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教育科学功能发挥作用的因素很多,它的研究成果的价值效益有直接的、间接的,有近期效益和潜在效益,应该区别情况,科学地鉴别并评价。对研究成果作鉴定时,质量的高低、价值的高低,要按照价值效益的具体指标去衡量,不能是笼统的、抽象的描述。对科研成果要求价值效益是科研工作正确出发点的体现,是科研工作的根本原则,也是科研管理工作的根本方针。
(四)对科研成果的科学态度问题
科研成果是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因此,要求重视客观实践事实,不能“空对空”地泛论;还要注意对具体事实的分析、解剖,综合与提高,通过理性的思索,抓住事物间的本质联系,避免就事论事。在鉴定科研成果时,不能仅仅看思维形式是否完备,而主要看科研成果所反映的是否是新的事物,提出的是否是新的思想、概念、观点和方法。如果是新的事物和创见,就应承认其为科研成果,不能一涉及具体事物或问题就认为是“就事论事”,也不能一涉及抽象思维就认为是“空对空”。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要求教育科研工作者更多地去研究现实问题,进行具体实践和总结,从而提出新观点,创造新方法。我们也要看到世界各国教育科研中各种新的理论和观点不断深化,要认真学习和引进,结合我国的实际进行研究,创造与发展我国的教育理论。
科学在于创新,科研成果鉴定在于肯定教育领域中的创新。
创新要从教育科学原有的各种理论派别的理论体系出发,看是否能为理论思想库提供论点;创新要从教育实践在新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出发,看是否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创新要从本国和国际的研究状况出发,看是否能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观点。总之,科学研究要从教育领域已有的实际出发,提出新问题,得出新结论,指导新实践。新旧是一对矛盾,只有清楚明白地掌握时,才能有真正的新。并不是任何闭门造车、东拼西凑的抄袭及甲乙丙丁的“集装”都可以称为科研成果的。
成果鉴定方法
鉴定标准和评估体系只是鉴定评估的依据,要成功地鉴定一项成果,还必须采用相应的科学方法,将鉴定标准和指标体系付诸实践。总结近年来的鉴定评估工作经验,一般采用如下两种方法:
一、定性鉴定法
采用这种方法的一般步骤是:每位鉴定成员先自行依据鉴定标准或指标体系对成果进行具体分析,或划定等级或写好简要评语,其后再进行集体鉴定。集体鉴定时每位成员先依次汇报自己对成果的分项和整体评估等级或评语,再集体讨论,统一认识。在此基础上鉴定委员会主任或鉴定组长归纳全员意见,草拟鉴定意见。然后再集体讨论修改,通过鉴定意见。最后填写成果鉴定表格,并由鉴定委员会主任或鉴定组长签字生效。
二、模糊鉴定法
定性鉴定法是快捷迅速、径直把握成果情况特点,再用定性语言对成果进行鉴定判断的评估描述。其优点是省时省力,其不足是难以准确、贴切。为此有不少鉴定单位探索在定性描述前先进行定量刻画。一般步骤是鉴定前先根据有关情况对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赋予权重,对每项指标的评定按照五个等级赋予分值。在具体鉴定过程中每个成员对成果的各项指标按等级记分。待到进行数据处理时,先统计每个成员的评分,再统计全员评分。全员评分即对该项成果的定量评估结论。在此基础上再用定性语言进行全面评估。以上两种方法各有长短。鉴定经验丰富的集体宜采用定性鉴定法,鉴定经验不足的集体宜采用模糊鉴定法。
成果鉴定的组织形式
目前的教育科研成果鉴定多采取专家评议方式。根据成果的重要性和经费等具体情况,有会议鉴定和通讯鉴定两种形式可供选择。鉴定组成员一般由7~9人组成,人选由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和组织鉴定的单位共同协商聘请。鉴定委员会或鉴定小组应以专家为主体。鉴定专家应精通本学科业务,具有高级职称和荣誉称号,属同行中的权威人士。除专家外还应有相关的学科规划成员和业务水平相当高的教育行政领导参与。
一、会议鉴定
即以会议的方式对成果进行鉴定与评估。在会议鉴定一个月前,课题组应向主管部门提出口头或书面鉴定申请,并同时或随后呈递成果主件、附件及研究工作总结报告(其中应包含对成果的自我评价及经费使用情况)等材料。鉴定会议之前半个月,最少也要在一周之前,负责组织鉴定的部门就要将鉴定材料分别呈送给参加鉴定的成员,并敦促他们提前审读材料,做好会议鉴定准备。会议鉴定的一般程序是:①有关领导和鉴定委员会主任或鉴定组长讲话,指明鉴定意义,提出鉴定要求;②课题负责人汇报研究工作过程和研究成果;③课题组解答鉴定组成员的质疑;④考察现场或进行现场调查,或查阅有关资料;⑤鉴定成员参照鉴定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评分或准备意见;⑥全体鉴定成员即席讨论评议,或付诸表决通过鉴定意见;⑦课题组负责人认可鉴定意见并表示态度;⑧填写鉴定表格,鉴定委员会主任或鉴定组长签字生效。
二、通讯鉴定
通讯鉴定和会议鉴定要求相同。不同的是鉴定成员要以通信的方式先将鉴定评估意见寄给主任或组长,主任或组长汇总后再征求各成员意见或付诸表决。这种背对背的通讯鉴定形式,多认为是一种省时省经费的良好鉴定形式。最大的好处是各成员能有足够的时间审读成果材料,充分准备鉴定意见,而又能较好地避免人际关系的影响。
