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生活必备丛书——糖尿病饮食与防治
45920000000037

第37章 糖尿病足

糖尿病患者因缺血、神经病变、感染三个因素协同作用,常常引起严重的损伤、溃疡、坏疽,最后给患者造成的严重危害———截肢。实际上类似糖尿病足的病理改变也可以发生在上肢、面部、身体的其他部位,但糖尿病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的部位。大血管病变在糖尿病上的发展中起决定因素,但皮肤坏死的最终原因却是微循环功能障碍。

临床症状

自主神经病变可使患者下肢及足部皮肤干燥、无汗,变脆、皲裂;常有裂隙;感觉神经病变可引起手足麻木、刺痛、烧灼痛,严重者甚至感觉丧失;运动神经病变可致足部肌肉萎缩,屈伸肌张力失衡,使足骨头下陷而造成趾间关节弯曲,形成弓形足、糙状趾、鸡爪趾等足畸形。当患者的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发生劳损时,患者继续行走,可使关节及韧带损伤,引起多发性骨折及韧带断裂,形成畸形的骨科关节线。通过X线检查发现骨质破坏或小骨碎片脱离骨膜,形成死骨。

常见皮肤营养不良,无光泽,皮肤干燥无汗而弹性差。毛发脱落,皮温下降,皮色变暗。最典型的症状是间歇性跛行、休息痛及夜间痛。部分病人出现自发性皮肤水泡,并逐渐扩大或合并感染与形成局部坏疽。此外,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消失。

糖尿病肢端坏疽与非糖尿病坏疽无明显区别。临床表现有湿性坏疽、干性坏疽和混合性坏疽三型。

湿性常见局部皮肤充血、肿胀、疼痛,严重时伴有体温升高、恶心、腹胀、心悸、尿少等全身症状,病变多发生在足底、足脊或足跟处。

干性常见局部皮肤苍白、发凉;足趾部位有大小不等和形状不一的黑色区,足趾疼痛;有时整个足趾和足变黑、变干、变小;多发生趾末端。

混合性常见干、湿性坏疽的表现同时存在。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预防措施

糖尿病患者由于足部皮肤擦伤、分裂、脚气等引发感染,造成足或下肢坏疽甚而截肢致残,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创伤。为防患于未然,一定要做好足部护理。

每日用温水浸泡脚10~20分钟,用中性皂或清洁剂清洗。洗毕用松软、干净的毛巾按摩擦干。为了防止干裂,涂一些如甘油洗剂或硼酸软膏等。要穿柔软、吸汗、干净的棉织袜。鞋千万要宽松舒适,不宜穿高跟鞋或破皮鞋,不要受到挤压,造成血液循环受阻。

修剪趾甲不宜用剪刀或指甲刀,最好用小板挫修平,免受剪伤。趾甲切忌留得太短,以防嵌甲发生,造成感染。避免足部损失,防止冻伤和挤伤。走路时脚和腿感到疲劳时,要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同时将脚抬高几分钟,使足部血液循环有所改善后再走。体育锻炼一定要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项目,把受损的危险减到最小。

坚持每日检查足部变化,包括足底、趾、趾甲及趾尖。寻找有无擦伤、割伤、破裂、淤血、鸡眼、内生甲、嵌甲、红肿等迹象,如发现红肿、疼痛时,应尽早去医院就诊检查,莫要因小失大,延误治疗时期。

作好卫生宣传教育工作,使患者注意保护肢体。严格控制糖尿病,积极预防血管和神经病变的发生。严禁吸烟,以免促使小血管痉挛加重病情。

饮食指南

合理饮食,多吃富含锌的新鲜蔬菜,因为锌既可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又可增加组织的修复能力;忌食油腻大发之物。

推荐食疗方

食疗方一

“原料”活泥鳅5 00 克,粳米15 0克,香菜3 克,葱5 克,熟油、酱油各少许,精盐、胡椒粉各适量。

“烹调步骤”(1)将粳米洗净,锅内水烧沸后下米煮粥。剪去泥鳅的刺及鳍,去掉内脏,洗净,沥干水,放在油锅内煎香,随即加入一大汤碗清水,把泥鳅炖熟。

(2)取出泥鳅扒下肉,鱼骨放回锅内熬汤,熬成的鱼汤倒入粥锅内同煮。

(3)将泥鳅肉用少许熟油、酱油拌匀,粥快煮好时加盐、胡椒粉调味,放入泥鳅肉再烧滚即成。食用时撒香菜末和葱花。

食疗方二

“原料”熟白牛肚25 0 克,鸡蛋半个,木耳10 克,笋片25克,虾子少许,花椒油40克,香油10 克,酱油20 克,精盐2克,味精2克,料酒5克,水淀粉25 克。

“烹调步骤”(1)将熟牛肚用刀片成片,放入沸水锅中焯一下,然后捞出用布擦干水分。鸡蛋、水淀粉、酱油放入碗内搅成糊,再把肚片放入拌匀。

(2)将挂好糊的肚片下入七成热的油内,炸至呈金黄色时捞出。

(3)将炒锅置火上,放入花椒油、笋片、木耳、虾子、酱油、料酒、精盐、味精,汤沸,用水淀粉勾芡,淋入香油,汁收浓,盛入盘内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