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山水走笔
45881300000021

第21章 神奇的布达拉宫

来到西藏,第一个要到的地方就是布达拉宫。2008年9月17日下午2:30分,我们登上了布达拉宫。

矗立在拉萨盆地的布达拉宫,不仅是拉萨,而且是西藏的主要标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要是来到西藏,没游览布达拉宫,将悔恨终生。

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雄伟的宫殿,是藏文化最灿烂的象征。这座参天的宫殿始建于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时期,位于拉萨市中心玛布日山(红山)上,占地41公倾。主体建筑为红宫和白宫。红宫有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和各类佛堂及经堂;白宫部分是达赖喇嘛处理政务和生活居住的地方。整个布达拉宫主楼高117米、13层,东西长360米,南北宽270米,建筑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由寝宫、佛殿、灵塔、僧舍等1000间组成。宫内珍藏大量佛像、壁画等文物,是藏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从松赞干布到十四达赖的1300多年间,先后有9个藏王和10个达赖喇嘛在这里施政布教。

拾级而上,导游说:不要走快了,会缺氧的。的确也只能慢慢的走,当你顺着山势徐徐迈步时,你会觉得在雄奇的布达拉宫面前,人是十分渺小的,继续往上爬,到了大门口,检票后,通过不宽的过道,透过深邃的墙洞,能窥见厚达数米的宫墙,这墙不是用砖,而是用三合土砌成,这样的建筑居然1300多年不朽,我们不得不为古代的建筑师叫绝,实属可贵。

穿过走廊,就是一个宽阔的广场,这就是每年藏历12月29日驱魔禳解仪式和跳神以及供达赖观戏的平台,名叫德阳夏广场,面积1600平方米。整个布达拉宫分为两部分,白宫和红宫,对游客而言,进了布达拉宫,就全然忘记了哪里是红宫,哪里是白宫。只是跟着感觉走,听其不明不白的解说,游结束了,也没听明白几句,边走、边看、边听,经书、佛像,闪闪烁烁的酥油灯,阿弥陀佛的僧人,古老的壁画、唐卡、如织的游客……这些都是游布达拉宫映入眼球的经典元素,当然倍感震撼的还有那不知从什么地方发出的萦绕在大厅上空的天籁之音,这声音悠远,缠绵,仿佛是从雪山那边飘过来的,在宫里呆的时间长了,恍然间明白,那是僧人诵经的声音,不熄的酥油灯照着古铜色的脸庞,就在这垣古的岁月里,千百年来为前来朝圣的信徒或游客超度,为天下苍生超度,1300多年来,布达拉宫的酥油灯生生不息,高僧诵经的旋律永远萦回在布达拉宫的上空。

游了布达拉宫,只有心灵的震撼和难以释怀的感受,1300多年的历史,1300多年的故事,1300多年历朝历代的王者、大臣、活佛、高僧。统治者的业绩,高僧的修炼,百姓的酸甜苦辣,都凝结成了四个字——“布达拉宫”。布达拉宫不光是一座宫殿,更是一座历史博物馆。

不知不觉,登上了白宫的最高处,这又是另一个世界。南面的落地玻璃,采光面积很大,从早到晚,阳光灿烂,故称为日光殿。达赖的寝宫就设在这里。殿内到处珠光宝气,豪华的陈设及金盆、玉碗、绫罗绸缎使人眼花缭乱。踏出寝宫,外面是阳台,凭栏远眺,拉萨市尽收眼底。拉萨河温顺的穿城而过,远处连绵的群山像巨人的臂膀拥抱着拉萨盆地,美丽的拉萨河畔,田垅阡陌,绿树成荫,真是气象万千。

游了白宫,当然就是游红宫了。红宫是弟司桑杰嘉措主持兴建的。红宫的主体建筑是达赖的灵塔和各类佛堂。布达拉宫内,共有灵塔八座,从五世达赖开始,几乎每世达赖圆寂,都要修建一座灵塔,存放在这里。走进红宫,就是观赏灵塔。这些灵塔年代不同,大小各有差异,但各具特色,共同的特点是:辉煌眩目,其价值无可估量,其中最为豪华的要数五世达赖和十三世达赖的灵塔最为豪华。1690年修建的五世达赖灵塔,是殿内最大的一座金塔,塔高13米多,塔身用金片包裹,塔上镶有无数珠玉玛瑙,单是这个灵塔就花费了119812.37两黄金,还不包括无数珠宝。

游红宫,最值得留意的是从司西平措画廊登上三楼,来到布达拉宫最早的建筑物——曲杰竹普。据传说吐蕃二十七代赞普妥妥日聂赞曾在此修行过,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后也在这洞穴里修行,并将此行洞进行全面维修。这里是7世纪时松赞干布初建布达拉宫时的产物。再爬上一层楼就是帕巴拉摩殿,此殿是宫中早期的建筑物之一,殿内正中供奉着檀香木质的自在观音像,为松赞干布所依本尊,属于布达拉宫的稀世珍宝。

在宫殿内浏览,令人眼花缭乱,壁画、塑像、唐嘎、佛像、佛塔,随你见着哪一样都是稀世珍品,难怪导游说:布达拉宫里,最不值钱的是黄金,未进布达拉宫时,听这话,的确认为是玩笑,身临其境,你才真正的感觉出布达拉宫里的每一样东西都比黄金值钱。

近两个小时的时间,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按导游带的线路,游走了布达拉宫,只是感受了氛围,是否沾灵气,这要看神灵的“态度”了,不过我是很虔诚地走进布达拉宫的,我相信,从千里之外赶来,走进这圣洁的殿堂,正如导游所说,肉体虽然痛苦,但灵魂得到超度,心灵受到洗礼,有雪山神灵的呵护,未来的路会一路走好!

离开布达拉宫,来到布达拉宫广场,再回首,仰视这座雄伟神奇的宫殿,找好最佳角度,请同行的朋友按下相机的快门,留下这永生难忘的纪念。

2008年10月4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