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栽培季节:一般可在秋、冬季栽培,次年夏季采收。南方地区,除冬季气温低于5℃的时间外,几乎全年均可栽培。也可春、夏季栽培,当年秋季采收。中海拔地区可在8月前种,冬前采收。
(2)培养料配方:竹荪培养料可采用单一或复合的,复合培养料比单一培养料效果好,原料也容易找。这里介绍各地常用的复合培养料配方,供各地因地制宜选用。
配方1:废竹料60%,阔叶树枝丫或碎片20%,黄豆秆18%,过磷酸钙1%,石膏粉1%。
配方2:阔叶树枝丫50%,竹枝叶28%,棉籽壳或黄豆秆20%。过磷酸钙1%,石膏粉1%。
配方3:棉籽壳50%,树枝桠30%,农作物秸秆18%,过磷酸钙1%,石膏粉1%。
配方4:玉米芯60%,竹枝叶15%,棉籽壳或黄豆秆23%,过磷酸钙1%,石膏粉1%。
配方5:甘蔗渣60%,黄豆秆或树枝桠23%,麸皮15%,石膏粉1.5%,硫酸镁0.5%。另加腐殖质土适量。
配方6:芦苇秆50%,树枝桠20%,棉籽壳或黄豆秆13%,麸皮15%,石膏粉1%,过磷酸钙1%。
配方7:麻秆70%,蔗渣20%,木屑10%。另加石膏0.5%,尿素0.03%。
配方8:玉米秆80%,蔗渣10%,木屑10%。另加碳酸钙0.3%,尿素0.02%。
配方9:芦苇60%,蔗叶20%,蔗渣10%,木屑10%。另加石膏0.6%,尿素0.04%。
配料时,凡较长、大的枝丫、竹片、秸秆等,应先切短,然后进行浸水、消毒等处理。
(3)配料、装瓶、灭菌、接种均按常规进行。
配料:大的原材料要粉碎或切短。拌料前将培养料堆积起来充分浸水。
拌料:用拌料机拌料的话,将培养料倒入拌料机内,搅拌10~15分钟,调节料的水分含量为60%左右即可;如果是人工拌料,要选择光洁坚硬的场地,按配方将原料多次重复翻拌,直至均匀,并边拌边添加水,使其水分含量在60%左右。
装袋或装瓶:装料时边装边用手压,培养料要压实,以外紧内松,上紧下松为好,装好后用棉花塞紧。若用袋装,每袋装料0.5~0.7千克,用颈圈、棉塞、报纸(或牛皮纸)封口。
灭菌:灭菌分为高压蒸汽灭菌和常压蒸汽灭菌。
高压灭菌时,应打开气阀加热,待压力升至78.45~98.07千帕,排出的气体已达107℃时,关闭气阀,控制火候,保持2~3小时(若控制得好,20~45分钟压力即可升至147千帕,使锅内的热量保证有足够的时间穿透塑料袋,达到袋内外温度一致。而后再加温,使压力上升到147~167千帕,保持105~120分钟。
常压灭菌,初时旺火猛攻,待锅内温度升至100℃,冷气排尽后,关闭排气阀。灭菌过程中,锅内水位低于1/2时,要注意及时补充沸水,保持整个灭菌过程的温度不低于100℃(保持14~18小时)。停火前,再猛火轰一次,停火后保持3~5小时,待温度降至60℃时抢温出锅,待袋内温度降到27℃时,开始接种。
接种室消毒:接种前,菌种要进行检查,清除杂菌,连同料袋(瓶)和接种工具一起放入接种室进行消毒。采用超净工作台的,需提前开机30分钟;采用紫外线灭菌时,需用纱布把菌种覆盖好,再打开紫外线照射30分钟。按每10平方米接种室,甲醛500毫升,高锰酸钾400克混合于容器中,使其产生的烟雾充满整个接种室。接种箱消毒,每次只需甲醛10毫升,高锰酸钾7.5克。气雾消毒剂需按说明书使用。