无论是会议鉴定还是通讯鉴定都应本着科学态度,坚持实事求是、公平合理的原则组织进行,以便对成果提出客观、公正、全面、中肯的鉴定意见。如果在鉴定过程中掺杂进人际关系、学者名望、有偿交换等不良因素,鉴定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成果鉴定流程
一、鉴定前的准备
鉴定前的准备直接关系到成果鉴定的成败,因此,准备工作必须细致、科学、周全。这些准备工作包括:
1.分析结题条件
结题是课题研究的一项终结性工作。结题前必须对课题的研究情况予以详细周密的审查,客观分析是否具备结题条件。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否完全达到;二是课题研究各阶段、各方面的工作、活动是否全落实;三是课题研究的质量、水平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四是课题研究的各项资料是否齐全。
在全面分析以上条件的基础上对课题研究作出综合性判断。
2.整理研究材料
结题工作往往是从整理材料开始,其基本要求是真实、可靠、全面,整理的重要方法有三条:
(1)鉴别。课题研究的材料纷繁复杂,因此必须对所有的材料进行鉴定区别,筛选出不可靠或不必要的材料。
(2)分类。对研究材料予以归纳、整理、分类。首先要区分研究参考材料与结题材料。研究参考材料是在研究过程中搜集的、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材料,大都是他人现成的间接材料。结题材料是课题研究活动的产品及有关材料,大体可分四类:一是成果材料,包括主、附件,主要有研究报告、论文等文字材料,和软盘、图表等非文字成果。二是原始材料。即在研究过程中通过观察、调查等方式采集的所有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有保存价值的材料。三是课题工作材料。主要有课题立项申报书、批复文件、项目合同书、实施计划、方案、工作小结或阶段总结等。四是有关成果效益与影响的材料。这主要是针对一些实验性课题而言,应包括一些社会客观反映或与课题研究效益有关的材料。
(3)编目。对各种研究材料经鉴别、分类后,填写材料类别、编号、名称、来源,编写目录,便于查阅。
3.撰写研究报告
就是对研究过程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全面的分析、整理和表述,形成具有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的观察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或论著等。
4.做好课题工作总结
课题工作总结就是对从课题立项到成果形成的研究情况、工作、活动进行全面的回顾、分析和概括;以正确的教育科学理论指导对材料、事实等作客观的分析、综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它不仅使研究者本人能从中得到感悟,而且也使研究成果和经验具有普遍的意义。
5.做好经费结算
有经费资助的课题在结题前必须进行经费结算。课题经费来源一般包括主管部门拨款、单位资助、课题组自筹三个方面,要统一清理,分别结算。要根据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检查经费支出是否符合管理原则,支出是否合理、有效,开支手续是否遵循常规,单据是否齐全,收支是否相符,如有结余或超支如何处理。经费使用情况检查、结算后,应填写收支清单,附上单据。
二、申请鉴定
研究者在对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人、事、信息、时间、财物等要素进行总结、回顾,完成结题报告后,并不意味着研究工作的自行了结,必须经主管部门和单位认定。由于科研成果具有学术性,涉及多学科的理论、原理和方法,成果鉴定和评价要聘请专家进行。因此,课题组的研究报告及其他形式的成果等要根据课题来源、级别、内容等因素,向有关方面申请鉴定。
申请鉴定的方法是:
(1)准备科研材料,包括结题报告、研究报告(或实验报告),以及与课题研究有关的其他材料,在预定鉴定时间一个月前送交有关部门或有关人员。
(2)写好申请报告,领取、填好申请书。申请报告要简明扼要。
(3)自下而上,向本单位和省、市、区科研管理部门汇报科研情况。
主管部门和单位要及时受理课题组的申请。校级课题向本校提出申请,学校要根据科研成果评价的标准和方法,组织校内具有高级职称的行家或校内外专家结合,进行评议。省、市、区县级课题要分别向省、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区县相应科研管理机构或委托机构提出申请,根据研究成果及经费等条件,分别提出验收或评审的形式、时间、方法。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在收到申请后,将会作出明确答复。鉴定工作由省、市、区县科研管理部门组织和主持;省级、市级及以上的重点课题,必须组织专家评审。课题没通过验收者须补充研究方能结题。
课题鉴定验收后,课题组应针对专家评议和建议作必要的修改、补充,使研究更完善。并将研究成果材料、研究工作报告、验收或评审材料交省、市、区县科研管理部门和本单位各五套;研究中的原始材料交本单位,存入科研档案或业务档案。有关的课题经费也应分别同相关部门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