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张学文中医世家经验辑要——当代中医世家系列丛书
45878200000018

第18章 痹证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人体后,导致经络闭阻,气血不畅,日久导致肢体关节疼痛、麻木、重着,甚则活动不利为主要特点的一种病证。它具有渐进性和反复发作的特点,日久气血失荣,肝肾不足,可形成久治不愈的顽证,故属于疑难病证。

痹证有文献记载的资料最早可见于《内经·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一直为后世所遵奉。张仲景《伤寒论》有“历节”“中风历节”病名,其所记载的乌头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方,至今仍不失为治痹良方。《普济本事方》有白虎历节之病名,突出了关节剧烈疼痛如虎啮的特点。《圣济总录》记载有“热痹”一证。宋代治痹多用虫类搜剔药,《临证指南医案》分为湿热痹和风寒湿痹论治,王清任创“身痛逐瘀汤”治痹用活血之法等等,这些都为痹证的理论和临床奠定了基础。

痹证系一类疾病,西医学中之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痛风等疾病,多按痹证的理论和方药论治。其他一些胶原性疾病波及到关节具有痹证表现者,也可按痹证论治。

一、病因病机

痹证的病因主要分内外两方面,内因为劳倦过度,正气耗伤,或体质虚弱,气血不足,导致外邪乘虚而入,日久痰凝血瘀,阻滞经络。或肝肾虚弱,抗邪不力,致痹证深入久治不愈。外因方面主要是风、寒、湿、热等邪气,在机体抵抗力下降之时乘虚侵入,往往数种邪气同时侵入而有所偏重。时间一长,则外邪与正虚交混,血停为瘀,湿凝为痰,风寒湿热挟痰瘀闭阻经络,致使气血痹闭不利甚或不通,则成为疑难之证久治不愈。其病因病机概括起来主要为:

1.外邪入侵,正虚邪恋风寒湿邪或湿热之邪由于多种原因侵入人体,如居处潮湿,涉水淋雨,野外露宿,睡卧当风受寒,过劳感冒风寒,汗出体虚入水当风,房事后马上涉水下河等众多原因,致外邪入侵,由表入里,由浅而深。由于正虚不能驱邪外出,或者失治,导致邪气久留,由轻及重,逐渐发展而成。或者直接感受风湿热邪,或风寒湿痹郁久化热,导致风湿热数邪合一,痹阻经络关节等处,发生痹证。

2.痰瘀阻滞,气血不畅风寒湿邪等阴寒凝滞侵入机体后,轻则某个局部受邪处经络不利不畅,甚或痹阻不通,津液不能敷布而凝滞成痰,加之外邪内舍,内外合邪,气血日渐不利或闭塞,则瘀血内阻。天长日久,风寒湿痰瘀多种因素相互交混裹滞而成痰瘀阻滞,气血不畅之病机。如《张氏医通》所说:“多因风寒气乘虚袭于经络,气血凝滞所致。”近代用化痰通络,活血祛瘀多获良效,也说明了痹证病机中痰瘀同病的机理。

3.肝肾亏虚,久病入络痹证后期,由于痹证日深,痹着筋骨,加之不少病人由于年老体弱,肝肾日虚,无力抗邪外出,导致筋骨痿废,关节变形,腰膝痿软,其治疗很难奏效。且肾阳虚者卫外不固,寒邪易入,阴虚者内有虚热,肝阴肝血不足者,筋骨失于濡养,加之风寒湿邪侵袭,痹阻经络,日久虚实杂夹,病机错综,络脉不利,就会出现一系列疼痛、麻木、拘挛等痹证表现。古之治痹良方“独活寄生汤”就既有祛风湿药物,又有补肝肾药物。许多顽痹,多从补肝肾、化瘀血着手,才能取得较理想疗效,也从临床实际说明肝肾亏虚,久病入络,实是痹证的一主要病机,尤其是久治不愈的疑难病证,其表现更为突出。

二、辨治思路

首辨病因风、寒、湿、热,尤重合邪引起痹证的病因,早期主要是风、寒、湿、热四种邪气,其表现各具特点,应抓住其特点仔细辨析。凡风气偏盛者,其疼痛多呈游走性,时而在上肢,时而在下肢,此处痛一阵,彼处痛一阵,无明显固定部位,且具有发作快、消失也快、疼痛部位偏上、苔薄白、脉浮等风邪致病的特点。若湿邪偏盛者,多疼痛,重着,濡肿,肢体困重,病位偏下,伴苔腻脉濡等。寒邪偏重者,表现为疼痛较剧,部位固定,拘挛恶寒,遇寒加重,得温可减及苔白脉紧等寒象。自《内经》时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以上特点,故在“痹论”中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著痹也。”这些理论一直沿用到现在。

