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的要素革命
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学已成为传播人类文明和创新人类文化的主要途径,它使我们有计划地获取人类社会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与技能、社会道德与思想意识。尤其在学校教育中,教学是德育、智育和体育的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途径。当然,随着各种教育形式的出现,教学过程已可以通过多种有组织的活动来实现,并不局限于学校教育。
早期电子技术的进步,主要是促成了利用广播电视手段进行远程教育,并没有对传统教学模式带来多大的冲击,在“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方面,甚至比传统教学模式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希茨提出的虚拟课堂理念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实现,则带来了师生教学互动和学生学习的非即时性,“互联教育计划”的采用,方便了北美与亚洲、欧洲与拉丁美洲的学生之间的联系。“这项技术的用途很像今天的电子邮件。一个身处亚洲的学生可以拨一个当地的电话号码,接通新泽西的终端电脑,来收取储存于其中的课程材料,收发论文,或与教员和其他同学交流。”自此,电子化课堂开始变得无处不在。
通过网络进行教学,比起传统的学校教学来,内容显得更为丰富多彩,教学形式也极为不同。就网络教学自身来看,各国的网络课程计划特色不一,有将传统教学方式简单搬上网络的,有采用全新教学方式的。但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教学过程,其涉及的诸多因素之间,还是有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与关系。就教学规律而言,哪些是共性的,哪些是网络教学所独有的,需要进行具体分析,以提出一些指导网络教学实践的学习理念。
一、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
社会的信息化已逐渐成为一个国家取得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一种新的优胜劣汰的无情选择。时至今日,英语仍然是网上居统治地位的语言,西方发达国家的互联网普及率仍然居世界之首。网络给发达国家带来了极大的裨益。同样明显的是,世界其他地区的许多国家也开始意识到迅速踏上信息高速公路对于民族和国家命运的重大意义,于是出现了20世纪后期许多国家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你追我赶的情景。
在亚洲,日本比我国早两年使互联网用户逾千万,在澳洲,互联网的普及是近年来澳大利亚信息产业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在拉丁美洲,巴西、墨西哥、智利、哥伦比亚和巴拿马是互联网发展速度最快的拉美国家。即使在使用互联网方面远远地落后于发达国家的非洲,近几年来,也在信息化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尤其是南部非洲,大多数国家首都的公众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网,拨号上网的国家和地区就更多了。我国于1987年建成第一个电子邮件节点,1993年社会信息化工作开始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在短短几年内,我国的信息网络系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互联网迅速普及,并于2000年上半年网民突破了千万。人类纪元的第三个千年将是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化的时代。网络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庄,地球村的村民们必须正视这一由技术进步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作好应对的准备。而在物质文明的创造中,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这种急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学习化社会已经到来,选择什么学习方式,与我们学习的条件、学习的习惯、教育理念的变革和教育技术的发展水平有着莫大的关系,网络学习方式正在逐步迈进每一个家庭,成为每一个学习者或主或辅的学习方式。
教育活动历史悠久,从家庭事务式教育到学校教育,从学校教育到网络教育,不同阶段形成了不同特点。成人教育也经历了不同理念的时期,从早期对传统教育的拾遗补缺,到对传统教育的延续,再到与传统教育并重的终生教育,2l世纪达至受教育者自发进行终生学习。
二、课堂重归家庭
教学最早起源于家庭事务式,经过班级教学的学校教育模式阶段,现在似乎又要“回家”了。
