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使你痛苦的,必将让你强大
46198200000031

第31章 成功没有捷径,只能从痛苦中摸爬滚打(1)

很多人都渴望获得成功,也都希望自己能够尽早地获得成功,正如张爱玲所说:“成名要趁早。”可是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虽然成功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没有一种是捷径。很多人总是千方百计地想要走捷径,总是想方设法地要快速找到成功的法门,可实际上想要成功,就需要经历失败和挫折,就需要经历痛苦的磨难,只有在痛苦中摸爬滚打之后才能够获得发展的空间和动力。

1任何一次失败都是为成功缩小选择的范围

在很早以前,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了“地心说”,后来经过亚里士多德和托密勒的进一步完善,“地心说”不断完善和丰富起来。大家都认为地球才是宇宙的本源和中心,太阳、月球、金星、火星、土星等星球围绕着地球转动。后来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他认为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围绕着太阳转动的,这一进步的学说和理论动摇了长期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

其实无论是“地心说”还是“日心说”都是一种错误的提法,因为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天文学以及太空技术的发展,人们渐渐发现太阳不过是银河系中一颗微小的恒星,而银河系则是整个宇宙中一个微不足道的星系之一。而“地心说”使人们意识到地球在宇宙中的存在,意识到天体运行的一些基本规律,“日心说”则让人们的目光从地球转移到太阳系当中去。虽然它们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在整个天文学的发展理论中也是错误的,但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才让人们在探索中逐渐发现真相,逐渐了解到宇宙的真实面貌。

有个科学家对此曾经这样说道:“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失败都是有价值的,它使我们逐渐从荒唐走向真理,使我们逐渐从失败走向成功。”其实不仅仅是科学研究,在生活中,我们所遭遇到的每一次失败,都不会是无意义的,因为失败就意味着我们进一步缩小了成功的范围。爱迪生每次发明新产品,都要经历过成百上千次的失败,然后才能逐渐锁定成功;乔布斯在研发平板电脑的时候,考虑和试验了各种各样的研发版本,虽然都不能够让他满意,却也越来越接近他的想法,因此最后他破天荒地设计出了iPad,震惊了整个电子产品行业。

这些人并非一开始就获得了成功,并非一开始就能够创造奇迹,实际上,他们在成功之前经受了很多的失败,而正是因为这些失败,让他们不断去除错误的选择,不断缩小奋斗的目标。有个作家说:“我们所犯下的错误,就像是在水里过滤掉那些垃圾而已。”当垃圾越来越少,水自然也就越来越清澈了,我们的生活目标也就越来越明朗。

洛克菲勒曾经是一名焊接工人,枯燥的工作让他感觉到很无聊,那时候他一度想过要放弃这份工作,并且下定决心只要看到工作待遇没什么改善,就坚决离开。可是不久之后,他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很多工人在焊接的时候,在同等时间、同等工作量的前提下,焊接剂使用量会出现巨大的差别。这个奇怪的现象引起了洛克菲勒的注意,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造成焊接剂使用量的差别主要在于技术的不娴熟,他认为那些老工人往往能够很好地控制焊接剂,而那些新手则常常会造成浪费,而且焊接剂越多,似乎质量反而越是要差一些。

想到这里,他开始进行试验,在焊接的时候分别使用40滴和39滴的焊接剂,结果发现焊接效果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别。这时候洛克菲勒就冒出了一个想法,既然没有差别,那么为什么不选择滴数更少的剂量呢,这样不是能够节省一大笔开支吗?这个时候他又采用了37滴焊接的方法,可是焊接的效果并不好,很多石油桶的罐盖焊接并不合格。

失败后的洛克菲勒产生了疑惑,难道非得要达到39滴,才能够真正做到在节约成本的同时也保证质量的合格吗?想到这儿,洛克菲勒决定再次进行试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使用38滴的时候,也可以保证焊接的质量。洛克菲勒喜出望外,于是将目标锁定在38滴。之后他进行了验证,最终发明了38滴型焊接机。仅此一项,他就为公司节省了5亿美元。

在成功到来之前,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在失败中寻找到正确的方向、正确的方法以及正确的道路。在这个摸索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带有一定的麻木性和随意性,而随着失败所带来的经验积累,我们的奋斗会变得更具有针对性和目标性。

