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0~6岁婴幼儿护理保健全书
45965500000004

第4章 新生儿疾病预防

新生儿的生理机能和各个器官发育尚未完善,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差,稍不注意就容易患病,给新生儿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加强对新生儿疾病的预防就显得极为重要。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体内胆红素过高而引起的一组疾病,严重时可导致新生儿神经系统受损引发胆红素脑病,影响新生儿智力发育,是严重威胁新生儿健康的“隐形杀手”。因此及早发现和治疗新生儿黄疸在优育学方面和提高人口素质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尤其要注意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做到未雨绸缪。

新生儿黄疸二三事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发生的原因:这是因为在胎儿期,胎儿靠胎盘供应血和氧气,但是体内为低氧环境,必须有更多的红细胞携带氧气供给胎儿,才能满足胎儿的需要。出生后,新生儿必须用自己的肺呼吸直接获得氧气,体内的低氧环境得到改变,红细胞的需求量减少,于是大量的红血球被破坏,分解产生胆红质。这时新生儿的肝功能不完善,酶系统发育不成熟,不能把过多的胆红质处理后排出体外,只能堆积在血液中。这种胆红质象黄色的染料一样,随着血液的流动,把新生儿的皮肤和巩膜染成黄色,出现新生儿黄疸。

病症观察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症状:正常新生儿出生后2~3天即有黄疸出现,表现为面部、躯干及四肢的轻度黄染,一周内消退。有的黄疸很轻微,不仔细观察,甚至看都看不出;有的黄疸很深,持续时间也长,半个月或二十余天不等,表现出黄疸滞留现象。以早产儿或有头颅血肿的及有过窒息史的新生儿为多见。但只要吃奶好,精神无异常,大小便正常,而且黄疸日渐变淡,这也属生理性黄疸范围,不必惊慌。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能不治自愈。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症状:如果新生儿的黄疸出现的时间早,在生理性黄疸减退后又重新出现而且颜色加深,同时伴有其他症状,如皮肤发黄,白眼球、泪水和尿液有时也呈黄色。如果新生儿精神倦怠、哭声无力、不吃奶时,应尽快去医院检查。否则随着病情进展,有尖叫、目光凝视、肌张力增高、抽痉、呕吐等症状,这是血中的胆红素进入了大脑,与脑组织结合,严重损伤了脑神经。重症者会有痴呆后遗症。

专家方案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主要有输血和光疗

[输血]血清间接胆红素如超过20mg/dl(342mol/L),需采用换血输血。供血者须先作g6PD缺乏的过筛试验,必须没有g6PD缺乏方可供血,以免输血后加重和黄疸。避免亲属供血。黄疸不严重者不需输血。

[光疗]患儿暴露于波长440nm的光线下能使血清胆红素下降,防止核黄疸的发生,如核黄疸已经发生则可使其恢复快一些。经这种光线照射后,胆红素被光氧化变成无色物质,从尿和胆汁排出体外。这种治疗简便易行,有一定疗效。

一种简便的方法是将40W蓝色荧光管7支作为光源。将患儿置于保温箱中,除去衣服及尿布,用黑眼罩(纱布裹黑纸)遮盖双目。将光源置于离体表33~35cm处,每小时改变一次体位以增加光照面积。光照时间大多为24~48小时,最长可达96小时。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液体补给(以防脱水)和护肝治疗。经这种治疗,皮肤黄疸消退和血清胆红素下降均较快。

知识导读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

(1)出生时窒息、缺氧或生后胎粪排出延迟者,黄疸往往较深。

(2)感染:有一些细菌、病毒感染可引起黄疸。感染可发生在宫内或出生后。败血症、泌尿道感染时黄疸发生率较高。

(3)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g汀病)患儿的黄疸消退常延迟。

(4)细胞破坏增多:常见因母亲与胎儿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或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后者在我国广东、广西、四川等省较多见。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头颅血肿或其他部位出血亦使红细胞破坏增加,引起黄疸。

此外还有母乳性黄疸:其表现为生理性黄疸迟迟不退,在第2周末黄疸反达高峰,历时1~2个月才退清。虽然黄疸较深而持久,但小儿并无其他异常,如暂停母乳2~3天,黄疸会明显减轻,再哺母乳,黄疸可有些加深但不会达到原先的程度。

预防新生儿黄疸

为了预防新生儿黄疸,应注意如下几点

(1)应避免接触能诱发溶血的药物、化学物品,禁用可诱发溶血性贫血的氧化剂药物。衣服被褥忌有樟脑丸或萘的气味。

(2)胎黄常因孕母遭受湿热侵袭而累及胎儿,致使胎儿出生后出现胎黄,故妊娠期间,孕母应注意饮食有节,不过食生冷,不过饥过饱,并忌酒和辛热之品,以防损伤脾胃。

(3)妇女如曾生过有胎黄的婴儿,再妊娠时应作预防,按时服用中药。

(4)如果患儿是由母亲哺乳的,其母亲也要忌用氧化剂药物,忌食蚕豆,忌与樟脑丸或萘接触。

(5)婴儿出生后就密切观察其巩膜黄疸情况,发现黄疸应尽早治疗,并观察黄疸色泽变化以了解黄疸的进退。

(6)注意观察胎黄婴儿的全身症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惕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7)密切观察心率、心音、贫血程度及肝脏大小变化,早期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

(8)注意保护婴儿皮肤、脐部及臀部清洁,防止破损感染。

(9)需进行换血疗法时,应及时做好病室空气消毒,备齐血及各种药品、物品,严格操作规程。

新生儿肺炎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生率占活产婴儿的15~20%,死亡病例的20~30%。临床特点为弥漫性肺部病变及症状不典型。主要分为吸入性肺炎及感染性肺炎两大类。后者于宫内、分娩过程中感染的称为宫内感染性肺炎,于出生后感染的称为生后感染性肺炎。

新生儿肺炎二三事

吸入性肺炎多因吸入胎粪、羊水等引起,也可因吞咽反射不成熟、吞咽动作不协调、食管返流或腭裂等因素引起乳汁或分泌物吸入而引起。感染性肺炎如为出生前感染,多为母亲有感染,病原通过胎盘血行传至胎儿。羊膜早破、羊水污染,胎儿宫内吸入污染羊水或胎儿娩出时吸入产道中污染分泌物也可感染。如为出生后感染,多为患儿与呼吸道感染病人接触,患脐炎、败血症等经血行播散,或医源性感染。