1.家是最便利的课堂
在西方国家,教育最初是以家庭事务这种非正式的方式进行的。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普通平民靠他们自己现成的知识和技能来教导孩子有关宗教、社会、精神和职业事务。皇亲国戚和贵族可以请导师在家帮助教育他们的孩子,项目包括拉丁文、宗教仪式和处事方式。教育孩子的内容大多来自祖传,包括农田耕作技能、武士的技能、自然知识、上帝和英雄、古怪精灵的传说。教徒在公元597年建立和运行的牧师训练中心,标志着正式的、公开的、针对少数人的精英教育的开始。教育内容拓展到语法、逻辑、修辞三大部分和算术、地理、天文与音乐四个领域。
此时,对于大多数普通平民来说,家庭事务式仍是最主要的、影响面最大的教育形式。当时甚至出现了“大家庭”式的学校,高等院校的鼻祖——一牛津大学在建立之初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大约1200年,牛津的一群学者和教师共同建成了最高层次的学习与高等教育中心。“市民、教师和学者挤在一起,过着家庭式的生活,尽自己所知,海阔天空地、毫无顾虑地谈论着、争吵着……学习与教学,便是这样闹哄哄地进行着。”教学活动是白天进行的。能成为精英而参与其中的人微乎其微。文科分为上文所说的三个部分和四个领域,成为教学的基本内容。学生掌握了这些学科知识之后,可以进入更专业化、更职业性的学科学习,这些学科有刑法、民法、医学和神学。因此,早期的大学是“诸如教师、传教士、民法和刑法律师、官员、管理人员等的职业培训中心”。大学的培训功能主要是为政府服务的。从大学获取的知识,是从社会或个人那里难以得到的。然而,大学中的智力工作,是要将希腊与阿拉伯科学观、医药与哲学等内容统一起来,进而集中并调和出带有宗教色彩的新亚里士多德玄学。
从18世纪中叶开始,英国曾实行过导生制的教育方式,在传递知识方面有些像家庭事务式的传、帮、带,主要是依靠年长者或者最优秀的学生、导生向其他学生重复教师所上的课程内容。教师的职责是给学生上些简单的、机械式的课程,从理论上来说,这类学校并不需要很多教师,(教师的)需求完全可以是很少的。19世纪中叶又将导生制教育方式改为学徒制教育方式,实习教师一方面白天在学校授课,另一方面还得听教师讲一个半小时课程,是一种赚钱兼持续进修的方式。
2.家是课堂的延伸
远程教育已有悠久的历史,早期正式的远程教育起源于19世纪晚期的函授课程,一些学生以远程学习的方式获得成绩,师生以书信的形式进行联系和教学。
从12世纪牛津大学成立一直到19世纪初,牛津、剑桥两所大学基本上领导了国际高等教育的潮流。大学的功能主要是为宗教、政府培养上层统治人才。
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中,科学技术飞速发展。1809年,艾其华绥提出,知识是否有用,要看其使用价值。这一基本观点对牛津、剑桥的教育目标提出了质疑:大学是为教会和统治者培养接班人,还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人才?大学只是为少数人垄断,还是向广大群众开放?由于社会、人口与经济的变化,大学开始走出象牙塔。反对牛津、剑桥办学方式的人形成了一个非正式的联盟,提出了成立新大学的建议,还有些人发动有钱的亲友认股,为新大学筹集资金。
1826年,荷兰已有了3所不带条件向全民开放的优秀大学,并促成了英国在人口稠密、经济发展水平与荷兰相当的城市里,为当地居民构建一个收费低廉、不问出身、离家很近的大学的设想,不久先后建立了伦敦大学和达仑大学。这标志着大学教育开始走向社会,教育开始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1827年成立的伦敦大学,作为教学中心,针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置课程,主张理论联系实际,将教育与职业相结合,与实用科学联系起来。
但在牛津、剑桥的保守势力以及英格兰教会的大加反对下,伦敦大学演变为伦敦大学学院,无授学位的资格。新成立的伦敦大学凌驾于学院之上,自己不招生,不上课,对伦敦学院毕业生进行考试,合格者授以学位。
这种模式逐渐由本地走读变成了远程学习。英格兰各地先后在15年内办起了80所学院,形成了大学教育大发展的局面。这种新型的体制一直延续到今天。1858年起,非学院的学生只要交考试费,也可在伦敦大学报名参加考试,及格者同样可以取得学位。这一做法以后延伸到英联邦国家和地区。例如在香港的学生便可报考伦敦大学,在香港接受考试,合格者得伦敦大学学位。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自学考试”,为广大有上进心的青年敞开了大学的大门。美国1862年出台的奠里斯法案,可以说是19世纪国际最著名的高等教育法规,它推动了美国农业机械化进程。启动了发展州立大学体系的计划,为美国公民提供在经济上可承受的大学教育。这一法规为国际社会所面临的教育传播困境提供了一种卓有成效的解决办法,那就是多盖校舍。其后相随的有关法规,对进一步发展农业和家庭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美国教育开始了面向成人学生的一些尝试。除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职能外,发展科学与为社会服务的职能被相继开发出来,受教育人数急剧增加,大学传播知识与创新知识的教育方式走向多样化发展,个人成长与社会经济发展都得到了高等教育的强有力支持。