成功并没有什么捷径,我们需要经历失败,需要在失败中慢慢前行,因为任何一次失败都不过是让你缩小了成功的范围,任何一次失败都能够让你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可以说,正是因为失败,我们才有机会接近成功。

2妄图一步登天的人只会摔得更惨

小洛克菲勒曾经开口对父亲说:“请您给我一个项目吧,给我3年时间,我能做得和你一样出色。”他那伟大而睿智的父亲只是笑了笑,然后给儿子安排了一个基层员工的位置。一个月后,洛克菲勒问儿子:“你上次说3年能做出很出色的成绩,那么现在呢?”小洛克菲勒有些腼腆地笑了笑说:“大概需要5年时间,只要5年,我就能够像父亲一样。”

几个月后,洛克菲勒再次问儿子,小洛克菲勒此时显得很冷静:“我不太清楚,也许是一辈子,我想我也许和您一样要干上一辈子,才能有这样的成绩。”洛克菲勒点点头,之后就决定让儿子接触更为核心的业务。

今天的社会中,人心越来越浮躁,很多人动辄就想出名,就想成为亿万富翁、成功人士。他们妄图一步登天,渴望一朝成名,可是成功并不会来的那么轻松随意,没有足够的努力和付出,没有经受足够的挫折和失败,成功是不会轻易到来的,那些想着一下子就能爬上高处的人往往会迎来惨败,而且也一定会摔得更重。

我们似乎完全忘记了国际象棋的法则,那就是在比赛中,你不要总是妄图一下子将对手逼入绝境,象棋比赛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次心理战,越是急于速战速决的人最后越是容易吃亏。所以做人要踏踏实实,要懂得循序渐进,懂得去考虑和估计自己可能会遇到的阻碍和困难,至少应该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防止在意外来临的时候很快就失去抵抗力,才能避免自己摔得很惨。

拿破仑曾经横扫欧洲各国,几乎没有遭遇到任何对手,自信心和野心都膨胀到顶峰的拿破仑开始将目光转向了东方,他想要征服俄国,从而为自己征服世界打好一个基础。其实拿破仑在欧洲发动战争的时候,曾经和俄国打过几次仗。当时的俄国参加了数次反法同盟,但是每次都被拿破仑击败。正因为有着足够辉煌的历史,拿破仑认为自己可以在短短几个月之内结束战斗,将俄国彻底征服。

1812年,拿破仑率领57万大军挥师东进,开始大规模入侵俄国,虽然俄国军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可是法军还是长驱直入,占领了俄国大片领土,并很快开始进攻莫斯科。结果俄国元帅库图佐夫选择了弃城后退,并实行了著名的“焦土政策”,下令在所撤离的城市中放火,坚决不给法军留下任何粮食和物资。

其实在进攻俄国之前,拿破仑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他过分自信,认为自己可以在数月之内解决战斗,因此物质准备不足,粮食准备不多,过冬的衣服甚至都没有准备,而且为了更为快捷地攻下俄国,他还取消了后勤部队。可是当他进入俄国后,才发现俄国的抵抗很顽强,自己的占领计划无疑要延长时间,而且更为不利的是,当年的俄国很早就入冬了,天气非常恶劣,也非常寒冷,加之缺乏粮食和衣物,很多法国士兵要么被活活冻死,要么已失去了战斗力。

此时的拿破仑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不得已只能撤兵,可是军队已经深入俄国,想要撤出来并不简单。俄军一路进行追击和骚扰,采用游击战术,在天时地利都不具备的情况下,法国军队遭受了重大的损失。这一次的失败让拿破仑折损了54万大军,也直接导致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的衰弱。可以说这个时候起,法国在欧洲战场已经失去了绝对的统治力。

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如果拿破仑当初不那么急躁、心高气傲,而是做好后勤工作,保证物质供应,并且选择慢慢深入,也许就会获得成功,而那时人类的历史就会发生改变了,因为当一个全盛的法国立于欧洲的时候,根本就不可能出现什么滑铁卢之战,也不会有人会是拿破仑的对手。

在拿破仑之后,我们似乎还在重复这样的教训,比如麦克阿瑟将军就在朝鲜战场犯了同样的错误,在志愿军和朝鲜军队的顽强抵抗下,他那个“赶在圣诞节前结束战斗”的美好愿望成了近代战争史上的一个笑话。到了今天,妄图一夜成功的还有华尔街的那些投机商,不可否认他们唯利是图,可是他们过于狂热地相信和崇拜自己的直觉,这让他们在金融风暴中亏得血本无归。

