑泉,茶与水的相伴,永远能够为爱茶的你奏响一曲最动听的乐章。

周庄的阿婆茶

杭州有一个千年古镇,名字叫做周庄,在最近几年的旅游事业发展中,可谓风头正盛。长期以来,这个古朴的小镇一直都流传着饮茶的习俗。俗话说:“未吃阿婆茶,不算到周庄。”在周庄,只有喝过“阿婆茶”的人才能真正地品出水乡古镇的韵味来。

周庄人喝“阿婆茶”源远流长,在当地的很多深宅大院里,至今都还珍藏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青花瓷的盖茶碗、玲珑精巧的茶盅、古朴典雅的茶壶以及釉色光亮的茶盘。

“阿婆茶”虽是民间习俗,但喝茶方式颇为讲究。如果哪家定于某日要请大家喝“阿婆茶”,那么按礼数在数天前就要发出邀请,然后准备好茶点。等到了那一日,主人要洗涤好茶具,摆设好桌椅,然后等待宾客从四面八方而来,相互招呼后就可以依次就座。

喝茶时,主人一般还会先在桌上放上几碟腌菜、酱瓜、酥豆什么的,作为佐茶菜,所以周庄人管喝茶不叫“喝茶”,而是称之为“吃茶”。客人喝“阿婆茶”至少要喝“三开”(即冲3次开水)方可离席,以表示对主人招待的礼貌。

“阿婆茶”的参与者,一般都是许多农村中老妇女,她们大都是轮流做东,在农闲的时节围着八仙桌,嗑嗑瓜子,喝喝茶,一边做针线,一边聊家常,其乐融融。

在周庄还有一间“三毛茶楼”,店掌柜是一个乡土作家,还曾经招待过著名的台湾女作家三毛,并且有过一段时间的书信往来,所以茶楼格外有名。

天津茶社

天津人还是比较讲究吃的,像富有盛名的“天津大麻花”、“狗不理包子”,都是些曾经招待过外国贵宾的食品。而谈到天津较为正式的茶楼,则类似北京大茶馆,在卖茶的同时,一般也都兼经营着小吃、清唱、评书或者大鼓等曲艺表演。来的客人大多一壶一杯,如果结伴来的也有可能是一壶几杯。

清朝著名的文人辜鸿铭就曾经将男女关系比喻为茶壶与茶杯的关系。他说,只听到过一个茶壶配好几个茶杯的事情,哪里听说过一个茶杯会配好几个茶壶之说?

老天津卫的一日三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