病症观察

新生儿肺炎症状

(1)早期病儿只出现吃奶减少或不吃奶,哭闹不安或体温不升。

(2)随后出现呼吸急促、口吐泡沫,口周发青等较为典型症状。

(3)呼吸浅促,鼻翼扇动,三凹征。严重者呼吸不规则,出现点头呼吸,双吸气或呼吸暂停。

(4)肺部有时可闻及细湿罗音。

此时应即送医院住院治疗。此病虽发病率高,但如果及时到医院就诊,得到合理治疗、护理,治愈率较高,预后良好。

专家方案

新生儿肺炎治疗原则与婴幼儿肺炎大致相仿,应采用中西医结合及综合措施,从整体出发,加强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暖、供氧、保证营养及液量,积极控制感染,防治并发症,及时进行镇静、止咳平喘、强心、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对症处理。

由于新生儿肺炎症状常不典型,因此在注意诊断、加强治疗的同时,家庭护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患儿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0~24℃,相对湿度维持在60%左右,保证室内空气流通时要注意避免对流,以防受凉。

(2)经常为患儿变换体位,以头高侧卧位为宜,以利于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和分泌物的排出。

(3)注意供给患儿足够的能量、营养和水份,但对于病情危重者,应暂停喂奶、喂药,以免发生呛咳、呕吐引起窒息。此外,喂奶时要注意观察,若患儿口鼻周围出现青紫、呛咳,应立即停止,并予吸氧。

(4)新生儿患肺炎时,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但新生儿不会自主咳痰,因此要及时给患儿吸痰以保持其呼吸通畅。吸痰时,可采用口对口或大注射器连接导管吸痰,切记动作要轻。

(5)新生儿肺炎体温多正常,若体温升高可采用物理降温,尽量不用退热药,防止出汗过多引起患儿虚脱。

(6)因新生儿反应能力较差,因此要密切观察心率和呼吸,若出现口吐泡沫,面色苍白,唇周青紫,或拒奶时,说明病情严重,须积极抢救治疗。

知识导读

新生儿在出生后1~2天内很快发生肺炎多是由于胎儿分娩过程中早期破水、产程延长、胎儿在出生过程中吸入被污染的羊水或阴道分汔物等原因引起。此外母新妊娠末期多种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也可通过血液循环浸入胎儿肺脏而引起新生儿肺炎。小儿出生数天后发病则可能与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接触或其他途径的感染有关。

预防新生儿肺炎

新生儿肺炎预防常识

(1)应及时就诊。新生儿肺炎临床表现不典型,故患儿拒奶、精神差、面色发绀、口吐泡沫或喂奶后呛咳、气促应考虑有此病的可能,应及时就诊治疗。

(2)注意保暖。平时注意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受凉,衣被适度,室温不宜过高,勿与发热、咳嗽、流涕等人员接触。

(3)注意呼吸道传染。母亲有感冒,接触患儿时必须戴口罩。平时家庭成员不要经常亲吻小儿,以免从呼吸道传入病菌。注意喂养,预防奶液吸入。

新生儿颅内出血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一种脑损伤,系由缺氧或产伤引起的。早产儿发病率较高,预后较差。而早产儿又称未成熟儿,是指胎龄>28周但不满37周的活产婴儿,各方面发育不完善易引起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存活者可能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新生儿颅内出血二三事

在婴儿出生前或出生过程中及出生以后,一切可以引起胎儿或新生儿缺氧,缺血的因素都可导致颅内出血。①胎儿期:若母亲患有心脏病、血液病或子痫等疾病可使胎儿缺氧或供血不足。产前孕妇曾使用全身麻醉剂或镇静剂等,可抑制胎儿的呼吸中枢,引发缺氧。②生产中:胎儿头过大或产道过小、急产、臀位产、高位产钳和多次吸引器助使胎儿头部受挤压而引起产伤性颅内出血,以足月较大的婴儿多见。③生产后:若新生儿出生后缺氧,由于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由毛细血管渗出,而产生颅内出血。

病症观察

患儿的症状体征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有关。早期多呈兴奋、烦躁不安、脑性尖叫、呕吐、拒奶或抽搐,重者肌张力增高,角弓反张,双眼直瞪、凝视。晚期进入抑制状态,嗜睡、面色苍白、呼吸浅慢、全身肌肉呈松弛性瘫痪、原始反射消失,最终进入昏睡状态。

专家方案

患儿应在医院进行及时救治和监护,给予止血、控制惊厥、降颅压等治疗。并做好各项护理工作。

(1)一般护理:保持患儿安静,以减少加重出血的机会或诱发痉挛,患儿取头高位(300C),右侧卧位,一防唾液倒流入气管,可用鼻胃管法维持营养,重症给静脉营养。

(2)严密观察病情密切观察体温、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做好血氧饱和度、血糖的监测、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各项参数的监护,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抢救。

(3)呼吸道管理密切观察患儿呼吸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面罩加压给氧或使用呼吸机给予辅助通气。

(4)静脉通道管理保持静脉通畅,使抢救治疗药物能迅速有效输入。

知识导读

新生儿颅内出血指发生于新生儿期的颅内任何部位的出血,临床以颅内压增高、呼吸不规则、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症状为主要特征。按出血部位,可分为硬膜外出血,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出血、脑室内出血、混合型出血等6种。

预防新生儿颅内出血

因本病的发生与分娩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在产前应加强孕妇的保健工作,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高危妊娠,预防早产。

