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张学文中医世家经验辑要——当代中医世家系列丛书
45878200000020

第20章 癫痫病

癫痫证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疾病,属中医脑病范畴,以猝然仆倒,不省人事,全身肌肉抽搐,两目上视,口吐涎沫或口中作畜声,或二便自遗,少顷即醒,醒后一如常人,反复发作等为特征,民间俗称“羊痫风”。

有关痫证的记载始见于《内经》,《素问·奇病论》云:“人生而有病巅疾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巅疾也。”这里的“巅疾”即指癫痫。同时《素问·刺节论篇》还记载了发病的情况:“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巅病(痫记)。”这些发病规律的描述,可能是本病最早的临床资料。

癫、狂、痫从《内经》起一直统称为“癫痫”,至明代李才在《医学入门》中对癫、狂、痫作了明确区分,后被多数医家首肯而沿用至今。中医典籍对痫证论述颇丰,其病因主痰、主惊、主火之说均有,但尤以朱丹溪对痫证病机论之较为妥贴:痫证之发生“无非痰涎壅塞,迷闷孔窍”。建国后,中医治疗痫证有了深入发展,在临证中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一些医家从中医传统方药中提纯制取的新药,在治疗各种难治性癫痫、癫痫持续状态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丰富和发展了中医治疗癫痫的宝库,展示了中医治疗痫证的广阔前景。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癫痫的机理、防治仍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痫证依然被列为世界性难治病之一,中医也一直视之为内科疑难病。

痫证亦称癫痫,中西医病名相同,国外发病率在2‰~7‰,我国约5‰,可见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由于癫痫不易根治,大多需要长期或终身服药而成为医患双方颇感棘手的难题。尽管中、西医多能有效地控制其发作,但对为数不少的患者尚不能收到较好疗效。由于引起大脑神经元高频放电的机理还未彻底搞清,因而还没有根治性的特效药物问世。目前临床应用的一些有效西药,由于其毒副作用,不能长期使用,尤其是对发育期的儿童,于是,人们寄希望于中医药,企盼祖国医学为痫证患者带来福音。

西医对癫痫分型很多,而中医传统认识中,痫证仅指原发性和继发性癫痫中强直阵挛性发作(即大发作)这一类型。此处主要论述大发作的辨治体会,其他类型(如腹型癫痫、颞叶癫痫)也可参照痫证相关理论进行辨治。

一、病因病机

痫证之病因,主要由于先天因素、颅脑外伤、饮食不节、惊恐气郁、痰气交夹、劳累过度等,导致脏气不平,气机逆乱,风阳内煽,夹痰蒙蔽清窍所致。正如《临证指南医案·癫痫》所述:“痫病或由惊恐,或由饮食不节,或由母腹中受惊以致内脏不平,经久失调,一触积痰,厥气内风,猝焉暴逆,莫能禁止,待其气反然后已。”痫证以肝脾肾三脏失调为主,关乎风、火、痰、瘀,其中以痰邪作祟尤为关键。

痫证初起,实证见多,易治易效。痫证久治不愈,正虚痰结,时时复作,乃成痼疾,多属于疑难证型。心脾两虚,顽痰内伏,肾气不足,脑络瘀阻,肝肾亏乏,虚风不敛及合并痴呆、狂证、癫痫持续状态,均属疑难范畴,其病因病机主要有:

1.积痰内伏,蒙蔽脑窍痰与痫证的发生关系最为密切,故有“无痰不作痫”之说。痰之由生或由气郁化火,灼液为痰,或由醇酒厚味,脾胃失和,痰浊内生,或由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积痰内伏,每易被惊恐、恼怒等外因所触动,风动痰升,蒙蔽清窍而痫证发作,痰得伏则人归平,故呈发作性。病之初起,痰热迷塞清窍为多,痫久正虚,而以痰湿蒙蔽多见。痰是痫证发作的病理关键,故李有“痫只一痰”之说。

2.五志化火,炼痰蒙窍五志过极,内火由生,或房劳伤肾,肾水不济,心火偏亢,火邪炼液成痰,或肝火触动伏痰,痰随火升,蒙塞清窍,导致痫发。

3.风阳升动,蒙窜脑络情志不遂,或因惊恐恼怒则肝气失之条达,气郁风动,或肝肾不足,阴不敛阳,虚风升动,风动痰升,风痰相搏,蒙窜脑络,则猝然发病,手足相引,故有“无风不动痰”之说。

