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典籍
45986000000043

第43章 《孙子兵法》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兵书。又称《孙子》、《孙子兵书》、《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或《孙武兵书》。该书不仅在中国历来为谈兵者所称道,从宋以来被列为《武经七书》之首,而且早在唐初即传入日本,近代以来更传入欧美,以多种文字译行,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古代典籍之一。

据《史记》、《吴越春秋》等书记载,《孙子兵法》的作者为春秋末年的孙武。孙武,据说原是齐人,以兵法十三篇求用于吴王阖闾,被拜为将,曾破楚人郢,显名诸侯。与伍子胥同为佐吴破楚的显赫人物。

《孙子》从汉代起一直传为孙武著,其成书年代被认为在春秋末年。但宋代以来,有不少人提出异议,认为该书的思想内容具有浓厚战国色彩,作者是否为孙武十分可疑。最早提出此说的是北宋注释《孙子》的名家梅尧臣。受梅说启发,南宋叶适也推测《孙子》是“春秋末战国初山林处士所为,其言得用于吴者,其徒夸大之说也”。在梅、叶等人说法的影响下,后来又出现了不少怀疑之说,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孙膑所作说”。此说主要由近代以来的一些中国和日本学者《孙子兵法》各种译本提出,他们认为,汉代人所说的孙武不见于先秦古书,疑点很多,可能由孙膑的传说演化而来。怀疑《孙子》成书于春秋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还有20世纪30年代末齐思和所作的《孙子著作时代考》。该文从《孙子》书中所见的作战方式、战争规模和时间、军事制度以及其他名词和著述体例几方面,将其成书时代确定在战国时期。但同时,它又反驳“孙膑所作说”,指出汉代原有题名为孙武和孙膑的两部兵法存在,不容混为一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学术界关于《孙子》的成书时代和作者也有过一些讨论,流行的看法是,《孙子》由孙武草创、孙膑整理完成。对新、旧两说持折衷态度,但学术界还有不同意见,较合理的看法是,《孙子》为“孙子学派”军事思想和战争经验的总结,其基本成书时间应在战国时期。这可以从《孙子》的内容本身得到证实。

《孙子》全书共有十三篇。其中《计》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预计战事胜负,制订作战计划。这是全书的纲领。《作战》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谋攻》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是专恃武力强攻,而是采用各种手段迫使守敌投降。《形》、《势》讲的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类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势”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虚实》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众击寡”,“避实而击虚”。《军争》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九变》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行军》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地形》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九地》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火攻》讲的是以火助攻。《用间》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全书叙述简洁,内容富于哲理性,对历代行师用兵、讲习武备影响至深,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至今仍未丧失其真理性。

据司马迁所说,《孙子》的汉初传本,与今本篇数相同,但当时及其后也还有其他一些佚篇《孙子》在流行和陆续产生。这些佚篇《孙子》本来别自成书,西汉未经任宏校定,与上述十三篇合为一书,致使篇数骤增,达到八十二篇、图九卷。这种本子流行到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特意编了一部仅有十三篇的扼要注释本,将西汉末增人的佚篇悉数删汰。这些佚篇《孙子》在隋唐之际仍以单行本形式流传,后全部亡佚。故唐人杜牧说“武所著书,凡数十万言,曹魏武帝削其繁剩,笔其精切,凡十三篇,成为一编。”过去不少人怀疑此说,也有人反过来臆推《孙子》为曹操伪托,都缺乏证据。

曹注本出现后,注解《孙子》者不乏其人,但流传至今,最重要版本只有三种:①影宋本《魏武帝注孙子》,收入《平津馆丛书》,原本为清顾之逵旧藏。该书是仍然保持单行本面貌的曹注本。②宋版《武经七书》本《孙子》,收入《续古逸丛书》,现藏日本。该书是宋元丰年间经朱服、何去非校定的不带注的本子,后世大量的武学教本都是翻用此书。③宋本《十一家注孙子》,北京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均有藏本,今有中华书局影印本。该书原出宋吉清版《孙子兵法》书影天保《十家孙子会注》,十家者,魏曹操,梁孟氏,唐李筌、杜牧、陈暤、贾林,宋梅尧臣、王皙、何延锡、张预,加上钞附在内的唐杜佑《通典》引文的小注,便是十一家,书后还附录了宋郑友贤《孙子十家注遗说并序》,是保存旧注最多的一个本子。

整理研究《孙子》,前人著述极多。其中研究《孙子》著录者,以近人陆达节所著《孙子考》和《孙子兵法书目汇编》搜集最富;校勘方面,清孙星衍校刻的《孙子十家注》,以钩稽古本残句著称;注释方面,近人在引证中外军事史、整理旧注、疏通文义和思想评价等方面均有一定成绩;辑佚方面,清毕以珣《孙子叙录》、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王仁俊《经籍佚文》等均辑有《孙子》佚文。另外,日本东北大学中国哲学研究室还编印了《孙子索引》。

1972年4月,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了竹简奉《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它证实了《史记》关于《吴孙子》和《齐孙子》从汉初就各有其书的记载,澄清了某些人在这一问题上的误解。竹简本《孙子》有不少字句与今本不同,而与失散在汉唐旧籍中的《孙子》引文比较接近,是了解《孙子》的流传和校勘《孙子》的宝贵资料。另外,墓中还出土了记载《孙子》篇目的木牍和五篇《孙子》佚文。木牍将《孙子》十三篇分为前六篇和后七篇两部分,称后者为“七势”,其篇次排列与今本不尽相同。五篇《孙子》佚文为研究汉初佚篇《孙子》的面貌提供了新线索。已有不少研究者利用这一新材料,写出了新的注释本和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