(1)定期到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减少异常分娩所致的产伤和窒息。

(2)发现胎动过快或过慢时,立即到医院检查治疗。

(3)产前检查胎儿胎位不正、脐带绕颈、孕妇骨盆异常或高血压等病时,应到医院分娩。对有缺氧史或产伤史新生儿,早期积极治疗常常获得良好效果。

(4)健康教育,向家长讲解颅内出血的严重性,可能出现的后遗症,给予安慰,鼓励坚持治疗和随访,尽早对患儿进行功能训练和智力开发,减少脑损伤。减轻家长的焦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5)对早产、难产、手术产及产时有窒息的新生儿都应在娩出后给予特别护理,并肌内注射维生素K 1。加强NICU的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病室每天早晚开窗,应用动态空气消毒机空气消毒4次。温箱地面、桌面每天用消毒液擦拭1次。医护人员接触患儿前要洗手或用消毒液擦手,护理用具尽量用一次性或专人专用。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由于围生期窒息、缺氧所导致的脑缺氧缺血性损害,临床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异常的表现。常见于严重窒息的足月新生儿,严重者可死于新生儿早期,幸存者多留有神经系统损伤后后遗症,如智能低下、脑瘫、癫痫、共济失调等。是围生期脑损伤的最重要原因。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二三事

缺氧时脑细胞能量供应不足,使脑细胞氧化代谢发生障碍,体液由血管内经组织间隙转移到细胞内,产生细胞内水肿。缺氧也使血管通透性增加,产生细胞外水肿,继而使脑血管受压,发生脑缺血。严重缺氧时心搏减少,脑血流量明显减少,更加重脑组织的缺氧缺血,最终导致脑组织坏死。缺氧使静脉淤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渗出或组织坏死使血管破裂,引起颅内出血。

病症观察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症状

[轻度]出生24小时内症状最明显,常呈现淡漠与激惹交替,或过度兴奋,有自发或刺激引起的肌阵挛,瞳孔扩大,心率增快,无惊厥,脑电图正常,3~5天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很少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中度]24~72小时症状最明显,意识淡漠,嗜睡、出现惊厥、肌阵挛、下颌抖动、肌张力减退、瞳孔缩小、周期性呼吸伴心动过缓,脑电图呈低电压、惊厥活动,1~2周后可逐渐恢复,但意识模糊进人浅昏迷并持续5天以上者预后差。

[重度]初生至72小时症状最明显,昏迷,深浅反射及新生儿反射均消失,肌张力低下,瞳孔固定无反应,有心动过缓、低血压、呼吸不规则或暂停,常呈现去大脑状态,脑电图呈现爆发抑制波形,死亡率高,幸存者每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由于选择性脑损伤的结果,凡病变在两侧大脑半球者,其特点是生后24小时内出现惊厥,对抗惊厥药不敏感,同时有前卤隆起,颅缝分裂等脑水肿症状体征;而病变在丘脑、脑干核等处者的特点则是惊厥持久,有脑干功能障碍如瞳孔固定,无吸吮和吞咽反射。但无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体征。

专家方案

[一般治疗]保持安静、吸氧、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酸中毒。有凝血功能障碍者,可给予维生素K 15mg/d,或输鲜血或血浆。及时纠正低血糖、低血钙等。

[维持能量和适当限制液量]一般生后3天之内液体量应限制在每口60~80ml/kg,输注速度每小时4ml/kg。葡萄糖摄入量每天10~20g/kg,使血糖维持在4.2~5.6mmol/L,必要时给予静脉高营养。应慎用碳酸氢钠以免加重脑水肿。

[控制惊厥]首选苯巴比妥那,负荷量为20mg/kg。于15~30分钟静脉滴入,若不能控制惊厥,l小时后可加用10mg/kg;每日维持量为5mg/kg。安定的作用时间短,疗效快,在上药疗效不显时可加用,剂量为0.1~0.3mg/kg,静脉滴注,两药合用时应注意抑制呼吸的可能性。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尤须慎用安定。

[治疗脑水肿]出现颅内高压症状可先用呋塞米1mg/kg,静脉推注;也可用甘露醇,首剂0.5~0.75g/kg静脉推注,以后可用0.25~0.5g/kg,每4~6小时1次。是否使用地塞米松意见不一,剂量为每次0.5~1.0mg/kg,每日2次静脉滴注,48小时后减量,一般仅用3~5天。

[重症监护]进行心肺、血压、颅内压及脑电监护,严密观察体温、呼吸、神志、眼冲、瞳孔大小、前囟情况及有无早期惊厥的情况。维持血气和pH值在正常范围。当出现心功能不全和休克时要及时处理。

[高压氧治疗]可用高压氧舱全舱给氧法,每日治疗1次,氧浓度为90%~100%,压力为2kPa,每次2小时,视病情可连续进行5~10次,至临床症状及B超示脑水肿消失。有惊厥者,待抽搐停止、呼吸脉搏稳定后入舱,合并颅内出血则在病情稳定6小时后入舱。

知识导读

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有脑水肿和脑组织坏死。不同部位的脑组织对缺氧缺血的易感程度不同,细胞丰富、代谢率高的区域需氧量高,对缺氧缺血敏感。脑的动脉末梢边缘区由于血压低、供血少,成为缺氧缺血的敏感区。大脑的病变表现为白质软化、皮质坏死、变性、分解和液化。严重者液化成空洞脑,形成多囊及出血性坏死、神经广泛脱失萎缩。脑干的病变表现为在脑干神经核或血管末梢的白质区发生坏死和软化,脑干萎缩。颅内出血常见脑实质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

预防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病的预防重于治疗。同新生儿窒息一样,孕妇应定期做产前检查,发现高危妊娠应及时处理,避免早产和手术产;提高产科技术;对高危妊娠进行产时胎心监护,及早发现胎儿宫内窘迫并进行处理;产时,当胎头娩出后,立即挤净口、鼻内粘液,生后再次挤出或吸出口、鼻、咽部分泌物,并做好一切新生儿复苏准备工作。一般认为,如经过综合复苏措施,抢救20分种仍然不恢复自主呼吸者,大脑已受到严重不可逆损伤。

新生儿窒息

新生儿窒息是指婴儿出生时无呼吸或呼吸抑制者;若出生时无窒息,而数分钟后出现呼吸抑制者亦属窒息。严重时呼吸功能障碍,氧和二氧化碳交换能力丧失,导致血氧浓度降低,二氧化碳聚集及酸中毒,是围生期小儿死亡和导致伤残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生儿窒息二三事

