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千家诗
45910700000043

第43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

晓出:清早出门。净慈寺:杭州市西湖著名的佛寺。毕竟:到底。风光:景色。四时:春夏秋冬四季。接天:形容荷叶很多,一直绵延到远方。碧:绿。别样:不同一般。

这首诗,前两句虚写西湖之美,后两句则实写西湖之美,尤其是一“绿”一“红”,色彩对比很鲜明,给西湖增添了绚丽的美。

“释义”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天,风景有着独特的美丽和韵味,很难用春夏秋冬四季景物常用的形容词来说它的好处。你看看这西湖的十里荷塘吧,它们顶着碧绿的外衣,散发出清香,从你的脚下一直绵延到远方,然后在远远的地平线与天空相接。而这荷花,在太阳的照耀下,显示出交相辉映的美丽,真是不同寻常的鲜艳呢!

“典故”

出淤泥而不染

说到荷花,人们就会提起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写的一篇文章《爱莲说》。周敦颐特别欣赏莲花,他把莲花同菊花、牡丹相比较,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居者,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他唯独喜爱莲花,因为莲花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中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是花中的君子。周敦颐一生酷爱莲花,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叫“莲池”,以此寄托自己的高洁品性。如今,“出淤泥而不染就用来形容一个人有很高的自我修养,即使环境不够好,也不会受到坏的影响。

雪梅(其一)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释

卢梅坡:宋代诗人。争春:争夺春意。未肯降:不肯服输。骚人:诗人。阁笔:放下笔。费:消耗。评章:评论的文章。须:应该,本来。逊:不如,逊色。输:不如,比不上。

这首诗写出了梅和雪要争春,但它们各有各的优点,实在难分胜负。

“释义”

梅花和雪花争夺春意,谁也不肯认输,诗人绞尽脑汁地想给优劣下个公允的评价,也犹豫得放下了笔。后来,诗人得出这样的结论:梅花比不上雪花的地方在于梅花没有雪花的莹白透亮,雪花比不上梅花的地方在于雪花不能散发出梅花淡雅的清香。

“典故”

齐白石巧骂日寇

我国现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齐白石,出生于湖南湘潭县,幼时当过牧童,年轻时又以木匠为业,后来跟随王湘绮老人苦攻书画、诗文和篆刻,取得卓著成绩,被聘为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教授。

齐白石的画,笔墨雄浑,造型质朴,色彩鲜明,自成流派;齐白石的篆刻取之于周、秦、两汉精华,功力深厚。抗日战争时期,他正是利用这样精深的造诣,以刀笔作画,斥讽日伪政权,抒发着一腔爱国热情的。

当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北平,大肆掠夺、欺压民众的时候,齐白石毅然辞去了在北平艺专的职务。他钢筋铁骨,宁可在严寒的冬天全家受冻,也坚决不接受敌伪政权的施舍,把分配给家里的煤球全数退还回去,仅用卖画、篆刻所得的微薄收入勉强维持生计。齐白石为人耿直孤介、不媚权贵,他在自家大门上张贴了“画不卖与官僚窃恐不详”的告白,不准当时的权贵进入他家的大门。

齐白石看到日寇在中国四处奸淫烧杀的罪行,刻骨的憎恨和仇视深深烙印在心头。为表示对敌人的不满和蔑视,齐白石作了一幅名叫《螃蟹》的画,这是一幅极富讽刺意味的画,齐白石在画中强劲有力地写了几个大字:“看你横行到几时”,形象地揭示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不会长久的真理。

为了打击汉奸走狗,齐白石常常作一些形象生动的画,讥讽嘲笑他们。其中一幅画中有一个涂着白鼻头、戴着乌纱帽的不倒翁,不倒翁旁边题诗一首:

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并团。

将汝忽然来打破,浑身何处有心肝。

以画立意,以诗配画,令人啼笑皆非,卖国求荣者的丑恶嘴脸尽现其中。

雪梅(其二)

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

与梅并作十分春。

注释

不精神:缺少风采和神韵。俗:使人俗。日暮:傍晚时分。成:完成。雪:这里指下雪。并作:一起形成。十分春:形容春意浓郁。

这首诗是接着上一首诗继续写的,梅和雪虽然各具优点,但是单单只有梅花或者雪,还韵味不足,风雅不够,只有梅、雪组合起来,才有春意。

“释义”

如果只有梅花没有雪花,那么这梅花就没有风采和神韵,如果有了雪花而没有诗歌,那么这观赏的人也就不够高雅,变得俗气了。到了傍晚时分,诗歌已经在诗人的笔下写成了,天上又飞舞着雪花,而雪花正在飘向一丛丛的梅花。这时,梅花、雪花、诗歌三者都全了,早春的韵味就非常的浓郁了。

“典故”

时传祥勤勤恳恳为人民

以“一人脏换来万人净”,这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市崇文区粪便清除工人时传祥的人生信条。

时传祥出生在山东省齐河县赵官镇大胡庄,家中非常贫困。15岁时,时传祥外出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时传祥人小力单,又身无分文,流浪一段时间后,更是饥寒交迫,不得已,他开始在粪霸手下做给人掏粪的工作。瘦弱的时传祥跟着那些粪霸,一干就是20年,受尽了欺凌。

值得庆幸的是,新中国成立了,党的阳光照耀着掏粪工人的生活,同样也照亮了时传祥那被寒冷浸泡的心。当时的时传祥并不认为掏粪工的工作有何低贱,二十多年的时间也令他在这一行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他认为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因此他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他要用自己的双手,为祖国首都的干净美丽作出贡献。

随后的十七八年里,时传祥始终坚持以“宁肯一人脏,带来万家净”的信条要求自己,无论春夏秋冬,他都带着亲切的笑容挨家挨户地为首都群众掏粪扫污。时传祥几乎放弃了节假日休息,一有时间,就四处走走看看,问问闻闻,凭着灵敏的职业直觉查找哪里该掏粪,不用人来找,他总是主动去干。这期间,有许多人对时传祥的工作嗤之以鼻,甚至有许多人对他恶语相击,但他从不恼怒,他认为,只要自己理解自己,可以为百姓造福就足够了。因此,时传祥每到一处,不管粪坑外多脏,不管粪坑底多深,他都会想方设法地掏干净。他一勺一勺地挖,一罐一罐地提,一桶一桶地背,每天掏粪背粪5吨多,背粪的右肩都磨出了老茧。日久天长,人们看着这忙碌的身影也渐渐理解了他的辛苦、他的无私,不禁对这位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的掏粪工心生敬佩,时传祥的精神世界也处处充满了阳光。

得知时传祥的事迹,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都先后亲切接见了他。刘少奇还对时传祥的事迹给以高度评价,他说:“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