4.惊恐肾亏,先天失调痫证发于幼年者,多与先天禀赋关系密切,人称“病从胎气而得之”。若其母突然受惊恐,会导致气机逆乱,或精伤肾亏。“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母体精气受耗或气机逆乱,犯逆胎气则胎儿发育异常,痫证宿病由成,生后易发痫证。正如《慎斋遗书》所说:“羊痫风系先天之元阴不足,以致肝邪克土伤心,故也。”

5.外伤跌仆,血瘀成痫颅脑外伤、跌仆伤颅或胎颅受压,多易伤及脑络,导致气血瘀阻,脑窍不通,瘀而生痰,瘀痰留滞,清灵受蔽,清窍失乖则也易发痫证。如鲁伯嗣《童婴百问》所说:“血滞心窍,邪风在心,积惊成痫,通行心经,调平心血,顺气豁痰又其要也。”还有部分痫证因温病热灼脑络、脑内寄生虫病、肿瘤等而继发,不可不知。

二、辨治思路

痫证诊断不难,一般以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西医学脑电图出现痫波即可确诊为痫证。一些症状不典型者,应认真观察发作表现,注意脑电图对痫波的捕捉和颅脑CT的检查,可以明显减少误诊漏诊。但由于痫证病因病机十分复杂,虚实兼作,患病久暂,症状表现差异很大,故痫证辨证不易,取效亦难,尤其是巩固疗效,剔痰除根更是困难重重,颇为古今医家伤神。在辨治难治性痫证时,我们体会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辨病与辨证宜结合临证治痫,效、失皆见,参差不齐,其影响因素较多,然与治痫理论无重大突破和治法方药单一局限,不无关系。企图以一法一方包治诸痫,显然是不可能的。举凡辨病论治之法,大多采用熄风化痰、祛瘀辟浊、通腑泻实、镇惊定志等中一法或几法相参于一方。实言辨病,其实仍着眼于某个证候之上。而痫证是一种病机复杂的疾病,此病人与彼病人之间异同很大,即使为同一病体,在整个病程中病机也有不同,并随病程而有改变。可因暑热、肝郁而呈痰火扰神,亦可因阴雨潮湿或疲劳久虚而见痰湿挟虚。痰、气、风、火、瘀、虚可单独出现,亦可相兼并存,或虚实夹杂,或寒热互见,故非一法一方贯穿始终所能收效。因此,在辨病的基础上,必须参以辨证论治。痫证为患,治痰为要,痰是痫证产生的病理关键,应在谨守治痰定痫的宗旨下,辨证论治,清火、顺气、镇惊、化瘀、补虚等。可分证立方,“有是证用是药”。亦可在基础方(治痰定痫)上辨证分型,“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样会更切合病情,减少失误,提高疗效。

2.辨正气之盛衰,抓痰浊之轻重痫证初起,痰浊不重,正气未虚,故发作时间短暂,病情轻,间歇时间长,此时应重在辨痰浊等邪气的虚实属性,兼挟邪气多少。凡痫证发作时间较长,发作频繁,发作后疲乏无力,少气懒言者,正气已虚;发作后一如常人,无明显不适,持续时间很短,或偶尔发作一次者,正气尚未虚;发作时口吐涎沫较多,或咯痰色白量多,或体胖湿重,舌苔白腻,脉象弦滑者,多属痰浊较盛,无此症状者,痰浊较轻。

3.辨气机逆顺,分痰、风、火、瘀主次历来对痫证的病因认识,多以痰为主,但痰不随风、火、逆气上窜脑窍,扰乱神明,则痫证不会发作。气机之逆顺,在痫证发作中甚为重要。若气郁痰聚,或痰浊内盛,阻滞气机,易致气机不顺而反逆上所乱,若兼风邪、火热,更易挟痰上蒙清窍,内扰神明,横窜经络,诱发痫证。风阳亢盛,痰火蒙心,则易致昏迷持续不醒,抽搐不止。若痰降气顺火消,则发作停止,一如常人。在痰、风、火、瘀、气诸因素中,重视痰的作用固然不错,但一定要进一步辨析诸致病因素的多少、主次、轻重、兼夹,在祛痰时适当调其气,祛其风,清其火,化其瘀,方不致误。