新生儿窒息的本质是缺氧。凡影响母体和胎儿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的原因都会造成胎儿宫内窒息和生后新生儿窒息。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子痫、急性失血、胎盘早剥、脐带脐带脱垂、绕颈、打结、压迫、扭转,产程延长、各种手术产,新生儿生后肺发育不成熟、严重的心脑血管畸形等。

病症观察

新生儿窒息程度,可按出生后1分钟Apgar评分加以区分,具体如下:

(1)皮肤颜色:此为新生儿肺部血氧交换情况的评估。全身皮肤呈粉红色得2分,手脚末梢呈青紫色得1分,全身呈青紫色得0分。

(2)心搏速率:此为新生儿心脏跳动的强度和节律性的评估。心搏有力大于100次/分钟得2分,心搏微弱小于100次/分钟得1分,听不到心音得0分。

(3)呼吸:此为新生儿中枢和肺脏的成熟度评估。呼吸规律得2分,呼吸节律不齐得1分,没有呼吸得0分。

(4)肌张力及运动:此为新生儿中枢反射及肌肉强健度的评估。肌张力正常得2分,肌张力异常低下或亢进得1分,肌张力松弛得0分。

(5)反射:此为新生儿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的评估。对弹足底或其他刺激大声啼哭得2分,低声抽泣或皱眉得1分,毫无反应得0分。

总得分满10分者为正常新生儿,7分以下者考虑有轻度窒息,4分以下者考虑有重度窒息。

专家方案

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抢救,必须是分秒必争,儿科、产科及麻醉科医师紧密配合,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争取每个步骤能达到有效目的。

(1)尽量吸净呼吸道黏液。

(2)建立呼吸,增加通气。

(3)维持正常循环,保证足够的心排血量。

(4)用药物治疗以纠正酸中毒。

(5)评价、监护、注意保温。

(6)注意心、脑、肝、肾、等并发症的治疗与预防。

知识导读

胎儿本身的疾病如呼吸道、心血管的先天畸形、新生儿溶血病、严重贫血、代谢及电解质的紊乱以及肺透明膜病、严重感染等,均可造成窒息。

预防新生儿窒息

新生儿窒息的预防:孕妇应定期作产前检查,发现高危妊娠应及时处理、还免早产和手术产;提高产科技术;对高危妊娠进行产时胎心监护,及早发现胎儿宫内窘迫并进行处理;产时,当胎头娩出后,立即挤净口、鼻粘液,生后再次挤出或吸出口、鼻、咽部分泌物,并做好一切新生儿复苏准备工作。

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在新生儿期细菌通过各种途径侵入血液循环,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的全身性感染。往往病情严重,常并发肺炎、脑膜炎等多发病灶,故死亡率高。

新生儿败血症二三事

在诊断新生儿败血症后,还应注意有无其他合并症的发生,如泌尿系感染、化脓性脑膜炎、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等,必要时应做相应的化验检查。

病症观察

新生儿败血症早期症状不典型,常常被忽视。待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往往又较为严重了。为了早期发现患儿,首先,应了解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孩子易患败血症,如母亲在产前或产时有发热、腹泻或其他感染的病史;胎膜早破,尤其是早破水12小时以上;羊水混浊发臭;产程较长或新生儿有窒息、抢救史;分娩时消毒不严格,分娩环境恶劣;以及新生儿有皮肤感染、脐带感染、口腔黏膜有破损等。此外,由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本身的免疫功能很差,更易患本病。对有上述情况的新生儿,应格外引起医护人员和家长的注意,需严密观察和精心护理。

新生儿败血症常见的一般表现有精神不好、食欲不佳、吃奶减少、哭声减弱、体温升高或不升、体重不增或降低,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而加重,出现不吃、不哭、不动、面色不好、精神萎靡、嗜睡或惊厥发作等。

如在上述一般症状的基础上出现以下的表现时,更提示有败血症的可能。

(1)黄疸:可与上述症状同时存在,也可能是败血症的唯一表现。特别是黄疸出现较晚;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黄疸或黄疸迅速加重而且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时,更应怀疑本病。

(2)肝脾肿大:这种表现出现较晚,肝脾肿大也无法用其他疾病解释。一般肝脏肿大常比脾脏肿大更明显。

(3)出血倾向:皮肤出现瘀点、瘀斑,严重者甚至出现取血或打针的针孔处渗血不止,还可有呕血、便血、尿血、肺出血等。

(4)出现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有花纹、四肢凉、脉搏搏动弱而快、尿量减少及血压下降。

(5)其他:呼吸增快或暂停,腹胀、腹泻,浮肿、皮肤硬肿,有皮疹、脓庖疹等。

总之,新生儿败血症是严重的全身感染性疾病,要及时就医,及时诊断,及时治疗。

专家方案

治疗

一般治疗;供给足量能量、水分。低温时保暖,高热或伴惊厥者可用物理降温和镇静剂。病重者,可小量多次输血或血浆,出现休克者加氢化可的松5mg/kg次,每日1~2次。局部感染者,应给予适当处理。

抗生素治疗:首先根据感染的可能来源初步判断病原菌,及早选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常用青霉素类抗生素。在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报告后,再针对病原菌加以调整。

支持疗法:对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早产儿可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对严重粒细胞或血小板减少者可给予粒细胞或血小板静脉滴注。

知识导读

注意观察新生儿面色、吮奶、精神状况及体温变化,保持口腔、脐部皮肤黏膜的清洁,如有感染性病灶,应及时处理。

预防新生儿败血症

由于胎儿的免疫功能不全,对细菌的抵抗能力差,感染易扩散发展成败血症。所以,切断常见的感染途径也是预防新生儿败血症有效方法:

(1)对孕妇定期作产前检查,预防产前感染:母亲分娩前有细菌感染,细菌可经胎盘血行感染胎儿而致病。

(2)分娩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产时感染: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羊水被污染或产道内细菌进入等使婴儿感染;

(3)产后感染:细菌常从脐部、皮肤黏膜损伤处侵入,也可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等侵入血液循环而发病。

(4)对胎膜早破、宫内窒息或产程过长的新生儿应进行预防性治疗。

(5)做好新生儿护理工作预防,应特别注意保护好皮肤、黏膜、脐部避免感染或损伤。不要挑“马牙”,割“口腔脂肪垫”,不要用粗糙不洁的布巾擦洗新生儿口腔,以免损伤柔嫩的口腔黏膜。