临床上不但要分辨邪气的偏重,更要注意风寒湿合邪致病。在风寒湿三种邪气同时入侵机体,引起痹证时,要兼顾三邪,突出主因,以便用药时有所侧重。另外,后世对热与湿合邪所致之热痹多有发挥,吴鞠通《温病条辨》中就指出:“因于寒者固多,痹之兼乎热者亦不少。”热痹或湿热痹主要表现为疼痛而关节红肿热灼肿胀,甚则剧痛而不可触按,后世称之“白虎历节”,同时伴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数等症状,与西医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类似。

再辨病情新久虚实,尤重虚实夹杂:痹证初期多为风寒湿邪或单独或合邪乘虚侵入人体,闭阻经络,壅滞气血,不通则痛,由浅及深,由轻转重,以邪实为主,治重驱邪。若失治误治迁延日久,则原本正虚,加之痹阻日久,营卫凝涩,气血无以化生,筋脉失去荣养,正虚更为显著,日久肝肾亦亏,邪实正虚,正不胜邪,或夹痰瘀,则成病情胶痼难解之证,尤其是虚实夹杂证,诚为痹证中的主要病机和治疗难点。

辨痰凝血瘀,审肝肾阴阳:痹证日久不愈,气血长期不利或不通,势必酿生瘀血、痰浊。痰瘀留阻,更加重了痹证疼痛、麻木,日久可导致关节肿大、变形、拘挛、痿废。此时既有风寒湿邪留着未去,又有痰瘀滞着经脉,再加气血、肝肾不足,致成久痹顽证。

临证凡痹证日久,用一般治痹常法效果不显时,都应考虑痰瘀致病。痰瘀存在,其症状多为:①病程长,多法治疗日久不愈;②关节肿大、麻木,痰甚者多漫肿绵软,瘀重者多剧痛而部位较固定;③舌苔浊腻,舌边有紫斑紫点,舌下静脉曲张、粗张,脉多细涩、沉涩或濡。除痰瘀交结外,肝肾虚弱,阴阳两虚亦不可忽视。若表现为年岁偏大,腰膝酸软,痿软无力,阳痿怕冷,耳鸣眼花,脉沉迟者,多兼肝肾不足。其偏于阴虚、偏于阳虚者亦有相应症状,这些都应仔细辨别,不可忽视。

三、治疗方法

痹证治疗,早期实证为主时,一般按风、寒、湿、热的偏盛,以驱邪为主,兼以扶正;病久正虚,或兼痰、瘀者,应将补益气血、调养肝肾与祛风除湿散寒并重,或主用扶正,兼顾祛邪,必要时参以化痰、活血之法。

1.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其痛多呈游走性,且偏于肩、肘、背、项等部位,并有恶风发热苔白脉浮者,多为行痹。凡疼痛剧烈,遇寒加重,遇热稍减,关节有冷感,苔白脉沉迟者,多为寒痹。若疼痛有重着、肿胀、麻木感,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者,多为湿痹。凡三种痹证症状并见,则属风寒湿痹。治法:祛风除湿,散寒镇痛。方药:行痹以蠲痹汤为主加减;痛痹可用乌头汤加减;湿痹用薏苡仁汤为主化裁。

蠲痹汤以羌活、防风祛风除湿,当归、赤芍、姜黄养血活血,有“血行风自灭”之意,黄芪益气扶正,对营卫两虚,风湿痹痛偏于上半身者可为首选。但此方祛风除湿散寒之力不足,必要时可加独活、秦艽、威灵仙、桂枝、莶草等品,以加强治痹之功。乌头汤用麻黄宣散风寒,川乌散寒镇痛,黄芪、白芍、甘草、蜂蜜益气养血并缓解药物温燥及毒性。但此方系示人治寒痹之大法,必要时应加入桂枝、羌活、细辛、乳香、没药等品。薏苡仁汤用薏苡仁、苍术、羌活、独活、防风祛湿疏风镇痛,用桂枝、麻黄温散寒邪,当归、川芎活血养血,甘草、生姜调药和胃。

上列三方均为风、寒、湿三气偏重而设,实际上均有祛风、散寒、除湿、活血等多种功能。验之临床,如属早期初病,痹痛不重者,用后都有一定效果。但一定要根据病情轻重化裁好方药,酌定好剂量,不可求速求快,用药和剂量过于孟浪。也有体质偏阳虚、阴虚、气弱、血亏者,均应相机兼顾。且初期可用汤剂,以荡涤为先,随着病情减轻可换汤剂为丸剂,久服以巩固除根。

