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电磁(科学探究丛书)
45972800000011

第11章 电气化时代的到来(2)

1931年,贝德在大剧院进行公开电视试验。他选择了转播赛马比赛。这也是电视历史上首次的“实况转播”吧!赛马是当时英国人最喜爱的娱乐活动。当人们在距赛马场23公里的伦敦大剧场里亲眼看到赛马场上的精彩表演时,都情绪激昂地站立起来。连续不断的鼓掌使贝德一次又一次地向观众鞠躬致谢。电视发送和接收成功了。贝德创造的电视在今天看来显得有点原始,放映出的图像模糊不清。原因是贝德采用了机械扫描方式。

1929年,俄国的罗辛教授提出利用阴极射线管的电子扫描方式。用阴极射线射出的电子光束在荧光屏上“描绘”画面。电子枪发射一束聚焦了的极细的电子束依一定顺序一行行地依次打在屏上,我们看到的电视就是电于扫描高速地重复不断地进行所产生的结果。

从原理到实施又要克服许多技术上的困难,这一任务又落在移居美国的俄国博士兹窝利金身上。他开始在美国西屋电器公司实验室工作。1928年他发明制造了用于传送电视影像的光电管——光电摄像管。他和另一发明电视显像管的美国工程师范斯瓦斯合作,实现了以电子扫描方式的电视发送和传播。

1935年,为了公开试验兹窝利金博士的电视研究,在美国最高建筑物纽约帝国大厦设立了电视台。

1936年,电视台成功地把电视节目送到70公里以外的地方。后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试验中断。直到战后的1946年,美国人罗斯·威玛发明了高灵敏度的摄像管,日本人八木教授又解决了家用电视机的接收天线的问题,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建立超短波转播站,终于使电视迅速普及开来。

今日电视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根据不同需要制出各式各样的电视。商店里供应的电视机琳琅满目,有的屏幕大到54英寸、有的却只有一本连环画那么大小,可供旅游时随身携带,还有可像画一样悬挂在墙上的薄电视……

在车站、广场、体育场所中则矗立起“顶天立地”的超大屏幕电视;却也有小到可戴在手腕上的手表型超微型电视机。

现代新电视视角都很大,你从屏前哪个角度都能看清楚画面。

还制出了可同时播放六个小画面、一个大画面的电视。你觉着哪个精彩,只需一按电钮,在屏幕上就能映出你喜爱的那个频道画面。真是美不胜收啊!电视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而且广泛用于数学、工业生产、军事国防等各个方面。电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五彩缤纷的灯

1882年初春,第一批实用的白炽灯终于问世了,它给千家万户带来了光明和欢乐。白炽灯是爱迪生对人类最辉煌的贡献之一。

但爱迪生发明的白炽灯也有缺点,就是使用寿命较短,这是因为他用的灯丝是炭化竹丝,容易氧化而烧断。

有没有更好的材料可作灯丝呢?科学家们又开始进行新的试验。1910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克利基用钨丝代替炭化竹丝作灯丝,发现使用寿命大大提高,可用上千小时,这样就发明了钨丝白炽灯。钨丝不仅能耐高温,而且亮度大大提高,因此很爱大众的欢迎。通用电气公司立即申请了钨丝灯泡的专利,并将其命名为“玛兹”(玛兹是希腊神话中的神),从1910年开始向全世界出售。这种钨丝白炽灯从那时起直到现在一直兢兢业业地为人类服务。

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钨丝灯泡也有缺点,因为金属钨达到一定高温就开始蒸发,从而使玻璃泡变黑,影响了亮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用电气公司的另一位研究人员兰得米阿想出一个新办法。他不使电灯的玻璃泡成为真空,而是在抽净空气后,给灯泡充以与钨不发生化学反应的惰性气体,如氮气和氩气等,这样就可抑制钨的蒸发,效果很好,很快又申请了专利,并于1913年开始生产这种充气灯泡。

此后,有一位名叫弗里德里奇的美国人,尝试向灯泡里充进碘、溴等卤族元素。这类元素有一种本领,能够把蒸发到灯泡壁上的钨(充了惰性气体后钨仍要蒸发,不过比较慢而已)重新“揪”回来,送回到钨丝上。这样不仅提高了白炽灯的发光效率,还延长了白炽灯的使用寿命。1959年第一盏卤钨灯造出了,从而揭开了白炽灯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白炽灯较之以往的蜡烛、煤油灯当然具有无法比拟的优点,但人们并不满足,因为它还有很大的缺点。这种电灯是利用电流流过灯丝产生高热来发光的,在由热转换为光的过程中,热量有很大的浪费。如果说原始的灯,是灯与火不能分开;那么白炽灯则是灯与热难分难舍。科学家们想:能不能把热与光分开呢?1902年,美国的休伊特研制成功了水银灯。水银灯是在真空的玻璃管中注入少许的水银蒸气,在灯管的两端引出两个电极,加上电压后,使玻璃管中产生放电电弧而发光。由于它是靠气体的激发而发光的,所以也叫做气体放电灯。水银灯发出的光极强,光谱也接近太阳光。它的强光,适合于电影的拍摄,一些摄影棚往往都用水银灯照明。

