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智之别,不外乎糊涂与聪明之间的高下。愚者不一定全输,智者不一定全赢。何以见得呢?
明朝时候,江南有一个名士叫徐铉,巧舌如簧,能言善辩。有一次被派作押解史,送贡品沿运河进京。按惯例,朝廷应派人出京城登船迎接。满朝文武都知道徐铉能说会道,怕自己说不过他难堪,纷纷托辞不往。丞相于是就把皮球踢到明成祖面前,让他裁处。明成祖不假思索,拿起朱笔,从宫中做服侍工作的人中随便勾了一个,叫丞相就派这个人去做钦差。
钦差上了船,徐铉自是恭敬不已,口若悬河般谈起来。钦差说了几句例行公事的客气话,就缄口不言了。徐铉见钦差这样,以为他深有城府更加兴奋,谈锋如云。而钦差只是望着徐铉,微微作笑,点头认可,不予半句答辩。徐铉谈了半天,口干舌燥,自觉没趣,也就罢口不说了。
像徐铉这样的人的确难于对付,他口齿伶俐,思维敏捷,如果有人与他论三辩四,他可能还有超常的发挥。但明成祖不这样做,他派一个侍臣做钦差,以愚治智,使徐铉的口才白白浪费,只好自己抿口敛嘴。徐铉侃侃而谈而无人应和,顿觉尴尬无比,怏怏地败下阵来。明成祖的手法可谓高明。
再看一例:蜀后主刘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之所以有名,并不是因为他能干,而恰恰是因为他“无能”——按照通常的说法,此人是个典型的低能人物。关于他,有许许多多或多或少带有侮辱性质的传说,以至于后来,连他的乳名“阿斗”也成了呆笨无能的代名词。
那么,刘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从自保的角度而言,他乃是个大智若愚的非凡之才。
公元263年5月,曹魏大举攻蜀,蜀国兵力不敌,刘禅被迫投降。
由于刘禅的“识时务”,因而受到敌方的优待。次年,刘禅被迁北上,来到洛阳。
到了洛阳之后,刘禅发现事情有些微妙:曹魏封他为安乐公,而曹魏的实权派人物,刚刚晋封为晋王的司马昭对他却外信内疑,怀有戒备心理。因此,这位人称阿斗的蜀汉后主皇帝决心利用自己的“阿斗”性格来自保。
不久,司马昭设宴招待刘禅。席间特请人演出蜀地技艺,由于司马昭的暗中布置,有些人假做触景生情状,忍不住暗暗抽泣。坐在司马昭身旁的刘禅本也应哀伤于心,但他看见司马昭那阴晴不定的面孔时,一下子提高了警惕,因而强充笑脸,喜笑自若。一心以为刘禅是个扶不起的“阿斗”的司马昭见了放下心来,悄悄对他的亲信贾充说:“人之无情,乃至于此。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况姜维邪?”
一向被称为“清客”的贾充凑趣地说:“不如此,公何由得之!”
戏艺终了之时,司马昭戏问刘禅:“颇思蜀否?”
一惊之后,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
这句话居然骗过了司马昭,甚至骗过了与刘禅一起降魏的蜀汉旧臣法正,宴会之后,法正对刘禅进言说:“主公方才的答话有些不妥。如果以后司马公再问您这类话,您应该流着眼泪,难过地说:‘祖先的坟墓都在蜀地,我怎能不想念呢?’”思索了片刻,刘禅点了点头。
几天以后,疑心仍未完全消除的司马昭,又一次问起刘禅是否想念故国。按照法正的指教,刘禅背出了那几句话,并装作一副悲伤的样子,只是竭力不让眼泪流出来。司马昭见了,心中有数(早与法正有过沟通),突然说道:“你的话怎么像法正的腔调?”
刘禅假装一惊,睁开眼,说:“您先生怎么知道?这正是法正教我的!”
自此以后,司马昭忙于篡位,遂不再对刘禅生毒害之心。
靠明哲保身的韬晦之计,刘禅虽身处险境而有惊无险,平安地了却了余生。
在为人处世中,有些人巧妙地利用了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愚钝”和“低能”,明哲保身,骗过了无数聪明的当事者。真应了那句名言:“愚蠢者最聪明,聪明者最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