此类病大多比较顽固,稍微减轻,不可放松治疗,应坚持用药一段时间,防止复发。另外,若能喝酒者,浸酒药常服亦为一治痹常法。

2.风湿热痹证关节红肿疼痛,有热灼经感,疼痛较剧烈,发热,烦躁,小便黄,口渴,有汗不解,舌红,苔黄,脉数。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消肿止痛。方药:白虎加桂枝汤与四妙丸合方加减。方用石膏、知母清泄热邪;桂枝、防风祛风通痹,解散表邪;黄柏、苡仁、防己清热利湿;川牛膝强腰膝祛风湿化瘀血;忍冬藤、桑枝除湿通络。若皮肤有结节红斑者,为有热瘀交结之势,可酌加凉血化瘀之丹皮、赤芍、生地;低热不退属热阴虚有热者,可选加青蒿、秦艽、知母等品。

3.痰瘀阻滞,久痛顽痹证痹证久治不愈,反复发作,关节肿胀变形,疼痛剧烈,麻木拘挛,屈伸不利,遇寒加重,舌苔白,舌质紫,舌下静脉曲张,脉细涩或沉涩。治法:活血化瘀,化痰通络,兼以扶正。方药:身痛逐瘀汤或益肾蠲痹丸加减。

身痛逐瘀汤为王清任的五活血方之一,用桃仁、红花、川芎、当归活血化瘀;秦艽、羌活祛除风湿;香附、没药、五灵脂、地龙通络止痛;牛膝强筋骨化瘀血;甘草调和诸药。适用于气血痹阻经络所致之肩痛、臂痛、腰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气血痹阻较重而关节尚无变形等顽痹者。

益肾蠲痹丸为朱良春主任医师验方,用鹿衔草、仙灵脾、寻骨风、虎杖祛风湿;生熟地、当归、鸡血藤补血养血活血;全蝎、蜈蚣、乌梢蛇、蜂房、炙土鳖、炙僵蚕化痰通络祛风止痛;淫羊藿、肉苁蓉等又可补肾助阳,因此对于久痹顽症,痰瘀闭阻,关节肿大变形者作丸剂长服有比较好的效果。久病顽疾如顽固痹证,用一般化瘀通经祛风湿方药效果不显者,常加用一些虫类药如僵蚕、全蝎、蜈蚣、土鳖、乌梢蛇、白花蛇、蚂蚁等,效果会明显提高。我们临床深切体会到,“久病顽疾施虫药”不愧为无法中求法之举。当然需视病情需要而定,最好是作丸散剂久服,剂量视病情而定,能耐受者可逐渐加量,若装入胶囊或部分药物浸酒,一可少伤脾胃(脾胃薄弱者可用胶囊),二是药借酒势,通经活络效果会更好一些。所以不少祛风湿药多用酒剂,就是这个道理。但不能喝酒者不必勉强,妇女可用黄酒浸泡。

另外,古方大、小活络丹、华佗再造丸、史国公药酒、壮骨木瓜酒等成药或酒剂,视病情之需要也可酌情选用。

4.正虚久痹,肝肾亏损证痹证经年累月,久治不愈,痹痛时轻时重,或年岁较大,或游走不定,或腰膝酸软,脊强腿麻,神疲乏力,或关节变形,或拘挛强直,短气自汗,面色白,苔薄舌质淡,脉细或细涩。治法:益气血,补肝肾,强腰膝,祛风湿。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寄生汤为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所载治痹良方。此方扶正祛邪,两相兼顾,组方严谨,面面俱到,药性平稳,久痹正虚有较好效果。方中用独活、细辛、防风、秦艽祛风湿止痹痛;寄生、杜仲、牛膝补肝肾兼祛风湿;熟地、当归、川芎、白芍养血活血;人参、茯苓、甘草益气扶正;桂心温通血脉。故祛邪扶正,标本兼顾,可使气血足而风湿除,肝肾强而痹痛愈。若疼痛较甚者,可酌加川乌、乳香、没药、白花蛇、地龙、红花以助搜风通络;湿邪偏重者可酌加防己、薏苡仁、苍术等。

几千年来,中医积累的治痹方法非常丰富,除过上面所举治痹四证型四大法外,还有气血虚痹的黄芪桂枝五物汤证、肾阳虚痹之肾气丸证、偏于肾阴虚痹证之六味地黄丸证、邪初化热的桂枝芍药知母汤证等;若举古今之验方酒剂,那就更加不胜枚举了。但治法良方虽多,大法不外四证,关键在于辨证准确,处方精当,用法适宜,一切全在临证权衡。

尽管如此,痹证之轻浅者固然容易奏效,而久痹顽症者,却是相当顽固难治,尤其痹证日久不愈,兼正虚或内涉五脏,或关节肿大变形拘挛痿废者,绝非短期可以奏效,必须树立持久战之战略,精心组织方剂,坚持长期治疗,并可辅以针灸、气功、按摩、锻炼等。多种治法结合,方可根治顽疾。