(6)新生儿败血症早期症状子典型,当出现不哭、不动、体重不增、体温不升、黄疸出现,肝脾肿大、皮肤瘀点、瘀斑,应高度警惕此病,及时到医院就诊。

新生儿破伤风

新生儿破伤风是因破伤风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常在出生4~6天左右发病,故又称“四六风”。因破伤风杆菌经脐带侵入,又称“脐风”。又因患儿最早出现的症状是牙关紧闭,因此也称“锁口风”。医学上称做新生儿破伤风。

新生儿破伤风二三事

破伤内梭状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尘埃和人畜的粪便函中,生活力很强,其芽孢在土壤中可生存数年之久,能耐煮沸15~60分钟,需高压消毒、碘酊或双氧乙烷才要将其杀灭。接生时断脐、结扎、包裹脐端不注意清洁,使破伤风梭状杆菌侵入脐部,脐带残端坏死组织及无氧条件有利于该菌的生长繁殖,并产生破伤风毒素引起发病。

病症观察

本病大多在出生后4~6天发病,发病越早,病情越重,病死率越高。一般以哭闹不安起病,患儿想吸奶但口和不大,吸吮困难。随后出出牙关紧闭、面部痉挛使口唇皱缩厥起、眼裂变小、额皱眉举、口角上牵而出现苦笑面容。继而双拳紧扭、四肤强直,呈角弓反张状,强直性抽搐阵阵发作。轻微刺激均可引起抽搐发作并可能使之加重。重者可因喉肌痉挛而窒息死亡。患儿早期多不发热,以后体温升高多因全身肌肉反复痉挛或因继发肺炎等感染所致。

专家方案

已经发生破伤风者,立即送医院治疗。此病来势凶险,极易造成死亡,故必须尽快送到医院进行系统的中西医综合治疗。

用药原则

(1)潜伏期≤7天者,可用2种或2种以上镇静剂,如安定、苯巴比妥钠交替静注,间隔2~4小时。

(2)潜伏期>7天者,可交替鼻饲或口服安定与鲁米那,间隔4~8小时。

(3)经上述处理后仍频抽不止者,可临时加用10%水合氯醛,每次每kg 0.5ml鼻饲、灌肠或氯丙秦每次每kg 1mg静注或鼻饲。

(4)应用TAT与TAg中和血中游离毒素,越早越好。

(5)以上药物剂量与间隔时间视病情需要而灵活掌握,适时调整,以能控制惊厥而肌张力不致过低为度。

(6)脐部的处理:除脐周封闭外,另须用3%双氧水清洁脐部,再涂以25%碘酊,后用75%酒精纱布湿敷脐部,每日2次,直至脐炎消失。若脐有严重感染者则需扩创引流、清除坏死组织。

(7)保证营养:除鼻饲母乳、牛奶外,可酌情少量分次地输血浆、人血白蛋白、水乐维它、脂肪乳剂等以增强体质,并注意及时调整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知识导读

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消灭了新生儿破伤风这一疾病,但在我国这一疾病仍在困扰着人们。虽经多年的努力,仍未能彻底消灭,主要的原因就是部分孕妇仍在院外分娩。因此,预防新生儿破伤风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住院分娩。在正规医院接生时,断脐剪刀经过了严格的消毒,避免破伤风杆菌从脐部侵入。

预防新生儿破伤风

新生儿破伤风的预防

新生儿破伤风是威胁新生儿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一旦感染,治疗非常困难,但新生儿破伤风完全可以进行有效的预防。

(1)宣传预防新生儿破伤风知识,推广无菌接生法。接生用具要蒸一小时以上才可使用。

(2)如急产来不及消毒,可用2.5%碘酒涂抹剪刀,待干后剪断脐带;或把剪刀烧红放凉后,剪断脐带。线绳也用碘伏或2.5%碘酒浸泡后再结扎脐带。

(3)对消毒不严格的,应在24小时内剪断残留脐带远端,重新消毒结扎,近端用3%过氧化氢或1:4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彻底清洗后涂上碘酒,同时要给新生儿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4)进一步注意新生儿脐部护理,保持清洁。

(5)育龄妇女还可接受至少两次破伤风类毒素免疫注射,间隔时间不少于4周,可保证自己3年内不患破伤风,怀孕后胎儿也会通过母体得到保护,并可持续到出生后几个月。

新生儿硬肿症

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疾病)亦称新生儿皮脂硬化症,大部分由寒冷引起,故又称寒冷损伤综合征。其临床以低体温和多器官功能损伤为特征,严重者皮下脂肪组织变硬、水肿。

新生儿硬肿症二三事

由于新生儿调节体温功能不全,体表面积相对大,皮下脂肪薄,易散热而致体温偏低,早产儿更如此。而且新生儿皮下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大,其熔点高,受寒时易凝固,在新生儿的上胸部、大血管周围等处,有一种棕色脂肪,可在受寒冷刺激时提供能量,而早产儿棕色脂肪存量少。当出现寒冷、窒息、早产、低体重、重症感染如败血症、肺炎等致病因素时,可导致患儿体温过低而引起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和水肿。

病症观察

本病常发生在寒准季节,由于早产、感染等因素引起者也可在夏季发病。大多数在出生后1周内发病。早期表现反应差,哭声低下或不哭、吸吮困难。病情加重时出现低体温,体温常隆至35℃以下,甚至低于30℃。

夏季由于重症感染致病者多无低体温。皮肤呈暗红色,重者苍白或青紫。四肢及全身冰冷,脉搏微弱,皮肤、皮下组织变硬,压之轻度凹陷似按硬像皮样,可伴水肿。常发生在小腿、大腿外侧,以后整个下肢、臀部、面郏、上肢也发生硬肿,甚至波及全身。同时可伴有心、肺、肾等其他器官的功能受损。常合并肺炎、败血症。