但水银灯也有缺点,就是有很强的紫外线,在室内长期使用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特别是损害人的视力。于是人们又开始考虑,有没有办法不使其产生紫外线呢?经过种种试验和摸索,终于找到一种荧光物质,如用光线照射它,它也会发光,而所发出的光线的波长比照射它的光线的波长要长。紫外线波长比一般可见光线的波长要短。这样一来,如果使用紫外线照射荧光物质,那么荧光物质所发出的光线,其波长就比紫外线的波长要长,即不再是紫外线了。如果在水银灯玻璃管内壁涂上荧光物质,那么水银灯发射的损害人视力的紫外线,就会被转换成像白炽灯那样的光线了。这种灯的光色接近日光,因此通常把荧光灯称为“日光灯”,它的发光效率要比白炽灯高出好几倍,而且使用寿命也比白炽灯长,一般可达四五千小时。

既然水银蒸气通电后能发光,那么其他的气体行不行呢?科学家们进行了各种试验,在抽空的玻璃管内充以各种气体,然后加上电压,看看有什么结果?结果发现:充氮气的会发黄色光,充氢气的会发粉红色的光,充二氧化碳的会发白色的光,充氩气的会发淡紫色的光,充氖气的会发橘红色的光,若将氖气与水银蒸气混合,则会发绿色的光,啊!这不是五彩缤纷的霓虹灯吗?是的,热闹的上海南京路、淮海路的商业街上装饰着的各种鲜艳夺目的装饰灯,正是这种充了各种不同气体的霓虹灯。

气体放电灯还有很多:若充以钠蒸气,则加电压后的钠蒸气会激发出强烈的黄光,它的发光效率很高,用作街道照明非常适合。你不妨留意一下,一些都市街道的照明灯现在差不多改成发黄光的钠灯。由于它发出的荧光穿透浓雾的能力强,所以也是船舰信号,港口、机场上的好光源。

若在玻璃管里充以氙气,则发出的光同太阳光几乎接近,不仅光色好,且光效高,光强大,故又称为“小太阳”,可以用于广场大面积的照明。一些体育场地的照明多用它。在场地的四周安装上几十盏“小太阳”,就如同白昼,因此即使在夜晚,照样可以进行足球比赛。据测算,一盏5万瓦的氙灯所发出的光相当于1000盏100瓦的日光灯,或者相当于90盏400瓦的高压汞灯。

自从爱迪生发明白炽灯以来的百余年中,如上所述各种光源真是层出不穷,五花八门。但不管如何变化,都需电源,未来的灯又应是怎样的呢?现在有一种称为“原子灯”的已初露头角,这种灯不需电源,也不需外加燃料,却能自动发光,寿命可达几十年,真可谓是“长命灯”了。

前面说过,荧光物质要能发光,必须要有其他光源照射,否则它就黯然失色了。怎样能使荧光长久不衰呢?人们发现有些放射性同位素在不断衰变的过程中,会发射出具有很大动能的射线,它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如果把这种放射物质与荧光物质放在一起,利用放射性物质产生的射线来激发荧光物质,不就成了“永久”发光的灯吗?于是,一种新的光源——原子灯就诞生了。

另外,有一种叫电致发光灯,它像一块熠熠生辉的发光板;一种叫半导体灯,其实是一个发光二极管,它能直接把电能变成光能,使固体材料发光,很有发展前途;还有一种化学发光灯,它利用物质的化学反应发出冷光,如同萤火虫一样,发光效率极高,前景十分美好。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新型光源就会出现在你的居室和书桌上,在你的口袋里也许会放上一个只有指头大小的原子灯手电筒呢!

发明真空三极管

1906年春天,美国纽约地方法院正在开庭审判一件离奇的案子。

被告人是一个面容憔悴的青年,名字叫福雷斯特。法官戴着庄严的黑礼帽,用手高高举起一个里面有金属网的玻璃泡,他宣称有人控告被告人用这种“莫名其妙的玩意儿”四处行骗。而这个青年竭力辩解说,这个玻璃泡是他的新发明,它可以把远在大西洋彼岸传来的微弱的电磁波加以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