接种:接种人员进入接种室前要衣帽清洁,双手用75%酒精擦洗。接种时,点燃酒精灯,用酒精棉球擦拭菌种瓶壁。在火焰上方拔去菌种瓶塞,解开料袋(瓶)口,灼烧镊子,待镊子温度降到室温时再去夹取菌种(防止温度过高烫坏菌种)。用镊子夹取菌种立即接入料袋(或瓶),迅速扎口,每瓶菌种可接种20~30袋或60~70瓶。
发菌室消毒:发菌室使用前需打扫干净,房屋四周消毒灭菌,保持清洁卫生,且不潮湿、无白蚁、无螨虫。可喷洒氧化乐果和敌敌畏杀虫。室内用甲醛、高锰酸钾密闭熏蒸24小时,彻底消灭室内杂菌。
(4)菌袋排放:菌袋在发菌室排放的形式有两种:一是直立排放。将菌袋直立紧靠排放,优点是高温季节可防止高温烧菌,缺点是占地面积大。二是墙叠式排放。菌袋口方向和门窗方向一致,袋口朝外双排堆叠成行,行间留出管理通道。
(5)温湿度控制:菌袋的温度要控制在23℃左右(棘托竹荪应稍高一些),湿度为60%~70%,并保持发菌期间发菌室始终处于黑暗。
(6)通风换气:为了保持发菌室空气新鲜,可在发菌室墙的下侧开1~2个通气孔,经常开孔通风。发菌20~40天,菌丝旺盛生长,可将袋口扎线解开,增加氧气进入和废气排出。外界温度高时,早晚通风换气;外界温度低时,中午通风换气。
(7)翻堆:培养4~7天检查菌种是否萌发成活,10~15天第一次翻堆,观察菌丝长势及污染情况。发现零星青霉污染,用75%酒精或1%多菌灵液注射控制蔓延,对污染严重的应及时清除,对未萌发成活及菌丝生长不良的应及时回锅处理。以后每隔10~15天翻堆1次,并注意观测二氧化碳的含量,使之始终控制在0.10%~0.15%。
(8)灭菌杀虫:发菌培养期间,发菌室要始终保持清洁卫生,并定期用2%甲醛,或0.1%甲基硫菌灵,或5%石炭酸,或5%~20%石灰水等杀菌剂喷洒地面及空间。也可在地面直接撒石灰粉或石灰粉与漂白粉混合剂。袋口解开前一天,发菌室一定要进行消毒处理,每立方米用17毫升甲醛与13.75克高锰酸钾熏蒸,并用5毫升敌敌畏或除虫菊酯杀虫,以减少杂菌和虫害发生。
(9)压块:当菌丝长满瓶后10天左右,挖出瓶料压块。装料压块要在干净、消过毒的房内进行。用宽33厘米、高7厘米、长25厘米的木框,将挖出的菌料迅速填满框内并压平,特别是四周要用力压紧。压块后用消过毒的塑料薄膜盖上,放置在黑暗处或床架上。于24℃~26℃下培养发菌。
(10)菌块排放:菌块入房前要消毒,菌块上床架前,床架上铺好塑料薄膜,每隔20厘米左右在膜上打一个虑水孔,床四周做20~30厘米高的边框,膜上添一层2~3厘米厚的微酸性腐殖质土。将菌块间隔10厘米左右整齐排放在床架上面,然后,在间隔的空隙间、菌块的两端均填满填充料,要求填充料高出菌块1~1.5厘米,整理床面呈瓦片状。然后盖2~3厘米厚的腐殖质土作盖面土,覆土后喷1次水,土上再撒上一层树叶或竹叶,厚度以不见土为宜,最后再覆盖塑料膜以保持湿度。
(11)菇房管理:菌块上床后的20天内,菇房要保持黑暗状态,以利发菌,20天以后逐渐增加散射光照,以利子实体生长,并加强通风,保持空气湿度85%~90%,不久可采收子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