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求知文库-伫立在森林草场
45990900000017

第17章 绿色的希望(4)

十几年前谈全球变暖、臭氧耗竭和土地沙化时,有人认为还为时过早,甚至是杞人忧天。可如今,这些危险都已实实在在地出现在我们面前,而且迫在眉睫。在20世纪人类共同的话题将是恶劣的地球环境状况,世人将会形成一个共识,即人类的活动破坏了地球,毁灭了万物生灵。

一个并非耸人听闻的统计是,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近100年来,地球物种灭绝的速度超出其自然灭绝率的1000倍。这种速度今天有增无减,还在不断加快,不少珍稀动物的数量已经到了屈指可数的地步。比如华南虎只剩下50只,东北虎也只有200余只。

生态世界中,每一种事物都与其他事物紧密相连,互相依存。环境问题从陆地扩展到海洋和大气层,正是这种相互关系的表现。恐龙的灭绝带来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变化,结束了一个物种丰富的地质年代。自然海洋渔场的逐渐消失,促成冰岛渔场的开发,而与此同时,只因为渔场里的鱼需要吃农作物制成的饲料,我们不得不在本来就紧缺的耕地上种一种新的作物。美国竖起高高的烟囱,以保证俄亥俄河谷免受工业废气污染之苦。可是,它却使该区的酸雨降在了加拿大魁北克的槭糖树上……

热带雨林是目前受破坏最严重的生态区。虽然热带雨林仅占地球陆地面积的6%,但它却拥有世界一半的动植物物种。然而,这片蕴藏丰富物种的森林却正在经受巨大劫难,人类砍伐和雨林火灾平均每年毁林1%,相当于一个爱尔兰的国土面积。热带雨林犹如一个巨大的多样性生物大家园,雨林消失就意味着大量生物将失去栖息地。据估计,每年大约有0。25%甚至更多的森林物种濒临灭绝。

动植物自然生长地的急剧减少是导致物种减少的主要原因,同时,外来物种和疾病的传入,过度的狩猎和植物利用,人口迅速增加进而侵占动植物栖居地等也加速了物种的灭绝。

科学家警告:动物数量在100只以内时,抢救难度相当大。科学家呼吁:树立生态道德观,重建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一种完全平等的朋友的关系。

警告充满着理智,呼吁充满着感情。

生态道德乃是人类持续发展的新道德观念。如今不是讲可持续发展吗?倘连可持续生存都受到威胁,还怎么谈发展?要实现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就要建立起人类与大自然所有成员间的伦理关系。简而言之,人类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成员,要平等地对待和处理好与其他成员的关系。不错,人类具有无穷的智慧,可以成为自然的“主人”,可以“主宰”、“征服”、“改造”自然,但这绝不是“掠夺”、“捕杀”的同义语。而只能体现人类对大自然的责任。“主人”的职责是协调好大自然成员的关系,把地球建设得更美丽、更洁净。

尊重大自然的内在价值与多样性,保护、促进、支持那种将增长与发展建立在生态持续性原则基础上的生活方式;极为谨慎地使用各种资源,极为谨慎地处理各种废物,极为谨慎地对待各种生物体的增殖与衰减,维护大自然神圣不可侵犯的完整性。

这是地球上每一个公民有必要遵循的生态道德观念。令人欣慰的是,现在各国青少年的环境意识远远超过前辈。他们是未来地球的主人,可以想见,一旦他们当家做主,全球环境将大有起色。美国青少年在开展环保活动方面形式多样。每年都有成千上万名青少年在“地球日”主动清理环境,积钱赞助环保工作并向要人写信,要求重视环境保护。瑞典的孩子们用出卖旧报纸和旧罐头盒的钱,在中美洲的哥斯达黎加购买了65000多公顷的原始森林加以保护。日本青少年发起了用木制筷代塑料筷的活动。巴西的环保小组已从3年前的500多个增加到目前的4000多个,其中许多是青少年组织的。

我国党和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并把保护环境与控制人口提高到基本国策的地位。全国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保护环境、保护资源、防治污染的法律。

我国政府深知自己在保护全球环境中的责任,在联合国环发大会上,李鹏总理阐述了中国在环发领域的原则和立场,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会后,我国政府立即采取行动,提出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重要战略,提出了环境保护奋斗目标。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我国政府积极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编制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和《中国生物多样性国别研究报告》,加大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力度。

但是,不要以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只是环境保护工作者的事情,没有全社会大多数人自觉地协同工作,一切好的措施都会落空,因此,保护大自然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爱地球先要爱我们脚下赖以繁衍生长的这一片土地,爱护我们国土的各种资源。我们必须抛弃那种浪费的,漫不经心的生活方式;我们必须回收更多的废品;我们必须实行计划生育;我们必须栽更多的树木……用我们的双手把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保护得更好,把神州大地打扮得更美丽!