因此,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保持更加低调的姿态,保持稳重的步伐,也应该对生活有更加全面的考虑,主动去思索困难、接受困难,主动去承受困难所带来的痛苦和折磨。要知道,一个人只有脚踏实地,只有经受痛苦和失败的考验,才有可能真正获得成功。

3看到别人是怎样成功的,更要看到别人是怎样失败的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曾经对创业者提出了一个忠告:“你要少听成功专家的讲话,所有的创业者都应该多花点时间,去学习别人是怎么失败的,因为成功的原因有千千万万,失败的原因就一两点。所以我的建议就是,少听成功学讲座,真正的成功学是用心感受的。有一天如果你成了成功者,你讲任何话都是对的。”

在马云看来,成功学固然有可取的地方,可是别人的成功经验往往是不可复制的,但是别人的失败经历则是我们宝贵的经验,可以帮助和指导我们,避免我们走更多的弯路。马云将其称作“失败学”,这种失败学实际上就是一种借鉴失败、学习失败的方法,类似于一种反面教材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更多的是接受一些正面的教育,接受一些正面的、积极的、成功的东西,很少有人对别人的失败感兴趣,也很少有人去分析别人失败的原因,并加以借鉴。但是这样一来,往往会让我们对生活保持过度的乐观,我们常常会把成功当成一件可以复制的事情,却不知道生活中处处充满困难,充满变数,而且没有人的成功模式会是一模一样的。

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在学习成功学的时候,还需要保持理性,应该注重对别人失败的探讨,看一看别人是如何失败的,看一看别人的失败能不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启示和帮助。其实相比于成功的经验,失败似乎更能够说明问题,也更能够帮助我们去规避那些不必要的麻烦,减少奋斗过程中的阻力和风险。

在美国的耶鲁大学,学校为学生们开设了一堂失败交流课,每次上课的时候,学生都会主动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失败,并且大家一起交流和分析失败的原因。通过这种交流和分享,实际上每个同学都能够从他人的失败中获取经验,都能够借助别人的失败经历来警醒自己和指导自己,防止犯下更多的错误。

著名的“股神”巴菲特常常说:“要是说成功还有什么秘诀的话,那么我可能说不出什么来了,因为该说的差不多都已经说出来了,所以我更愿意告诉你们,我曾经所做的那些愚蠢决定,告诉你们我曾犯过的各种各样的错误。”

很多时候,我们过分夸大成功学了,过分夸大别人成功的经历对我们所起的作用了,而这正是由我们迫切渴望成功引起的。事实上,在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伟大的人物是通过模仿别人来获得成功的,相反地他在吸收别人成功经验的同时,更注意挖掘对方失败的原因,更加懂得对别人的失败引以为戒。别人的成功固然能够激励我们不断前进,而别人的失败更能够帮助我们规避风险,获得成功。

有几个人在沙漠中迷了路,不知道往哪里走,这时候遇见了一个旅行者昏倒在地,几个人就立即想办法救醒了他。这个时候,有人开始抱怨,认为整个队伍可能要永远留在沙漠中了,因为眼下还没有找到出路,而自己身上的粮食和水已经所剩无几,现在队伍还要接受一个病怏怏的外人,毫无疑问负担更重。

这时候队伍中有个老者却说:“我看我们这下有很大的希望离开这儿,因为这个人将会成为我们的向导。”大家听了都觉得很荒唐,救起来的人本身应该就是一个迷路者,自己都自身难保的人又怎么能够带领别人走出这里。老者解释说:“我们在沙漠里缺乏经验,所以基本上就是在乱转,根本找不到方向,而那个人虽然失败了,但却能够告诉我们失败的原因以及错误的方向。”

大家听了觉得有些道理,就同意老者的说法,就这样,大家一致推举那个被救的人当向导,结果过了不久,几个人就顺利走出了沙漠。

之所以失败者比成功者更能够帮助我们,就在于失败者的经验要更加切合实际一些,而且也对我们有直接的教导意义。毛泽东曾经写过一首《沁园春·雪》,其中有这样极具有气势的词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很多人认为这是毛泽东乐观自信的表现,但实际上他同时从历代君主身上挖掘出了他们的弱点,也吸取了他们失败的教训,所以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继往开来,不断完善、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