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青少年教育自助金点子-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慎重选择
45978600000014

第14章 张良彻悟淡名利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老子》

张良原本是战国时韩国人,他祖父和父亲都是韩国贵族。秦国消灭韩国后,张良一直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曾在博浪沙伏击秦始皇,但没有成功。

他逃亡到下邳,遇到黄石公,得到《太公兵法》,悉心研读,以图复仇。

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张良率众投奔刘邦。不久,他游说项梁拥立韩国贵族成当上了韩王,他任韩司徒。后来韩王成被项羽所杀,张良又投奔了刘邦,成为重要谋士。他协助刘邦直攻秦国都城咸阳,一路上迭出妙计,斩将夺宫,最后轻取咸阳城。

张良经常给刘邦讲《太公兵法》。在楚汉战争期间,张良在鸿门宴上与项羽、项伯周旋,使刘邦得以脱身。他建议刘邦不要立六国的后代,以免留下后患,并建议刘邦顺从韩信的意思,将韩信封为齐王,以调动他攻楚的积极性。张良劝刘邦乘胜追击项羽,使项羽兵败后自刎于乌江。

张良扶助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之后,权衡利弊,选择关中作为王朝的定都之地,赢得了民心归附。在赏封功臣时,刘邦叫张良自己选择齐地的三万户作为食邑,但张良没有接受,并说只要有一块小小的地盘就足够了,把它当作同刘邦会面的地方,要它为封地,也完全是表达对刘邦的知遇之恩。

张良认为,他灭秦复仇的目的已经达到,由平民官至列侯,一切都满足了。他想到自己年老多病,目睹了彭越、韩信等功臣结局悲惨,又联想到范蠡、文种复兴越国后逃生留死的历史教训,深怕重蹈覆辙,因此不贪一时之荣,不图一时之利。

从此以后,张良淡泊名利,抛弃人世纷争,修身养性,专心研习黄老之学。

不用多说,建功立业是众多志向高远的人所向往并为之奋斗的事情。那么,功成之后呢?不外乎这么一些情景:居功自傲,功成不居,贪得无厌。

功名本来就是身外之物,既看重,又不看重,当是最佳的态度。看重,是因为活一辈子总得做点什么,为国家,为社会,为家人,为自己,总得用某些行为和结果来证明自己活着的价值。功名不过就是起了这么一种证明作用而已。不看重,是因为悟透了人生的哲理,人生一世,活的是心灵的自由和自在,而不是受身外之物拖累、纠缠。还因为得到的越多,失去的也越多。不贪不占,不矜不持,也许更受人景仰。

所以,功成不居,不仅是一种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策略,也是一种体现了人生境界的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