专家方案

已经发生破伤风者,立即送医院治疗。此病来势凶险,极易造成死亡,故必须尽快送到医院进行系统的中西医综合治疗。

用药原则

(1)潜伏期≤7天者,可用2种或2种以上镇静剂,如安定、苯巴比妥钠交替静注,间隔2~4小时。

(2)潜伏期>7天者,可交替鼻饲或口服安定与鲁米那,间隔4~8小时。

(3)经上述处理后仍频抽不止者,可临时加用10%水合氯醛,每次每kg 0.5ml鼻饲、灌肠或氯丙秦每次每kg 1mg静注或鼻饲。

(4)应用TAT与TAg中和血中游离毒素,越早越好。

知识导读

此症为新生儿严重疾病之一,多见于出生后第1~2周的早产儿或有感染窒息、先天畸形新生儿,多发生在寒冷季节,由感染因素引起的可见于夏季。本病发生率仅次于肺炎,近年来其病死率仍高达20~50%。但随着医疗技术、医疗条件的好转,此病的治愈率逐年提高。

预防新生儿硬肿症

新生儿硬肿症是寒冷地区早产儿、出生低体重儿的常见疾病,在冬季患病率较高。其病因主要与生后保暖差、喂养不足以及生后1周内患各种疾病有关。此时病情十分凶险,常因不易抢救而死亡。

新生儿硬肿症的后果严重,因此预防该病的发生至关重要。首先,要做好孕期保健工作,防治妊娠中毒症,预防出生低体重儿,防止早产和产伤的发生。其次,在寒冷地区要做好临产时母子保暖防寒工作。除房间暖和外,还应事先把婴儿的包被预暖,宝宝出生后迅速包裹好。如宝宝手脚发凉可在包被外面再加暖水袋,但要注意防止烫伤。实在没有保暖条件时,可将宝宝搂抱在怀里,用大人的体温暖着宝宝,也是简便的取暖方法。此外,注意早开奶,保证足够的能量,及时防治各种疾病等,都是预防新生儿硬肿症发生的重要措施。

如果发现新生儿皮肤发凉变硬,应请医生诊治。如体温下降得不多,皮肤硬的范围小时,可设法提高室温到26℃左右,同时加用热水袋保暖,注意补充能量,体温即可慢慢恢复正常。如体温下降较多,皮肤硬的范围较大时,应在保暖的条件下及早将宝宝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新生儿呕吐

呕吐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症状之一,由于食管、胃的反方向蠕动,伴腹部肌肉强烈的收缩所引起。呕吐可以是由于一些无关紧要的因素(如吸入过多的空气),也可能是某些凶险疾病(如脑膜炎、肠闭锁等)的征兆,因此在诊断尚未明确之前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新生儿呕吐二三事

呕吐是新生儿期较为常见现象,这与新生儿消化道解剖生理特点有很大关系。新生儿胃容量小,发育差,呈水平位,同时胃的喷门口括约肌发育较差,而容易发生溢奶,甚至呕吐,这属于正常生理性呕吐。但新生儿也可因各种疾病而出现病理性呕吐,此类应及早到医院就诊治疗。

病症观察

新生儿呕吐的发生时间与呕吐物的性质对诊断疾病有很大的帮助。如果吃奶后即吐,呕吐物中无奶块则病变多见于食道;食后半小时内呕吐,呕吐物中有奶块但无胆汁,多见于胃或幽门部疾病;吃奶后数小时再吐,呕吐物含胆汁则多见于小肠疾病;呕吐物含鲜血,要注意是否因母亲乳头破裂或小儿口腔黏膜损伤所致,少数是出血性疾病所引起。若呕吐与吃奶无关,则多见于肠胃道外的疾病,如脑膜炎、各种中毒或急性传染病。

专家方案

容易引起新生儿呕吐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喂养不当:由于喂奶过多,或因吞咽过快,吸入空气,常在喂奶完毕后不久发生溢乳或吐奶。

(2)感染性疾病:脑膜炎、败血症、上感、肺炎等可引起呕吐。

(3)消化道缺陷:如仞管闭锁、肥厚性幽门狭窄、胃扭转、肠闭锁或狭窄、先天性巨结肠、肛门直肠闭锁等。

(4)先天性代谢缺陷:如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有机酸尿症、半乳糖血症等常以呕吐为最早出现的症状。

(5)其他:颅内出血、药物反应、脑积水、肾盂积水、膈疝、心血管畸形等,胎粪性便泌也可出现呕吐,通便后呕吐停止。

反复呕吐容易发生脱水及电解质的紊乱,因此必须去医院诊治。呕吐治疗首先要查找病因,针对病因治疗。为缓解呕吐通采用体位疗法,一旦发生呕吐应立即把患儿的头部转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吸入肺部,造成窒息或吸入性肺炎。轻者:进食后1小时保持直立位;严重者:可用30°角倾斜的床上俯卧位,或50°角仰卧。饮食以少量多餐为主,喂稠厚乳汁防止呕吐。药物治疗主要是应用H2受体拮抗剂来抑制胃酸分泌。一般1~2周可缓解症状,若是保守治疗6周无效的患儿,有严重并发症、严重食管炎或缩窄形成的,可进行手术治疗。

知识导读

如果婴儿不明原因地反复出现呕吐,应及时就医。对于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疾病引起的呕吐,早期诊断才不致延误手术时机。喂养不当引起的呕吐需调节喂养时间和喂奶量。贲门松驰的婴儿在喂完乳后,不要立即放回卧位,应抬高上半身。

预防新生儿呕吐

由于新生儿具有以上的生理特点,加上喂养不当,使新生儿易发生呕吐。对于新生儿呕吐,家长首先要分析引起呕吐的可能原因是什么,喂养不当的原因有:

(1)喂奶前哭闹或吃奶过急,这样极易吸入空气,当空气由胃内溢出时,将奶带出造成呕吐。

(2)人工喂养的新生儿由于奶瓶的奶头孔过大以致奶汁流入太急、或奶头孔过小吸入过多空气。

(3)牛奶太烫或太冷。

(4)配方奶稀释过分或配方经常更换。

(5)喂奶后就将新生儿放平或过多翻动新生儿等。人工喂养的新生儿易诱发呕吐。对于最常见原因喂养不当引起的呕吐,父母主要是改进喂养方式,进行合理喂养,奶瓶的奶头孔大小要适宜,喂奶后将新生儿直抱,轻拍背部,让胃内空气逸出,吃奶后半小时左右才能将孩子放下睡觉,且要将头、颈、背抬高,作斜坡式右侧卧位,一般能很好地停止或减少呕吐,对于贲门松弛的新生儿应将奶调稀再喂养能防止奶上溢,此病能自愈。对于食管闭锁、幽门狭窄等先天性消化道发育异常,由于呕吐发生早、严重,不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原发病,呕吐不能缓解,应立即就医。

