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学伴你行——杏林春秋
45969800000010

第10章 挂号手术室(1)

口罩

在医院里,经常见到医生和护士们戴口罩。现在大家都清楚在这样的环境中口罩所起的作用。可是,在500多年前,却是怎样的情景呢?14世纪,欧洲发生很厉害的传染病,使许多人害怕。

那时候的欧洲还很落后,人们不大讲究卫生,也没有起码的医学常识,得了病忙找巫婆来念咒语、驱妖魔。那时候医生已经出现了,但他们的人数少,没势力,只要他们出去看病,常常遭到巫婆带人追上来狠揍一顿。传染病发展快,医生不能不管,为了保护自身安全,免得挨打,医生就用纱布遮住自己的鼻子和嘴巴,做到“让你不认识我!”这就是当时的医生处境。到了1897年,德国医生莱德奇,在汉堡开设了一家私人诊所。由于在这之前,他行医时是戴口罩的。对此,莱德奇公开声明,从医学的观点来看,医生应该戴口罩,而今天在诊室里看病,仍然戴口罩的目的不是躲巫婆,而是为防止呼吸道吸进灰尘,讲究卫生。这就提高了对口罩作用的认识。由于他的医术高明,治好了许多人的病,赚了不少钱。在他的诊所门前,雇有几名彪形大汉守卫,因此想闹事的巫婆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其他医生觉得莱德奇言之有理,又有势力,纷纷效法,也都在看病时戴起口罩来了。

不过,那时的口罩只是用几层(或一层)纱布,来回地把鼻子、嘴巴、胡子缠起来,十分简单,很不舒服。莱德奇让人把纱布剪成长方形,在两层纱布之间架起一个框形的铁丝支架,再作一根带子系在后脑勺上。于是,口罩便有了最初的形状。

1899年,法国医生米琪缝制了一种多层纱布口罩;并且改成可以自由系结的办法,用一个环形带子挂钩在耳朵上。19世纪,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创立了近代细菌(微生物)学说,使人的看法为之一新。护理之母南丁格尔曾说过:空气像水一样,也是会被弄脏的。如果戴上口罩就有可能把细菌阻挡在纱布层的外边,不许这些坏东西溜进来害人。

20世纪以来,每到春秋季节,在公共场合戴口罩的人一天天多起来了。口罩毕竟是一件小小的发明,如防感冒口罩、防尘口罩、香味口罩等,它们都是口罩的延伸和继续。

人造血液

1979年4月3日,日本福岛医科大学医院里,手术台前的外科医生面对垂死的病人,一筹莫展。病人是一位61岁的老人,因患胃溃疡吐了大量的血,医生认为必须马上给他动手术输血。可是,这位病人的血型极为罕见,医院里根本没有这种血型的血浆,福岛中心血库也没有。

眼看病人的生命奄奄一息,时间不能再等了。一位医生提出了一个建议,大家一合计之后,认为现在也只能这么办了。于是,1000毫升乳白色的液体注射到老人的体内,然后进行了手术。结果,病人起死回生,得救了。

这种神奇的乳白色液体是什么东西?它为什么能叫人起死回生?这要从10多年前的一只小白鼠讲起。

1966年7月的一个上午,美国亚拉巴马大学医学中心的实验室里,克拉克教授和他的助手们正在紧张地进行着一项生物化学实验。

“哎唷!”突然,一位助手轻轻地叫了一声。原来一只供实验用的小鼠从笼子逃了出来,助手一把没有逮住,那小白鼠从桌上掉了下去。这位助手没有再去找这只小白鼠,因为在实验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固定的岗位,不允许随便离开干其他事情的。

3个小时之后,实验做完了,大家开始整理容器和实验器械。“它原来在这里!”助手叫了起来——他在搬动一只玻璃容器时,发现刚才的那只小白鼠在乳白色的液体里,显然,它从桌子上掉下来之后,正巧落到了这容器之中。“嗨,它活着!”这回助手惊叫起来了。大家围拢来一看,果然见那小白鼠还在动。受惊之后,居然还像鱼一样欢蹦乱跳起来。

这是怎么回事呢?克拉克检查了那只容器,容器里装的乳白色液体是一种氟碳化合物的溶液。“这真是件怪事!”克拉克大感诧异;老鼠掉进水里都得淹死,掉在一般的液体里,也会是这样的,可掉到这种液体里3个多小时后,居然仍然活着,而且是活得这样的自在!

这个偶然的事件,引起了克拉克的好奇心。通过进一步的试验分析,克拉克发现,氟碳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溶氧能力。当时的试验表明,用氟碳化合物制成的超细乳状液,溶解氧的能力要比水大15倍,而运载氧的能力竟然比血液中专管运载氧的血红蛋白还要大一倍多。

由此,克拉克想到,既然氟碳化合物有这样的本领,能否用它来代替人血呢?于是,他公布了自己的发现,并提出了研制人造血液的设想。

1970年,克拉克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他试用氟碳化合物乳剂替换狗的90%血液,结果这只狗一直存活下来,也未见有任何不良影响。此后他所进行的一系列试验也进一步证明,氟碳化合物乳液可携带氧气到组织细胞,同时还能把组织中的二氧化碳带回肺中,可以起到红血球的作用。

在人造血液研制上获得突破性进展的是日本医学工作者内藤良一。克拉克的发现和试验结果公布以后,轰动了整个医学界。当时正在欧洲访问的日本红十字公司经理内藤良一知道后,提前结束访问赶回日本,接着又马不停蹄地带人到美国专程拜访了克拉克,回国后,内藤组织了150名专家进行突击研究。