三、治疗方法

中医辨治痫证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近年来在专病专科防治痫证中积累了大量病例,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在一些难治性痫证的治疗上,仍然颇感棘手。如虽可明确诊断为痫证,或辨为痰火、风痰等邪上扰,可是用祛痰清火祛风方药仍不能有效地控制其发作,尤其是不能除去宿根者,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共同课题。我们经长期临床观察和治疗痫证的实践体会到,除娴熟掌握痫证理论和治法方药外,在战略上、战术上还应有一条正确的治痫方针和明确的治痫路线,尤其是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治标与治本应并图痫证为患总不离痰、风、火、瘀、气诸邪流窜经络,蒙蔽清窍而为害。然痰之由生莫不因脾运不健,水谷不化精微而化痰浊所致;风起火炎,多责之脾不条达,或肝肾不足,阴虚火旺,虚风内动:瘀之产生无不与气血失和,经脉瘀阻有关,故痰、风、火、瘀、气是标,肝脾肾失调是本。病之初起,邪气有余,当以治标为要;病有缓解或痫证已久则应标本兼顾,视其轻重缓急,或以豁痰熄风、化瘀清火为重,或以平肝顺气、健脾养血、滋补肝肾为重;至于痫发既久,正气亏乏,见食少消瘦,体倦神疲,抽搐无力,神明受伐,则应重以治本,培元扶正。以上治痫方略,首先应确立无误。

2.停药时间应该有章可循经过积极治疗,痫发得到控制后,能否停药、什么时候停药,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痫证是一种顽固性疾病,宿疾难以根除,每遇惊恐、劳累等则易气机逆乱,复生痰动风。因而在控制发作后不久停药,再发的机率仍然很高,如何防止再发,在停药时间上应该有章可循。据多年临床观察,结合文献资料显示,在完全控制后的3~5年后停药比较稳妥。在此期间仍应标本同治,治本为主,以图涤尽伏痰,杜绝再生。用药方式以丸、散方式比较合适,既便于服用、省钱,又不易被疏漏,又可缓缓起效,务求根治。联用西药的患者,停药问题尤当重视。首先应在辨证准确、治痫有效的治疗下,缓缓撤掉西药,切不可闻效则喜,撤药过快,否则易致撤药后大发作或癫痫持续状态。一般而言,撤除西药应有半年的过程,服药量应由大到小,阶梯性下降,待撤掉西药后,仍然能完全控制发作1年后,考虑进入撤药期,以丸、散缓图,方法同前,这也是治痫的一个值得引起充分重视的问题。临床上不少痫证患者,反反复复,主要因医者或患者见效则停药,不能除根所致。

3.继发癫痫治疗原疾是关键成年人癫痫患者,大多为继发性癫痫,病因常见有脑肿瘤及肿瘤术后、脑囊虫病、颅脑外伤等。继发癫痫发作时间长、程度重,易误导医生以定痫止痉为主,而忽视原发病的治疗,因而收效往往不佳。此类癫痫治疗方法应该是在化痰消瘤、软坚散结、化瘀通络之基础上联用止痉定痫之品。去坚之品宜重,定痫之品可轻,虫痫直接施以化虫之品方为合拍,可以起到釜底抽薪之功能,否则见痫治痫,只能是舍本求末。痫证分型很多,下面就传统的治痫方法结合我们的认识论述如下。

(1)风痫证候:平素头晕目眩,易动不宁,发作时突然仆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牙关紧闭,颈项强直,全身或四肢抽搐,舌红或舌尖红,苔黄白,脉浮数或弦数。治法:平肝熄风,止痉定痫。方药:化痫止抽I号(赵心波方)加减。该方由全蝎、蜈蚣、僵蚕、天麻、桃仁、红花、白附子、天南星、法半夏、天竺黄、白矾、黄连组成。可去红花、半夏加丹参、钩藤。若抽搐严重加白芍、羚羊角粉(冲服)。风痫以来势急速、抽搐症状明显为特征,如眼瞬、口蠕、手足相引频短,治法以熄风止痉为先,若兼痰夹瘀有火者,可参照其他分型论治,以下各型亦然。

(2)痰痫证候:平素胸脘痞满,口粘痰多,发作时痰涎壅盛,喉中痰鸣,口角流涎,瞪目直视,跌仆抽搐,昏不知人或呆木无知,不动不语,发作后昏睡不醒,醒后自感头沉头重,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或弦滑。治法:豁痰降逆,开窍定痫。方药:抗痫灵(自拟方)。此方以礞石、郁金、僵蚕、丹参、山楂等组成,具有坠痰开窍、祛风活血等多种功能,然以豁痰为主,临床验证,甚有效验。也可用礞石滚痰丸(《养生主论》方:青礞石、沉香、大黄、黄芩、朴硝)及竹沥达痰丸(《古今医鉴》方:上方去朴硝,加半夏、橘红、竹沥、甘草、茯苓、人参、姜汁)。或涤痰汤《济生方》合白金丸(白矾、郁金)。组成:半夏、天南星、陈皮、枳实、茯苓、菖蒲、竹茹、人参、甘草、生姜。体壮或初发者可用礞石滚痰丸通腑泻实,豁痰泻火,待病情缓和。体虚、痫久痰热不甚者可用竹沥达痰丸,体不虚者去人参、甘草,加钩藤、全蝎;若痰湿为重,脘闷纳呆便溏者,宜涤痰汤加全蝎、天麻。痰痫恢复期亦可采用涤痰汤加减治疗。