新生儿低钙血症

血液中总钙的正常浓度是2.5mmol/L(10mg/dl),当血钙总量低于1.75~2mmol/L(7.0~8.0mg/dl)或游离钙低于0.9mmol/L(3.5mg/dl)时称低钙血症(hypocalcemia),是新生儿惊厥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生儿低钙血症二三事

根据发病时间不同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两型。早发型于出生3天内出现症状,早产儿多见。病因与母有妊娠高血压缩合征、糖尿病、钙及维生素D摄入不足或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病史、围产窒息、感染、缺氧后酸中毒等因素有关。晚发型多在生后3天至3周发病,多为足月儿,主要发生于人工喂养儿。

病症观察

新生儿低钙血症症状轻征不一,主要表现为不安、惊跳、震颤和惊厥,偶而出现喉痉挛和呼吸暂停。发作新时期小儿一般情况良好,但肌张力稍高,腱反射增强。正常新生儿的击面神经试验(佛斯特征)呈阳性反应,故无诊断意义。

专家方案

低钙血症治疗,首先要补充钙剂。用10%葡萄糖酸钙,剂量每次1.0~2.0ml/kg,用5%葡萄糖液释释一倍后静脉缓注,速度一分钟不超过1ml,必要时6~8小时后重复用量一次。治疗过程中需注意心率,如在80次/min以下则停止注射。要防止药物溢出血管外,以免发生组织坏死。惊厥停止后改为口服钙剂,每次0.25g,一日2~3次,维持血钙在正常范围内,晚期低血症的小儿,宜改用母乳或配方乳喂养。

甲状旁功能低下所致的惊厥不易控制,除用钙剂外,可加用大剂量维生素D 10000~25000IU/d,或用二氢速固醇0.05~0.1mg/d,4~5天后改隔日或隔二日一次,疗程可达2~14个月,以助尿磷排泄,以上两种治疗需常查血钙,维持总血钙稍低于2.5mmol/L,以免血钙过高沉积在肾脏。

低钙惊厥可伴低血镁症,治疗则在用葡萄糖钙后加静滴2.5%硫酸镁,每次2~4ml,每日一次,否则惊厥不易停止,一般注射1~2日后即可止惊,以后改为口服10%硫酸镁,浓度不宜过高,每次1~2ml/kg,每日2~3次,共5~7日。血镁过高抑制呼吸,此时可静注10%葡萄糖酸钙,每次1~2ml/kg。早产儿不应肌注硫酸镁,以免发生局部坏死。

知识导读

要遵医嘱补钙。10%葡萄糖酸钙静注或静滴时均要用5~10%葡萄糖液稀释至少一倍,推注要缓慢,经稀释后药液推注速度<1ml/min,并专人监护心率以免注入过快引起呕吐和心脏停止导致死亡等毒性反应。如心率<80次/min,应停用。口服补钙时,应在两次喂奶间给药,禁忌与牛奶搅拌入一起,影响钙吸收。

预防新生儿低钙血症

新生儿低钙血症惊厥虽然每次发作时间不长,不发作时小儿一般情况良好,但家长仍应重视,反复的惊厥可致脑损伤,引起脑发育障碍,智力低下。预防新生儿低钙血症应注意以下几点:

孕妇在怀孕末期应注意补钙,多食含钙食物如鸡蛋、鱼等;有小腿抽搐者应口服钙片;小儿出生后尽量母乳喂养,多晒太阳;在不允许母乳喂养的情况下,应给予母乳化配方奶喂养,保证钙的摄入;或牛奶喂养期间,加服钙剂和维生素D;如发现小儿烦躁不安、抽搐应送医院治疗。

新生儿出血症

新生儿出血症是由于维生素K缺乏,体内某些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活力低下所引起的一种疾病,多在出生后2~4天发病,以消化道出血为最常见。病情一般较轻,但严重者可引起死亡。

新生儿出血症二三事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可导致维生素K在胎儿肝内储存量少,或新生儿对维生素K的吸收,合成减少,以及母亲在孕期曾使用抑制维生素K代谢的药物等,均可能诱发本病。

病症观察

本病可分为3型:早发型、经典型和晚发型,后者常见于婴儿期。

[早发型]生后24小时内发病,常见于孕母使用干扰维生素代谢的药物,如抗凝药(双香豆素)、抗惊厥药(苯妥因钠、苯巴比妥)、抗结核药(利福平)等。可有头颅血肿,颅内、胸腔内或腹腔内出血。

[经典型]生后2~3天发病,早产儿可退至两周。常见出血部位为脐残端、胃肠道(呕血或黑便)、皮肤受压及穿刺处;其他如鼻出血、尿血、肺出血等较少见,阴道出血偶见。一般为少量或中等量出血,多为自限性,1周后出血者极少。

[晚发型]出生1个月后发病,与某些因素有关,如长期腹泻和长期使用抗生素,肝胆疾患和母乳喂养等。颅内出血多见,预后不良。

专家方案

患儿有出血现象时,应立即静脉注射维生素K l 1mg,可迅速改善出血;严重者,可输新鲜全血或血浆10~20ml/kg;胃肠道出血时应暂禁食,静脉补充营养;止血后应根据情况适当纠正贫血。

知识导读

引起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的原因有:

(1)正常人除从食物中直接获取维生素K外,肠道细菌也能合成一部分,但新生儿出生时肠道内无细菌,所以维生素K合成很少。

(2)维生素K的吸收依赖与胆汁,但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胆汁中胆酸含量低,影响了维生素K的吸收。

(3)初生儿吃奶量少且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低(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为15g/L,牛乳为60g/L)。

预防新生儿出血症

为预防新生儿出血症,新生儿出生时肌注一次维生素K 1可起到预防作用,对于母乳喂养儿除出生时肌注维生素K 1外,还应在生后3个月内,每周口服维生素K 1或者乳母口服维生素K 1。此外现有人主张给孕晚期的妇女服用维生素K。药物服用请遵医嘱。

