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实施个性化教育
45987900000016

第16章 实现个性教育的基本条件(4)

第二,显著课程与隐蔽课程互补。显著课程与隐蔽课程都是影响学生良好个性形成的重要客观因素。但其存在形态、影响方式和对受教育者影响的侧重点不同。显著课程主要以学科内容的形态存在,并且以直接的、外显的、明确的方式,通过学生有意识的特定的心理反应机制影响学生,其重点在于对学生理性的训练与强化。隐性课程则主要以非学科内容的形态存在,如校园环境、制度文化、人际关系等,它涉及学校生活的所有方面并渗透其中,并以不明确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通过学生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机制影响学生。其影响重点在于对学生非理性的熏陶和陶冶。良好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是理性与非理性在个人那里的和谐发展。因此个性教育的课程结构应是显著课程与隐蔽课程相辅相成。就目前中国学校课程的现状来说,要加强隐蔽课程尤其是校风、教风和学风,以及人际关系、校园环境的建设。

第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个人课程兼顾。人的个性是由类特性、社会特性和个人特性所构成的“特质群”。从文化学的角度说,它是类文化、民族文化、时代文化、地区文化和个人特质的综合体。国家课程是类特性和社会特性的反映,是类文化、民族文化和时代文化精品的综合,它反映的是人类、时代、民族和国家对个性发展统一的、一般的要求。地方课程是地方和学校的特殊文化、特殊需要和特色的反映与要求,它弥补了国家课程难以兼顾地方和学校具体与特殊的不足。个人课程是对学生个人的需要、兴趣、特长和志愿的满足,它能保证学生个性潜能和个性特长的发挥。可见,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个人课程各有其特点与功能,不能互相替代。但是目前中国的课程设置基本是划一的国家课程的“一统天下”,地方课程和个人课程受到忽视。因此说,在我国加强地方课程和个人课程的研究与建设更为迫切。

第四,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核心课程互补。学科课程是最早的课程形态,其基本特点是:在教学内容上实行分学科设置课程,使用固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实行班级授课制: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一定程序进行教学。数百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它具有以下优点:它既根据人类长期对自然、社会、思维运动认识的科学总结,分门别类地让受教育者掌握知识,又按照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并结合受教育者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由浅入深、从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地编排教材内容,突出了知识技能的基础性和系统性。但是,它存在着内容彼此割裂,重视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忽视实际和直接经验,要求整齐划一,难以照顾个性差异等不足。活动课程是同学科课程相对的课程,是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为主,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以获得直接经验和提高学生活动能力为主的课程。它的优点是:实践性强,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发展;综合性强,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提高能力;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利于个性发展;灵活性大,活动的途径、形式和方法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但是它不能给学习者以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核心课程是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来组织课程,但不是仅以此为根据,还要以人类的基本活动、社会需要为根据来组织课程,它较活动课程更重视教师的指导。笔者认为,它除具有活动课程的优点外,还具有将儿童需要与社会需要兼顾起来的长处,但它同样不利于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可见,培养良好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需要上述三种课程的互补。根据当代个性教育主题的要求和我国当前学校课程设置现状,应加强活动课程和核心课程建设。

第五,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比例适当。从根本上说,必修课程利于学生个性特质中共同品质的培养,但是由于其统一性使教学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选修课程是对必修课程的必要补充,它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和选择权,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选择最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课程。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结合,使课程具有了更大的灵活性,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但是,就总体来说,目前中国的课程设置是必修课程比例过大,有些学校尤其是有些中小学校根本不设选修课。这与个性教育是相悖的。因此中国当代课程改革应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扩大选修课程的范围和数量。

由此可见,个性教育的课程结构是多元化的、灵活性的、动态的开放系统,是对划一化和单一性课程结构的超越。

丰富教育活动形式

教育活动形式是关于怎样组织教育活动,怎样有效地控制和利用教育时间和空间的问题。个性教育必须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形式才能实现。那么与个性教育一致的、有利于受教育者良好个性形成的个性教育活动形式是什么呢?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是固定的、单一的,还是灵活变动、多样的?笔者认为,个性教育的活动形式应是多样的、灵活的,是各种教育活动形式相互作用、协调一致、互相促进和互补的有机系统。