地球上的生命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任何生物都立足于脆弱的生态基础之上。如果没有清洁的空气、淡水,没有肥沃的土地和生命维持系统,地球上的生命既不能生存更不能繁荣。让我们用智慧和双手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吧!这不仅是为了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的孩子,而且也是为了还未出生的后代,因为他们有朝一日将会继承地球。

创建绿色新文明

地球曾美丽迷人,充满着青春活力。然而,经过成千上万年的发展和演变,壮丽的山河不仅历经沧桑,而且留下了人类文明的粗重脚印。

一万年前发明的刀耕火种,使人类告别了靠采集和渔猎为生的蛮荒时代,开始了农业文明。

农业的产生是人类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农业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千秋彪炳的古代文明。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哈巴拉文明、中美洲的玛雅文明,以及我国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都归功于农业创造的文明。农业生产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胜利。但是,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刀耕火种是人类最早的农业技术,为了播种,为了放牧,为了取得燃料,人们砍伐和焚烧山林,开垦土地和草原,把焚烧山林的草木灰作为土地的肥料。这样耕种几年以后,天然肥力用尽,收成下降,就被迫弃耕,又转移到森林的另一个地区。这样由于植被可以在休闲地恢复,叶落归根,使休闲地再度肥沃起来,土地不会遭到根本的破坏。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人口的增加,反复的刀耕火种,无穷尽的弃耕、特别是一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就会导致土壤破坏,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使肥美的田野变为不毛之地。接踵而来的是旱涝频仍,风沙肆虐,使肥美的田野变为孤寂的荒漠。于是,农业文明日暮途穷:古巴比伦王国衰败了,玛雅文明消亡了,诞生过哈巴拉文明的印度河流域被漫漫黄沙吞噬,孕育了华夏文明的黄土高原沦为千沟万壑的不毛之地。黄色的农业文明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把憔悴的黄色留给了大地。

200年前,法国一位哲学家曾说过,从前是森林,文明时代成了沙漠。显然,这些曾产生过光辉灿烂古代文明的地方,是植被丰富、生态系统完善的沃野。只是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刀耕火种式的经营,过分强化使用土地,才导致青山绿水变成山穷水恶的荒凉景观。农业文明的衰落,集中反映了以破坏土地为特征的环境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历史的悲剧仍在延续,直至今天,土壤侵蚀问题仍然是世界性的环境问题。

人类迈入工业社会后,逐渐成了大自然的主人,在向大自然索取大量财富的同时,也排放了大量的废物,给美丽的地球脸上抹黑,城市上空被黑色的烟雾笼罩,江河湖海被黑色的污水浸漫。黑色的工业文明在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将人类的居住地涂上了浓重的黑色。英国著名生态学家爱德华把全球环境恶化比喻为没有枪声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他说,由于这场大战,大自然正在迅速衰退,如果任其发展下去,自然界将很快丧失供养人类生存的能力。这绝非危言耸听,严酷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

1996年4月20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报告指出,从饮用水、空气到海洋和森林,整个地球环境全面恶化;南极臭氧空洞正以每年一个美国陆地面积的速度增大;全球1。25亿人生活在空气混浊的城市;12亿人生活在缺水的城市,14亿人的生活环境中缺乏生活污水排放装置;每年全球地表土壤流失200亿吨,减少森林460万公顷……

黄色的农业文明和黑色的工业文明使人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种以牺牲环境效益换取的发展与繁荣是不能持久的。在自然界中,人类无论怎样推进自己的文明,都无法摆脱对自然的依赖和自然对文明的约束。自毁家园,必将导致人类文明的衰落。当今地球生态失衡的状况,确实已经发展到每个人都要承担起一份责任的时候了。

对此,中国人民毅然作出了历史性的选择,正在兴建世界最大的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这项历时73年的跨世纪工程,占国土面积的42。4%,将使我国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地区的森林面积由工程前1977年的3。7亿亩增加到9亿多亩,其生态经济效益累计可达1。3万亿元。

纵观世界,为了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进行一场“环境革命”已大势所趋。通过这场伟大的革命,人类将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改变我们传统的发展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乃至伦理道德,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黄色文明和黑色文明,控制工业污染,提倡清洁能源,植树造林保护土壤,增强公民环境意识,创建一个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新文明,使我们的地球、我们的居住地、我们的家园更繁荣、更洁净、更宁静、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