新生儿溶血

新生儿溶血病是由于母亲与婴儿的血型不合而引起的一种疾病。当母婴血型不合时,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血循环,母体便产生抗胎儿红细胞抗体,此抗体再进入胎儿血循环使婴儿体内红细胞破坏而发生溶血。新生儿溶血病以ABO系统血型不合最常见,其次是Rh系统血型不合。

新生儿溶血二三事

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多发生于O型血产妇所生的A型或B型血的婴儿。因为O型血孕妇中的抗A、抗B抗体Igg,可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血循坏。理论上母A型血,胎儿B型或AB型血,或母B型血,胎儿A型或AB型血也可发病。但临床少见。主要是由于A型或B型血的产妇,其抗B、抗A的“天然”抗体主要为IgM,不易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血循环。

病症观察

病情轻重取决于溶血的程度,溶血的轻重取决于进入胎儿抗体的多少。ABO溶血病大多在第2~3天出现黄疸。黄疸均迅速加重,血清胆红素上升很快,常有贫血。胆红素脑病(核黄疸)一般发生在出生后2~7天,早产儿尤易发生。病儿一般情况较差,嗜睡拒哺、吸吮无力、拥抱反射消失。半天至1天后很快发展为双眼凝视、呕吐、尖叫、惊劂、抽搐等,常伴有发热,如不及时治疗,半数左右的病儿死亡,幸存者恢复后常可出现知能落后、听力下降、牙釉质发育不良等后遗症。

新生儿Rh溶血病的症状较ABO溶血病者重。病情严重者出生时全身水肿、皮肤苍白,常有胸腔和腹腔积液等,如不抢救治疗大多死亡。严重者为死胎。大多数Rh溶血病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因此本病临床表现差异很大。轻者进展缓慢,全身状况影响小,重者病情进展快,出现嗜睡、厌食,甚至发生胆红素脑病或死亡。

专家方案

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

(1)提早分娩。孕期越长,孕母产生的抗体越多,对胎儿影响越大故应提早分娩。但应尽量在胎肺成熟时给予分娩。

(2)宫内换血。以此纠正胎儿贫血,但操作时应谨防感染和损伤胎儿及胎盘。

(3)分娩时应避免窒息。

(4)脐带处理。胎儿娩出时,应尽量减少脐血流入胎儿,避免更多致敏的红细胞和抗体损害新生儿。断脐时脐带残端宜留5~6cm长,滴上1:5 000的呋喃西林溶液,并用无菌纱布包扎,保持湿润,以备换血。

知识导读

ABO溶血症可发生在第一胎,与母体曾受自然界中类似A、B物质的抗原刺激,已具有抗A或抗B抗体有关。Rh溶血症的免疫抗体,只能由人类的血细胞作为抗原刺激而产生,在分娩时胎儿红细胞才进入母体,则除有输血史者,罕见第一胎即发病。

预防新生儿溶血

新生儿溶血病预防重于治疗。国内有关医学专家一致认为,凡既往有不明原因的死胎、流产、新生儿重度黄疸史的孕妇及其丈夫均应进行ABO和Rh血型检查,同时检查孕妇血清中有无Rh抗体;Rh阴性孕妇在娩出Rh阳性婴儿72小时内,应尽早肌肉注射RhDIgg 300g,以避免被致敏;若下次怀孕29周时再肌注300g,则效果更好。对Rh阴性妇女的流产者,产后出血、羊膜穿刺后或宫外孕输过Rh阳性血时,也应尽早肌注同样的药物及剂量。对ABO血型不和溶血病的孕妇可给中药如茵陈等预防。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系指出生不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明显三凹征、青紫和呼吸衰竭。又称新生儿特发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见于早产儿,为早产儿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二三事

本病发病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有密切关系。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I型上皮细胞所合成。它随胎龄的增长而增加,胎龄22周开始出现,35周以后才迅速上升,主要化学成分为卵磷脂、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其作用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使呼气时肺泡不致完全萎陷。若缺乏此物质时,肺泡在每次吸气张开后又随即萎陷,再度吸气时就需用很大负压才能使其张开,因此造成呼吸极度困难。

病症观察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症状

出生后一般情况尚好,6~12小时内逐渐出现呼吸增快,呼吸次数超过每分钟60次,鼻翼扇动,严重者呼吸次数减少,继而呼吸不规则,呼吸暂停。

随着病情的发展,呼吸困难呈进行性加重,出现吸气性三凹征和呼气性呻吟,明显发绀、反应迟钝,四肢肌张力下降,体温不升,皮肤苍白或青灰,全身浮肿伴尿少。胸廓在开始时隆起,以后随着肺不张逐渐加重而下陷,尤以腋下部更为明显。肺部呼吸音减低。早期罗音不明显,以后可闻细湿罗音。易合并合并肺炎、肺水肿、肺出血、脑室出血等。病情一般较重,死亡多发生在生后48小时,病程若能超过72小时,肺成熟度增加,可逐渐好转。

专家方案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属高危儿应转入NICU进行监护抢救,其治疗原则为:

(1)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

(2)纠正缺氧,必要时使用呼吸机。

(3)纠正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保温、控制心衰等。

(4)支持疗法。

(5)应用抗生素防止感染。

知识导读

诱发因素与窒息、缺氧、酸中毒、肺灌流不足、低温、母亲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以及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有关。主要是以上因素妨碍或延缓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释放和转运而促进本病的发生。

预防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预防:做好孕妇保健,防止早产。及早治疗糖尿病孕妇,剖宫产尽可能推迟到分娩发作后施行。对可能早产、羊水振荡试验阴性、L/S<2或Pg<20mg/L的孕妇,如无严重高血压或感染者,可在分娩前1~7天口服倍他米松0.5mg或地塞米松0.75mg,每日3次,共2天;或静注氢化可的松100mg,每12小时1次,共4次。对可能发生本病的早产儿,尤其是气管内抽吸物无Pg或胃液振荡试验阴性者可滴入1次表面活性物质150mg/kg,12小时后可再滴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