氟碳化合物有上千种,克拉克所用的那种,乳液中悬浮的颗粒较大,不易从人体中排除,易引起慢性中毒。内藤的目标是要找到能够和血液混合,又对人体无害的氟碳化合物,这需要作大量的研究实验。在经过11年的努力之后,内藤终于在1978年末研制成功了对人体无害的氟碳人造血液。

继日本之后,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附属医院于1979年11月,也在临床治疗时成功地使用了人造血。当时有一位67岁的老人在手术后严重贫血。死亡已经开始步步逼近。可是,这是位“上帝见证会”的教徒,他严格地遵守教规,拒绝输入人血。医生只能给他输人造血了,在输入了3000毫升的人造血之后,这位老年病人很快就康复了。

1980年,我国也研制成功了人造血。这一年的6月9日,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第一次将这种人造血应用于临床,获得了成功。此后,它在我国许多医院中应用过数百次,未发生过任何意外。

人造的乳白色血液,与人血相比,有着许多奇妙的功能。首先,它的溶氧量比人血高2倍,这对危急病人的供氧特别有利;第二,它没有血型之分,无论任何人均可输注,十分安全和方便;第三,它的化学性质稳定,无需低温贮藏,而且保存时间可长达数年。

不过,现在的人造血还不能完全代替人血。因为目前的人造血只有输送氧和二氧化碳的功能,还不能执行输送营养物质、维持体内酸碱平衡以及免疫和凝血结痂等多种功能;在人体中的寿命还不够长。目前,人造血只是被用来急救。

已有人预言,在21世纪里,人类将有可能研制出具有人血全部功能的人造血。到那时,血库不再需要依靠善意的献血来充实了。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前景啊!

外科手术移植

虽然直到最近,外科手术移植都还没有真正引起公众的注意,可是数千年来人类一直在考虑这种外科治疗的可能性。这样的外科手术,可能在现代科学远未发展起来之前就有了。公元前2000年前的埃及手稿提到一些从事皮肤移植的人。但是没有这种手术的临床记录流传下来。还有许多传说和民间故事(其中有的来源于基督教),谈到把鼻子甚至整个肢体从一个人成功地移植到另一个人身上的事情。可以预料,西方现在的医学界是不会相信这些故事的。

最早的有明确记录的移植尝试是整形外科方面的,这些尝试都失败了。1597年,一个叫塔格利亚科齐的意大利外科医生写道,他曾企图用另外一些人的肌肉来修复“一些失掉了鼻子的人的面容”他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人类个性的力量。此后在1823年,德国外科医生邦格尔,谈到他怎样利用一个女人大腿上的皮肤修补了她鼻子的缺陷(这种技术称为自体移植)。四十年后,一个叫贝尔的法国生理学家说明了异体移植的情况。把供给者的皮肤或组织移植到受者身上,移植部分通常遭到排斥。直到现在,对异体组织和器官的排斥仍然是移植手术中的主要困难。

在本世纪开始时,人们进行了若干次移植整个器官的尝试。美国人贝克曾用肾脏做实验。在德国,乌尔曼把一个猪肾移植到一个妇女的手臂上,企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医治她的尿毒症,但是失败了。在1902年~1912年期间,在美国工作的卡雷尔和格思里外科小组,通过血管外科的研究为我们现在的移植手术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他们还成功地给动物进行了肢体移植和肾脏移植。后来前苏联搞研究的医生喜欢同样的动物实验。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莫斯科曾向全世界炫耀一只有两个头的狗。

1954年,哈佛大学医学院的默里领导的一个小组,为患晚期肾脏病的病人进行了最初的成功肾移植。从那时候以来,进行了5000多例这样的异体全肾移植,多半是在美国进行的。心脏移植——可能是宣传得最广泛的异体移植,出现于1967年年底:马纳德把一个男人的心脏植入了南非牙科医生布莱伯格的胸腔里。虽然自从那时以来进行了许多例异体心脏移植,但是存活率仍然很低。总的说来,现代医学认为人有21种器官和组织可以移植,其中包括肝、肺、胰和眼角膜(角膜移植的成功率较高,因为它没有血管)等。

针刺疗法

如果一种古老的科学技术从生理学上找不到恰当的解释,现在的医生常常会把这种科学技术当成一种笑料。如果被嘲笑的东西真能见效,结果就令人迷惑不解了,有时甚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972年,中美关系突然解冻,美国记者和其他各界人士首次得到在20年后访问中国大陆的机会。他们带回去的新闻中,有一条谈到中国医生不用麻醉药,让病人醒着进行复杂的外科手术,但是要在病人身体上的若干穴位扎针。这种技术也用来减轻关节炎、头痛、惊厥、嗜眠症和腹痛等功能紊乱的内出血。这就是美国人在二十世纪知道的关于针刺疗法的情况。针刺疗法是中国人在约公元前2700年发明的。

官方的最初反应之一,是在尚未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之前,禁止使用针刺疗法。像纽约和旧金山等华人甚多的城市,成百上千的华人医生一直悄悄地用针刺疗法给病人治病,这时却变得非法了。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某些欧洲国家,特别是法国和德国,也多少接受了一些针刺疗法,但是美国医生完全不相信他们听到的关于针刺疗法的情况,后来甚至不相信他们自己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