痰浊是癫痫发作的病理关键,临证中若痰、风、火、瘀分型困难,恒以涤痰、豁痰、化痰、坠痰为旨,佐以止痉定痫,“治痫饼”可作为选择对象之一。组成:青礞石、海浮石、天南星、沉香、二丑、半夏、密陀僧、神曲研末与白面烙饼而食。治痫饼是一首经验方,通治诸痫,疗效不错。同时治痰还要注意健睥,待发作控制后要健脾化痰,温肾祛湿,治本澄源。

治疗风痰并作者,历来崇尚程钟龄《医学心悟》定痫丸。此方用竹沥、贝母、胆星、半夏、陈皮豁痰开窍;天麻、全蝎、僵蚕平肝熄风;琥珀、朱砂、茯神镇心宁神;菖蒲、远志化痰开窍;麦冬养心阴除烦;丹参活血化瘀安神。该方化痰祛风,开窍安神,组方全面,适用于初起肝风痰浊而正气不虚者,但久病正虚则不宜。

(3)热痫证候:平素情绪急躁,心烦失眠,口苦便秘,发前烦躁不安,面目胀红,突然仆倒,喘息气粗,目睛上吊,四肢抽搐,或呼吼,奔跑,妄行,舌质红干、苔黄,脉滑数或洪大。治法:清肝泻火,降逆定痫。方药:心火偏旺者可用三黄泻心汤(《伤寒论》);肝火偏旺者可用龙胆泻肝汤;心火偏盛者可加朱砂、丹参、元参、全蝎;肝火偏盛者可加大黄、胆南星、竹茹、钩藤、龙骨、牡蛎等。火痫也可服用清心开窍之成药,如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以清心凉血,泻火豁痰,疗效也不错。热痫者,心肝火盛为主,但火盛炼液为痰,随火上窜,热极生风,风痰上壅者也不少见,故以清火为主,佐以化痰止痉,熄风开窍之品。

(4)瘀痫证候:多有脑外伤、产伤、脑感染、肿瘤、脑寄生虫病史,常有头痛,呈刺痛或钝痛,一侧肢体麻木或无力,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抽搐、疼痛部位多固定,舌质紫暗或舌淡暗夹有瘀点,脉涩或沉弱。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痉。方药:脑窍通(自拟方:丹参、桃仁、红花、川芎、赤芍、麝香等)或通脉舒络汤(自拟方:黄芪、地龙、当归、桃仁、丝瓜络、路路通、川芎、赤芍等)。体壮或初发者用脑窍通加鸡血藤、郁金、三七、全蝎、僵蚕等;气虚者用通脉舒络汤加山楂、全蝎、僵蚕等;夹痰者加川贝、牡蛎、天竺黄、夏枯草;夹水者加益母草、冬葵子、泽泻等。此型虽较少但确实存在,治疗上也较为棘手,一般必须将原发病与痫证并重,而以治原发病为主;并且此病容易误诊,辨证宜慎。

(5)虚痫证候:平素面色白或晦黯,头晕目眩,少气懒言,食少纳呆,或腰膝软,耳鸣,健忘,失眠,智能减退等,发作时眩仆,神昏迷蒙,双目半闭半合,四肢蠕动,抽搐无力,二便失禁,舌淡苔白,脉沉弱。治法:滋养肝肾,补益心脾。方药:偏心脾两虚者用定痫丹(《医宗金鉴》),组成:人参、当归、白芍、茯神、炒枣仁、远志、琥珀、天竺黄、白术、橘红、姜半夏、天麻、钩藤、炙甘草,以汤、丸服用均可;偏肝肾不足者用河车八味丸(《幼幼集成》),组成:紫河车、生地、山萸、丹皮、泽泻、鹿茸、茯苓、山药、炮附片、肉桂、五味子、麦冬,煎服或制丸均可;也可加僵蚕、蝉蜕、白矾等以加强止痉定痫之力。

痫证分为以上五型,只是为便于抓住重点而设,临床实际则多呈多种因素交织、虚实错杂之证。但若以五痫为纲,兼证为目,见有何证随证加减,灵活变通,则可纲举目张,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