一、充分发挥集体教育活动影响个性的主导作用1.集体是个性教育影响的主体

集体是组织起来的、拥有集体机构的个人有目的的综合整体或社会共同体。马克思认为,只有在集体中并通过集体才能获得个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克鲁普斯卡雅认为,学校集体在形成儿童个性的复杂过程中起极其重要作用,她写到:“我们要努力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全面发展的、身心健康的人,但不是个人主义者,而是集体主义者,他们不是把自己与集体对立起来,而是构成集体的力量,把集体的意义提高到新的水平……我们认为,只有在集体中儿童个性才能得到最充分、最全面的发展。集体并不埋没孩子的个性,但影响着教育的质量,教育的内容。”马卡连柯从理论上阐明并在实践中证明了在有组织的集体中培养良好个性的效果,他强调“个性的社会目的性是在集体中培养个性的主要结果。单单成为一个正直而善良的人,这是远远不够的。人必须极其关心社会主义社会的利益。必须感到自己是在参与为人民的幸福而进行的斗争。”马克思曾经这样写道:“……那些为最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经验赞扬他们为最幸福的;……”我认为,这种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受即是共产主义个性的社会目的性,也是当代人个性社会目的性的最重要品质,而这种个性品质只有在良好的集体中才能形成。集体不仅是良好个性形成的手段和途径,而且是重要的途径和基本手段。它能对个性形成起主导作用,如使个人对吸收全部社会文化财富抱积极的态度,保障在群体意识范围内培养影响每一个性的个体意识的集体思想和信念,保障个性社会道德经验的积累,使个人在集体里通过相互交往,逐渐形成对世界、对其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各种各样的积极正确态度,为个人主体性的发展创造条件并提供施展的天地,等等。总之,有组织的集体是青少年良好个性形成的一条正确途径,它不单纯是对儿童个性起影响作用的外部环境,而且是起主导作用的教育主体。

2.创造条件使集体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影响个性形成的主导作用集体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培养个性的过程。个性不可能脱离集体而发展,集体也不可能脱离个人而存在。正如马卡连柯所说:“摆在我们面前的始终是一个双重的对象——个人和一伙人。”集体既是教育的目的,又是教育的手段。所以,创造充分发挥集体教育活动影响个性主导作用的条件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个性品质的过程。这一过程所包括的重要内容有:

第一,对学生提出具体的个性发展要求。马卡连柯认为,建立集体应该从善于对学生提出教育要求开始。因为“儿童集体教育工作进行的成就……多半决定于在它的组织方面所做的最初工作,决定于组织的时期。”而对学生提出具体的个性要求,有助于很快地整顿学校的秩序和纪律,把组织性带到学生的活动和行动中去,有助于指引和纠正集体发展的方向,有助于激励学生进一步提高觉悟和进行自我锻炼。所以,马卡连柯在他的《苏维埃学校里的教育问题》一文中写道:“学校从开学的第一天起,就应当向学生提出苏维埃社会的那种坚定不移的、无可置辩的要求来,就应当教学生有一定的行为标准,教他们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该受奖励,什么要受惩罚。”第二,培养集体中的健康舆论。健康舆论的形成,是集体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标志。所谓舆论,应该理解为在学生当中对集体生活的各种现象和事实作出的评价。这种评价应该具有一致性、代表性和效用性,即不仅包括集体中所有的人或者大部分人都赞同某种意见,而且还包括使这种意见付诸实行,谴责犯错误的人,改造他们的不良个性,激励每个人自愿地、积极地、热情地参与集体活动、交往和建立相互关系的过程。第三,建立集体中的社会主义人道关系。前苏联学者T·E·康尼科娃把人道主义关系看做是集体道德上成熟的一个标志,并提出了这种关系有如下特征:普遍的友好气氛,相互之间的关心,不是有选择地,而是对所有的集体成员一视同仁地,随时为他们的痛苦和欢乐作出反应的个性品质在集体中稳固地占了优势地位;对其他的集体也产生了兴趣,并感到自己是整体的一个部分,竞争、小团体的利己主义及闭塞现象消失了;在集体中,“孤独”过分的声望、某些儿童占据“领袖”地位等情形正在消失。笔者认为,建立这种关系的实质就是建立个主体与个主体、群主体与群主体间的平等与合作关系。它是培养、弘扬学生良好个性品质,预防、改造学生不良个性品质的重要保证。第四,积累和巩固集体生活的优良传统。马卡连柯认为,集体中具有传统标志着集体的活动、交往和各种关系产生了成效。笔者认为,集体的优良传统就是集体个性和特色的反映,它无论对集体成员个性形成的影响。还是对组织和集体的培养都起重要的作用。正如马卡连柯所说:“任何东西,也不能像传统那样能够巩固集体。培养传统、保持传统是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学校如果没有传统……不会是好学校,而凡是我所见过的好学校……都是具有传统的。”第五,组织多样化的集体活动。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必须通过各种活动来完成。活动既是个性发展形成的源泉,也是集体自身诸特征发展的源泉。但与个性教育要求一致的活动不是单一的活动。而是具有积极性、多样性、统一性和完整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才是受教育者良好个性,尤其是主体性发展的源泉和手段,才是达到个性教育目标的途径。第六,激发个性的积极性。人的良好个性与良好集体的形式,是同每个人的积极性、同他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密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说,集体活动对个性的各种影响,只有通过个人在集体活动中的积极性才能产生效果。“每个人在某种活动领域里表现出的积极性比较高,他就会在这些方面得到比较迅猛的发展。从直接的意义上说,人要是没有自身的积极性,是什么习惯也‘养成’不了,什么本领也‘锻炼’不出来。个性的任何新的形成物和品质,都是人自身努力的结果,都是人在社会生活、劳动或科学的有关领域内进行积极活动的结果。”所以,不能“把人‘制作’、‘生产’、‘塑造’成为物件的产品,成为外界影响的消极成果,而只能使他投身于活动,激发他自身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