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理解学科创新教育
45995400000015

第15章 发展形象思维,建立两种思维结合的教学新模式(上)(2)

布鲁纳曾说:“一个学者在他的学科的最前哨所干的工作与儿童初次接触这个学科时所干的工作之间,是有连续性的。”布鲁纳没有说明如何做到这一点。我们认为重视直接经验,通过实践或实验获得知识,应该是这种连续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工作同小学生在自然课里摆弄天平、动动烧杯、从仪表里观测数据是有连续性的。作家从深入实际、体验生活中获得素材,通过艺术构思而后写出他的作品,同学生结合生活、仔细观察而后通过构思写成作文是有连续性的。

这就是直接知识的重要性,也是观察的重要性。

3.观察力的培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观察力作为人的一种基本认识能力与人的语言能力同等的重要。一个人一刻也离不开语言,同样,一个人一刻也离不开观察。前者属于认识的表达,后者属于认识的来源。因此,观察力的培养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课组在《开发右脑——发展形象思维的理论和实践》一书中谈到培养观察力时,强调要结合学科特点进行培养。如何结合?一是要抓住关键期,从小抓起,把重点放在幼儿园和小学,二是要有目的系统地进行。观察力可以通过多学科去培养.但要抓重点学科,比较系统地进行培养,改变过去八九门课都提出培养观察力,没有一门系统地进行培养的状况。语文(主要是作文)、美术、自然课是培养观察力的重点学科,理由是:观察产生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用表象来思考的.思维的结果可以用语言来表达.也可以用图像直接表达出来,还可以用操作表演等方式表达出来,选择这三门学科培养观察力,也是从不同表达方式来考虑的。

语文课可以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如形象化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的情景教学,尤其是作文课可以比较系统地培养观察力。课题组语文实验课,把低年级的“说话课”改为“观察、说话、写话”课,增加课时,对观察、说话进行比较系统的训练,学生从一年级起就可以练习写作,取得显著效果。如育才小学于宪敏老师在“观察、说话、写话”课中,指导学生由静到动、由简单到复杂、由室内到室外进行观察,一二年级上了60多次观察课,到二年级末学生平均可写出300~400字的文章。下面是她在一年级上的一堂《小手绢》课的情况。

一上课,教师就在黑板上挂出一块小手绢.问学生:“谁能说说这块手绢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观察后,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有的先说颜色,有的先说形状,有的说手绢上的图案……教师肯定了他们回答得都正确,但这样说显得乱些,怎么能说得更清楚呢?学生产生了新的愿望,随即,教师指导他们按照一定顺序仔细观察,然后组织好自己的语言。按照以下顺序让学生边看边用完整话叙述。

(1)“小手绢是什么做成的?”

(2)“这块手绢是什么形状的?”

一个学生回答:“是用布做成的。”又一个学生说:“这块手绢是用布做成的。”教师让学生对两种回答作比较,让他们懂得后面的说法完整,别人听了明白,进而要求他们用这种方法回答第二个问题。学生不觉得困难,说出“这块手绢是正方形的。”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并丰富学生词汇,教师进一步问:“还能不能用不同的词语来说?”“这块手绢是方方正正的。”“这块手绢是四四方方的。”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把这两个句子合并成一句话。学生经过观察思考,自己练习,作出了如下回答,用不同的词汇表述了这个意思:

“小手绢是用布做的,是四四方方的。”

“小手绢是用布做的,是方方正正的。”

“小手绢是用布做的,是正方形的。”

“小手绢是花的。”“手绢是彩色的。”“手绢是花花绿绿的。”学生用上自己喜欢的词语说出。最后,教师让学生们按照这个顺序连贯起来,说出如下一段话:“小手绢是用布做的,方方正正,五颜六色很好看。”这段话反映出学生按照顺序观察、思维.因而语言是连贯的,思维是条理的,这是学生可喜的进步.在这堂课中教师巧妙地把观察训练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

小学自然课,凡是学生能做的实验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去做.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如朝阳区实验小学五年级《氧气》一课,教师为学生们做了实验前的充分准备,让学生分组制取氧气,通过学生分组制氧气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学生接着用自己制取的氧气来研究氧气的性质。首先观察氧气是什么样的,学生很自然地说出氧气是无色的、透明的气体。然后教师说“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分析出氧气能支持燃烧,你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氧气能支持燃烧吗?”同学们都在思索着,这时有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看见桌子上有木炭。以前,我们家吃火锅时都用木炭,木炭被烧得红红的,可是我从来没有看见过木炭着起火苗来,咱们能不能让红木炭着起来呢?”教师说:“你想的很好,一会儿,你就拿烧红的木炭放进氧气瓶中看看木炭在氧气瓶中有什么变化没有?”又有的学生说:“我见到工人叔叔焊接时,就用大氧气瓶,把铁弄出许多火花是不是铁在氧气中能燃烧呀?”教师赶紧抓住同学的想法说:“同学们想的真好,现在我们就来试一试,看看木炭和铁丝在氧气瓶中会是什么样的?”学生首先做的是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孩子们边做实验边观察,高喊:“啊!木炭真的能在氧气中燃烧起来。”有的喊:“老师,您看氧气让木炭燃烧了。”当再让学生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教室里就像正在开一个联欢会,同学们兴奋得蹦着脚欢呼着:“老师快来看!我们组成功了!铁丝燃烧了!”“啊!好漂亮的火花,就像放的烟花一样。”“真没想到铁丝还能燃烧,并能放出这么漂亮的火花来……”

