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大师认为,理性在这种类型人中占大多数。在他们看来,感觉是生命的一种完美的具体表现,所以他们竭尽全力地嘲笑自己会受控制这一毫无说服力的观点。外向感觉型人的感觉和直觉被称为不合理的功能,即在他们的感觉或直觉中不能判断好与坏、善与恶的真实差别。在现代人身上,不合理功能可以被更好地表现出来。这些人的目标是把每分每秒都看得很重要,用于具体的享乐,不在乎未来会如何,甚至在道德观念上同样有类似享乐的倾向。他们常常铤而走险,爱收集无聊的东西,喜欢购物……这些都证明了此类人甘愿为享乐而无私的牺牲一切。当然,这并不代表这类人只将精力浪费在淫欲或干一些粗鄙的事情上,他们会将其感觉分散开用于纯粹的最细致的审美上,抽象的感觉也会忠于他的客观感觉原则。
愿意生活在现实之中,却没有支配欲望及反思倾向的人属于外向感觉型人。他们希望可以经常性地拥有感觉,察觉客观事物的存在,还要尽可能地享受感觉。他们具有追求欢乐的能力,注重现实带来的快感,但并非不可爱,反而是一种很好的伙伴或对象。他们是生活中的“乐天派”,视觉和味觉非常灵敏,有时是位颇具审美功底,在设计和厨艺等方面都很出色的人。很多时候,他们会把很重要的事情放在一旁,甚至可以为晚餐是否丰盛这样的问题而绞尽脑汁。当客观事物带给他们所想要的那种感觉后,他们对那些客观事物就再也没有听下去或看下的兴趣了。但这些客观事物必须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或是超越具体性的推测但能增强感觉的。有时感觉的强化并不会使他们自身愉悦,他们也并不在意,因为他们只渴望得到这种单纯的感觉,而不是官能刺激。相反地,来自于内心的感觉却被他看成病态和厌烦的东西。
荣格指出,外向感觉型的思考和感觉来源于客观事物,然而又将其转化到客观事物,这一事实违背了逻辑,他们显得镇定自若,毫不在意。他们过度信任现实,毫不犹豫地将明显的心理冲突的存在看成是怪异的心理变态。他们在选择爱人时,往往把对方是否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作为标准。他们对人温柔体贴,在适当的时候也会调适自身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这一举动是被大家所熟悉的。他们对现实事物很少持敌对态度,因为他们的理想与观念没有任何冲突。
但是,外向感觉型的人容易有内向直觉型的阴影,易受骗术、神秘信仰的控制。荣格通过仔细研究指出,这类人越将感觉放在主宰位置,就会更快的失去感觉,越来越不满意,而渐渐变得粗俗,沦落成自暴自弃、不求上进的人,比如易变成纵酒纵色之徒。对于这些客观存在的事实,他们虽然也持鄙夷的看法,但无力去改变。这种态度只能证明它们是惟一可以用来刺激感觉的途径。客观事物被控制达到了一定的限度,此时与自我之间不存在任何可知觉联系的心理内容或过程都被迫游离出自己的职能,而成为一种平衡、调节或补充性的功能,最终走向面对众人不加隐蔽的对立。被压抑的直觉以主体与客观事物本身来支持自己。
在这里我们着重讲述荣格所说的“与自我之间不存在任何可知觉联的心理内容或过程”这一非意识的概念。
我们将这一心理内容或过程称为潜意识。我们有经验和充分的理由证明潜意识这一过程的存在,这些经验多数来自于心理病理学,体现在自我不知心理情绪的存在。催眠这一步骤能使遗忘的内容重新显现。
潜意识内容未与意识连接之前是以什么状态存在,我们不得而知,我们也不会做出无意义的揣测,更不要说妄想将潜意识与脑髓和生理相连接。只能靠经验推测潜意识的范围和其饮食的内容,但也是不完整的。通过经验得知,潜意识是意识内容透过丢失它们的能量价值而形成的。这些内容不会轻而易举地意识的限制下被“忘却”,是在适当的环境下形成的,有时甚至会在沉溺于很长时间后浮出脑海。举个例子:在梦中,或以潜在记忆的形式处于催眠状态,或者通过忘却内容的自由联接得复苏。