英国开放大学于1969年成立,电视作为一种远程视听技术,进入了远程学习。开放大学不要求学生有什么条件。它根据经费限制人数,按照报名的顺序先后录取。人数满后,后报名者在外面等候通知补缺。它满足了社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广泛要求,使更多的人有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学生数量有了更大增长。20世纪80年代继续教育规模超过了传统学位教育规模,学习型社会已经显现出来。继续教育的层次包括单科证书、专业文凭和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其课程包罗万象,有为就业需要的,有为个人兴趣爱好的,也有为升学需要的;学生学习有在大学、学院里进行的,有在家里的,也有在工作岗位上的。这充分发挥了开放大学的灵活性、实用性,从而使之进一步为社会所接受。
英国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在吸取了三个主要的政治社团的意见后,同意“削弱地方教育局的基础,建立一个自由市场”,教育从面向市场经济的社会性需求,走向面向市场的消费性需求,包括政府的、团体的和个人的需求。由于学校教育的选择功能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前途都支持新政策,早早地替孩子在学校的“自由市场”中作出选择。政府用甄别的方法取代了按智力测验对学生进行分班,分别在学生7岁、11岁、14岁和16岁时进行考试,使学校对政府资源的投资负责任。公布学生成绩对照表的措施,是为了让家长在替孩子选择时能有效地利用已有信息。
在高等教育学费急速上扬的今天,大众在经济上可以普遍承受的、最成功的办法就是远程教育。开放大学的成功,一方面促成了许多国家类似大学的建立,另一方面已为教育从视听的单向远程传输到网络的双向远程反馈打下了基础,适应了教育市场化的需求。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经技术手段处理后的电子课程和视听教育,成为单向远程教育的重要形式。
我国在网络教育方面也一直在追赶国际潮流。20世纪80年代初,在政府推动下,成立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国家网络教育体系建设开始启动。1994年,清华大学校园网与信息系统应用已具雏形。
当时联入清华校园网的计算机已有500余台,大部分系所、部处均有联网终端,有些部门有多台微机通过高速网或电话网与校园网相连。全校电子邮件已进入正式运行,自当年5月1日起,学校的通知、信息简报类的文件不再以纸介质发给联网单位,鼓励各部门充分利用好校园网络。另有近百个住宅微机用户通过电话线联网,这些住宅用户主要是各系所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校领导,对他们还开通了国际电子邮件,能及时对外进行信息交流。
在清华校园网上可为用户服务的信息资源,当时已有如下几个方面:图书、科技情报检索;CAI课件;校内动态信息;办公文件;信息通报及各类简报;教职工综合信息;本科生、研究生基本信息、电脑选课系统等。以上项目根据用户类别赋权,如校内动态信息仅为校领导服务。受某些条件的限制,目前只有电子邮件和CAI课件24小时服务,其余,有些是服务到晚上,多数是上班时间。为了满足学分制,全校一万多学生要使用计算机选课系统,由于学生人数多、时间集中,要使学生选课能分散在各系进行。
从1997年元月起的不到一年时间内,由国家教委管理信息中心,联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大庆市三联信息中心共同创办的全国教育信息网,就已将首批11个省市正式联网。经过筛选加工的大量国际、国内最新教育信息,每天都通过电脑网络直传省市分中心并转达广大终端用户。全国教育信息网以国家教育部中心工作为主旋律,以开发、输出教育信息为职能的专业网络。它将静态存储信息的数据库转变为动态输出信息的数字化信息库,由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变消极存储为积极输出。它宏观服务于领导决策,微观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面对源源不断的信息之潮,人们的信息传播理念受到很大的影响,互联网在教学中的作用日渐增长。
3.课堂又回到了家里
19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先后使用电话、电报、电视、无线电等通信技术,而且电脑逐渐成了通信网络的转换设置,由此创造了“电脑通信”的新模式,也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教育方式——网络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具有图像性和互动性的万维网一经出现,便得到了迅捷的改进和应用,为远程学习提供了即时或非即时的学习媒介,很快发展成网络教育课程,吸引了大量高校的广泛参与。“因特网在技术上有潜力将全球的每一间客厅变成共时互动的课堂”,电子化课堂可以无处不在。不断完善的电子技术将电子化课堂带进了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