这是一堂多么生动活泼的实验课。

二、图形(图像)教学

1.图形的特点

图形、图像具有整体性、形象性、具体性等特点,下面具体说明这些特点的意义。

(1)整体性,使我们能整体地把握事物的特征。在物质世界中,整体性是物体的一个基本特性,因为人对一般物体的识别,把它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主要根据它的形状特征,而色彩、质地或运动状态在识别中只起次要的作用。物体的整体性要靠形象思维来把握,它比逻辑思维或语言有直观的优势,因为语言只能一步一步地推理或陈述,用线性的方式来论证或说明。

(2)形象性,使人一目了然。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如果能把问题通过想象转换为图形,用一个草图来表示,这时不仅可使在头脑中不定的表象固定下来,更重要的是把各种问题之间的联系形象地呈现在眼前,使人一目了然,思路畅通。

(3)具体性。图形信息量大,图形、图像是一种面形的表达.是形象思维直接的表达。如果把图形转换为语言,用语言来叙述.就等于把面形的东西转换为线形的东西,无疑将失去大量信息。例如,一个从未见过的人,你只听他人的叙述,即使描述得很细微.还是很难准确地想象出这个人的具体模样来。又如一幅以中国地图为背景的长江图,用文字来表述就是:长江发源于青海省.流经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经上海流入东海.而图像不仅能说明发源地、流经省份和入海处,还能表示它的具体位置、流向、弯曲程度以及距离等。

这种把图形转换为语言,有时是不可能的,如一个奇形怪状的物体,一台非常复杂的机器,或一条无规则的曲线,语言是无法表述的。

(4)图形(图像)的鲜明性,容易引起儿童学习的兴趣,容易使儿童把它同已有经验(表象)联系起来,并且使那些典型图形产生广泛的迁移。同时,运用图像也容易记忆。加拿大的爱伦.帕维欧曾在一个实验中证实了图形记忆。

2.图文结合

上面谈到图形(图像)的特点,图形也存在不足之处,从知识结构来说,图形可组性差,不如语言文字之兼有视觉、听觉的功能。

而语言文字的最大特点和优点,是可分离性和可组织性。由于可分离性,才可能按照一定语言规则组成无比丰富的大大小小的语言单位,使其表达能力深入到认识的各个领域,而且一般是连贯的、系统的。因此,语言文字成为人们进行思想交流和交际的最重要的工具。但是应该指出的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形象思维是有局限性的。面对一个五光十色、千姿百态的形象世界,语言的表达是贫乏的,用语言来表述图像(表象),不少信息丢失了,往往造成语言描述的不确定性。对许多几何图形、空间形体、空间观念,语言也是难以表达的。

由于图形与语言文字各有优缺点,把二者结合起来,图文并茂,发挥各自的优势,既有图形的整体性、形象性、具体性,又有文字的连贯性、系统性和严密性,使两种思维达到最佳表达。当今,随着多媒体的广泛运用,图像的制作已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图形教学,图文结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教学内容改革一条重要途径。

3.图形训练

图形(图像)是形象思维一种重要表达方式,成为一部分学科(如美术、几何、地理、生物等)的重要内容。因此图形训练是发展形象思维,掌握学科知识,培养绘图能力、解题能力的重要方法.如同语文培养语言能力、数学掌握计算能力,需要进行字、词、句训练和数字运算训练一样。下面是几个学科的图形训练举例。

(1)平面几何的图形训练

几何解题过程中首先要判别图形,其中识别图形的相似或相等,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如何使学生存一个复杂图形中很快地识别某些图形的相似性?这就需要进行训练,使他们获得大量的相关图形的表象积累。以三角形相似为例,在三角形运动中.其形状不变,而位置、大小是变化的。图形训练可以通过平移、翻折、旋转的方法变化图形,使学生在图形的位置、大小运动变化中去识别它们。

(2)地理的“图导法”教学

特级教师裴新生在实践中创造了地理“图导法”教学。他在总结中说:长期以来,一些教师总是把文字系统放在教学的首位.在这种习惯势力的影响下,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也只重视课文.而忽视图像,从而造成地理教学中的一个误区。以图导文就是要扭转这种偏向,先图后文,以图像为先导,结论产生在读图之后。在讲述某个问题之前,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阅读、分析有关的地理图像,然后指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并由学生进行口头表述,使结论在读图之后由学生自己得出,再与课本中的文字内容相互对应印证。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像的学习习惯,做到由图导文,图文结合,相互转化,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发展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并使二者有机地结合。如学到中国地形特征时,不应该先把课本中提出的特征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阅读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三级阶梯分布图、地形剖面图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由学生得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征。这样,既加深了印象,又培养了能力。

(3)文图结合训练

形象思维可以用语言来表达,也可以用图像来表达。学习语言,培养语言能力是语文教学任务,而用绘画方式来表达对事物形象的认识和审美情趣,是美术课的任务。虽然表达方式不同,其思维是共同的。美术实验教师创造了一个方法,用“绘画日记”把二者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语言能力和绘画能力。这样,一举多得,学生每周记两次,坚持了四年,效果很好。

(4)解题中的图形训练

解题是学生知识的运用。问题中一般叙述了一个特定的问题情景,情景中隐含着解决问题的有关条件和数字。解题第一步是审题,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想象出问题情景,然后把它画成草图.这时题目中各个条件的关系、作用,便一目了然,再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就容易找到解题方法。

三、技能与思维

1.心理学关于技能的定义与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