同时,我们还从经验中得知,潜意识是意识内容通过“有意的忘却”沉溺于意识限制之下,这叫做痛苦内容的压抑,在此过程中能量价值并没有遭受太大的损失。人格分裂意识崩溃的产生,是激烈的感情、神经震撼的结果,或透过精神分裂中人格的分裂产生。另外,从经验中还可得知,有些知觉因为强度不够或不够注意而不能达到意识的统一,但可以通过潜意识的统一将其变成心理内容,这点可以在催眠术中得到证明。剩余的那些能量较弱、注意力不集中的知觉被留在了潜意识的判断或设想仍可以有相同的事情发生。存在着潜意识的心理联想不是意识针对的矛头,会从潜意识中完全解脱,如“神话意象”。
这个对潜意识内容存在的假想完全在经验中得到证明,但不会告诉我们潜意识包含什么内容、其范围有多大、知觉的界限是什么等问题。
在有限的潜意识内容性质经验中,我们将它简单地分成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个人潜意识包括被遗忘的、压制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和下意识(即不知不觉,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唯心主义心理学将这种精神实质看作是潜伏在意识之下能支配人的思维和行动)领悟到的东西。集体潜意识源于一般心理功能的潜能,而不是个人获得物,这一来源从遗传的大脑结构中获得。也就是说不需要历史的传承,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上生长的动机和意象,如神话联想。潜意识内容和意识内容一样都在某种活动上很活跃,同样潜意识也有其活动的产物,譬如梦、幻想,当然梦和幻想在意识中也是无法被猜测到其成分和数量。梦来自脑,无法有意让其产生。
在这里我们会引出另一个心理学术语——补偿。潜意识在感觉中被迫脱离了自己的职责后成了一种补偿性功能。这里所说的“补偿”是指潜意识过程与意识的功能联系。补偿(compensation)被阿德勒予以全新的理念,他认为借由补偿性心理系统对自卑感做功能调解,这意味着一种补充、调节和平衡,类似于器官在其低下的情况下做出的缓解调节。补偿的评价同样需要通过经验。经验还证明潜意识过程低限度内容升至意识情况的表层,也就是说所有在意识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也上升到表层。潜意识的补偿功能被极大的调动,证明意识态度维系的片面观点越明显。在病理学中有太多病例证明了这一点。
在外向感觉型中出现了有意思的推测,性对象病例中,嫉妒幻想、焦虑表现最为突出,甚至有不同种类的恐怖症(Phobia),如强迫性的症状,这一病理现象带有明显的非现实性的特征,如带有神秘的宗教或道德色彩,促使一种琐碎、荒唐又很重视细节的道德和原始的迷信、神秘的宗教热潮紧密地结合,在宗教礼仪中被完全释放。这一切在压抑的不健全的功能中生长,与意识观点保持绝对的对应,以最荒谬的假想为依据,为外观戴上了与现实的意识感受相对比的面具。以假想为根据与意识观点相对立,显然成了两种不同的人格,思想与情感的结构被这两种人格曲成不正常的仿讽(parody);而理性被转换成繁琐的辩解和分析;宗教沦为直觉荒谬的迷信;道德却成了可怕的说教和赤裸、露骨的种族信仰。
这两种人格将人类的天赋转变成老奸巨滑,不思进取,不在新事物、新领域进行探讨,而是退回到人类情感最卑微、最脆弱的角落里窥探。心理病症具有强迫特征,表明潜意识并不赞同感觉型那种对客观事物不在乎的态度,并对其持有种敌视态度。从理性判断的角度讲,感觉类型不如思索地接受所有发生的事物,这一缺乏原则的态度造成其判断限制力被无情地剥夺。
理性的判断代表某种意识的限制,这种限制是潜意识强迫性地压抑感觉型的表现。理性中判断的存在意味着他的类型与客观事物保持着非同寻常的片面性时,就会陷入潜意识这个困境中,对客体依附越深,陷入潜意识越深。如果此种类型的人成为心理病患者的话,用理性的方式去治疗是无法治愈的。心理专家想分析的那部分功能尚未分解处于未分化的状态中。在生活中,我们常需要一些特殊的方式,这些方式能使人接受情绪压力,保持清醒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